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查立舫,实践基地课程体系建设,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四级课程体系,生活实践 道德实践 心理体验 科学探究 社会考察 自然与环境,素质拓展、 科学考察 实践创作 农事劳作 文化鉴赏 专题教育 晚间活动,洞、竹、茶、陶、社会考察、素质拓展、心理体验、文化游学、国防教育、人防教育、法制教育、晚间活动,消防演练、多米诺骨牌挑战赛、无线电测向、茶艺、毕业墙、心肺复苏等,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实践基地与中小学校的关系,把握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的重点。,建好基础课程奠定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的基础。,以“大类”为中间切入点,运用“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循环设
2、计。,实践基地课程体系建设的应对策略,1. 正确理解实践基地与中小学校的关系,把握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的重点。,专门实施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限制中小学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瓶颈,使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专业化的开发和实施,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系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服务,也为中小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课程样本和范式,辐射和带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基地,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处于选择性实施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某些方面、某些项目上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总体上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目标也不均衡。,中小学校,(1)实践基地与中小学校的关系,实践
3、基地与中小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有机交融、互为补充,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完整呈现。,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两大领域,可以考虑将其拓展整合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基地,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两大领域。,中小学校,(2)实践基地与中小学校课程建设的侧重点,实践基地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小学校做不了、做不好的实践活动课程项目,从“延伸、拓展、强化、辐射”的角度理解自己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具备时也可以考虑实践基地与中小学校进行适度的双向协同开发。,2. 建好基础课程奠定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的基础,尽可能地涵盖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课程内容,每个批次集
4、中时间短则2-3天,长则4-5天。按照每天上午3.5小时、下午3.5小时、晚上2.5小时的活动时间计算,实践基地一个批次(一个年级)所需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在1024项之间。 如果再考虑不同阶段不同的课程设置要求、同一批次课程轮换的要求(尤其是大规模学校)、参加实践活动学校对课程的选择性需求、气候适应性课程储备要求等客观因素,接待两个以上不同年级段的实践基地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应该在30项以上才能满足基本需求。,活动时间,实践基地课程体系的体量大,体系结构也非常复杂。实践基地应该按照以上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建立一批满足基本运行的基础课程,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奠定良好的基
5、础。,3. 以“大类”为中间切入点,运用“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循环设计。,(1)实践基地“塔形”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中间切入点”,“中间切入点”即课程大类,实质,“中间切入点”既能对已经建成的庞杂的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初步归类,同时又具备进一步进行理论提升的基础特征,成为实际操作与理论建构行之有效的联系纽带。,重要性,依据课程内容的主要自然属性或基本功能将庞杂的基础课程区分成若干大类的系列课程。,策略,将“心肺复苏、火灾逃生、地震逃生、高空逃生、消防灭火、禁毒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可以归为“生命安全教育类”系列课程; 将“历史遗迹、重要文物、名人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6、”等课程可以归为“文化游学”类系列课程; 其他如目前已非常成熟的具有独特功效的“素质拓展”类系列课程、实践基地晚间专用的“晚间活动”类系列课程以及社会调查、科学考察、国防教育、民防教育、科普教育、生活教育等系列课程。,基本功能,将“茶类理论、采茶劳动、制茶、茶道茶艺、茶农调查和茶市场调查”等课程,按其自然属性归为“茶类”系列课程;,自然属性,按相近的价值取向建立课程模块; 按实际使用功能建立课程模块。,策略,课程模块即课程单元,是一定规模具体课程的集合。课程模块既可以单独使用,运用该课程模块下的具体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目标的某个方向作深度拓展,更可以联合不同的其它课程模块综合使用,对综合实践
7、活动具体目标进行横向拓展。课程模块的具体应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内涵,(2)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模块,晚间活动,使用功能,以调查、考察类课程为例 考察工农业生产,研究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社会领域或民生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调查、考察类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通过这样的实践关注现代工农业和社会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的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活动课程从各个课程大类中抽取出来,建立“社会考察”或“科学考察”课程模块,文化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
8、组成部分,“文化游学”大类也可以作为特殊的考察并入“社会考察”课程模块。 某些成熟的课程大类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单独建立课程模块的主要指征,如“素质拓展”类和“生命安全教育”类等。,价值取向,与生活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 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内容,从理论上讲,领域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一级分解; 从操作上讲,领域是对课程模块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 虽然课程领域并不具备直接使用的具体使用功能,但它直接体现了实践基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理念的具体表现。 领域位于课程体系的顶层,它垂直覆盖或垂直交叉覆盖了课程模块,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指向更集中,
9、所以一般来讲它的数量会小于课程模块的规模。,内涵,(3)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以“与生活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四个关系为基点,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要求,对应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块展开设计。,策略,“与自我的关系”为例。它涉及学生自身发展及相关问题,包含如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生活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学生群体与关系、学生消费、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社会适应性及职业生涯等一系列的内容。由于学生只是短时间集中在实践基地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面面俱到,只能有选择地进行强化拓展,如学生消费、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社会适应性
10、及职业生涯等方面需要学校来进行长期的影响,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建立“心理体验”、“生活实践”、“道德实践”等领域,当然,“道德实践”领域也涉及到“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运用课程属性趋同性策略,根据课程所涉及题材的主要自然属性结合基地的运作特点形成由若干大类组成的基础课程群。,策略一,运用课程组合体验功能定向性策略,整合成若干课程实施模块。,策略二,运用课程价值和形式协调性策略,形成课程模块中的系列课程。,策略三,运用课程组合时效性和学生差异性策略形成选择性课程菜单。,策略四,运用气候适应性策略使课程组合适应不同季节和晴雨天气的变化。,策略五,运用课程组合的均衡性策略整体提升课程组合的育人价值。,策略六,实践基地选择性课程序列建设策略,实践基地选择性课程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