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9

类型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课件 北师大版.pptx

  • 上传人:HR专家
  • 文档编号:9736912
  • 上传时间:2019-08-30
  • 格式:PPTX
  • 页数:39
  • 大小:3.26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课件 北师大版.pptx
    资源描述:

    1、第3讲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名师导语,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证。近几年全国卷加大了考查的频率,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018年全国卷以41题形式出现,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明朝的内阁制、宦官参政、地方督抚制以及明清乡约制度。明清在制度继承与创新、国家统一与开拓疆域、多民族治理与融合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符合当前新高考命题的主要潮流,仍需重点关注。,知识点一 明朝内阁制的建立 1.废丞相(1)原因:宰相权重。(2)概况:明太祖下令革除中书省和_,由六部尚书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3)影响: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丞相,2.建立内阁制,(2)地位:始终是一个由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_。 (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内阁制度,内侍机构,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知识点二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目的

    3、:便于对西北前线事务的处理。 2.职责(1)设立之初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2)不久,扩大到处理全国的其他事务。(3)_必须秉承皇帝意旨行事。 3.特点(1)军机大臣多属临时性。(2)军机大臣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3)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_手中。,军机大臣,皇帝,4.影响,(1)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与发展。,军机处的作用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漫画说史】 丞相与内阁首辅,信息提取:丞相

    4、是法定的中央官职,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位高而权重”,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专制缺乏制约。,【构图解史】 军机处的特点,信息提取:反映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逐渐走向封闭性,但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漫画说史】 军机大臣的职能,信息提取:清朝军机大臣非固定的中央机构的官职,多为临时差遣性质,没有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轻巧识记】 用“一废、二设、走极端”概括明清政治,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1.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时,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

    5、废。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加剧了内阁、宦官专权局面,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的左右限制,达到君逸臣劳的理想模式。,2.密折制度,密折制度最早见于康熙年间朱批:“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不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奏闻,可以亲手书折子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召祸矣。”由此可以看出密折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密”字。它一方面使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另一方面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监督的作用。,1.(2019陕西师大附中模拟)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

    6、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解析 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答案 C,2.(2018江西五市八校高三联考)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

    7、约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解析 根据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强主观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该表述与所学史实专制皇权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内阁的职权和清代边疆管理,1.明朝内阁的主要职权,(1)票拟批答。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从票拟职权的初设看来,内阁只是秘书机构。然而随着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下来,票拟权逐渐成为内阁参政的重要手段。 (2)草拟诏敕与封驳。封驳,是指如果阁臣认

    8、为皇帝的旨意不恰当,或并非出自皇帝本人之手,可以封还不接受,或者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拟定,这也就意味着内阁可以不执行皇帝的旨意,既是对皇权和司礼监的牵制,也是开明专制的体现。,(3)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大约分为两种,一是召对顾问、咨询。二是密疏进言。对于密疏进言者,有专印,加盖即专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复。密疏的存在可以增进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是一种特权。 (4)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按定制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定期商讨日常重大事务的决策。 (5)经筵讲经之职。经筵,即为给皇帝讲解治国、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讲。,2.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设理藩院(地

    9、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2014课标全国,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

    10、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 阁权是皇权的延伸,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答案 B,2.(2019广东茂名联考)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解析 根据材料“理藩院”,“藩”是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结合材料“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

    11、族地区事务处理与俄国的关系”,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以及俄国的极度优越感,故D项正确。答案 D,探究3 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难以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

    12、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1.(2016课标全国,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

    13、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排除C;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D。 答案 B,2.(2019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析 题干并没有反映雍正帝对法律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皇帝在决策方面更具随意性,而没有反映

    14、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皇帝对官员处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即反复无常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故D项错误。答案 C,探究4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明清督抚制的演变,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核心论点:

    15、明清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既是行政统治也是军事统治,但权力归属中央。,(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解析 据材料“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知明朝“巡按”要“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故B项正确。 答案 B,考法1 明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形成与制衡,【考题1】 (2017课标全国,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

    16、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 A,明立意 以明朝中后期宦官教育为切入点,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 抓关键 从“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清误区 本题属于推理型选择题,难度一般。考生对明朝后期皇帝重用宦官的动机认识不清,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考法2 明清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考题2】 (2019河南许昌、平顶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

    17、、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

    18、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12分) 答案 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

    19、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 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3分) 答案 相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不同: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 原因: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关键信息 信息1 由“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可知,事权互不统属,行政效率低下;由“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可知,明初改革注重调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适当授予地方相对集中的权力。 信息2 根据“明初在地方设三司”和“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可知,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和提高行政效率。,思路点拨 明代地方改革的原因可提取材料一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特点主要从改革的目的和方式角度分析。清末“新政”与明代改革不同的原因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课件 北师大版.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973691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