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一、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1CD10 编码:161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2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2)中脏
2、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临床常见证候: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2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121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患者。2适合内科保守治
3、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lOml 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头颅 CT;(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4、便常规+潜血:(3)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心电图:(6)胸部 X 线透视或胸部 X 线片;(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加做颅外段)。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眼底检查、头颅 MRA、DSA 或CTA、C 反应蛋白、颈动脉 B 超、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 聚体、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3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息风清热。(4)痰热腑实,风痰
5、上扰证:清热化痰,息风通腑。(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息风。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针灸治疗4推拿治疗5中药熏洗疗法6其他疗法7内科基础治疗8康复训练9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病情平稳,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2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影像学检查提示血肿体积明显扩大具有
6、手术指征或再次脑出血,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大出血等,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4二、出血性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TCD 编码:BNG080、lCD-10 编码:161.902)。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28 天 实际住院日: 天时 间 年 月 日(第 1 天 ) 年 月 日(第 2-3 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 问 病 史 与 体 格 检 查 进 行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程
7、 度 评估 、 危 险 性 评 估 等 早 期 脑 疝 积 极 考 虑 手 术 治 疗 采 集 中 医 四 诊 信 息 进 行 中 医 证 候 判 断 完 成 病 历 书 写 和 病 程 记 录 初 步 拟 定 诊 疗 方 案 完 善 辅 助 检 查 密 切 观 察 、 防 治 并 发 症 ,必 要 时 监 护 与 家 属 沟 通 , 交 代 病 情 及注 意 事 项 病 重 患 者 继 续 重 症 监 护 采 集 中 医 四 诊 信 息 进 行 中 医 证 候 判 断 防 治 并 发 症 完 成 病 程 记 录 上 级 医 师 查 房 完 善 入 院 检 查 需 手 术 者 转 神 外重点医
8、嘱长 期 医 嘱 中 风 病 护 理 常 规 分 级 护 理 病 重 或 病 危 通 知 病 情 较 重 者 可 重 症 监 护 低 盐 低 脂 饮 食 或 掂 尿 病 饮 食 流 食 或 半 流 食 或 鼻 饲 饮 食 中 医 辨 证 口 服 中 药 汤 剂 静 点 中 药 注 射 液 口 服 中 成 药 内 科 基 础 治 疗 病 情 平 稳 者 早 期 康 复临 时 医 嘱 完 善 入 院 检 查 血 常 规 +血 型 尿 常 规 便 常 规 +潜 血 肝 功 能 肾 功 能 血 脂 血 糖长 期 医 嘱 中 风 病 护 理 常 规 分 级 护 理 病 重 或 病 危 通 知 低 盐 低
9、 脂 饮 食 或 糖 尿 病 饮 食 流 食 或 半 流 食 或 鼻 饲 饮 食 病 情 较 重 者 重 症 监 护 中 医 辨 证 (1 次 日 ) 口 服 中 药 汤 剂 静 点 中 药 注 射 液 口 服 中 成 药 内 科 基 础 治 疗 病 情 平 稳 者 针 灸 治 疗 病 情 平 稳 者 康 复 训 练临 时 医 嘱 继 续 完 善 入 院 检 查 病 情 加 重 者 及 时 复 查 头 颅 CT 5 电 解 质 凝 血 检 查 血 压 监 测 心 电 图 胸 部 X 线 透 视 或 胸 部 X 线 片 TCD( 必 要 时 选 择 加 做 颅 外 段 ) 血 管 功 能 评 价
