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题卷共 15 页,46 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A 项的分析: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
2、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如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之二一文中认为:“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2014 年新课标全国卷第 24 题题干“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 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这些都可印证。所以 A 大体是正确的。B 项的分析:北大教授张帆认为,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与皇帝制度相始终的,因此“君主专制”与“皇帝专权 ”大致同义。君主专制是从秦
3、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君主终身制和世袭制,二是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三是君主高度集中的终极权力。其中,前两个方面是夏、商、周的贵族君主制乃至现代君主立宪制都具备的特征,第三个方面亦即权力因素才是理解君主专制的关键。通常认为,在中国帝制时代的两千余年历史中,君主专制存在加强的趋势。所以,从历史看,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B 不符合史实,不正确。但需要指出的是,君主专制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应该出现了,当时战争频繁,而战时容易产生权力集中,所以有些已建立了郡县制的诸侯
4、国应该出现了君主专制的现象。C 项的分析: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包括都城镐京周围的关中平原和洛邑周围的河洛地区,王畿外的土地则有分封出去的各诸侯进行直接管理控制。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2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 C 不符合史实,不正确。郡县制是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项的分析: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贵族一直拥有世袭特权。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牢固地建立或树立,而是
5、延续了过去的做法,分封制最重要的创新点是派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明确周天子与诸侯国是君臣关系,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等义务。所以 D 不符合史实,不正确。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命题的出发点很好。25.表 1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A 项的分析: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平
6、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七国之乱是诸侯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激化的“高潮”,此后矛盾基本解除,它们的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其实,到题干“表”中“汉景帝中元六年”也不会“ 渐趋激化”,因为七国之乱发生在此前的在公元前 154)。故 A 不正确。B 项的分析:题干“表”反映的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 B 不正确。C 项的分析: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灭掉了六国,收回支郡,收回官吏任免权,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题干“表”中已经直接管辖了 68 郡、国。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 127
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 C 正确。3D 项的分析: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那么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少,越来越小,D 不正确。26.表 2表 2 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A 项的分析:材料反映当时李世民是“秦王”,事件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元年,故 A 不正确。B 项的分析:材料反映李世民是秦王
8、、是西讨元帅,是主帅,刘文静只是将领,B 不正确。C 项的分析:符合题干材料所有信息,C 正确。D 项的分析:“太宗有疾” 只是题干表中的 新唐书 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表中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 不正确。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A 项的分析:朝廷的严格规定到明后期不被遵守,有可能是中央权威下降,也有可能是中央认为这一规定已不太重要而放任
9、,但肯定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 A 不正确。B 项的分析:中国古代,玉一般被认为是王权、皇权和等级制度的象征,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到明前中期仍然大体如此。到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以及社会的变动,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缚,脱离等级制度的体系,逐渐走向商品化,部分流入市场供民众选购,等级意味逐渐淡化,作为象征性的吉祥之物的含义越发明晰。B 正确。4C 项的分析: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与一般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关系不大,C 不正确。D 项的分析: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足以说明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 不正
10、确。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 1 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解析】A 项的分析:为洋务企业开平煤矿所产之煤减少出口税,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提振企业信心,A 正确。B 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未见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无所谓“加强”或者“削弱”,B 不正确。C 项的分析:开平煤矿是洋务企业,未被列强控制;题干材料未见对 “列强控制的煤
11、矿业”采取了何种措施;提振一个开平煤矿,能否“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材料未见,事实上可能性不大,C 不正确。D 项的分析:“煤矿业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包括内部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加上材料本身也未见其“稳健发展”。再说,一个煤矿,也说明不了煤矿业的发展情况。D 不正确。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
12、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A 项的分析:提干材料反映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近代交通较少,留日学生也少,A 正确。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差异,在古代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在近代表现为东西差异,原因即是东部地区较早接受了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B 项的分析:当时反清的革命运动已经兴起,主要集中在两广一带,到武昌起义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区才转移到长江流域,留日学生的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B 不正确。5C 项的分析: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中国人
13、到日本留学,但未有省份限制。材料也未见清政府留学政策的变化,也未见留学国家的变化,C 不正确。D 项的分析: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多, D 不正确。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A 项的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在 19271937
14、 年,A 不正确。B 项的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指向抗日战争时期,题干文件内容包括“地主、资本家”的平等权利,属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B 正确。C 项的分析:国民革命是 19241927 年的革命,C 不正确。D 项的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一直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一直坚持全民抗战、全面抗战,材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平等权利不能说明 D。D 不正确。31.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
15、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A 项的分析:题干材料只是指出罗斯福新政中,计划只是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而罗斯福新政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是普遍趋势,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材料并没有肯定或者否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加上 1990 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夜”,A 不正确。B 项的分析: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2001 年加入 WTO,中国正式提出关于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申请是在 1986 年 7 月,经过 15 年的漫长历程才得实现。中国在1986 年提出申请,即说明中央领导层完
16、全明确其必要性,不可能有人在 1990 年还向中央“ 报告”其必要性。另外,1990 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 10 余年了,对外开放是中央领导层主动融入经济6全球化的表现,中国已经有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生动实践了,所以也不可能再有人在 1990 年向中央重提融入的必要性。B 不正确。C 项的分析:到 1990 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多年,但基本上都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之内的修补,市场只是发挥辅助性作用,改革开放遇到了空前的阻力和挑战,计划经济的维护派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资姓社”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有人向中央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张摆脱
