1、,(2010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阅读文本见考向三【真题二】海棠花。第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_,【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品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在对“故乡和祖国”进行阐释时,句子中用到了“远”和“近”两个字。本文主要表现作者在身居海外时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结合这一点,就可对这两个字的意思作出解释:远,指的是距离之远;近,指的是心灵之近。这里作者将这二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结合
2、实际,加以分析。,参考答案:当作者身在祖国时,也许自己没有体会到自己对祖国的那份浓烈的爱,而当他远离祖国身处异乡的时候,他才感觉到祖国在他心里的分量,那份爱,折磨着他,让他无时无刻不想起它,正是这样,他才感到离开祖国的时间已经太久了,而在心里,他跟祖国的距离却更近了。(4分),读高中才离开家的我,原来并没有意识到对相陪相伴的家乡有多深的感情,总想远离它,因为它不够发达。等到离开它,才发现,时间一长,越来越想它,而梦中多少次曾回到它身旁,离它远了,可又离它更近了,它就长在了我的心里,无法分离。我知道,今生也许会离它越来越远,可心的距离会越来越近。(6分),【特别提醒】本探究题的答题思路有两点:(
3、1)选准角度。题目通常会给出探究的路径,如“结合全文”,通常涉及内容层面和思想层面。如“作用”,通常涉及技巧层面。(2)多层思考。文本内容是从哪些层面表现要探究的意蕴的,头脑中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要有全局观念,多方面想想,千万不能只抓一点,无限深发,造成要点遗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阅读文本见考向二【对点演练即时巩固】T一灯下白头人。文中说“反思并不完全是轻松愉快的事。严肃的、深刻的反思,必定伴随自责的痛楚”,请结合本文内容并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并探究其内涵。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清晰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逐
4、层探究。,参考答案:(1)人都有一种惰性或劣根性,不愿意正视过去,还常常有意无意地做一些粉饰和回避,因为直面过去、正视那些苦涩难堪甚至血淋淋的情景是痛苦的。(2)粉饰是徒劳的,承认自己过去思想虚伪、行为有过,无情地解剖自己,晾晒疮疤,那是痛苦的。(3)审视、剖析自己灵魂、思想和感情中已经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抛弃其中一部分,不痛楚是不可能的。然而,一颗为正义、良知和忧患意识驱使着的心灵,无法拒绝这种痛楚。(4)正处于求学时期的年轻人要敢于反思自我、解剖自我,也是需要勇气的。(每点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阅读文本见考向三【对点演练即时巩固】T二天子坟。结合全文,探究“天子坟
5、,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的几层含义。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品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结合文中“天子坟”蕴涵的精神,再抓住关键词“原本就是一座山”“不断长高的山”作答。参考答案:天子坟高大如山;神农氏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厚重如山;这种精神在子孙后代心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6分,每点2分),【误区警示】这句话具有象征意蕴,回答本题,既要说出表层含意,又要说出深层意蕴(象征意蕴)。有的同学只是从原文摘抄关键点,如“山长高暗含后代农人对神农氏的敬仰,给山培土”,未答出深层含意。“培土”只是形式,内容是后人使神农氏精神得以传承,所以天子坟才不断长高。因此,探究题虽说要从文中
6、筛选信息要点,但绝不是简单摘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阅读文本见考向一【对点演练即时巩固】T一回家的花朵。蒲公英作为情感的载体,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探究作者为什么把它作为情感的载体。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结合蒲公英的特点,依据文本作答。参考答案:(1)蒲公英对生存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蒲公英不苛求生存条件,具有积极向上的顽强生命力。(3)蒲公英有益于人们的健康生活。(4)蒲公英是作者热爱故土、羁恋家园的情感载体。(4分,每答对一个要点得 1分),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
7、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明。答:_,【解析】要从内容、结构、主题表达的需要上去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开启下文(或“总领全文”),叙说母亲怎样生养作者。照应题目(或“首尾呼应”),揭示母亲与故乡的关系。表现主题,抒发作者对母亲的热爱。(答出1点2分、2点4分、3点5分),2.文中画线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解析】要能辨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并能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文句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暗示母亲为儿子的付出。第二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故乡记忆的深刻,写出了母亲对故乡的感情。(每点2分),3.结合全文,
8、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答:_,【解析】认真阅读文本,就能较容易地找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要注意的是题干中的“丰富”一词,所以答题时不能只说一点。参考答案:热爱母亲。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母亲去世,充满悲伤。怀念母亲。(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4.试探究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答:_,【解析】结合文本要表达的主题,从故乡与母亲的关系上去理解标题的含义。参考答案:过去因为爱母亲才爱故乡。现在(或“母亲去世后”)通过爱故乡来怀念母亲。(或“如今因为母亲埋葬在故乡,所以眷恋故乡”
9、)故乡代替了母亲,给人以力量和慰藉(或“给我止痛疗伤,拴住我漂泊动荡的心灵”)。(每点2分),1.作者在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答:_【解析】文章第一段写这些雕塑没灵魂,第二段写教堂有悖宗教朴素的奢华,显然是在“抑”;虽也有感动,“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至此就明显看出,前面所写是在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参考答案:俄罗斯的雕像多刻画伟大人物并且缺少内在灵魂的展现,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过于富丽堂皇,与宗教的朴素精神相违背,作者认为这两者都缺少震撼心灵的力量,(2分)与后文所写的老妇人构成对比,为老