10、 (颈 动 脉 B 超 ) 头 颅 CT主 要护 理工 作 护 理 常 规 完 成 护 理 记 录 I 级 护 理 观 察 并 记 录 病 情 变 化 及 救 治 过 程 配 合 监 护 和 急 救 治 疗 静 脉 抽 血 配 合 急 救 和 治 疗 制 定 规 范 的 护 理 措 施 生 活 与 心 理 护 理 根 据 患 者 病 情 和 危 险 性 , 分 层 指导 患 者 的 康 复 和 锻 炼病 情变 异记 录 无 有 , 原 因 :12 无 有 , 原 因 :12责 任护 士签 名医 师签 名6时 间 年 月 日(第 4-14 天 ) 年 月 日(第 15-21 天 ) 年 月 日(
11、第 22-27 天 ) 年 月 日(第 28 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上 级 医 师 查 房 与诊 疗 评 估 完 成 上 级 医 师 查房 记 录 采 集 中 医 四 诊 信息 进 行 中 医 证 候 判断 防 治 并 发 症 治 疗 效 果 、 危 险性 和 预 后 评 估 上 级 医 师 查 房 与诊 疗 评 估 完 成 上 级 医 师 查房 记 录 采 集 中 医 四 诊 信息 进 行 中 医 证 候 判断 进 行 中 医 康 复 评价 与 实 施 防 治 并 发 症 , 明确 病 因 干 预 危 险 因 素 ,确 定 个 体 化 二 级预 防 方 案 进 行 健 康 宣 教 上 级 医
12、师 查 房 与诊 疗 评 估 , 明 确 是否 出 院口 完 成 上 级 医 师 查房 记 录口 采 集 中 医 四 诊 信息口 进 行 中 医 证 候 判断 口 加 强 中 医 康 复 评价 与 实 施口 防 治 并 发 症 , 明确 病 因口 干 预 危 险 因 素口 确 定 个 体 化 二 级预 防 方 案口 康 复 疗 效 、 预 后 和出 院 评 估口 进 行 健 康 宜 教 初 步 形 成 康 复和 二 级 预 防 方案口 交 代 出 院 后 注意 事 项 和 随 访方 案口 完 成 出 院 总 结口 通 知 出 院重点医嘱长 期 医 嘱口 中 风 病 护 理 常 规 口 分 级
13、护 理口 低 盐 低 脂 饮 食 或糖 尿 病 饮 食口 中 医 辨 证 (2 次 周 )口 口 服 中 药 汤 剂口 静 点 中 药 注 射 液口 内 科 基 础 治 疗口 病 情 平 稳 者 针 灸治 疗口 病 情 平 稳 者 推 拿治 疗口 病 情 平 稳 者 早 期康 复 治 疗口 其 他 疗 法临 时 医 嘱口 复 查 异 常 检 查 的项 目 病 情 变 化 时 随 时进 行 中 医 辨 证口 择 期 复 查 头 颅 CT长 期 医 嘱口 中 风 病 护 理 常 规口 分 级 护 理口 低 盐 低 脂 饮 食 或糖 尿 病 饮 食口 中 医 辨 证 (2 次 周 )口 口 服 中
14、药 汤 剂口 内 科 基 础 治 疗口 针 灸口 推 拿口 康 复 训 练口 其 他 疗 法临 时 医 嘱口 复 查 异 常 检 查 的项 目口 病 情 变 化 时 随 时进 行 中 医 辨 证口 择 期 复 查 头 颅 CT口 酌 情 检 查 MRI、MRA 或 DSA 等长 期 医 嘱口 中 风 病 护 理 常 规口 分 级 护 理口 低 盐 低 脂 饮 食 或糖 尿 病 饮 食口 中 医 辨 证 (2 次 周 )口 口 服 中 药 汤 剂口 内 科 基 础 治 疗口 针 灸口 推 拿口 康 复 训 练口 其 他 疗 法临 时 医 嘱口 复 查 异 常 检 查 的项 目口 酌 情 进 行
15、认 知 功能 评 价口 病 情 变 化 时 随 时进 行 中 医 辨 证 脑 血 肿 未 完 全 吸收 者 复 查 头 颅 CT长 期 医 嘱口 出 院 带 药口 门 诊 随 诊 7 主 要护 理工 作口 配 合 治 疗口 生 活 与 心 理 护 理口 根 据 患 者 病 情 指导 患 者 的 康 复 和锻 炼口 配 合 康 复 配 合 治 疗口 生 活 与 心 理 护 理口 根 据 患 者 病 情 指导 患 者 的 康 复 和锻 炼口 配 合 康 复口 配 合 健 康 宣 教 配 合 治 疗口 生 活 与 心 理 护 理口 根 据 患 者 病 情 指导 患 者 的 康 复 和锻 炼口 配 合
16、 康 复口 配 合 健 康 宜 教 协 助 患 者 办理 出 院 手 续口 出 院 指 导口 健 康 宣 教病 情变 异记 录 无 有 , 原 因 :12 无 有 , 原 因 : 12 无 有 , 原 因 : 12 无 有 , 原 因 :12责 任护 士签 名医 师签 名8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震荡的住院患者。一、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髓震荡(TCD 编码:BGUOIO)。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震荡(1CD10 编码:S06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
17、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脑髓震荡(脑震荡)协作组制定的“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脑髓震荡(脑震荡)临床常见证候:气闭清窍证瘀阻清窍证惊扰神明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脑髓震荡(脑震荡)协作组制定的“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髓震荡(脑震荡)。2患者适合井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 4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髓震荡(脑震荡)的患者。2颅脑外伤后 24 小时以内,无严重合并症。3患者同时
