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绪言第一单元:猪常见传染病第一章:猪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猪瘟一课时安排:2 学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什么是传染病?猪常见传染病都有哪些种?什么是普通病?了解猪瘟病原及流行特征 ,掌握猪瘟的诊断要点,免疫接种技术和抗体监测技术2.态度观念方面:认得传染病的危害及影响,以及其在整个兽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有积极地心理去学习它;使学生从观念上理解究竟什么是传染病(包括人,畜和禽)以及学习的目的;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是研究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是重要的兽医学科之一。3.能力方面:使同学们从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变、诊断和
2、治疗六个方面认识传染病的学习方法三重点难点分析:该节课掌握的重点是传染病的定义,猪瘟的病变特征、诊断和治防治。四课前准备:收集传染病和猪瘟相关知识,分别从理论(书本)和实际(实际病例)阐述该病,配合多媒体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节课五教学内容:分别从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变四方面重新认识猪瘟,重点讲述诊断要点和防治。1.病 原 : 猪 瘟 是 由 猪 瘟 病 毒 引 起 猪 的 一 种 急 性 、 热 性 、 败 血 性 和 高 度 接 触 性 传 染 病 ,在 淋 巴 结 , 脾 脏 和 血 液 中 含 量 最 高 , 对 消 毒 剂 、 日 光 及 高 温 抵 抗 力 不 强
3、2.流 行 病 学 : 传 染 源 : 病 猪 及 带 毒 猪 易 感 动 物 : 任 何 年 龄 阶 段 和 品 种 传播 途 径 : 经 消 化 和 呼 吸 道 直 接 传 播3.临 床 症 状 和 剖 检 变 化 : 典 型 性 : 非 典 型 性 :急性猪瘟主要呈败血症变化,有诊断价值的变化是: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颚凹、颈部、鼠蹊、内脏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边出血;肾脏色淡,不肿大,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喉头黏膜、会厌软骨、膀胱黏膜、心外膜、肺及肠浆膜黏膜有出血。慢性病猪特征的变化是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黏膜上形成扣状溃疡24.诊 断 : 结 合 流 行 性 特 征
4、, 症 状 和 剖 检 变 化 以 及 免 疫 情 况 进 行 综 合 诊 断 , 注 意 与 猪 丹 毒 ,仔 猪 副 伤 寒 和 猪 弓 形 体 相 区 别 。 、诊断要点:猪瘟的临诊特点是:体温升高到40.5 41,呈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后腹泻;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退色;公猪有包皮发炎,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急性病例,多在 1 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 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慢性病例,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臁糜,行走不稳。一般病程可达 20 天或以上,死亡居多。5.防
5、 治 : 预 防 : 仔猪于出生后分别于 25-28日龄和 60日龄,公猪于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母猪于配种前免疫一次,剂量均为 4头份。症 状 轻 和 受 威 胁 的 猪 群 采 取 紧 急 接 种 , 发 病猪 无 特 异 药 物 治 疗 , 可 用 抗 生 素 或 磺 胺 类 药 物 对 症 治 疗 。6.发生猪瘟时的紧急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猪瘟。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措施,对控制和消灭猪瘟,减少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 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饲养。特别是贵重的种猪,在备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可用于治疗。 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没有发病的猪只,立即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可有效地制止新
6、的病猪出现。 发病猪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用 2热碱水消毒。粪尿及垫草等污物,堆积发酵后作肥料利用。 死猪深埋或销毁六课后小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同学们对传染病以及所学的第一个病例有了系统的了解,为以后学习其他疾病奠定了结构基础七教学反思:学生在接受一门新课时,要时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掌握住内容并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我想在传染病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采取立体,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学习传染病学的重要性; 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课堂讲授与电教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对学过的内容更易接受与吸收。这样可使学生学习传染病学的兴趣浓
