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阅读的艺术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罗浩宇,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前两年,学术界批评中学语文教学时,最少反省精神的,就是语文教师。他们总是要找出理由来为自己的工作辩护,以为别人的批评根本就不了解语文教学。我们判断语文教师的素质出了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外人对自己职业的批评,而这样的胸怀与他们狭窄的文化视野是相关的。,我以为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他们的职业态度,也不是他们的职业水平,而是他们在职业之外,能不能有一种超越自己职业的反省精神。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谈具体问题,才能有较为开阔的视野。,静下心来:深刻反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学到位取得成效,教材阅读的艺术,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材
2、阅读,指的是对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阅读,指的是对中学语文课文的阅读。,一般来说,从课堂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教材阅读应涉及如下层面的内容:全套特色,文体线条,单册内容,单元组合,单篇细节,知能训练,知识集纳,练习风格,量化指标,教学标高。,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可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从对传统阅读方法进行创新的角度,介绍一个科学、实惠而又有一定创造性的教材阅读的方法系列,那就是: 理读,类读,品读, 扩读,巧读,助读。,第1讲 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
3、的读,整理式的读;就是细细 地读,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 课文的各个角落。理读要求一个“细“字,它解决“进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精华是什么“的问题。,怎么操作?,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认真地找寻,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把它们罗列出来,整理出来,以做到教学时心中有底。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对每一册教材,对每一学年的教 材,对一个学段的教材,也应做这样的整理工作。,例子: 对回忆我的母亲的语言理读。,一、字形字音 佃农 祖籍 韶关 仪陇 溺死 劳碌 私塾 桐子 豌豆 妯娌 周济 庚子 衙门 差役 横蛮 外甥 不
4、辍 聊叙 二、四字词语 惨痛悲哀 无可奈何 高大结实 汗流满面 任劳任怨 性格和蔼 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成群结队 哭声动天 为富不仁 三言两语 节衣缩食 支撑门户 东挪西借 独立支持 饮食起居 饱尝艰苦,三、近义词组 悲痛 惨痛 沉痛 哀痛 悲痛 悲哀 悲惨 勤劳 勤苦 回忆 记忆 劳动 劳碌 劳作 家境 家庭 贫苦 贫穷 照顾 周济 贫苦 艰苦 穷苦 勤苦 管理 管束,四、特别句式“还”字句 1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2.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3.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4.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
5、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5.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6.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这些句子,由于“还”字的作用,给人一种递进之感,满含着一种褒扬之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戴之情。,五、段式学用 1总分式事实支撑段。 ( 1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 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
6、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 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2.多层次抒情段。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一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
7、,一定能做到的。,一篇课文,经过这样的探寻与罗列,便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增加了厚度与深度,便展开了丰富的知识层面,现出了知识的斑斓色彩,便产生了一个个玲珑美妙、令人珍爱的小小世界。教学中常常需要用到我们理读课文的“成果”,我们可以艺术地 将所需要的内容“剪贴”到教学之中;而理读课文时也常常会引发我们教学设计的灵感,那迸溅的火花有时能成全一节好课。,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在课文中整理出一个精美的 “哲言”板块,将它与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一个学生互赠“哲言”的活动: 热爱生命。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
8、己。 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曰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这样,课堂上就诞生了一个美妙的教学细节。,第2讲 类读,类读就是连类而读,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类读要求一个“联”字,一个“牵”字,它解决的,是教师对教学标高的掌握和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它带有课文资源开发的意味。这种读法可以开拓出教
