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视译教学的原理_步骤及内容.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752830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译教学的原理_步骤及内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视译教学的原理_步骤及内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视译教学的原理_步骤及内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2 No2 基金项目 本文受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翻译学研究中心 ”的研究资助 。 收稿日期 2011-09-02 作者简介 詹 成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向 : 口译理论与翻译 , 翻译学 , 媒体与文化研究 。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詹 成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 广州市 510420) 摘要 本文从口译课程体系结构入手 , 论证开设视译课的必要性 , 并且结合英汉 /汉英视译的特点 , 分析和阐释视译教学的原理 、步骤和内

2、容 。本文认为 , 在一个完整的口译教学课程系列中 , 有效的视译训练对于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 关键词 视译 ; 口译课程 ; 教学 ; 原理 ; 步骤 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358( 2012) 02-0048-03随着我国翻译学科的蓬勃发展 , 对于口译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也逐渐加大 。继上海外国语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先后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翻译学二级学科 , 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分别在 2006 年和 2007 年批准国内部分院校试办翻译专业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 从而标志着我国的口笔译教

3、学已经不再是语言学之下的附属方向 , 而是步入了高层次 、应用性 、专业化的人才培养 , 为整个翻译学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 仲伟合 , 2007; 仲伟合 , 穆雷 , 2008)在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下 , 国内许多高校面对口译市场的大量需求 , 正积极开设或筹备口译类专门课程 。和传统的英语专业中的口译课程不同的是 ,针对口译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口译课已不再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种辅助 ( 教学口译 ) , 而是一种以职业化技能训练为主导的专业化教学 ( 口译教学 ) 。值得注意的是 , “同声传译 ”课已经普遍出现在本科阶段的口译课程体系中 , 甚至也不再囿于国内几所具有较为悠久同传教育历史的外

4、语类院校 。许多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院校纷纷上马 “同声传译 ”课程 。在本科阶段如此大范围地开设同传课 , 可以说是一种中国特色 。笔者认为 , 既然同声传译已经成为为数众多高校在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中的一门课程 , 那么在一个完整的口译课程体系中 , 有必要纳入 “视译 ”的教学内容 , 以形成口译技能发展上从交替传译到同声传译的过渡 。波赫哈克 ( 2004) 指出 , 口译研究者在探讨视译时 , 几乎仅是将其看作同声传译阶段前的一种训练手段 , 或者作为同声传译学习前的水平测试项目 , 但却极少论及将 “视译 ”开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完整课程 。笔者认为 , 在开设 “交替传译 ”和 “同

5、声传译 ”课程的前提下 , 有条件的院校 , 应该开设一门 “英汉 /汉英视译 ”课程 , 学时可以是 36, 或是 18( 半学期 ) ;暂时没有条件的院校 , 也应该在进入同声传译教学之前 , 先进行 812 学时 ( 46 周 ) 的视译训练 。一 、视译训练的必要性和独特性为什么要将 “视译 ”独立出来成为口译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单元呢 ? 这首先是因为视译从性质和工作方式上具有独特性 , 不宜与一般的交替传译或是同声传译混淆起来训练 。视译 ( sight interpretation) 是指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或者其它相关文字 , 边听发言 、边看原稿 、边进行传译 。在会议的场合中

6、 , 视译是接近于同声传译的一种工作方式 , 因此常常也被称为 “带稿同传 ”(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with texts) 。弗里西博格认为 , 视译是 “普通口译的一种特殊情形 , 译员凭借书面文本 , 而非口头文本 , 用会议或听众的语言朗读出来 ”。( Frishberg, 1986: 20) 可见 , 视译其实是一种形式比较特殊的口译 。严格来说 , 视译并不是纯粹的口译 , 因为在有原稿的情况下 , 讲话人通常照稿朗读 , 语言相对会较为书面化 , 而译员受到原稿上文字的限制 , 所使用的技巧和单纯的无稿同传是不同的 , 这也是为什么译员经常会觉得有

7、稿同传比脱稿同传更难 。赛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 ( 2007) 认为 ,视译更接近于笔译 , 可以说 , 视译几乎是一种以口译形式进行的笔译 。但是显然由于工作方式和翻译时间的限制 , 译员是不可能像做笔译那样去字斟句酌84的 。视译是国际会议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翻译方式 ,因其独特的工作方式 , 其与同声传译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较大差异 。总结起来 , 相似之处在于 : 同传和视译在翻译要求 、原则和技巧方面基本是相同的 ; 不同之处则在于 : 两者在步骤 、媒介 ( 听觉和视觉 ) 和难点上均有所差异 。由此可见 , 视译是同声传译训练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在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 、巴