7、厚掌握知识牢固学习传染病的目的在于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基本规律,学习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重点侧重诊断与治疗,注意各病之间的共性与特殊性,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达到熟练地运用于临床实践 八布置作业:P16-17 1.填空的第(1) , (2) (3)题,2.判断题的(1) , (2) (3) (4)题,3.选择题的3(1) ,4.思考题:简述猪瘟的症状?制定一个综合性防治猪瘟的具体措施。2009 年猪病流行特点及 2010 年流行趋势展望2009 年即将过去, 这一年对中国养猪业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生猪的价格就像风云变幻的股市,从“天堂” 直接跌入“地狱”,猪的
8、高致病性蓝耳病亦然恣虐流行, 繁殖障碍综合征、高热综合征的流行加剧,副猪嗜血杆菌病无药敏感药物可治等现状,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笔者对 2009 年猪病流行情况做一简单阐述,同时对2010 年猪病流行趋势予以展望。 一、2009 年猪病流行的 9 个特点 1.多病原、多病因的混合感染更加严重,猪场疫病更加复杂 当前许多猪病都是由多种致病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们导致的复合性疾病危害极为严重,且难以控制,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多种病毒感染相加(特别是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 II 型、猪瘟病毒、流感病毒的混合感染) ;其次是多种病毒(特别是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 II 型、猪瘟病毒
9、、流感病毒)和多种细菌(特别是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感染相加;再者就是多种细菌相加,往往是有几种不同病原体,有的为原发,有的为继发或并发,而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更使病情加重。对于严重的混合感染,除对病毒性疫病采取质量优良的疫苗免疫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采用综合药物保健措施,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2.猪的非典型性疾病持续增多 非典型性疫病病例的数量明显增多,如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都出现了非典型病例,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养猪场、散养户饲养的猪只发病率较高,给诊断与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对于该类病的防治应主要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为主,笔者建议可以使用纯中药类的免疫增强剂。 3.猪繁殖障碍综合征
10、依然存在 猪的繁殖障碍综合征在全国各地依然存在且极为普遍,目前已证实与此综合征有关的病原体有 30 多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目前在我国,造成此综合征的病原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感染、伪狂犬病、乙型脑炎、衣原体感染和繁殖障碍性猪瘟等所占比例较高。 对于该类疫病,除正常免疫外,在妊娠母猪中期(70 天左右) 、产前、产后、配种前后进行保健用药,可有效降低该类疫病的发生。 4.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日益突出 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依然是影响全球养猪业的头号疾病,临床表现为肺炎症状,病猪咳嗽,眼鼻分泌物增多,呼吸频率加快,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或停滞,成为僵猪。 该综合征通常由猪繁殖
11、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支原体、肺炎放线杆菌、猪圆环病毒型中的一种或几种首先侵袭猪的呼吸道,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然后各种气源性病菌,如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就很容易进入呼吸道和肺部,造成继发性混合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 68 周龄的保育仔猪和育肥猪,发病率通常为 30% 70%,死亡率为 10%20%,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5.病毒性疫病(特别是猪的蓝耳病)仍然是猪传染病的主体 目前对病毒性疾病的防制仍缺乏有效的药物,而且很多疾病还未研制出相应可靠的疫苗,因此使病毒病4的危害更为突出。 养猪场尤其要注意病毒病的预防,尽管许多猪场
12、因 2005 年的蓝耳病加强了防疫措施,但是 2009 年的猪蓝耳病、猪瘟、猪流感、伪狂犬病等的发生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加重的迹象,值得有关人士思考! 对于该类疫病的预防,除了加强疫苗免疫外,主要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毒为主,笔者通过使用纯中药的抗病毒制剂取得了理想效果。 6.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深重 免疫抑制性疾病除了本身的直接危害外,还会造成免疫抑制,可使低致病性的病原体引起多种疾病综合征的发生,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对畜禽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当前最常发生并且危害严重的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多是猪的蓝耳病、圆环病毒 II 型、支原体感染等。 对于该类病的预防,主要以提高机体免
