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华社香港 6 月 27 日电题:与祖国同舟共济 为梦想风雨兼程庆祝香港回归 20 周年新华社记者 赵丹平 陈键兴 颜昊时间是一把尺子,丈量着走过的道路。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开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新时代,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先例。道路是一册书籍,记录着奋进的足迹。一路走来,共和国的特区与祖国同舟共济,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风雨兼程,创造了耀眼的“香港奇迹”,在“一国两制”的探索中刻下了深深的“香港印迹”,为世界奉献了寓意深刻的“香港故事”。这是极不平凡的 20 年,这是令人骄傲的 20 年。邓小平同志曾饱含深情地说:“等香港回归祖国后
2、,我很想到那里走一走、站一站,哪怕是坐着轮椅也要到祖国的这片土地上看一看。”回归祖国 20 年了,小平同志生前时刻牵挂的香港,风采浪漫依然。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2017 年 4 月的一天。香港晴空丽日,暖风习习,维多利亚港湾波平浪静,两岸摩天大楼林立。会展中心新翼如海鸟展翅欲飞,广场上中央政府赠送特区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钟回拨。1997 年 7 月 1 日零时零分,香港会展中心。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国旗升起,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创举就此载入史册。回想起那一刻,全国人大常委
3、会委员、时任香港临时立法会主席的范徐丽泰感触良多:“我们香港是国家的特区了,我们是堂堂正正居住在香港的中国人,可以港人治港了!”上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 ”科学构想,并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与改写历史的非凡气魄。“一国两制构想提出来时,并不被世人看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全世界未曾有哪个国家有过这样的实践。”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说,那时很多人不相信,香港可以在包括税制、法制、财政、入境、教育等方面拥有高度自治权。四季更迭,时光荏苒。20 年过去,世界看见了一个怎样的香港?根据 2014 年 6 月中国
4、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 “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回归以来,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受到宪法、香港基本法以及香港本地法律的充分保障,民主政制依法稳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巩固和发展,营商环境保持良好。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品质、社会法治、贪腐控制、公民表达及问责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前,法治水平的全球排名更从 1996年的 60 多位跃升至 2015 年的第 11 位。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17 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在全球 63 个受评估经济体中蝉联第一。报告主要
5、涉及“经济表现”“政府效率”“营商效率”及“基础建设”四大因素,香港在“政府效率”和“营商效率”方面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回首来时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感慨万千。“一国两制”使香港企业获得参与全球竞争的广大空间,也因更加了解内地而获得“大堂前座”的优势,“香港的企业兼容利与变,其竞争力可有倍数发展的可能。”李嘉诚说。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宋如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讲了一段有趣的事。1997 年 9 月,第 21 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与会者惊奇地发现,中国代表团里居然有一位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他是香港特区政府的代表,叫谢肃方。”宋如安说,“那时香港刚刚回归,
6、这就是一国两制的特色。”一诺千金,不改初衷。20 年的实践证明,中央人民政府始终是 “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的坚定守护者,是香港特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积极支持者,是 700 万香港同胞合法权益的忠实维护者。“20 年来的一切向世人昭示了一国两制方针完全符合香港的实际情况,不但是行得通的,而且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香港回归 20 周年之际,即将九十高龄的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写下感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构想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具体实践,它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也创造性地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全新模式。在动荡不安的国际社会和全球化环境中,如何搁置争议、建立对话、
7、协商解决问题,这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义虎认为,“一国两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经过实践检验的一国两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以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树立了好的典范,这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张志刚说。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要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能干得好的。邓小平香港知名实业家施子清 1957 年来到香港,白手起家,创业生根,逐渐发展起来。1984 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时,施家已是身价过亿的商界新贵。中英谈判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香港渐起移民热,社会上弥漫着一种不安情绪。
8、施子清对香港有信心,但不知道四个儿子怎么想。“父亲召集我们几兄弟开会,说你们如果要移民,可以,每人给笔安家费,再给买所房子。”施家二子、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施荣怀回忆说,“我们都选择留下,并且都只保留了一个香港身份。”“今天全世界有哪里比香港更自由更自在?没有。政治上、经济上、生活环境上,香港都非常可爱。”施子清说。对于当年的选择,施家父子从未后悔。这个家庭是一个缩影,折射香港社会爱国爱港精神薪火相传,从不曾暗淡,更不会熄灭。“我们相信香港人能治理好香港,不能继续让外国人统治,否则香港人也是决不会答应的。”小平同志的话语饱含着对香港同胞的高度信任与期待。爱国爱港的香港同胞没有辜负这份信赖。回归以来