18、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9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颅脑 CT 或 MRI;(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4)血糖、凝血功能:(5)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 x 线片、脑脊液检查、血型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闭清窍证:理气宣窍醒神。(2)瘀阻清窍证:袜瘀通窍醒神。(3)惊扰神明证:镇惊定志安神。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针灸治疗4
19、特色疗法(1)中药封包疗法(2)推拿治疗5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头痛、头胀、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或消失。(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无改善或改善不理想,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颅内继发性病变如颅内迟发性出血等,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10二、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髓震荡(脑震荡)(TCD 编码: BGUOIO、ICD10 编码:S060)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
20、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14 天 实际住院日: 天日 期 年 月 日(住 院 第 1 天 ) 年 月 日(住 院 第 2-6 天 ) 年 月 日(出 院 日 , 14 天 内 )主 要诊 疗工 作 询 问 病 史 、 体 格 检 查口 采 集 中 医 四 诊 信 息口 中 医 证 候 判 断口 完 成 病 历 书 写口 初 步 拟 定 诊 疗 方 案口 向 家 属 交 待 病 情 和 治疗 注 意 事 项 采 集 中 医 四 诊 信 息口 进 行 中 医 证 候 判 断口 上 级 医 师 查 房口 调 整 或 补 充 诊 疗 方 案口 完 成 病 程 记 录口 完 善 入 院 检 查 交
21、 代 患 者 出 院 注 意 事 项及 随 诊 方 案口 完 成 出 院 总 结口 通 知 出 院重 点医 嘱长 期 医 嘱 :口 专 科 常 规 护 理口 二 级 护 理口 禁 食 或 流 质 饮 食口 口 服 中 药 汤 剂口 口 服 中 成 药口 中 药 静 脉 制 剂口 针 灸 疗 法临 时 医 嘱 :口 进 行 必 要 的 辅 助 检 查口 支 持 对 症 治 疗长 期 医 嘱 :口 专 科 常 规 护 理口 二 级 护 理口 普 食 口 口 服 中 药 汤 剂口 口 服 中 成 药口 中 药 静 脉 制 剂口 针 灸 疗 法临 时 医 嘱 :口 处 理 异 常 的 检 查 结 果口
22、 支 持 对 症 治 疗长 期 医 嘱 :口 出 院 带 药口 门 诊 随 访主 要护 理工 作 护 理 常 规口 入 院 宣 教口 观 察 并 记 录 病 情 变 化口 指 导 患 者 进 行 相 关 辅助 检 查口 完 成 辨 证 施 护 护 理 常 规口 观 察 并 记 录 病 情 变 化口 中 医 情 志 调 摄 、 健 康 教育 与 生 活 护 理口 完 成 辨 证 施 护 协 助 患 者 办 理 出 院 手 续口 出 院 指 导变 异记 录 无 有 , 具 体 原 因 :12 无 有 , 具 体 原 因 :12 无 有 , 具 体 原 因 :12护 士签 名医 师签 名 11 泄泻
23、(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部分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的门诊患者。一、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 编码:BNPll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1CD 编码:K52905)(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8 年 5 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
24、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泄泻(急性肠炎)临床常见证候寒湿证湿热证食滞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2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急性肠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 43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急性肠炎)的患者。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痢疾、伤寒、霍乱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3)严重免疫抑制,
25、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 (4)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粪便常规+潜血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病原学检测、电解质、淀粉酶、肝功能、肾功能、胸片、腹平片、心电图、腹部超声等。 13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芳香化湿,解表