13、疫力为主,使用可提高免疫力的中药制剂有一定效果。 7.以高致病性性蓝耳病为主的猪“高热病综合征”依是 2009 年猪病的主角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种危害大、人力现有条件下难以应付的流行性疾病的一般流行规律是:首先是恶急性的暴发流行引起大量急性死亡,接着是稍微缓和的更普遍的流行。而 2006 年 5 月我国发生的“高致病性蓝耳病” 的大流行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应该进入第二个阶段,即“稍缓和的更普遍流行”阶段,但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到目前为止,猪的“高热病综合征”在个别地区仍有流行加重的趋势。 8.细菌性疫病普遍存在,且耐药性增强 2009年上海奉贤区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卫秀余研究员对 317
14、份送检的病料进行了细菌学分离鉴定,细菌分离阳性率达 82%,分离出的细菌主要为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肺炎支原体、沙门氏菌和附红细胞体等。这些细菌大多数都是继发感染,病菌除了来自外源性感染外,也有健康猪体内携带的常在菌,在猪群免疫力与抵抗力低下时,发生内源性感染所致。 细菌性疫病的普通存在及耐药性增强,主要原因是猪群中存在的病毒性疾病没有控制好、免疫抑制的严重存在、大量使用及滥用抗生素,加之饲养环境的恶劣,致使猪群中细菌性疫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增高,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二、2010 年猪病流行的 5 个趋势 总的来讲,2010 年暴发猪重大疫病的可能性不
15、大,但是由于多种疫病的疫源污染比较严重,疫病总体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1.猪瘟发病率可能有增加的态势 一是多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的蓝耳病、圆环病毒 II型感染、支原体病等的普遍存在,再加上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无论使用哪种猪瘟疫苗接种,免疫失败出现的几率都会增多,免疫失败猪群极易遭受野外强毒的攻击,引发疫情,使用效果较好的霉菌毒素处理剂控制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成为提高猪瘟免疫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是猪瘟疫源在短期内仍难以控制,隐性带毒猪和免疫空白猪的同时存在,均有可能出现散发性疫情。但由于目前已普遍进行免疫接种,所以猪瘟的流行一般较为缓和,2010 年疫情将多局限在疫点上,不大可能引起大范围疫情
16、的出现。 对策:加大猪瘟抗体的检测,制定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结合当地实际性情,合理使用猪瘟疫苗。 2.多种疫病混合感染依然是 2010 年的猪病主体 临床上以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病毒与细菌、病毒或细菌与霉菌毒素中毒、细菌与细菌等病混合(多重)感染的病例较为突5出,使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大,有效性差,而单一性猪病少之又少。 对策:加强综合防控措施和生物安全建设,可有效减缓疫病的发生率。 3.以高致病性蓝耳病为主的猪“高热病综合征”仍将会占据猪病的主角 笔者建议要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做好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工作。 对策:重点监测“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17、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做好阶段性药物保健,并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猪“高热病综合征” 最有效的措施。 4.细菌性疫病的发生将有增加趋势 随着病毒性疫病发病率的增多,并发或继发细菌性感染的发病率将居高不下,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副猪嗜血杆菌病” 的发生和流行。 对策:加强猪场相关病毒性疾病、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免疫和检测,加强饲养管理和猪场生物安全建设,同时合理使用药物保健,避免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5.猪繁殖障碍综合征依然会普遍存在 随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感染、伪狂犬病、乙型脑炎、衣原体感染和繁殖障碍性猪瘟的发生,该病依然会普遍存在,需要注意的是要关注“猪衣原体”和“ 霉菌毒素 ”感染对养猪业造成的危
18、害。第二节:猪口蹄疫和猪水泡病一课时安排:2 学时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口蹄疫与水泡病的当今流行状况,病原及流行特征 ,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2. 掌握口蹄疫的病原类型,典型症状及预防措施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口蹄疫的症状及疫苗预防,难点在预防的时间及疫苗类型的。四教学设计说明:启发式配合多媒体五课前准备:充分掌握并融会贯通本节内容六教学内容:分别从病原,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方面鉴别水泡病和口蹄疫,注重口蹄疫的预防措施1. 口蹄疫口蹄疫 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流行现状