17、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1992 年邓小平“ 视察南方谈话 ”,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所以,考虑题干材料的意思,结合有关 1990 年前后史实,C 正确。D 项的分析:题干材料已较为明确了计划与市场是手段,不是实质, D 不正确。32.在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性占据主导低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答案】B【解析】A 项的分析: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古希
18、腊城邦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血缘共同体(同一血缘、同一祖先),还是宗教共同体(同一信仰,每个城邦有自己的神),雅典人以亵渎神灵和腐蚀青年两项罪名把苏格拉底送上了法庭,应该说古希腊人(包括雅典人)宗教信仰意识浓厚,A不正确。B 项的分析: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所以古希腊宗教神话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这是雅典在公元前 5 世纪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也说明雅典人文思想根植于久远的传统的宗教神话之中。B 正确。C 项的分析:在雅典,理性占据主导地位要经过“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努力,即使是智者学派,它也强调人的
19、感觉、需求和自由,忽视理性作用。题干中的诸神也是体现情欲、名利,不是体现理性。C 不正确。D 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未见神话的影响(或者削弱,或者强化),也未见民主进程的情况,未见二者的关系,D 不正确。33.表 3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7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指数 42.74 42.48 78.69综合表 3 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
20、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答案】D【解析】A 项的分析: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主要有:工业、农业、建筑业和为生产服务的运输业、邮电业等。所以题干“表”中“国民总收入”的两次增加,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约 17901793 年”到“约 18301835 年”,增长幅度为 106%左右,而同一时期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为 85%左右,两个增长幅度相差 20%,不能得出“同步增长”的结论。A 不正确。B 项的分析: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为 85%左右,不能说明“依赖于廉价的
21、劳动力”。如果工人实际工资没有增长或者增长不大,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从工业革命实际情况看,经济快速发展更多的是依赖机器生产的采用、工厂的推广、海外市场的扩大、廉价原材料的获得。B 不正确。C 项的分析:题干“表” 中,工业革命首尾相比,工人实际工资有较大增长,C 不正确。D 项的分析:“国民总收入”增长幅度大,工人实际工资增长幅度相对小,中间的差额,可能是政府收入更多了,也可能是资本家的收入更多了。从工业革命实际情况看,资本家攫取了高额的利益,工人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D 正确。34.8图 4图 4 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
22、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A 项的分析:漫画是“苏联时期”,即 19221991 年;漫画名称中的“斯大林格勒”,是 1925 年由察里津改称的,所以该漫画应该 1925 年之后出现的。而 A 中的“苏俄”,存在时间为 19171922 年,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是在 1922 年,都在 1925 年之前,故 A 不正确。B 项的分析:漫画名称是“又是斯大林格勒”,说明此前斯大林格勒发生过重大事件,根据历史知识推测,应该是 1942 年 7 月1943 年 2 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23、,这场战役是苏德战争和二战的转折点,苏军取得胜利并开始反攻,直到最终胜利。而苏联实现工业化,一般认为在 1937年完成二五计划之际,故 B 不正确。C 项的分析:苏联三五计划(19381942 年),由于 1941 年 6 月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没能最后完成,故 C 不正确。D 项的分析:通过排除法,D 正确。另外,通过漫画名称及漫画内容推测,名称“又是斯大林格勒”,漫画中的事应该是发生在 1943 年以后的,可以排除 A、B;漫画内容,是几个人在是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后“吓倒”,其中一人手握弹头,据此推测,漫画中的人是苏联的“敌人”,而二战期间美英苏等 26 个国
24、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1945 年),是盟友,不是敌人,故 C“二战期间”云云也不太可能,可排除 C。漫画内容反映苏联与一些国家是敌对关系,又有大型水电站开始建设(如果是小型水电站,应该“吓不倒”人), 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政策的正式形成和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D 正确。补充:斯大林格勒水电站,即今伏尔加格勒水电站。查阅有关文献,建造斯大林格勒水电站是1950 年苏联部长会议决定的,计划 1951 年开工,1956 年建成。1955 年中国高考地理有一填空题,要求填出苏联“已开始建设而尚未完成的”“两个世界上最大
25、的水电站”,答案是“斯大林格勒水电站和古比雪夫水电站”。据人民日报报道,斯大林格勒水电站是在 1960 年建成的。35.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A9【解析】A 项的分析:由欧美亚 7 个主要发达国家,到欧美亚 8 个主要发达国家,再到主要发达国家加上
26、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说明此一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的成员国发生变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可忽视。这就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这一历程与世界格局的变化紧密相关。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一步崛起,要求在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A 正确。B 项的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不是 1970 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现象。其中贸易全球化,其主体一般认为是跨国公司,具体表现为资本、技术、产品等跨国快速流动或扩散以及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19 世纪晚期
27、即已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所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所以,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领域是比较早的,不可能在七国集团成立以后。加上题干材料未见国际贸易的内容。故 B 不正确。C 项的分析:二十国集团固然有亚非拉国家,但亚非拉国家早已进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只是在旧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和不利地位而已,C 不正确。D 项的分析: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论坛,D 不正确。第 II 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 “
28、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10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
29、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4 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 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 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表 4时间 中国 外国14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 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
30、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 万余名工人。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 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
31、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 4 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1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选考题、3 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二)选做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选考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10 分)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
32、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图 7) ,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 分)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12柳幼苗。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
33、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 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
34、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 分)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材料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
35、。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8 分)47.
36、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材料公元前 544 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13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 “弃其室而耕” ,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