8、黎高等翻译学校 、联合国口译司等国际主流的译员培训院校和机构中 , 同声传译训练均是从注意力的分配训练 ( 如影子跟读练习 ) 到视译然后再过渡到无稿同声传译 。二 、英汉 /汉英视译教学的基本原理前文指出 , 视译既不同于笔译 , 也不同于单纯的口译 , 视译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 。很多视译经验不足的译员在做有稿同传的时候 , 常常会被文稿源语所干扰 , 感到又要听 、又要看 、又要译 , 难免顾此失彼 , 手忙脚乱 , 甚至感到有稿子比没有稿子更难 。因此 , 教师在 “英汉 /汉英视译 ”课上 , 应该先从英汉双语结构上的差异入手 , 分析视译体现在语言形式上的困难 , 以及在英汉两种语言

9、间进行视译的可行性 。英汉两种语言有相当大的差异 , 但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同传视译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 原因就在于两种语言在语序上都比较灵活 。特别是汉语 ,注重意合 , 其句法结构灵活多变 , 一句话中的不同成分可以这样编排 , 也可以换个语序来编排 , 而不影响语意 。( 张维为 , 1999: 35) 而且 , 在口译中 , 译员可以发挥口头语简洁明快 、结构较为松散的特点 , 完成意义的传达 。在英汉笔译或是交替传译时 , 由于英汉语表达语序的差异 , 主要是在定语和状语的成分上 , 译出的汉语通常会有语序的大规模调整 , 这在视译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英汉

10、双语结构的基础上 , 按照一种比较适合同传的语序来处理句子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同传 “顺句驱动 ”( 即尽量按照源语句子的语序来译出目的语 ) 的原则 。三 、视译教学的步骤及内容在教学步骤和内容方面 , 教师的课程设计应该紧贴国际会议传译的工作实践 , 按照国际会议中视译的运用要求和方式来组织教学 。从工作实践经验来看 , 国际会议中的视译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 1) 会议的组织者既提供发言的原稿同时也提供发言的译文稿 。在这种情况下 , 译员其实基本上是按照发言人的速度 , 理想地将译文稿读出即可 。而这种情况也比较少 , 基本上只在非常重要 、对准确性有极高要求的会议中出现 , 比如

11、联合国的很多会议或者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的演讲等 , 都会事先将原稿笔译出来 ;( 2) 会议的组织者只提供发言的原稿 。这需要译员在同传前在稿上做一些标记准备 ;( 3) 会议的组织者只提供发言的译文稿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 主要见于一些跨国公司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的发布活动 , 相关的材料经常使用当地的语言版本进行发布 , 而译员拿到的就是这种版本 ;( 4) 会议的组织者提供发言人讲稿的提纲或PPT 幻灯片 。这是大部分国际会议中最常出现的情况 。根据实际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 笔者认为 , 如果开设 “英汉 /汉英视译 ”为 36 学时的课程 , 则教师可以相应设计课程的教学步骤如下 :(

12、 1) 视译特点 、基本原则 ( 如 : 顺句驱动 ) 和技巧( 2 学时 ) ;( 2) 视译技巧 ( 如 : 断句 、增补 、简约 、反说等 ) 的综合训练 。教师准备有代表性的句子和段落 , 学生当堂视译 , 教师进行评讲 ( 4 学时 ) ;( 3) 有原文讲稿和译文的视译 , 由教师提供译文 , 或提前将原文稿发给学生准备译文 。课堂上放发言的原声录音 , 学生在讲话人发言的同时完成读译文稿视译 。这个阶段训练的难度不大 , 但要求学生要跟上讲话人速度 , 并且追求译文稿朗读的清晰和流畅 ( 4 学时 ) ;( 4) 有译文稿无原文稿的视译 。课堂上放发言的原声录音 , 学生在讲话人

13、发言的同时完成读译文稿视译 。这个阶段比上一阶段难度提高 , 因为学生在读译文稿的同时要集中听讲话人的发言 , 以进行速度和内容变化上的把握和协调 ( 4 学时 ) ;( 5) 有原文稿无译文稿的视译 。这应当是该课程的训练重点 。教师准备会议的真实讲话稿 , 提前或当堂发给学生 , 控制学生的准备时间 , 指导学生进行标注 、分段等准备 。本阶段教学进入后期时 , 教师可以同时使用会议的原声录音 , 训练学生 “听 ”和“视 ”的协调 ( 12 学时 ) ;( 6) 无原文稿 , 但有讲话提纲或者 PPT 的视译 。在完成了有原文稿视译的基础上 , 学生对视译中的语言处理和转换已经能够掌握