19、: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 100发病,死亡率虽然只有 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6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口蹄疫于 1514 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之后时有暴发流行,且多在冬春季节,夏季很少。最近几年,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广,欧、亚、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1 。1999 年全世界有近 40 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口蹄疫。2000 年韩、俄、蒙、日、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均发生口蹄疫。2001 年,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蔓延。我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建国前的半个世纪口蹄疫总的流行情况是农区少
20、发,牧区多发,没有停止过,有时是大流行。建国后口蹄疫曾发生 4 次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病原: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现已知的有 7个血清型,65 个亚型。每年又有新的血清型出现,每型之间临床表现没有区别,也没有交叉免疫性。同型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程度变化较大,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病毒的这种特性,给本病的检疫、防疫带来困难。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不怕干燥。高温和直射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病毒对酸、碱敏感传播方式: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单股 DNA病毒,等面体对称,无包囊,是最早发现的
21、引起人和动物发病的病毒。分为 7个主型:O、A、C、南非 1型、南非 2型、南非 3型和亚洲 1型。其中以 O型和 A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各型产生相似的症状,仅仅在实验室能够将其区分。型间不能交互免疫,即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型内又可分为多个亚型,目前已鉴定的亚型有 65个2。病畜发热期,其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气体均带有病毒,以后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和淋巴液中。病愈康复的动物可长时间携带病毒。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强,新鲜水疱液经 500倍至 50万倍稀释接种易感动物仍可致其发病。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寒冷;但怕酸、碱、热,加热 85以上 100
22、min即可杀灭。口蹄疫病毒可通过接触、空气、食物等途径进入易感畜损伤的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而引起发病。主要易感对象是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人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食病畜的奶、肉也可感染,但很少见到典型病例,且目前从人身上分离得到的病毒株多为 O型,其次是 C型。此外,人可把病毒传染给畜类,而人与人之间极少相互传染。这一点不同于猪水疱病,猪水疱病对人有较强的传染性3。症状和病变:病猪以蹄部的水疱为主要特症。患肢不能站立,常卧地不起,鼻镜乳房也常见到烂斑,哺乳母猪尤为常见。未断奶仔猪的口蹄疫常表现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 60%-80%。病变具
23、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心脏,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或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又叫“虎斑心”防治:传统的口蹄疫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新型疫苗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但至今尚未投入应用。目前探索的新型疫苗有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表达疫苗、活载7体疫苗、DNA 疫苗等。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持续期都在 6 个月以内,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抗原性不同,免疫持续期亦不同,抗原差异越大免疫持续期越短。1.防疫 规模化猪场疫病控制与净化,在 8 周龄是免役仔猪,6-7 月龄攻毒,保护率可达 87。5% ,在有母源抗体存在时,其抗体效价是仔猪对口蹄疫疫苗免疫应答高低
24、的关键,再已有的报道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声称母源抗体严重抑制仔猪对口蹄疫疫苗免疫的应答。仔猪在1、2、4 周另或 8 周另免役至 6 月龄攻毒,结果无一头获得保护。在 21 日另、28 日另、40日另和 60 日另仔猪接种灭活苗后,分别检测抗体,结果表明 40 日另和 60 日另仔猪产生抗体水平更高。有的学者认为仔猪在 4 周另前不宜接种口蹄疫油左剂疫苗,以免疫母源抗体的干扰。而在 3、4 月令注射疫苗则不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影响。 母猪的免疫状况也是影响仔猪免疫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哺乳期的母猪血清抗体和初乳抗体的类别和效价与仔猪的血清抗体类别及效价一致,母猪再怀孕初期和分娩前一个月各接种一次灭活苗