9、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使教师手中占有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理解教材的水平。,怎么操作?,类读可以是建立在理读基础之上的稍稍复杂的阅读,这时的操作技巧是将理读所得的“原始”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 类读也可以是单刀直人的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教材的寻读活动, 这时的操作技巧是由某一个“点”出发,对同类进行粘连。不管怎么操作,运用这种阅读方法都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数量众多的“组合”与 “板块“。,类读视点众多,题材广泛,层次复叠,角度多样:可以积累关键性的基础知识可以积聚训练用的阅读材料可以编织写作指导的训练材料可以组合大量不同角度的语言学习材料可以通过对课后练习的分类
10、统计来了解教材的训练意图与训练标高,类读的作用 :,一、帮助我们科学地掌握教学的“量”与教学的标高。找出全套教材中的大约1000个生字和300个难字。整理 出全套教材中的大约2000个二字常用雅词。清理出全套教材中 的700 - 800个成语和四字词语。筛选出教材中50个以上的常用 句式。提炼出教材中20个以上的常用段式。筛选出教材中的 若干种精美的表达形式。确定对100个左右的课内现代文精段进 行阅读训练。,重点教学60 - 80个文言实词。重点教学10 - 15 个文言虚词。落实对30 - 40个双音节文言词词义的理解。确 定对30篇左右的课内文言文进行精段阅读训练。落实全套教材 中课内现
11、代文、文言文的20000字左右的背诵量。找到100个左 右的实用而富有情趣的语言积累板块。训练10种左右的语文学 习方法。,二、帮助我们积聚雅词、美句、精段等语言材料 。 写花美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 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从未几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
12、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 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 我们身上。,三、帮助我们发现语言表达的优美模式 。 如“扩展式描写句”: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 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
13、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才巳天遮得严严的,接着, 暴雨夹着呆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四、帮助我们编织作文指导的材料。,1、文章的开头,应当多考虑写这样的句子: ( 1 )直接入题句。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直接入情句。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14、3 )直接入景句。如: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4)直接入境句。如: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 (5 )直接入事句。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年的故乡去。 (6)直接入物句。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7 )直接入论句。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 )直接写人句。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2.文章的结尾,可以多写有这样表达作用的句子: ( 1 )有余味。如: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 加快了脚步。 (2 )有情感。如: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3 )有含义。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 只小蜜蜂。 (4)
15、有意境。如: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5 )有情趣。如:但是,我下了决心,干脆不讨老婆算了。妈妈摸 摸我的脸说,可是我要孙子呀。 (6)有警策。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 )有文采。如: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8 )有悬念。如: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五、帮助我们积累教学短论的写作素材 。像以上这样的一类一类知识的、语言的板块,只要教师有耐性去聚集,就会层出不穷,就会美不胜收,教材在你的面前,就像神话中的聚宝盆。,类读怎样运用到课堂阅读教学中呢?,当你巧妙地将一个小类的知
16、识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你的“积累”这时就变成了教学艺术。,例:满井游记教学之中,老师让同学们找出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美词,并进行了“四字写景美词”这个类别的回忆比赛。,课文中40余个有运用价值的四字写景美词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 原
17、驰蜡象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第3讲 品读,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 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 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 好”、“为什么美“的问题。,“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文章中凡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等一切有韵味的地方,无一不在品析的视野之内。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会使文章的文字学的、语言学的、文章学的、美学的、 哲学的、社会学的诸方面精美的手法