26、散寒。(2)湿热证:清热利湿。(3)食滞证:消食导滞。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针灸疗法(1)体针(2)平衡针(3)腹针(4)灸法4其他疗法(1)中药外敷(2)中药穴位贴敷(3)刮痧疗法5内科基础治疗6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腹部无压痛,肠鸣音正常3血常规、大便常规正常。(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病情发生变化,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观察时间延长,费用增加。2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胃肠穿孔、中毒性休克等疾病,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143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
27、诊断:泄泻(急性肠炎)(TCD 编码:叫 P110、ICD 编码:K52905)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结束时间: 年 月 日标准治疗时间3 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时 间 观 察 第 l 天 观 察 第 2 3 天 (第 天 )主 要诊 疗工 作 完 成 病 史 采 集 与 体 格 检 查口 中 医 四 诊 信 息 采 集口 确 定 中 医 辨 证口 开 出 辅 助 检 查 项 目口 初 步 诊 断 和 病 情 判 断口 中 医 综 合 治 疗口 完 成 门 诊 病 历 书 写口 密 切 观 察 、 防 治 并 发 症 , 必 要
28、时 留 观 监 护口 与 家 属 沟 通 , 交 代 病 情 及 注 意 事 项 门 诊 医 师 随 访口 必 要 时 选 择 相 关 检 查口 记 录 症 状 、 依 从 性 情 况口 转 归口 若 好 转 或 未 愈 , 根 据 病 情 , 必 要 时复 诊 调 整 诊 疗 方 案口 若 痊 愈 , 结 束 访 视 及 门 诊 治 疗 ;口 若 出 现 并 发 症 或 原 基 础 疾 病 加 重 , 结束 访 视口 健 康 宣 教重 点医 嘱 口 服 中 药 汤 剂口 口 服 中 成 药口 中 药 注 射 液 :口 针 灸 治 疗口 其 他 外 治 法口 内 科 基 础 治 疗辅 助 检
29、查 医 嘱 :必 查 项 目 :口 血 常 规 口 粪 便 常 规 +潜 血选 开 项 目 :口 电 解 质口 血 淀 粉 酶口 肝 功口 肾 功口 号 菌口 胸 片 、 腹 平 片口 心 电 图 口 服 中 药 汤 剂口 口 服 中 成 药口 中 药 注 射 液口 针 灸 治 疗口 其 他 外 治 法口 内 科 基 础 治 疗辅 助 检 查 医 嘱 :必 查 项 目 :口 血 常 规口 粪 便 常 规 +潜 血选 开 项 目 :口 电 解 质口 血 淀 粉 酶口 肝 功口 肾 功 15 主 要护 理工 作 生 命 体 征 测 量口 疾 病 健 康 宣 教口 饮 食 、 运 动 指 导口 按
30、照 医 嘱 执 行 诊 疗 护 理 措 施 生 命 体 征 测 量口 疾 病 健 康 宣 教口 饮 食 、 运 动 指 导口 按 照 医 嘱 执 行 诊 疗 护 理 措 施病 情变 异记 录 无 有 , 原 因 :12. 无 有 , 原 因 :12医 师签 名 时 间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一、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脱(TCD 编码:BNPl20、BNPl3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1CD10 编码:K92208)。(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31、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呕血便血(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内科杂志,2009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血脱(上消化道出血)协作组制定的“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证候:胃热炽盛证脾不统血证气随血脱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血脱(上消化道出血)协作组制定的“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血脱(上消化道出血)。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16(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
32、一诊断必须符合血脱(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2病程在 48 小时内的患者可进入本路径。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的出血不进入本路径。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2)呕吐物隐血试验;(3)腹部 B 超;(4)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5)心电图;(6)血型、配血检查等。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
