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户籍制度 的发展与改革,中国户籍制度的内涵,中国户籍制度是以户口登记与管理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管理制度,包括常规人口登记和上报制度、居民户口或身份登记及管理制度以及与户口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和迁徙等方面社会经济管理制度。,参考文献: 陆益龙超越户口一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中国户籍制度的特征,一,二,三,计划性强,控制性强,附加功能多,特征,参考文献: 段成荣户籍制度50年,人口与发展论坛,2008(1),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根据对人口迁移流动的限制松紧程度和时间阶段为标准, 将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8,计划经济条
2、件下的户籍制度调整历程,1979-1994,1995-至今,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调整与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改革,参考文献: 陈燕浩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及改革对策研究西南大学2009.4浦建兴中国人口迁移法律制度的变迁和改革人口与发展 2007,第一阶段:居民户口自由迁移时期 (1949-1957),“自由迁移”,1951年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公安部),1956年全国人口调查登记法(公安部),1955年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 (国务院),1950年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公安部),看一组数据,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量持续增长的阶段。1951-19
3、53年间,城市人口净迁移率平均每年为331;1954-1957年间,城市人口净迁移率平均每年为281。1954年全国人口自由迁出、迁入2200万人,1955年为2500万人,1956年为3000万人。1957年城市人口比1952年增加了2796万。其中,机械增长人口(即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约占新增城市人口的5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小结,总之,从1949年到1957年,我国户籍制度先城市后农村逐步建立起来,户籍管理由政出多门逐渐统一到公安部门。这一时期户籍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精神,基本遵循个人自愿的原则,并没有限制公民
4、的居住和迁徙自由。,第二阶段: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时期 (1958-1978),其中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全国人大),户籍制度的功能从以治安管理、人口统计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控制为主,限制人口自由迁移功能被纳入户籍管理中。1958年1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将新中国以来逐渐形成的以城乡分隔为特色的户口登记制度和限制农民迁移的制度固定下来,城乡二元分治的体系正式形成。,在较长的时
5、期内发挥了统计人口,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有效的整合了资源,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保持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促进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减轻了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冲击。,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合理性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产值比约为3:7,工农业人口比约为2:8,据统计,从50年代到改革前的1978年,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4500亿元,依靠这笔资金,国家不断增加对工业的投资。从1952年到1979年,我国工业投资累计达到36796亿元,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5207亿元。,二元户籍制度在“大跃进”一时期逐步强化 (1958-1965),1958
6、年国务院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的补充通知1958年9月,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发出了关于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工作中几个问题的通知1958年10月,公安部在关于人民公社化后怎样管理农村户口的几点意见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二元户籍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进一步强化(19661978),196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五省(辽、黑、吉、鲁、冀)精减安置巩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7年6,贯彻毛泽东的五七指示1968年下半年开始,知青“上山下乡”1969年9月以后,“三线”建设,1968年下半年,各地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7、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工作,2000多万大专院校和中学的学生被动员甚至被强迫送往全国农村,参加体力劳动。由于,大批知识青年的户口和粮食关系被强制迁往插队地区。,公安部统一制发的常住户口登记表的左上方显目位置上印有“户别“栏,专门用于区别“农业”与“非农业”。另外,“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公民在办理迁移手续时所用的迁移证也不同,前者印字为黑色,后者则为绿色。这种以“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来划分管理的二元户籍制度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得到长期运用,由此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小结,总之,1958年至1978年户籍制度的演变基本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并
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控制人口迁移功能。这一时期全体公民被人为地划分为不可逾越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壁垒日益森严,耸立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墙”坚不可摧。户籍制度主要围绕如何适应和服务于计划经济建设而进行逐步调整、补充、限制和强化,从而使户籍制度逐渐成为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项核心制度,起着保证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功能。,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松动与过渡阶段 (19791994),198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1985年,为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公安部又颁发
9、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2年8月,公安部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的通知,“蓝印户口”出现,引发买卖户口热潮,第一阶段: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起步期(1995-2001),1994年以后,国家取消了户口按照商品粮为标准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划分法。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逐步实现户籍的证件化管理。1997年6月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2001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第二阶段:致力于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的构建时期(2002),2007年
10、3月4日, 公安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3 个部门进行了户籍管理工作综合调研, 形成了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送审稿)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实践,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第一,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延缓农业现 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200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结构已由建国初期的3:7转变为75:25,而城乡人口结构还保持在37:63,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农村转移劳动力难以享受城市公民同等待遇,即便成为产业工人多年以后居住在城市
11、,其身份却很难转化成城市居民,其亲属也很难落户于城市,这导致了城市的集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参考文献:侯微 对建国后中国二元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反思辽宁师范大学 2008.4,第二,固化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发展格局,加剧了城乡差距,1985年我国城乡的收入差距只有186倍,到了2004年扩大到321倍。如果把社会保障、公共医疗、教育等因素计算在内,有专家估计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已达6倍左右。,第三,阻碍了城乡社会的整合。,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强化了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身份等级色彩,造成了农民户、非农户、城镇户、城市户的区别对待,导致了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的二元对立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社
12、会在就业解决措施、居民税费负担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使农民产生了严重的不公平感,激化了社会矛盾。,第四,造成公民权利的不平等。,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严重违背了现代社会公民权利平等的要求,是民主政治的倒退。从国际准则来看,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保证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利是我们严格遵守国际准则所必须做到的。,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及建议,“取消论”,“脱钩论”,“统一论”,学者看法 综述,参考文献:赖林梅论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公共政策分析福建师范大学 2008,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及完善措施,一、完善立法,实现公民迁徙自由的平等权利。,1954年中华人民共
13、和国第一部宪法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九十条第二款也曾这样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现行户籍制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迁移方式,将目前的行政调控为主转为经济调控为主,形成国家立法规范、社会经济调控、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调控新格局。将“公民迁徙自由权”重新纳入宪法,将户口审批制度改为迁徙登记制度,给广大农民以平等的公民权远比仅仅取消户口本上的“身份差别”更为实在和根本。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修订户口登记条例并出台户籍法,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法律基础。,二、强化户籍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并完善城乡间公平的公共财政安排机制,改革和完善其他配套措施,三、建立各级政府和部门间协调运转机制,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牵涉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间的合作、部门之间的协作在改革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四、推行居住证制度,实现人口管理现代化,对人口管理体制,尤其是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综合人口信息数据库,实施人口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结语,总而言之,我国现行户籍管理改革不宜继续走自下而上、以地方促中央的路,需要中央统筹、掌握全局与地方创新、需求突破相结合,并且在统一的中央政策主导下,实行“多元性”的、稳步推进的户籍改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