18、、丰美的意蕴,都显现于你的面前。,品读,由于含有一个“品”字而变得深刻而又优美,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现。这“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能有“品读”这一步, 教师对教学内容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品读是应该分层次进行的。首先是“析读“,再就是“研读“,然 后是“鉴赏“。,对于课文:品得 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一、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 品析木兰诗两个诗句: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
19、一面是战情。 2.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 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3.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4. “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5. “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6.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7.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一一远征,再远征。 8.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二、品得深就是对课
20、文见解深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而且品读的角度与手法具有独特的个性。 如卖油翁的品读。品读的手法:从“课文中有两个”这个角度对课文进行发现,凡发现的内容都用含有“两“的句子来表述:第一段中有两个词对陈尧咨进行了概括介绍“善射”,说明他的特长。“自矜“,点出他的弱点。,第一段中有“睨”和“微颔”两个词写出了卖油翁不以为奇的心理和神情。“睨之”表明卖油翁对举世闻名的善射者的射技不以为然。“微颔”是对陈尧咨射箭的技巧略表赞许。 第一段中写了陈尧咨的“自矜“与卖油翁的“微颔“两种不同的神情态度。正是这“自矜“与“微颔“两种不同的神情态度,给故事的发生、发展设置了悬念。,第二段中有陈尧
21、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连续的问句,两问都含有轻视对方的意思,也表现了十足的自信。第二段中“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与“尔安敢轻吾射!” 是陈尧咨的两次问话,前者轻蔑而又带有自傲,后者则是口气严厉的正面呵斥,表现了陈尧咨盛气凌人的骄横态度。,第二段中有两个地方写出了陈尧咨的神情及心理的变化:一个是“忿然”,一个是“笑而遣之”。转“忿”为“笑”,写出了陈尧咨的折服,也表现出他在事实面前毕竟还是能接受道理。 第二段中有卖油翁的两句话“一一”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 他,惟手熟尔“。前者的语气里含有一种微微责备的昧道,后者多了一个“亦“字,表现了自己谦逊与朴实。,课文中写了陈尧咨和
22、卖油翁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是一刚一柔:陈尧咨骄傲自大,卖油翁沉着稳重。课文中有两个地方写出了卖油翁身怀绝技,一是对陈的射技“微颔”,这里是“暗写”一是“酌油沥之”的表演令人惊叹,这里是“明写”。,课文中有两个地方给人以意外,激起了故事的波澜:一是面对陈尧咨语气不善的质问,卖油翁竟是轻巧平淡地回答“无他,但手熟 尔”;一是面对陈尧咨的忿然的斥责,卖油翁竟能以“酌油沥之”的高超技艺来让他无话可说。文中两次出现“手熟”两字,这在全文极为重要,与主题紧密相 关。课文的主题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可以理解为:课文表现了 “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可理解为:技艺专长,熟能生巧,值不得自我
23、炫耀。,三、品得美就是从“美”的角度、“妙”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 如对课文紫藤萝瀑布的“美点寻踪” :,1.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我们眼前是何等繁茂的一树花!它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显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这就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描写与抒 情的主体,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活力“,写“情感“。,2.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情画意。那亮丽而柔和的色彩不仅仅只是用于表现藤萝
24、花。“我”所感受到的、所体味到的、所领悟到的,也一定不会只是花色的艳美,是那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 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3.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流”字贯串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 “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 上缓缓流过”: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的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 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
25、瀑布”。,4.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作者对小花的描绘手法细腻,充满情感。最妙的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这两句,它们给我们带来多少美好的想像!在这样美丽的小花面前,谁能不感受到生活之可爱、生命之可爱、奋进 之可爱呢?,5.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 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既给文章增添上了时代的色彩,又为作者的抒情议论预设了基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着力地写“紫藤萝瀑布“的繁茂、热烈、奋进与喜悦,为什么要沉浸于激动于这种美呢?原来,时代进步了,“藤萝又开花了“,从它的身上,“我“自然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26、之感,那是“流向人的 心底“的切切实实的感受。,6.美在那一个点题段。文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原来,作者 吟咏、赞叹花之美好,是为了引发出文字隽永、哲理深刻的人生感悟; 原来文中一切让人动心的描写,是为了这令人回味的“点题”的出现。 于是我们更进一步地明白,这种写法就是托物寄意,就是借物抒情, 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美点寻踪”到此,还没有完结。文 中还有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比喻之美,拟人之美,用词之美,写句之美等等。,四、品得奇就是角度丰富,视野开阔,见解高妙奇特。这是“品读”的高层次境界。 如对醉
