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讲 论文撰写,一、论文选题 二、论文的写作,一、论文选题,“写得好就是想得好” “好文章是好思想的证明”,一、论文选题,(一)如何对研究进行选题? 1.选题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 必须综合考虑难度和可行性 必须全面考虑整个工作程序中的资源可获得性 必须考虑研究的价值 必须考虑研究的创新性 可以参考综述性文献 可以参考权威性的文献索引 可以参考其他的意见或建议,一、论文选题,2.基本问题与具体问题 基本问题(疑难问题) :宽泛性、背景性、宏观性如:反倾销、农产品贸易、贸易政策的寻租行为、战略贸易政策. 具体问题(可研究问题) :详细性、针对性、微观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论文选题,(二)怎样表
2、述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表达的形式 常规陈述式 提问质疑式 从属层级式 目标定位式,一、论文选题,2.一些论文选题的例子 析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和更优惠待遇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及转移定价策略 国际贸易政策的博弈分析以关税为例 浅析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含义 对我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分析 多边贸易中的竞争政策 乌拉圭回合保障条款与发展中国家 战略贸易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探讨及其在我国的实证分析,二、论文的写作,(一)论文的组成部分 标题 鸣谢(后记) 摘要(关键词) 目录(包括图表目录) 导言 文献评论
3、概念框架 方法与程序 发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二、论文的写作,(二)论文写作的准则 注意读者对象 关键在于组织 遵循一般规则和惯例 简明扼要 词语精确 保持公正的语调 关注建设性的批评 培养写作风格,二、论文的写作,(三)论文写作的格式 标号 摘要与关键词 引用与注释 图 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语言风格,二、论文的写作,(四)对毕业论文的要求 考察学生对主题的掌握、研究成果的水平以及接受学位论文的最终资格 论文向答辩委员展示“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研究成果 完整第一,效率其次 举例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 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 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
4、记交流的证据,徐现祥 王贤彬 舒元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主要内容,提出问题 理论假说 实证结果,提出问题-背景,通常认为地方官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积极角色,近来国家也有意通过干部交流促进省区平衡发展: 2006年8月6日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明确干部交流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省级党政一把手的任免上,实现地区间的调配交流,从沿海发达地区到内地、东北等后发达省份任一把手,已成为近几年地方人事变动的一条明线 。南方周末 (2004.11.18; 2006.07.06) 、南风窗(2007.03.16)作了相关专题报道。,提出问题-背景,续上 : 关注我国省区经济发展的文献大都是从生
5、产要素、结构以及制度安排等视角展开的(蔡昉等2002;林毅夫等,2003;王小鲁等,2004;徐现祥等,2005;彭国华,2005;傅晓霞等,2006;Jian,et al,1996;Fujita,et al,2001;Dmurger,2002;Zhang,et al,2003),恰忽视了地方官员本身可能具有的影响。 直接定量识别地方官员对其管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官员的影响通常是与辖区固定效应混合在一起的,很难把官员的影响从其辖区固定效应中识别出来。,提出问题-背景,续上 : 干部交流却提供了一个考察地方官员影响的自然观测平台或自然试验。 基于干部交流样本,我们可
6、以追溯同一省长(省委书记)服务过的不同省区,或者追溯在同一省区不同省长(省委书记),构造省长与省区相匹配的数据。在这种新的数据结构下,显然官员的影响与辖区的固定效应不再是共线的,从而可以把官员的影响识别出来。 另外,如何科学地评价官员交流对流入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实践所提出的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提出问题-文献综述,在国内,系统而严谨的研究地方官员影响地区经济行为及其发展绩效的文献相对不足,相关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财政分权视角探索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行为及其绩效影响。 沈立人等(1990)、Young(2000)、银温泉等(2001)、白重恩等(2004
7、)分析了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对中国“诸侯经济”、市场分割形成的影响。Qian et al(1997)、Qian et al(1998)、Jin et al(2005)和史宇鹏等(2007)等强调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提供了适宜的激励。,提出问题-文献综述,续上: 另一方面是从政治激励视角探索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行为及其绩效影响,如Maskin等(2000)、Blanchard等(2000)、周黎安等(2005)和Li et al(2005)等 周黎安(2004) 强调政治竞争对市场分割的影响。张军(2005) 、徐现祥等(2007)强调政治竞争即可能带来市场分割、也可能是市场一体化。,提
8、出问题-切入点,正如Jin et al(2005)所指出的,以上两种思路是互补的。但现有文献却有意或无意把地方官员视为黑箱或是同质的。 具体而言,现有文献忽视了,在现行的人事制度和财政体制下,地方官员在省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性及其留下的“烙印”。 国际文献也是最近才开始严谨而系统地考察领导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Jones等(2005) 定量分析国家领导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Bertrand等(2003) 定量分析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影响。,理论假说,理论假说:在现行政绩观下,省长(省委书记)交流能够促进流入省区的经济增长 。 唯物主义史观不否认个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的作用在政治学
9、中是普遍得以承认的,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力也是其发挥个人作用的基础。从现实看,现行的人事制度和财政体制安排形成了地方官员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激励基础。 从现实看,干部交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干部交流“坚持交流与培养使用相结合” ,“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应优先提拔使用。”,理论假说,对理论假说的进一步说明: 理论假说的重新表述:在现行政绩观下,存在正的省长交流效应 。 我们关注的是省长(省委书记)交流,而不是笼统的干部交流。 只是强调存在正的省长交流效应,并没有涉及具体的省长交流效应是否相等 。 理论假说强调存在正的省长交流效应其实也是强调省级官员对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实证模
10、型,我们采用倍差法考察我国是否存在正的省长交流效应。 举例,假定经济体有A、B两省,在19782005年间,A省1992年迎来了一位交流的省长,B省则一直没有。二者的增长记录为,省长交流效应不是0.12- 0.10=0.02;而是0.02-(0.09-0.08)=0.01 倍差法就是考察,与对照组相比,省长交流是否促进流入省区的经济能够更快的增长。,实证模型,数据,省长交流的描述性统计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分阶段考察,实证分析分地区考察,实证分析小结,以上分析表明,存在正的省长交流效应,其中,在沿海内地之间的省长交流效应最大,内地省区内部的次之,沿海省区内部的最小。 省长交流效应也
11、可能应因条件而异。但“一定的社会条件”具体是什么,还是一个黑箱。 一般认为,在东部沿海省份任职的地方官员更具有丰富的发展经济方面的经验,如果调动到其他省区就有可能成功复制这些经验。本文的实证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种判断。 沿海内地之间最大、内地次之、沿海最小的省长交流效应格局似乎为中央从地方人事入手破解我国省区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了一个脚注。,省长交流与产业,现在,我们考察交流后省长是通过重点发展什么产业正的省长交流效应的,结论性评述,通常认为我国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国内鲜有考察地方官员影响省区经济增长的文献。 干部交流可以成为观测地方官员影响辖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试验”,干部交流效应可以成为定量识别地方官员影响辖区经济发展的程度的有效工具。 实证发现,我国存在正的省长交流效应;该效应是通过“二、一、三”的产业发展取向获得。 本文首次定量识别了地方官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系统地定量识别地方官员对地区经济行为及其绩效的影响与决定因素,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进一步研究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