25、,所产仔猪的抗体水平高。并且经两次免疫的母猪本身能 100%达到耐受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抗体水平,而免疫一次的母猪只有 75%达到这种水平。 国内的实验资料表明,母猪在分娩前 2 个月接种灭活苗所产仔猪的母源抗体仅维持 1 周,看来应在妊娠期两次接种疫苗较为可靠。 再受到疫情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为确保价格昂贵的种猪安全,可使用口蹄疫血清或高免血清,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 0。5-1。0 毫升,24 小时后即可抗击强度的感染,保护期为20-30 天。根据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和仿制组的实验结果,建议口蹄疫型灭活苗的用户,按以下免疫程序接种型灭活苗; 种猪每隔 3 个月免疫一次,每次肌注常规苗 2 毫升/头,或肌
26、注高效疫苗 1-1。5 毫升/头。仔猪 40-45 日另首免,常规苗肌注 2 毫升/头或高效苗 1 毫升/头。 100-105 日龄育成猪加强免疫一次(即二免) ,常规苗肌注 2 毫升/头或高效苗 1-1。5 毫升/头。2.治疗口蹄疫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检疫,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患口蹄疫的病畜,症状轻微的一般经过 10 天左右多能自愈。最好对症治疗。1、对口腔病变用清水、食盐或 0.1%高锰酸钾洗涤溃疡面;涂以 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用冰硼散(冰片 15g,硼砂 150g,芒硝 150g,共捻为细粉)适量撒布或吹入口腔。2、对蹄部病变,用 3%的来苏水洗净,然后搽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
27、霉素软膏或木焦油凡士林(1:1)等,用绷带包扎。也可将煅石膏与锅底灰各半,研成粉末,加少量食盐粉撒在蹄的患部。3、对乳房病变,用肥皂水或 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他刺激性较小的软膏。对恶性口蹄疫,除局部治疗外,可用强心剂和滋补剂如安钠咖、葡萄糖盐水等。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外贸部、商业部联合颁发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中对口蹄疫患畜的肉尸处理有明确规定:“体温增高的患畜肉尸,内脏及副产品高温处理后出场;体温正常的患畜、其剔过骨的肉尸和内脏经产酸无害化处理后出场”。2. 水疱病猪水泡病(Swine Vesicular Disease,SVD)又名猪传染性水泡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
28、口和蹄部产生水泡性损伤为特征。其临诊症状不能与口蹄疫(FMD)、水泡性口炎(VS) 和猪水泡疹(VES) 相区别。该病首次发现于 1966 年,是猪的一种比较新的传染病。8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快、发病率高。可导致蹄部、口、鼻端和腹部、乳头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水疱。1.病原猪水疱病病毒对环境和消毒药有较强的抵抗力, 3%NaOH溶液和 1%过氧乙酸可杀死病毒。2.流行病学该病只发生于猪,而且不分年龄、品种、性别均可感染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溃烂为主。防治:可参照口蹄疫,为了确保消毒的质量,
29、对水泡病这种强毒的抵抗力强的特点,采用10的漂白粉。3热烧碱水,(冷的消毒力差) ,0.5菌毒敌, 5的氨水, 0.5次氯酸钠等糜烂面涂 1-2的明矾或碘甘油,乳房可用 2-3 的硼酸水洗净,涂红霉素软膏或青霉素软膏,小猪发生本病时,应静脉或腹腔注射 5葡萄糖盐水 10-20 毫升,加维生素C50 毫克,皮下注射安钠咖七课后小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同学们对口蹄疫和水泡病有了系统的了解,为以后学习其他疾病奠定了结构基础八教学反思:综合诊断相似病例时,要从细微处入手,厚积薄发,九布置作业:P16-17 1.填空的第(4) , (5) (6) (15)题,2.判断题的(5) , (6)
30、(13)题,3.选择题的(1) ,4.思考题:接种口蹄疫疫苗时,为何要用与当地流行病毒同一血清型的疫苗?制定一个扑灭口蹄疫的具体措施。第三节:猪传染性胃肠炎一课时安排:2 学时二教学目标:1.掌握病原名称,常用消毒药以及本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流行特点2.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能制定防治的措施。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掌握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措施,难点是胃肠炎发生的机理。四教学设计说明:启发式配合多媒体五教学内容:猪 传 染 性 胃 肠 炎 是 由 猪 传 染 性 胃 肠 炎 病 毒 引 起 猪 的 一 种 高 度 接 触 性 消 化 道 传 染 病 。 以呕 吐 、 水 样 腹 泻 和 脱 水
31、为 特 征 。 OIE 将 其 列 为 B 类 动 物 疫 病 。1 流行特点 9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 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断奶猪、肥育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大多数能自然康复。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液、鼻液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及用具等,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本病多发于冬季,不易在炎热的夏季流行。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在 1 周内可散播到各年龄组的猪群。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间隔性的发生,发病猪不多,但隐性感染率却很高。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随感染猪的年龄而有差别,仔猪为 224h,大猪为 24d。 哺乳仔猪突然发生呕吐(呕