27、翁亭记中如下两个选段的欣赏: 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 从描写笔法看,前段概括描写山间之景色,
28、后段详细描写游宴的场面。 从行文布局看,前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显分述总收之法;后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郊游,现层层递进之状。,从氛围表达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态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态美。 从质感描绘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 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基本上是一句一景,后段则是一句一事。从情感表达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 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画和生动的风习画。 用绘画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的工
29、笔之法。 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 乐”与“乐中之美”。 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骈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迭呈,往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人们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练。其实,语文教师的品读功夫也应达到“力透纸背“境界。如果能将诗文的技巧意蕴、美点妙要尽收眼底,那对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还用说吗?,第4讲 扩读,扩读,是为了增加课文阅读容量、从课文内容出发“为课文找朋友“的阅读。扩读要求一个“配“字,一个“补“字,它解决的,是为配合课文教学而找到课外美文
30、、课文赏析材料或其他语言材料。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材阅读,但却与教材阅读息息相关。没有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深刻了解,就难以找到与课文相配读的文章。所以,扩读是对阅读教学的直接的有显性作用的资源开发式的 阅读方式。,扩读,实际上就是从课 内文章出发,从某种角度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为课文找到扩读、比读、衬读、助读的其他文章。就是由此及彼,连类而及,找到主题上、 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 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在一起来读,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扩读需要教师花费比较大的劳动,
31、但同时也丰厚了教师自己的 积累。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资料,又能让我们对所选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 到之处进行品评鉴赏。,扩读的角度丰富多彩,一、从渲染主题的角度进行扩读 二、从辨析比较的角度进行扩读 三、从追寻事物联系的角度进行扩读 四、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角度去进行扩读 五、从烘托课堂教学气氛的角度去进行扩读,第5讲 巧读,巧读课文,就是别出心裁地读课文。 巧读,往往是一种“自定义”阅读,也就是说,巧读所得出的结论都新奇有味且都自出心裁,没有一点儿别人“说法”的影响。 巧读就是开动脑筋来读,变换角度来读,自己下定义、提观点地读一一读出自己独到
32、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这样的读,表现出教师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深刻性,有利于发 展教学机智、提高教学水平。,巧读,要求一个“活“字,要求一个“变“字,它解决“如何多角度地科学地利用“课文的问题。巧读,就是要求我们放开眼光,开放思维,去巧妙地异乎寻常地钻研理解课文。这种读法一般地着眼于理解课文的思维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这种读法要求更美地更奇地更趣地欣赏课文,有利于教师教学论文的产生。,巧读: 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使一个教师聪慧,使一个教师善于发现。,巧读的方法、角度 :,对阅读的角度巧作变换 : 如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门子进行“反向思考”。门子小
33、有歪才,圆滑而世故,喜欢趋炎附势,是一个精通吏道、诡计多端的衙 门小吏。然而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其“优点”:门子有着优秀的口 才。,请看: 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 老爷怎么把出身之地竟忘了,老爷不记得当年葫芦庙里的事么? 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 老爷当年何其明决,而今倒反成个没有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说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 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阅读之中,运用得当的反向思考是为了从正面得到更加深刻的 理解。能
