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 足 口 病一、定义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 71 型(EV71 )和 A 组柯萨奇病毒(CoxA) 、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二、临床分类 1、轻型 a 急性起病,发热,b 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c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
2、吐和头疼等症状。2 、重症病例:a 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b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三、诊断要点1、病史: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或近期到过有手足口病流2、症状: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少数有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甚至发生死亡。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3、体征: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有并发
3、症时出现相应临床体征如昏迷,惊厥、病理反射阳性、软瘫等。4、实验室诊断 a 病毒分离阳性。b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 IgG 抗体有 4 倍以上的升高。c 核酸检验 检测到病原核酸 四 辅助检查计划1、血尿粪三常规。2、肝功、肾功、电解质。3、病原学检测(送防疫部门) 。4、必要时做腰穿,心肌酶、血气分析,头颅 CT 等。五 治疗原则1、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2、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3、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做好口腔护理;4、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4、5、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6、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7、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8、病因治疗:试用病毒唑、炎琥宁、干扰素等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 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手足口病出入院标准诊断依据(一)疑似病例。年龄 5 周岁以下,近 3 天内有发热病史,并有以下任意两项表现者:1.有咳嗽、呕吐等症状;2.出现精神差、易激惹、肢体无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3.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4.胸片异常;5.有上述类似病例接触史。(二)重症病例。疑
5、似病例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1.持续高热不退;2.肌无力、肢体抖动、抽搐等加重,意识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膜刺激征阳性;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异常;4.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紫绀,肺部湿罗音增多或出现肺实变体征;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510 9/L)或显著降低(9 mmol/L);7.胸片异常在短期内明显加重。入院指征(一)疑似病例。1.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需留院观察:(1)外周血 WBC 计数增高或降低;(2)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且病程在 4 天之内;(3)发热持续 2 天以上不退。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3.每天复查血常规
6、,必要时复查胸片;4.留观期间出现符合重症病例条件之一者,应依照重症病例处理。(二)重症病例。1.凡符合重症病例条件者,应立即转诊至儿童专科医院或者具有儿科、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以上医院治疗;2.辅助检查:(1)入院后进行血、尿、便常规,血生化、血糖、凝血三项及 D-二聚体、心肌酶、C 反应蛋白、动脉血气,心电图、胸片检查(有条件者尽可能行胸部 CT 检查)。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复查;(2)对有神经系统表现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和脑、脊髓磁共振检查。疗效标准治愈: 体温正常,皮疹消退,一般情况良好,无并发症。出院标准治愈: 体温正常,皮疹消退,一般情况良好,无并发症。临床评定指标平均住院日:重型 2 周4 周轻型 1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