10、妇人的出场作铺垫。(2分),2.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_,【解析】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不要孤立地去解释它们,要把语句放到文章中,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参考答案:“永恒的光明”是指对宗教的虔诚信仰给人带来的内心的安然与对光明、希望的笃信;(2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是指作者从老妇人身上看到的一种精神,作为普通人在尘世中承受苦难与沧桑时的坚忍,在平凡辛勤劳作中的安然与对信仰的坚守。(2分),3.作者在第六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老妇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解析】解答本题要有关于人物描写手法的知识积累,并结合文本解释它们在表达上、表
11、现文章中心上的作用。参考答案:运用了神态、肖像、动作描写,(2分)使文章生动形象,能够使所描写的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2分)而且可以表现老妇人的年迈、贫寒,认真沉静的工作态度,对宗教虔诚的信仰。(2分),4.请结合全文,说说“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这句话的含意?答:_,【解析】“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这句话是点明全文中心的一句话。注意“仰望”和“低头”在这里是语意双关,答题时要解释清楚。,参考答案:俄罗斯满街的雕像神圣而恒立,教堂里宏大艳丽的壁画需要仰视才可欣赏;在教堂里清扫烛油的老妇人渺小而卑微,一点都不引人注意,只需要你不经意间一低头就可注意
12、,但却给予我们更深重的感动和震撼。(2分)这一句升华了主题,揭示了每个人人生中的光明前景都是因为灵魂有了希望和方向,在谦虚努力地工作、辛勤地付出中获得。(2分),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答:_答案:举出实例,具体写出作家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引出话题,为后文谈论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的追求作铺垫。(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2.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答:_答案:坚持全神贯注地写作,拒绝热闹;认为作品的孕育是神圣的,不愿夸夸其谈;主张作品至上,不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4分,答出点或点即可得全分;语意相近即
13、可),3.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答:_(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答:_,答案:(1)写作是作家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作家进行创作,(1分)喧嚣和热闹只会毁掉真正的文学家。(1分)(语意相近即可)(2)因为当代社会中新闻对文学的侵犯远比歌德所处的时代严重,(1分)作者借此批判文学已失去安静的浮躁现实。(1分)(语意相近即可),4.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
14、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答:_,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研究作品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了解生平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家的思想及观点。(2分)比如鲁迅先生,立志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由救民之体魄到救民之精神的人生蜕变,从而更能读懂他文字中的郁愤和对国家、民族的痛彻肺腑的爱。(4分),示例二:我认为研究作品不一定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作家只有在写作状态时,才会倾吐出真实的自我而真正成为作家,读作品便可以品作者。(2分)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美好真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读他的文字,你尽可以感受他内心的爱和渴望,而不必拘泥于他在现实生活的坎坷和孤独。(
15、4分)(观点明确且能结合原文加以阐释,给2分;能举例分析且阐述合理,给4分。言之成理即可),1.请理解第1段中“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这句话的含意。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之所以重要,在于这句话表达上很有味道,因为它采用了借喻的手法,用灵魂里那个孩子来比喻童心。把本体找出来,还原朴素的本意即可。答案:“我”保留着儿童的性情(童心);这使“我”对童话描绘的美好世界有深厚的兴趣。,2.第3段中,描写了“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情景,作用是什么?答:_,【解析】本题同样考查对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思路如下:先说表达了什么,再看这一段与
16、上下文的关系,与主题的关系,与读者的关系,有则答,没有则弃。答案:(1)描写了冬天北京的灰暗、寒冷、干燥给人的不愉快,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2)与童话中、记忆中春天的美好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3)引出后文“回想春天”的内容(或:作铺垫)。,3.作者“回想”的“春天的气味”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答:_,【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关于春天的气味,都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的那种感觉,也是作者向往的那种感觉。作者通过回忆,借助很多细节逐一表达出来,我们概括时一一对照,注意合并同类信息。答案:(1)温暖潮湿的气息。 (2)浓烈,无处不在(充满每一个角落)。 (3)自然的气息。(4)温馨祥和的气息。(5)故乡生活的气息。 (6)充满诗意的气息。,4.童话里的春天和记忆里的春天表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请结合全文内容对作者的生活态度作出评价。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虽说是探究,并不是凭空捏造,依然建立在文本基础上。本文写现实的无情,写童话世界的美丽,写童年自然美好的生活,无不在说明作者的生活态度。要把这些态度概括出来,再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评价。答案:(1)不沉沦于无情的现实。(2)保持着儿童般的纯真。(3)追寻自然诗意的生活。,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