34、够进行反向思考,正是思想深刻的表现。,对课文的特点巧作概括: 例如我们可以对很多课文的写法进行“一句话概括“。,1.白杨礼赞一主题句反复。 2.核舟记一写左必写右。 3. 狼 一写人必写狼。 4. 口技一写正面必写侧面。 5. 醉翁亭记一镜头剪辑构思法。 6. 春一画面展现构思法。,7. 听潮一乐章承接构思法。 8. 驿路梨花一场景变换构思法。 9. 我的叔叔于勒一悬念层叠构思法。 10. 爱莲说一音美,形美,意美。 11 死海不死一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12. 捕蛇者说一六十年的存与亡,逼租时的安与危,平居时的忧与乐。这种“巧读“有时真有“一语中的“的妙处,然而得来却要下很大 的功夫。,
35、作为一个教师, 要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还要想方设法将提炼出来的这些内容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习 得。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第6讲 助读,助读就是利用资料来读书,这是一种阅读理解教材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治学方法。助读,要求一个“勤”字。它解决的是教师见多识广的问题,教师 科学地进行学习的问题,教师知识更新的源头活水的问题。,教材阅读中的“助读法”,指的是利用中学语文书籍、专业报刊、 光盘上的精美资料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课文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向别人“借脑袋”、“借智慧”的有效阅读方法。我们既能借此高效、深刻地理解课文,又能受到
36、教学论文写作方面的熏陶,还能积累课文教学的详细资料。相比而言,最为活泼有效的助读资料是中学语文专业报刊,因为它们每周都是新的,每月都是新的,是教学新信息常新的源头活水。,“助读法“的操作过程是: 第一:在阅读手头的语文书籍、报刊时, 注意作好有关课文的资料目录索引。 第二:在需要的时候,利用这些目录索引找到有关课文的论文资料。 第三:有选择地阅读论文资料,看别人是如何理解某篇课文的。 第四:择其最精美、对教学最有用的 材料作一些读书笔记。,以课文春为例,笔记一: 春的语音美。本课课文是体现语言音乐美的典范之作。开头以反复句“盼望着”起始,而后长短错落,平仄自然变化,音调抑扬有致,节奏舒缓自如。
37、一串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而且也将作者盼来春天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文中运用了大量叠字,全文630多字,叠字词共约20个,40余字。课文还大量 运用轻声、儿化以及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字,轻柔优美,有如缕缕春风。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全文80多句,最短的两个字,七个字以下的句子有60句之多。短句简练,节奏轻快活泼,适合描摹春天 的旋律。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11期) ),笔记二: 春中的节令纵线。首段,形象地展现大寒之后,立春将至的情景,盼春之状现于章首。二段,写万物。绘立春、雨水之间的时令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三段,赞草。写雨
38、水、惊蛰时刚萌发的小草,游春之悦溢于言表。 四段:咏花。春分时节,闹春之乐力透纸背。五段:赋风。是清明前后播种、育秧时田间恬静景象。 六七段:颂雨。典型地写出了谷雨、立夏间暮春景象,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 尾段:颂春。(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年1期),课文主体部分分为自然现象(第三至六段)和社会景象(第七 段)两部分。自然春景为主,社会春景为次,其间用“天上风筝“、“地 上孩子“过渡。自然春景又分自然景物与自然气象两部分,自然景物选春草、春 花两个典型景色。草萌于早春,花开放于盛春,故先草后花。自然气 象选春风、春雨两个典型现象,按习惯先风后雨。 春草一段,前半写草的本体,先个体后成片,
39、后半写草的诱人可 爱,先写人的活动,再写人的感觉、感受。 春花一段,其结构模式是典型的分区描写。上区所见是花种多 样,花势繁茂,花色斑斓,花昧甜蜜的果花景象,中区写恋花的蜂蝶, 下区写地面上的各种草花。春风一段,用触、嗅、听三个感觉器官的感受写出了春风带给人 的惬意感。春雨一段,从“在乡下“可知,其前写的是城镇的雨景,其后则写 了乡间的雨景。从“傍晚时候“可知,其前写的是城镇白天的雨景,其 后写的是城镇夜晚的雨景。白天雨景中,写了空中、屋顶、树叶、小草四个层次。乡间雨景中,写了两个层次。迎春图一段,明显地分为人的活动和人的心理两个部分,一外一内,一实一虚。(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语文教学1986年
40、9期),笔记三:对春的与众不同的分析,二、做课文教例笔记,设计一:(于漪) 1.理解课文层次:盼春一绘春一颂春。 2.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 3.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4. “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6. “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 7.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8. “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设计二:(王曼筠) 1.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 2.表情朗读。 3.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 物,你最喜欢哪些。 4.讨
41、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 (风最难写) 5.重点分析“春风”段: 特有的性格,特有的气昧,特有的音响,大自然特有的 和煦。 6.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设计三:(王松泉) 1.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一(这是写时) 2.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一(这是写景)春草:特征、范围、情态(教师详讲) 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教师详讲) 春花:多、美、甜、闹、广(学生分析练习) 春风情态、气昧、声音(学生分析练习) 3.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一(这是写人)4.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一(这是写意),设计四:(王聚元) 1.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2.用“同义替换“法指
