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 分子热运动科目:初中物理 教学对象: 九年级 课时: 1 课时苏扩昌 单位: 弥渡县红岩镇初级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为九年级第十三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具有能够简历一定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对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有关知识做好铺垫。2.本节是探究分子的热运动,而分子非常小,所以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有个大致印象。3.通过扩散现象的演示,使学生从宏观出发,推理感知微观世界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决定扩散快慢的因素。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
2、物质有大量分子、原子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2. 能识别扩散现象。3. 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4. 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2. 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3. 通过演示实验及;类比弹簧使学生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处于农村乡镇中学,对物理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和思考能力偏弱。动手能力还可以。学生是在知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虽然微观粒子难以理解,但扩散现象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因此本节课教学起来难度不大,气氛应该很好。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由于分子是非常小的物质,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研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宏观物理现象来研究微观物质的运动进行组织教学。2.为加深学生对宏观物理现象的了解,设计了空气清新剂在空气中扩散和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体会气体和液体分子的运动。3.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4.通过演示与类比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分子热运动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室里泼洒空气清新剂,然后提出能闻到气味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
4、还有那些类似的现象?教师点拨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思考、讨论、回答、列举,并力图解释这些现象。 导入新课简介实验装置和用品,然后进行演示。提问:让学生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对现象猜想、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理解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了解气体的扩散1.演示红墨水滴入水中的现象2.说明固体之间的扩散现象1.回家观察红墨水滴入中后静放二、三天后的现象。2.理解、举例让学生了解液体和固体也存在扩散现象,且时间越长,界限越模糊提出问题:能否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演示红墨水在温度不同的水中的扩散现象。猜想、讨论后认真观察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点讲转换法提出问题:分子有间隙,为何不
5、会散开,也很难压缩?教师解释: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类比弹簧连接的小球间的作用力,说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观察荷叶上的水滴;感受压篮球,压打气筒的体会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对共性问题做出点评。 完成相关问题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七、教学评价设计1.随堂练习2.作用检测八、板书设计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九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观察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现象,观察扩散快慢,教师讲
6、解,板书,学生完成当堂问题的流程进行学习。2.学生交流、讨论较为积极,效果较好,达到了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能力。3.学生对固体扩散不好把握,以及固体扩散和固体间的分子引力容易混淆。4.学生对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同时共存难以想象。5.总的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6.听课老师的评价也很高,但批评和给的建议太少,有点遗憾!密度概念的教学设计【设计目的及思路】通过密度的教学,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体验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的方法。为引出密度的概念让学生用天平、量筒、水等器材,大量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收集数据后,精讲收集处理的方法,并最终得出“密度”的概念。【教学片段】探究物体的质
7、量与体积的关系记录表格物质 质量 m/g 体积 v/ml m/v V/m铜 1 89.6 10 8.96 0.11铜 2 178.8 20 8.94 0.11铁 1 77.6 10 7.76 0.13铁 2 155.6 20 7.78 0.13铝 1 27.4 10 2.74 0.36铝 2 54.4 20 2.72 0.36石子 1 15.9 6 2.65 0.38石子 2 29.3 11 2.66 0.38玻璃 1 10.9 5 2.18 0.46玻璃 2 13.1 6 2.18 0.46从表格看出:(一)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质量/体积=定值。(二)对于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
8、的比值一般不同,这个特定的比值如同人们的身份证号码一样,可以代表物质本身,人们就把它叫做密度。教学设计预案【课题】声音的产生【设计目的及思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及讨论归纳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乐于课外观察和思考。列举不同的发声例子,让学生猜想其共同特征,然后通过观察、探究来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片段】问题导入: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动听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猜想并交流教师演示:音叉发声,并将塑料小球弹起学生活动:摸着喉咙部位讲话拨动在课桌边伸出一部分的直尺,使之发声并观察二人小组活动:一人将面颊轻轻贴于桌面,另一同学轻敲课桌提出问题: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分析论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外观察:苍蝇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