14、。教师可以加大训练94的难度 , 不再提供全文的讲稿 , 而仅提供大纲 。这时 , 学生仍然需要进行 “视 ”, 但是已经逐渐向同声传译过渡 , 从而形成了口译教学体系中视译与同声传译训练的连接 。( 6 学时 )( 7) 模拟会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 , 可以安排两次模拟会议 , 按照国际会议的具体工作流程 , 安排如 “教育国际交流 ”、“中国商务与投资 ”等口译中的常见话题 , 给学生提供讲话稿 , 或者让学生自己准备讲稿 , 将学生分成发言人和译员 , 模拟会议的真实场景进行训练 。( 4 学时 )如果授课时间少于 36 个学时 , 则可以根据这个步骤大纲缩减教学时间 , 而要求学生

15、在课后加大训练量 , 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英汉 /汉英视译 ”课教学应先从一些短篇的段落开始练习 , 逐渐加大篇章的长度 , 视译完整的讲话稿 。视译教学的要求则是边看稿边进行口头翻译 ,要尽量做到意思准确 、用词贴切 , 而教学的重点就是双语语言结构与转换 。汉语和英语句子结构差异悬殊 , 用英语的句子结构来译汉语必然会显得不伦不类 , 因此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加训练 , 要求学员掌握好视译过程中英汉语结构互换的问题 。在关注重点的同时 , 教师还应穿插讲解和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在国际会议视译前进行有效的译前准备 。如 : 在第 ( 5) 阶段的训练中 , 教师要向学员介绍 : 如果会议提供的发言

16、稿是源语版本 , 译员应该先通读文稿 , 在稿子上做一些 “标识 ”( markers) , 即用诸如箭头 、五角星 、线条 、下划线等各种笔记符号有重点地注出源语发言人的思路及语篇标识 , 把需要下功夫才能译好的重要语段或句子标示出来 , 把关键的词语 ( 如术语 、机构名称 、职务头衔等 ) 先译出来 , 这样就可以在视译过程中遇到相关术语时直接照读事先准备好的译文 , 既节省精力 , 又避免每次都要临时翻译而导致差错 。而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 ,译员除了进行段落编号 、意义提炼以外 , 还可以先把稿件中的少数难点 ( 词语 、语句等 ) 事先笔译出来 ,在原稿上做一定的语篇分析与断句切分

17、( segmenta-tion) , 这样在翻译的时候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四 、结语视译作为从交替传译到同声传译的过渡环节 ,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 这对专业化口译教学和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个完整的口译课程体系中 , 应该包含 “英汉 /汉英视译 ”课程 。教师可结合各自学校和学生的不同特点 , 在学生完成了交替传译阶段口译训练 , 掌握了交传的方法之后 , 进入视译的训练 ,按照国际会议中视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来安排合理的教学步骤及内容 。“英汉 /汉英视译 ”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后 , 能够准确 、流畅 、自然地一边阅读标注过的文稿 , 一边听着讲话人的发言进行同声传译 。学生经过

18、这个层次的训练后 , 为顺利进入更高层次的 “同声传译 ”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目前 , 教育部 2006 年至 2008 年批准的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 13 所院校中 , 已有部分在本科阶段开设了视译课程 ( 如复旦大学 “口译初步与视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视译 ”等 ) 。当然 , 视译课程有效的具体教学方法 , 仍然需要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师资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广泛的实践 、探讨和总结 。参考文献 : 1 Frishberg, N Interpreting: An Introduction, revised edi-tion M Silver Spring, MD: RID Publicat

19、ions, 1990 2 Pchhacker, 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3 塞莱斯科维奇 , 勒代雷著 , 闫素伟 , 邵祎译 口译训练指南 M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2007 4 张维为 英汉同声传译 M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999 5 仲伟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 MTI) 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 J 中国外语 , 2007,( 4) 6 仲伟合 , 穆 雷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外语 , 2008,( 6) Pr

20、inciples, Steps and Contents of E-C/C-E Sight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examining the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 programme, and argues for sight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insuch a syste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C-E sight interpretation, it goes on to analyze and

21、 suggest the principles, steps andcontents of sight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a complete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 courses, effective sight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is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nterpreting competence Key words sight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ation courses; teaching; principles; steps; contents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