33、选择消化道内镜、腹部 CT、消化道造影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胃热炽盛证:清热泻火止血。(2)脾不统血证:健脾益气止血。(3)气随血脱证:益气止血固脱。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针灸疗法4内科基础治疗5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病情平稳,无呕血、便血。2,血压、心率、肠鸣音恢复正常超过 24 小时以上。3血尿素氮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值未再进行性下降。 17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心血管、呼吸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内科保守治疗 48 小时无效,退出本
34、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血脱(上消化道出血)(TCD 编码:BNPl20、日 NPl30:lCD10 编码:K92208)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7 天 实际住院日: 天日 期 住 院 第 l 天 住 院 第 2 天主要治疗工作 询 问 病 史 及 体 格 检 查口 完 成 病 历 书 写口 入 院 常 规 检 查口 上 级 医 师 查 房 及 病 情 评 估口 根 据 病 情 决 定 是 否 输
35、血口 签 署 输 血 、 内 镜 和 抢 救 同 意 书口 仍 有 活 动 性 出 血 , 无 法 控 制 者 , 须请 相 关 科 室 (外 科 、 放 射 科 、 ICU)会 诊 , 必 要 时 转 入 其 他 流 程 上 级 医 师 查 房口 完 成 入 院 检 查口 根 据 病 情 决 定 是 否 输 血口 完 成 上 级 医 师 查 房 记 录 等 病 历 书 写口 完 成 内 镜 检 查 , 必 要 时 内 镜 下 止 血口 仍 有 活 动 性 出 血 , 无 法 控 制 者 , 须请 相 关 科 室 (外 科 、 放 射 科 、 ICU)会诊 , 必 要 时 转 入 其 他 流
36、程18重点医嘱长 期 医 嘱 :口 内 科 护 理 常 规口 一 级 特 级 护 理口 病 重 病 危口 禁 食 , 己 出 入 量口 静 脉 输 液 (方 案 视 患 者 情 况 而 定 )口 中 药 (方 案 视 患 者 情 况 而 定 )口 静 脉 抑 酸 药临 时 医 嘱 :口 生 长 抑 素 垂 体 后 叶 索 (必 要 时 )口 抗 生 素 (必 要 时 )口 止 血 药 (必 要 时 )口 输 血 医 嘱 (必 要 时 )口 心 电 监 护 (必 要 时 )口 监 测 中 心 静 脉 压 (必 要 时 )口 保 留 胃 管 记 量 (必 要 时 )口 血 常 规 、 尿 常 规
37、、 大 便 常 规 +潜 血口 呕 吐 物 隐 血 试 验口 腹 部 B 超口 肝 功 能 、 肾 功 能 、 血 糖 、 电 解 质 、凝 血 功 能口 心 电 图口 血 型 、 配 血 检 查口 消 化 道 内 镜口 腹 部 CT口 消 化 道 造 影长 期 医 嘱 :口 内 科 护 理 常 规口 一 级 特 级 护 理口 病 重 病 危口 禁 食 , 记 出 入 量口 静 脉 输 液 (方 案 视 患 者 情 况 而 定 )口 中 药 (方 案 视 患 者 情 况 而 定 )口 静 脉 抑 酸 药临 时 医 嘱 :口 抗 生 素 (必 要 时 )口 止 血 药 (必 要 时 )口 吸 氧
38、 (必 要 时 )口 血 常 规 、 尿 常 规 、 大 便 常 规 +潜 血 、肝 肾 功 能 、 电 解 质 、 凝 血 功 能 。口 输 血 医 嘱 (必 要 时 )口 保 留 胃 管 记 量 (必 要 时 )口 心 电 监 护 (必 要 时 )口 监 测 中 心 静 脉 (必 要 时 )口 胃 镜 检 查 , 必 要 时 内 镜 下 止 血主 要护 理工 作口 介 绍 病 房 环 境 、 设 施 和 设 备口 入 院 护 理 评 估口 宣 教 (消 化 道 出 血 和 胃 镜 检 查 的 知识 )病 情变 异记 录口 无 口 有 , 原 因 :12口 无 口 有 , 原 因 :护 士签
39、 名医 师签 名 19 日 期 住 院 第 37 天(出 院 日 )主要诊疗工作 已 经 完 成 内 镜 检 查 , 病 因 已 经 明 确 , 根 据 病 因 进 入 相 关 流 程口 观 察 有 无 胃 镜 检 查 并 发 症口 上 级 医 师 查 房 , 决 定 将 患 者 转 入 其 他 疾 病 流 程 , 制 定 后 续 诊 治 方 案口 住 院 医 师 完 成 病 程 记 录口 决 定 能 否 拔 除 胃 管 , 允 许 患 者 进 流 食口 继 续 监 测 重 要 脏 器 功 能口 仍 有 活 动 性 出 血 , 无 法 控 制 者 , 须 请 相 关 科 室 (外 科 、 放
40、射 科 、 ICU)会 诊 ,必 要 时 转 入 其 他 流 程20重点医嘱长 期 医 嘱 :口 内 科 护 理 常 规口 一 级 护 理口 病 重口 中 药 (方 案 视 思 者 情 况 而 定 )口 静 脉 抑 酸 药口 既 往 用 药口 开 始 进 流 食 (出 血 已 止 者 )口 静 脉 输 液 (出 血 已 止 者 可 适 当 减 少 输 液 量 )临 时 医 嘱 :口 针 对 上 消 化 道 出 血 的 病 因 治 疗 (必 要 时 )口 止 血 药 (必 要 时 )口 抗 生 素 (必 要 时 )口 心 电 监 护 (必 要 时 )口 血 常 规 、 肝 肾 功 、 电 解 质