42、导学生品昧、咀嚼课文的语言。 ( 1 )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2 )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3)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4)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3.诵读。领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 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从教法设计来看,设计一
43、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 精,讲得细,品得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 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 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 法“。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朗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 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受;设计二重在品、想、 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 (摘自武汉出版社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
44、三、做课文参读资料目录卡片,1 . 春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 1980年2期P23) 2.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 1981年3期P11) 3.春句群和句群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 1984年1期) 4. 多层次自学辅导法教春) (中学语文 1985年10期P26) 5. 春精讲导读 (语文教学通讯 1985年7期) 6. 春的同义词替换教学 (语文教学之友 1986年8期) 7. 重探春的结构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9期) 8. 春修辞格综合运用分析 (教学月刊 1986年9期P12 ) 9. 春教学构想 (语文学习 1987年7期P7) 10. 教春的一波三折 (语文学习 19
45、90年9期P16) 11 . 四篇写景文比较赏析 (中学语文教学 1992年3期P9) 12.二钱教春的比较 (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9期P52) 13. 春语感训练一例 (中学语文 1995年7期P9) 14. 春教学艺术镜头 (语文学习 1995年7期P6),15. 春引进绘画教学一例 ( 中学语文教学 1995年7期P6) 16. 春教学卡片 (中学语文教学 1995年7期P3 ) 17.朗读为主,讲练结合 (中学语文 1996年7期P30) 18.在美的熏陶申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 19年7期时6) 19.钱梦龙春教学简录 (中学语文教学196年9期P4) 20.春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园
46、地 1997年7期P16) 21. 春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通讯 1998年1期P43) 22. 春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 1998年7期PIS) 23. 春教学中的四个优化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9年10期P62) 24. 春与故都的秋对比赏析(中学语文 1999年9期P19) 25. 春教学介绍 (中学语文教学 1999年6期P5 ) 26. 春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9年8期P2),除此以外,还有“课文背景资 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 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等,都应该做些笔记。严格地说,优秀的 教师都应该像这样积累助读资料,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建立课文资 料
47、的目录索引卡片。,请看,这样的课文助读资料有很大的作用。人家的聪明、人家 的智慧、人家的殚精竭虑,都在为你理解课文出力,都在为你的教学 设计出谋划策,都在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借鉴。有人说世界上没 有一劳永逸的事,但类似于“课文资料目录卡片”这样的资料,是做一 次便可以永远重复利用的,这正如一句歌词所说:“你走进我的视野, 从此不再陌 生“。,理读要求一个“细“字,它解决“进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精华是什么“的问题。 类读要求一个“联”字,一个“牵”字,它解决的,是教师对教学标高的掌握和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它带有课文资源开发的意味。,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
48、何 好”、“为什么美“的问题。扩读要求一个“配“字,一个“补“字,它解决的,是为配合课文教学而找到课外美文、课文赏析材料或其他语言材料。,巧读,要求一个“活“字,要求一个“变“字,它解决“如何多角度地科学地利用“课文的问题。助读,要求一个“勤”字。它解决的是教师见多识广的问题,教师 科学地进行学习的问题,教师知识更新的源头活水的问题。,作业,一、 找出全套教材中的大约1000个生字和300个难字。整理 出全套教材中的大约2000个二字常用雅词。清理出全套教材中 的700 - 800个成语和四字词语。筛选出教材中50个以上的常用 句式。提炼出教材中20个以上的常用段式。筛选出教材中的 若干种精美的表达形式。确定对100个左右的课内现代文精段进 行阅读训练。,重点教学60 - 80个文言实词。重点教学10 - 15 个文言虚词。落实对30 - 40个双音节文言词词义的理解。确 定对30篇左右的课内文言文进行精段阅读训练。落实全套教材 中课内现代文、文言文的20000字左右的背诵量。找到100个左 右的实用而富有情趣的语言积累板块。训练10种左右的语文学 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