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事,有关于彝族的,目录,彝族的概况简介1.1彝族的人口及地理分布1.2彝族族称的含义及语言文字彝族的族源与社会发展彝族的经济生活彝族的宗教与民俗彝族的文艺艺术,.,彝族的概况简介,1.1彝族的人口及地理分布,彝族的人口,彝族人口地理分布,1.2彝族族称的含义及语言文字,1.彝族族称的含义: 彝族从古至今有着不同的称为,其含义也不尽相同,彝族的族源与社会发展,一、彝族的族源,彝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彝族源自古羌人彝族族源问题,由于汉文史志记载甚少,故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各种说法:南来说,即古越人和马来人种说;东来说,楚人说;西来说,西藏或藏缅交界处说;云南土著说;河湟古羌人北来之说
2、;另外还有濮人说、卢人说及云南土著说。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雟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僰(濮)人、僚、汉人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 在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僰的基础上,昆明人与僰(濮)的融合是形成彝族过程中一个新的发展。,魏晋以后,昆明人与僰(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隋唐以来
3、,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同一传说,据传世较完整的水西安氏谱系计算,至清康熙初年已历传85代,约可上溯至战国前期,所生6子发展为“六祖”部落。,彝族的经济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
4、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
5、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丰收的玉米,丰收的小麦,彝族的宗教与民俗,一、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 彝族与虎有着密切关系。云南巍山、南洞一带的彝族自称是虎族。男
6、人自称“罗颇”(颇,雄性),女人自称“罗罗摩”(摩,雌性)不分性别则自称“罗之”、“罗罗”。他们称虎为“罗”或“罗之”,称公虎为“罗颇”,称母虎为“罗摩”。他们的族称与对虎的称法相同,即以虎自命。,彝族的“十二兽”历法,不与干支相配,只用十二属相,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历法。彝族纪日“十二兽”历法,一定要把“虎”即“寅”排在最前,因为彝族自称是“虎族”。彝族还有的以虎作地名,给自己的子女取与虎有关的名字。每逢红白喜事,还有要虎像的习俗。他们重视虎,甚至视之为祖。他们以虎命名的地名中,没有一个以雄性的虎来命名。除中性的“罗”之外,全用母虎“罗摩”。不难看出,对虎的图腾崇拜,是彝族母系社会的产物。,彝族
7、与虎,米孙叭 彝语音译,“祭龙”之意,是彝族自然崇拜的一种祭仪。每年夏历二、三月的一个龙日(也有定为正月十五者)祭奠以“龙树”为代表的“龙”。或以水塘为象征的“龙”,以祈丰年。,彝族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是“三魂说”和“祖界”观念。彝族人普遍认为已故祖先具有三个灵魂。这三个灵魂各有不同的归宿,其中一魂守焚场或坟墓,一魂归祖界与先祖灵魂相聚,一魂居家中供奉的祖先继位上。而无论哪一个灵魂,其安适与否、清洁与否以及受到相应的供奉与否,都能影响和左右子孙后代的祸福兴衰。与“三魂说”密切相关的是“祖界”观念。祖界在各地彝人的信仰中是本民族先祖发祥分支之地,是始祖笃慕和后世各代先祖灵魂聚集之所。彝文文献指路经
8、中描绘的祖界“草上结稻穗,蒿上长荞麦,背水装回鱼儿来,放牧牵着獐麂归,”是一片美丽丰饶的乐土。祖界,在祖先灵魂的诸归宿中也是最理想、最高的归宿。,粗旷的祭龙舞蹈,彝族社会除存在本民族宗教外,历史上道教、佛教等都曾传入彝区,为有些地区的彝族所接受,昆明附近郊区彝族与汉族一样出入于佛寺、观音庵、关圣庙、老君庙等。有的地区彝族传统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道教、佛教已结合在一起,如巍山等地彝族家中除供奉自己祖先外,还供奉“天地”的牌位,敬本主外信佛祖、信老君、信观音、信灶君等。 19世纪末,天主教传教士曾在凉山、云南、贵州进行传教,建教堂,办教会学校。法国神甫保罗维亚尔在云南路南彝区传教30余年。因此,
9、有部分彝族信仰天主教。,喇嘛,二、彝族的民俗,1.衣,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凉山彝族服饰,彝族的传统服饰,3.住,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
10、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
11、文化的场所。一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土掌房,3.婚姻,彝族的抢婚 彝族的抢婚,分暴力抢婚与摹拟抢婚两种。前者往往不经过媒聘,纯粹诉诸武力。抢亲后通过媒人说合,如果男女两家得到谅解,便可正式成婚;如果说合不成,也可能因此结下怨恨,有的甚至男女两家进行械斗,长期打冤家。这种暴力抢亲的习俗今天在彝族地区已很少见到。更多的情况下是摹拟式的带闹剧色彩的“抢婚”。 摹拟式的带闹剧色彩的“抢婚 彝族的摹拟式抢婚常常以“泼水为媒”。在婚前两三天,男方家在亲友中挑选精壮男子数人,由新郎的兄弟带领,赶上一头猪,抬一桶酒,到女家去迎亲。这支队伍在女家要经受种种考验。第一个考验是泼水 ,即当