9、,香港几度遭遇危机、困境。面对挑战,香港同胞团结一心,砥砺前行。紫荆花始终傲然挺立。“我现在都忙不过来!”香港中华总商会主席蔡冠深一下飞机就赶来接受采访,随后又匆匆赶往下一个活动场地。因为要协助总商会会员把握住“一带一路”商机,这位企业领袖奔走于内地、香港和海外,行程满档。“有人说香港失去了很多优势,我看不出来。一国两制就是香港最大的优势!北京、上海的优点,我们有;纽约、伦敦的优点,我们也有。”他说。香港国际机场也很“忙”。2016 年,这里每天迎来送往各种肤色的乘客 19.3 万人次,每小时起降飞机约 46 架次,全年货邮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之冠。如今的香港,晚上“马照跑”,白天“股照炒”,而
10、且“股还炒得更大”。2016 年,港交所新上市公司 126 家,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 251 亿美元,蝉联全球集资中心之冠。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报告中,香港连续 23 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回归前基本法征求意见的时候,老百姓关心的是实际问题:回归了,我上街买早餐用什么钞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的梁振英回忆说,“基本法回答了这个问题,香港特区法定货币是港元。”“一位西方经济学家曾公开说,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货币。”梁振英说,“事实证明,一国两币不但可行,更让香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金融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热闹的大小
11、街市,繁忙的证券交易所,高耸的写字楼,满载的远洋轮,无不讲述着活力不减的“香港故事”。作为高度发达经济体,香港本地生产总值 20 年来年均增长3.2%。以人均本地生产总值指标看,香港仍位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依然是全球最富裕经济体之一。饮水思源。施子清说,“如果没有中央支持,香港没有今天。”从全力保障对香港的农副产品及水、电、天然气供应,到支持香港抗击“非典”,从支持香港应对前后两次金融危机,到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从帮助香港巩固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到“深港通”“沪港通”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香港对中央有什么要求,
12、中央都有求必应,”施子清说,“港人在一国两制体制下,是得到国家很大照顾的。”穿行在铜锣湾往来络绎的人潮中,鳞次栉比的商铺令人眼花缭乱。连锁便利店里贴着“欢迎使用人民币”的告示牌,商场收银台前摆放的“微信”“支付宝”支付提示卡,从细节上透露出香港与内地往来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香港年轻人正将自己的创意与内地的创业环境和广大市场相结合,让源自香港的创新科技愈加崭露头角,也演绎出全新的香港活力。岑棓琛 8 年前在香港创办了视野机器人有限公司。 2015 年,他带领团队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很快收获了投资,还开设了 3 家分公司。如今,他们开发的森林防火监控机器人系统已应用于内地 20 多个城市。香港
13、青年梁显政是转行创业,他憧憬着像 Uber 改变出行方式一样,以移动互联网为传统地产代理业带来革新。已拿到天使投资的这个“创客”期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舞台上有所作为。走进香港科技大学,浓浓的创新气息扑面而来。许多学生课后聚在一起,热烈讨论着一桩桩“未来项目”。知名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汪滔就毕业于此。他的学弟妹们正以他为榜样,为了明天积极准备着。“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倡议一带一路,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年轻人来说都有很大的机会,他们要更多地去了解。”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廖长城言语中充满期许。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香港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梁振英表示,香港是中国最国际化的一个城市
14、,拥有一国之利、两制之便。香港在谋划未来发展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作为一项开创性事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需要不断探索前进。20 年来,香港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这个阶段有挑战和风险,也充满机遇和希望。习近平走进天水围社区,高层住宅林立,街道整齐清洁。社区公园一派江南园林景色,满眼绿树繁花,楼台亭阁,小桥流水,池鱼浅戏。天水围位于新界元朗区,是上世纪 80 年代末开发的新市镇。这里临近深圳,回归前有许多打工者居住于此。他们在内地娶妻生子,而后安家天水围。元朗区议员李月民 1992 年入住,是天水围的第一批住户。他回忆说,那个时候,新移民初来乍到,没有就业机会,无法融入社
15、会。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时,很多家庭生活陷入困顿,家庭矛盾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天水围一时被形容为“悲情城市”。据李月民介绍,2004 年前后,特区政府加大了对天水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修了一批学校、图书馆、公园、运动场、医院,社区环境大为改善。随后,中产阶层人士逐渐回流,餐饮服务类企业不断增多,一些政府部门也陆续迁入,就业情况明显改观。“天水围再不是悲情城市,我觉得是香港最靓的地方。”1996 年迁居天水围的唐增喜说。近年来,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也波及香港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金融服务。外部经济周期性影响,加上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供求失衡、营商成本偏高等内部结构性因素,香港面临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
16、居住、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也面临困难。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特区政府提出,香港经济转型要背靠内地,面向全球,发挥好“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做好国内和国外的“超级联系人”。2015 年 11 月,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局长杨伟雄说,特区政府决心发展本地创新及科技产业,带动整体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以提升香港竞争力。回归 20 年来,香港专注于发展高增值和需要精确专业知识的产品生产与服务,实现了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数据显示,1997 年,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所占比率为85%,2016 年这一比率已提高至 92.6%。发展的目的,根本上讲是要造福于民。要权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历届特区政府始终不遗余力,近年来尤其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