32、吐多发生于哺乳之后) 。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乳白色或黄绿色,带有小块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在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便稍粘稠,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发病后 27d 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较缓慢。5 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常为 100% 肥育猪发病率接近 100%,突然发生水样腹泻,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下痢,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在腹泻初期,偶有呕吐,病程约 1 周。在发病期间,增重明显减慢。 成年猪感染后无明显症状。部分猪表现轻度水样腹泻,或一时性的软便,对体重无明显影响。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有些哺乳中的母猪发病后,表现高度衰弱,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
33、不振,严重腹泻。 妊娠母猪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症状。 3 剖检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内常充满、滞留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轻度出血,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肠管扩张,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在肠系膜淋巴结管内见不到乳白色乳糜,肠黏膜严重出血,淋巴结肿胀。 4 鉴别诊断 应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猪副伤寒、猪痢疾鉴别 4.1 流行性腹泻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临床表现与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大、小猪几乎同时发生腹泻,大猪在数日内可康复,乳猪有部分死亡。该病疗效不明显。 4.2 猪轮状病毒病以寒冷季节多
34、发,多发于 8 周龄以下的仔猪,大猪为隐性感染。症状与病理变化较轻微,病死率低。 4.3 仔猪白痢常发生于 1030 日龄内的仔猪。呈地方性流行,季节性不明显,发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排白色糊状稀粪。小肠呈卡他性炎症,空肠绒10毛无萎缩或局部性萎缩病变,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 4.4 仔猪黄痢多发于 1 周内仔猪和产仔季节,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少有呕吐,排黄色稀粪。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一般来不及治疗。 4.5 仔猪红痢常发于 3 日龄内的仔猪,1
35、周龄以上很少发病。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偶有呕吐,排红色粘稠粪便。小肠出血、坏死,肠内容物呈红色,坏死肠段浆膜下有小气泡等病变,能分离出魏氏梭菌。一般来不及治疗。 4.6 猪副伤寒多发于 24 月龄猪,无明显季节性,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急性型:初便秘,后下痢,恶臭血便,耳、腹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后期呈青紫色。慢性者:反复下痢,粪便呈灰白、淡黄或暗绿色,皮肤有痂样湿疹。盲肠、结肠凹陷有不规则的溃疡和伪膜,肝、淋巴结、肺中有坏死灶等病变,能分离出沙门氏菌。综合治疗有一定疗效。 4.7 猪痢疾多发于 23 月龄猪,季节性不明显,缓慢传播,流行期长,易复发,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病初体温略高,排出混有多
36、量粘液及血液的粪便,常呈胶冻状,大肠有卡他性出血性肠炎、纤维素渗出及黏膜表层坏死等病变。能分离出猪痢密螺旋体。早期治疗有效。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 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彻底消毒。初生仔猪应该尽早吃足初乳。5.2 预防注射 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妊娠母猪产前2030d4mL,25kg 体重以下 1mL,2550kg2mL ,50kg 以上 4mL。后海穴注射,接种后15d 产生免疫力。 5.3 遵循“全进全出”制 各阶段的栏舍应坚持“空栏消毒,间隔 1 周”的原则。避免不同年龄的猪,因免疫程度及保护力差异而发病。 6. 预防1)
37、 猪场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门口设消毒池。对刚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饲养 15天,确认无病才可入群。做好消毒工作,冬季做好保暖,换季和气候突变时要特别注意防贼风,做好保温工作。103 月份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可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务必按照说明使用,最好从母猪预防本病发生。也就是不要对仔猪进行该病疫苗的免疫注射。管理上执行全进全出。2)如果发生了传染性胃肠炎,首先要确认发病群;如果是生长猪群,要严格进行隔离管理,11做好其他猪舍的消毒和保温措施,尤其是产仔舍和母猪舍的管理一定要加强;如果是空怀和妊娠母猪群,采用投喂病料办法,使母猪尽快感染,并康复。控制本病进入产房;如果在产