12、女家闻知男家前来迎亲时,新娘的姐妹和至亲好友早就做好了储水准备,专等男方家接亲的人一到门口,一瓢瓢,一盆盆清水劈头盖脸泼来。 第二考验是摸黑战 ,新娘的女友们用和着辣椒面的锅烟,趁迎亲者毫无准备时,涂到他们脸上,使迎亲者当众出丑,这常常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第三考验是棍棒之礼 ,彝族地区在娶亲时,对迎亲者施以棍棒之礼,或挥动双拳追打迎亲者。迎亲者面对这些突然袭击,只能忍受,不能还击,要表现得宽宏大度,忍辱受礼。因为每个迎亲者都明白,泼水、摸黑和棍棒之礼,只是对抢婚者的一种象征性的考验,并非真有敌意。一旦新娘抢到手,自然会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欢,重开喜楚。,抢婚,“姑娘房”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
13、”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彝族姑娘房,彝族的婚姻制度 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盛行包办婚,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和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的习俗。现在,彝族的婚姻制度中落后的习俗己有很大的改变。 换裙子女孩子年幼时着童装,头上梳成一单辫披于脑后,当年满17岁时,已长成青春少女,也就到了换裙
14、子的年龄,从此头上梳成双辫披于脑后,穿上青年衣裙,不再与父母一道参加祭祀活动,意即不再是家庭成员,而是长大成人待嫁的姑娘了。当男子在17岁左右,便由父母作邀请其亲族,媒人洽谈婚事。 订婚首先由男方的兄长、长辈和媒人到女家,去时带公母鸡一对和酒食及其他礼品。订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猪胆卜。女方这一天一定要钉一头猪,取出胆,视其胆汁多少和颜色,看是否吉利,胆汁多而且黄则吉,经过卜算双方皆认为吉利时,男方向女方交部分彩礼银子。随后女方也请媒人和长辈到男方,再次举行猪胆卜的仪式,进一步商定婚事,双方无异议,订婚才算完成,然后双方酬谢媒人,婚期 彝族青年的婚龄一般在17岁以上,女单岁为好,婚期的最佳时间是彝
15、族十月,彝家常说:“十月雁来才结婚”,已形成传统,除非占卜推算的婚期限制,才会有少数例外。婚期从新娘的“绝食”开始,绝食实为节食,即每日节减顿数只吃少量食物,一般39天,也有长达十多天的,主要以距婆家的路程远近而定。它表示对母亲的崇敬,对少女生活的依恋。婚期前一天,男女要选出“献目苏”(最先接近和背新娘的人)。参加献目苏的人,不能与女家同姓。他们带上送给新娘的制裙布二三匹,一对仔猪,几十斤白酒。头戴精致的“罗扑”(斗笠),身披蓑衣,往女家迎亲。在男方挑选“献目苏”的同时,女方也要挑选一批姑娘,准备好荆条,凉水和锅烟灰,“严阵以待”迎亲队伍的到来。当迎亲队伍来到女家门口,“献目苏”在前,背猪、酒
16、的达石(小伙子)在后,姑娘们便伺机出击,泼水,抽荆条,掺藿麻,抹锅烟灰,弄得小伙子们满脸乌黑,浑身水淋淋,四外躲避,顿时男妇逗闹,笑语盈门,喜气洋洋,机灵的小伙子便乘机把猪、酒背进女家,这时女方有声望的老妇便出来解围,闹剧结束,迎亲队伍进了屋,主人款以酒食,殷勤招待,客人彬彬有礼,直至酒醉肉饱,便举行摔跤比赛。,4.彝族的节日,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赛装节”、“插花节”、“虎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
17、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火把节,彝族年,插花节,赛装节,5.彝族的丧葬,彝族的丧葬,古代实行火葬,明清后斩改为土葬,夭折者有树葬、路葬、弃葬等葬法,老人死后有“接气”、“报丧”、“吊丧”、“献药”、“祭奠”、“指路”、“招魂”、“起灵”、“献水”、“制祖灵”等仪式。 在彝族文化里,“一家有事全村帮。凡有去世,全村成年男女都来帮助办理丧事;在治丧期间,全村停止劳动,也不见欢歌笑语,表示全村男女对死者的哀悼。凡死者亲友无论远近,只要闻讯,都要前往吊唁。有的携带白酒,有的牵羊,富裕而有名望之家甚至牵牛,以为祭品,吊唁者常达数十或数百人。前来吊唁的亲友,无论白天黑夜,只要行至望见死者家的房项,便
18、开始啼哭,进屋后,便依次坐于遗体两旁,更是放声痛哭。这时死者亲属捧来水酒,进献吊唁都,并表示感谢,吊唁者便边饮酒,边叙说死者生前的美德和友情,情意切切,以示对死者的怀念。”“遗体停放约23日,接受亲友吊唁后,便举行火葬。火葬前先在郊外选一理想地点,挖一个坑,坑上堆架木柴,作好葬前准备。火葬这天上午吉时,死者亲属分坐遗体两旁,哭泣着向遗体告别,执事者将遗体放在木板上或担架上,送往火葬地。先将遗体侧卧停放于柴火堆上,男子左卧,女子右卧,停放妥当后,盖上树枝,举火焚烧。举火时,送葬亲友聚住于距土坑百米之外,边饮酒边哭泣,情意切切,直到遗体体火化完毕,才慢慢散去。执事者在焚烧完毕后,拾取一些骨灰,将火
19、坑盖上泥土,垒上35块石头,以作坟志。骨灰有的洒在竹林衫树林中,有的安放在山洞内以供凭吊,以求死者保佑子孙如松竹之繁茂。“明清以后,彝族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即以棺木盛尸,挖墓穴,将棺木深埋土中,并以土丘为标记,垒砌坟冢。”而这一切活动是离不开毕摩的,所有活动均是以毕摩为核心的。,彝族的文艺艺术,一、彝族的舞蹈,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
20、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罗作: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毡舞:是四
21、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二、彝族的民歌,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亢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竖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