41、口 记 24 小 时 出 入 量口 上 腹 部 CT(必 要 时 )口 吸 氧 (必 要 时 )主 要护 理工 作 观 察 患 者 病 情 变 化口 心 理 与 生 活 护 理口 指 导 患 者 饮 食病 情变 异记 录 无 口 有 , 原 因 :12护 士签 名医 师签 名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肋骨骨折的门诊患者。一、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2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1CD-IO 编码:S22.3S224)。(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42、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2骨折分类(1)少数(42)肋一处骨折(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3)肋骨多处骨折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肋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
43、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 421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肋骨骨折的患者。2,开放性肋骨骨折,肋骨多处、多段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内脏器损伤等进入本路径。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苔、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22(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胸部 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 CT、血气分析、血常规、凝血功能、C02CP、胸腹部超声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复位或外固定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早
44、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宽胸理气,逐瘀止痛。(2)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调和营卫,化瘀和伤。(3)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补益气血,滋补肝肾。3中药外治4其他疗法5并发症防治6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忠处疼痛缓解或消失,呼吸正常。2X 线片复查骨折稳定,无血、气胸征象。(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2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进行性血胸、张力性气胸、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等,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TCD 编码:BCC000、比 D10
45、 编码:S22.3S22.4)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 门诊号: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治疗日期: 年 月 日 结束日期: 年 月 日标准治疗时间21 天 实际治疗日: 天时 间 年 月 日治 疗 第 1 天 年 月 日治 疗 第 24 天 23 主要诊疗工作 询 问 病 史 及 体 格 检 查口 中 医 四 诊 信 息 采 集口 开 化 验 单 及 检 查 单口 完 成 门 诊 病 历 记 录口 完 成 初 步 诊 断 与 病 情 评 估口 制 定 治 疗 方 案口 密 切 观 察 病 情 、 防 治 并 发 症口 与 患 者 沟 通 , 交 代 病 情 及 注 意 事 项 复 查 病
46、 情 、 体 格 检 查口 观 察 呼 吸 、 面 唇 色 泽 、 固 定 松 紧 情 况口 中 医 四 诊 信 息 采 集口 复 查 完 善 必 要 的 检 查口 分 析 评 估 检 查 结 果 , 并 予 相 应 处 理口 明 确 有 无 血 、 气 胸 并 发 症 井 予 以 防 治 口 完 成 复 诊 病 历 书 写口 交 待 病 情 及 其 注 意 事 项重点医嘱检 查 :口 胸 部 X 线 片口 胸 部 CT(必 要 时 )口 胸 腹 部 超 声 检 查口 血 常 规 、 凝 血 功 能 (必 要 时 )口 C02CP、 血 气 分 析 (必 要 时 )口 胸 部 体 格 检 查
47、、 胸 廓 挤 压 征治 疗 :口 手 法 复 位 (必 要 时 )口 中 医 外 治 : 中 草 药 外 敷口 胸 廓 固 定 (胶 布 、 绷 带 纸 板 、 肋 骨带 或 支 具 固 定 ), 卧 床 制 动口 辨 证 服 用 中 药 汤 剂 中 成 药口 预 防 血 、 气 胸 等 并 发 症口 使 用 镇 痛 药 物 (必 要 时 )口 健 康 护 理 指 导检 查 :口 复 查 胸 部 X 线 片口 胸 部 CT(必 要 时 )口 胸 部 体 格 检 查 、 胸 廓 挤 压 征口 病 情 需 要 的 其 他 检 查治 疗 :口 更 换 中 药 外 治 (外 敷 )口 调 整 胸 廓 固 定 制 动口 中 药 汤 剂 中 成 药 :口 中 医 辨 证 口 守 方 治 疗 口 调 整 方 药口 防 治 血 、 气 胸 等 并 发 症口 祛 痰 药 物 使 用 (必 要 时 )口 健 康 护 理 指 导 :口 腹 式 呼 吸 指 导口 咳 嗽 排 痰 指 导口 预 防 卧 床 并 症 指 导病 情改 善情 况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