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代政区变迁,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一)、何为政区 (二)、何为行政区划与行政制度? (三)、影响行政区划的主要因素,层级:即由中央到地方,设立多少个行政层级最为合理。 幅员:即行政区的面积多少最为合适。 边界:两条互相矛盾的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政区幅员的确定,由于县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长官的基层政区,故县的幅员是其他层级幅员政区的基础.于是秦汉时定下原则: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汉书百官公卿表) 方圆百里为基数。人稠县可划小,人稀县可划大。,千里之郡幅员有缩小的趋势,因为自秦汉以来,发生割据危险主要来自高层政区。中央不希望它过大。但也不能随意缩小,因为要兼顾行
2、政管理效率。,万里之州的变化,万里之州是三国时的说法。其时地广达万里者有南方的荆、扬、益、交四州。但自此之后,即不断变小。因为两晋南北朝时,设州太滥。,犬牙相入与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行政划界起源相传于传说时期的后稷。 战国之前不存在明确的划界。如弘高慰劳秦军的故事,说明国与国之间存在大片的空隙之地。 商周之时,都邑之外,为郊、牧、野,直到地缘关系确立,国与野的区别才消失。 至于边地,则存大片瓯脱。对双方政权而言称缓冲地带。西方称frontier.,郡县制的确立,边界即产生。 其时战争频繁,国界变化较大。为直观地区分,通常以山川作为国与国、郡与郡、县与县的边界。 秦始皇统一后,制定原则。对统治有
3、利;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即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 历史上两条原则并用,后来犬牙相入占上风。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所谓山川形便,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相一致,这是个最直观是最自然的原则。 原因:A、高山大川两边的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貌、气候和土壤,形成不同的农业区。B、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它又是文化传播的天然障碍。故以山川为界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通行原则。但近代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例外,其大部分州界为横平竖直的几何线条,美东部十三州遵守。,山川形便原则是与边界概念的形成同时出现的。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载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穿杀晋灵公,
4、时为正卿的赵盾为避免弒君恶名逃走,表明不曾予闻其事。但“未出山而复”,史官遂书“赵盾弒其君”。理由是“亡不越境,反不讨贼”。 秦代是以典型的山川形便作为行政区基本依据的。如山西今天的边界在秦代已经形成。,山川形便的利与弊,利: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与均一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正常与否,既要靠天,也要靠地。同样的气候、均质的土壤,完整的地形,有利于进行同一类型的生产活动。简化农业生产管理,便于进行水利建设。如浙江,境内每一流域即为唐代一州,至清末未变。,弊:必然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如行政区幅员足够大,行政长官权力足够大的话,即可出现凭险割据现象。 形便,即为易守难攻。如秦
5、地:东有崤、函,西有陇坂,南有秦岭,北有高原。古代战争水平不高,高山大川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岭南、四川、山西等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正是考虑到中央统治的稳固性,才有了犬牙相入的原则出现。 如汉文帝登基后,给赵佗寄信:“朕定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地,朕不得擅变焉”。而至宋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开始极力推行犬牙相入,元代可谓达到极致。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不再作为划界的依据,任何一个行省都没有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胜之区。,肥瘠搭配原则,清代在将江南省分成江苏、安徽两省时形成的。 将江南省竖切一刀,分成东西两半,使两省都有淮北、淮南、江南三部分地,使富裕的江南与稍次
6、的淮南和经济落后的淮北能够肥瘠搭配。以免省际间经济差异过远。,第四个原则,行政中心:即在何处建立行政中心,二、传说时代的九州制与五服制,九州制 五服制,荒服,要服,绥服,侯服,甸服,三、西周封建制,主要内容 原因,四、从郡县制到州郡制,春秋时期的县与郡 秦代郡县制的确立 汉代的郡国并立 东汉后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的紊乱,五、道路时代,道的产生与发展 路的产生与发展,路制也是背离山川形便原则的,后果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难以御外。 文天祥说“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都邑,一时虽足矫其尾大之弊,然国已寝弱。故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沉,痛悔何及!” 主张产北向抗敌,必须多头突击。又要地大力众,必须合两路为一路,如湖南与广西合;江西与广东合,江东与福建合。,六、行省时代,元代的行省制度 明代的行政制度 清代的行政制度,元代行政制度示意图,中央,行省,路,州,县,府,府,州,县,州,县,明代行政机构,都、布、按三司 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巡抚、总督 府、州、县 都司卫所 土司 羁縻都司卫所 九边,清代行政制度,十八省 府州县 边疆特别行政区:盛京三将军、伊犁将军、西藏办事大臣、青海办事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 、漠南漠北蒙古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