38、房发生,仔猪和母猪均有发生,此为最严重疫情。采取措施为:2 周后产仔母猪接触病料(已感染猪的肠组织),以便于产生自然免疫;2 周以内产仔母猪,要提供好的环境条件和设施,加强管理,做好保温,提供无贼风、干燥环境,提供充足饮水和营养液。4)对仔猪提供 32的温暖环境,无贼风,干燥。提供干净饮水,提供电解质,如糖盐水等。减少饥饿,防止脱水,预防酸中毒。仔猪腹腔补液,链霉素治疗,有一定的效果。5)猪圈每隔 15天用碱性消毒液冲刷消毒一次,粪便堆积封闭发酵。常用消毒剂有 10石灰乳(必须是块灰,现配现用)、30草木灰水、0.1的除菌净、10的漂白粉、2的烧碱溶液。6)加强饲养管理,防寒保暖,满足营养需要
39、,以增强猪的抗病能力。饲料中经常拌入切碎的新鲜大蒜(或晒干备用的大蒜茎,烧炭存性)。7)传染性胃肠炎活疫苗是用于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一种致弱活毒疫苗,可用于母猪及哺乳仔猪的免疫接种,以诱导产生抗体。母猪免疫程序是基础免疫,分娩前 5个星期口服 1头份,分娩前 2个星期口服 1头份,同时肌肉注射 1头份。加强免疫,以后每次分娩前 2个星期口服和肌肉注射各 1头份。13 日龄断奶时各服 1/5头份,免疫后仔猪必须离开母猪至少 30分钟才能重新吸乳。7.治疗 猪群发病,应立即采取封锁措施。隔离病猪,对病猪停食或减食,饮水中添加适量收敛作用好的消毒药物(高锰酸钾、百毒杀等)。加强消毒工作,并在饲料中添
40、加痢菌净散,同时肌注病毒灵和抗菌素,有一定疗效。 对仔猪发病,要防止脱水,减轻酸中毒,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改善体液循环,缓解症状和注射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补足适量的电解质溶液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以要对症治疗,减少死亡。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仔猪舍的温度和干燥。可让仔猪自由饮服下列配方溶液:氯化钠 3.5g,氯化钾 1.5g,碳酸氢钠 2.5g,葡萄糖 20g,水 1000mL。为防止继发感染,对 2周龄以下的仔猪,可适当应用抗生素及其它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补充体液。取适量白糖和食盐,按 5的比例对入温水,让猪自饮。对失水严重的病猪,静脉注射复方氯化钠,然后再加 10葡萄糖注
41、射液,用量视体重大小而定。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饲喂适量糊状饲料,如米汤、大麦粉煮成的稀粥,加入少量食盐与白糖,既能调节食欲,还有利于肠粘膜修复。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肌肉注射病毒性双黄连、清开灵注射液。血清疗法。用传染性胃肠炎高免血清,按每千克体重 0.5 毫升肌肉注射,每天1 次,连用 3 天 ,可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或灭活菌在母猪产前两个月或半个月分别免疫一次可保护仔猪。?12六课后小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同学们对腹泻症状疾病系统的了解,为以后学习其他疾病奠定了结构基础七教学反思:综合诊断相似病例时,要从细微处入手,厚积薄发,八布置作业:第四节: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一课时安排:2
42、 学时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教学内容各病的病原名称,常用消毒药,各病在不同年龄上的流行特点2.了解细小病毒,流行性脑炎,蓝耳病的主要症状,能制定防治这些病的措施三重点难点分析:该节各病的诊断和防治。四教学设计说明:启发式配合多媒体五课前准备:提前搜集关于繁殖障碍的各种资料,了解该特征的疾病在全国范围的流行和影响状况,分析除了病毒性的还有细菌性和其他因素引起的障碍六教学内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分析及防治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被有关专家列为当前猪的四大传染病之一,是目前我国自然感染最严重的疾病。据悉,在 1995年之前,我国各猪场还没有发现有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例报告。但到了 1999年,在我国大约有
43、 64.50%的猪场感染了这种病,2000 年约有 89.4%的猪场感染了这种疾病;2001 年为 76.5%,2002年 86.0%,2003年 83.3%;2004年达到了 89.4%。目前,每年均可见到一些所谓的“流产风暴“,这与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不无关系,严重影响着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正确认识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楚雄州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是猪伪狂犬病,协同病因有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其次是衣原体、猪繁殖呼吸综合征和猪瘟,布氏杆菌病危害较低;存在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混合感染。13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以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出无活力的弱仔、畸形儿
44、、少仔、公猪不育症及母猪不孕症为主要特征。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猪繁殖疾病已成为大中型饲养场最重要疾病之一。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很多,包括病原传染性因素和营养、环境、毒素等非传染性因素。病原性因素主要包括猪细小病毒病(PPV)、日本脑炎(JE)、猪伪狂犬病(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温和性猪瘟(CSF)等因素。此外,某些细菌、衣原体、寄生虫、真菌毒素、有毒气体和矿物质元素钙、磷、铜、碘、锌、锰、硒、铬及维生素 E的缺乏,饲养管理不当等也是造成猪繁殖障碍的原因。有时一些药物的应用、霉变饲料毒素等也可导致猪只的繁殖障碍,但这通常是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下面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分别予以
45、阐述。1.病因分析1.1病毒性疾病与繁殖障碍1.1.1 细小病毒病 PPV 是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受感染母猪特别是第一胎母猪分娩出木乃伊胎、死胎、弱仔猪,由于病毒感染时间不同和胎儿死亡的时间不同,木乃伊胎的大小很不一致,有的整胎仔猪木乃伊化,有的在一胎仔猪中部分木乃伊化,部分仔猪健康或弱仔,比例很不一致。在怀孕 3050d 感染,主要是产木乃伊胎,如早期死亡,产出小的黑色枯萎样木乃伊胎,如晚期死亡,则子宫内有较大木乃伊胎;怀孕 70d之后感染,母猪多能正常生产,但产出的仔猪带毒,有的甚至终身带毒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母猪本身没有全身症状,怀孕母猪预产期延长和发情延迟也是常见临床现象。1.1
46、.2 日本脑炎 JE 是由日本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者,因此,本病多发生于蚊子流行季节。怀孕母猪患该病时突然发生流产。流产的胎儿呈木乃伊化,有的死胎,有的胎儿全身水肿,也有胎儿正常并发育良好,在同一胎仔猪中,体重大小和病变上有很大差异。公猪感染常见睾丸炎,多发生单侧性睾丸肿大,发病时体温升高,数日后自然康复2-4。 1.1.3 猪伪狂犬病 PR 是在世界广泛流行的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哺乳仔猪感染该病后呈脑脊髓炎和败血症死亡;成年猪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幼龄猪呈突然发病,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间有呕吐
47、和腹泻,当中枢神经受侵害时,可见兴奋或麻痹,并出现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和弱仔猪,并在出生后几天内死亡。剖检幼龄病猪有时可见扁桃体坏死,肾脏点状出血和脾、肝有坏死灶。该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其他季节也有发生。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阴道分泌物和胎盘传播。病毒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应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ELISA 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均可诊断伪狂犬病。 1.1.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 也称蓝耳病。1987 年首次报道于美国,近 10年来有全球蔓延趋势。本病由 PRRSV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流行本病的猪场可见妊娠母猪
48、流产、早14产或到预产期分娩出死胎和大小不均木乃伊胎儿、弱仔。断奶后仔猪常见呼吸困难,耳朵一过性发绀,生长延缓,有的甚至死亡。该病无肉眼可见特征性病理变化,确认一般依靠采用猪肺泡巨噬细胞或传代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也可用过氧化物酶试验,ELISA 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检测抗体。1.1.5 猪肠病毒综合征 SMEDI 是由肠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与细小病毒类似,表现为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胚胎死亡和不孕症,母猪本身一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1.1.6 温和型猪瘟 当 CSFV感染妊娠母猪时,病毒可侵害子宫的胎儿,造成母猪流产,胎儿死亡、木乃伊或畸形,造成死产或出生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
49、也可产出肉眼正常的仔猪,分娩时排出大量 CSFV。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仔猪在出生时正常,并保持健康几个月,它们可作为病毒散布的持续来源而很难被辨认出来。极少见到皮肤密布出血点、脓性结膜炎、高热稽留、严重下痢等症状。多表现轻热或中热,腹下轻度淤血或四肢下部发绀。病愈发生干耳、平尾甚至耳壳脱落,厌食,精神沉郁,喜卧,粪便干硬。发病初期的白细胞总数稍有下降,有的猪不显症状。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脱纤血中的病毒经 68 30 min 不能灭活,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20 g/L 氢氧化钠溶液能迅速使病毒灭活。1.2其他病原微生物所造成的繁殖障碍1.2.1 衣原体病 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带病原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其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污染环境,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经配种或人工授精传播,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猪衣原体病主要表现妊娠母猪流产、胎儿死亡、产死胎或弱仔、空怀母猪不育等。 1.2.2 布鲁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