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道德与法律基础的调查报告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人生理想,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因此,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基础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近期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范围内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道德与法律基础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为 100 份,获得有效样本 96 份,有效问卷率为 96.0%。 一 调查者基本情况 1 年级结构:大一占
2、68%,大二占 32% 2 性别结构:男生占 34%,女生占 66% 二. 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善恶行径和基础的法律知识这些方面。另有附页:关于大学生道德与法律基础的调查问卷样卷一份于后供参阅。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道 德 是 引 导 人 们 追 求 至 善 的 良 师道 德 教 导 人 们 认 识 自 己 , 对 家 庭 、 对 他 人 、 对 社 会 、 对 国 家 应 负 的 责 任 和应 尽 的 义 务 , 教 导 人 们 正 确 地 认 识 社 会 道 德 生 活 的 规 律 和 原 则 , 从 而 正 确 地选 择 自 己 的 行 为 和
3、 生 活 道 路 。 在被问及“看到老人摔倒是否会主动去扶?”这一问题时,非常令人高兴的是,有 81%的同学认为会主动去扶,少数(12%)的同学是视情况而定的,而也有 7%的同学是选择不会去扶。这样的回答还可以,道 德 是 催 人 奋 进 的 引 路 人 。 它 培 养 人 们 良 好 的 道 德 意 识 、 道 德 品 质 和 道 德行 为 , 树 立 正 确 的 义 务 、 荣 誉 、 正 义 和 幸 福 等 观 念 , 使 受 教 育 者 成 为 道 德纯 洁 、 理 想 高 尚 的 人 。 所 以 , 每 一 个 大 学 生 都 应 该 成 为 一 个 道 德 高 尚 的 人 ,一 个
4、 至 善 至 美 的 人 。2.道德是一种理性智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性,道德需要把握和解决许多问题:人“应当”怎样做人、怎样生活?人与他人应当怎样相处?我们的社会应当如何规划蓝图、如何建设发展?应当怎样对待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人类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可见,道德是一种表达关于“应当”的理性智慧。在被问及“有人向您问路,您会:”时,大多数(85.5%)的同学会选择“热情指路”,有少数(10%)的同学会选择“假装不知道”,甚至有极少数(4.5%)的同学会选择“不予理睬”,虽然也许他们的初衷只是怕指错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但却形成了有点冷漠的社会,也是道德缺失的一种体现。人们往往是通过“真”
5、“善”“美”三种方式来把握世界的,也会常说道德是一种价值理性,是一种关于人类应当怎样的智慧。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理性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规定社会发展目标,把握和调整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善及其合理性。这些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深深渗透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无处不在地发生着作用。在道德的“应当”要求中,蕴含着一种智慧,一种为人类社会进行价值选择并提供合理性论证的理性智慧。 3. 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的作用在被问及“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您的意见是什么?”时,只有 5.3%的同学选择了“现在过节太冷清了,不应当执行这个规定”
6、,有 51.4%的同学认为这是件造福百姓的好事,坚决拥护,而剩下的 43.3%的同学则选择了“我赞成这个规定,但认为应当修改完善”,确实有了法律的制约,人们不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当谈及“如果您购物时受到商城保安人员的无理搜查您的随身携带的物品,你会怎么样”?没有人愿意选择“忍让,不跟他们一般见识,但以后不来这里购物”,有 23.4%的同学选择“拒绝,强烈抗议”,而绝大多数的人选择“找商场领导或消费者协会解决”。还有 3.2%的人认为应该到法院告他们。现在很多大学生不会一味的忍让,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
7、. 道德是法律的引导者在被问及“您与他人发生纠纷,您觉得通过哪种途径解决更好一些?”这一问题时,有 60%的同学选择会“双方和平协商解决”,21.4%的同学则表明会“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尚有 8.6%的同学说“找关系或中间人解决”,还有少数(10%)同学想出其他方法应对,如:仲裁机构、单位调解等。日常生活中人与人想出难免涉及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应首先理智冷静下来,考虑双方是否能和平解决,如若不能谈和再继续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是最恰当的解决纠纷的方式。然则暴力,不理不睬对于纠纷的处理有害无益,这也是考察我们的道德、法律意识是否完备。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
8、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当被问及“公路上闯红灯或者骑车带人以及酒后驾车的行为,您是如何认为的?”时,有 43.5%的同学选择了“应加强宣传教育”,25.4%的同学选择的是“应加以处罚”,而有 22.1%的同学则说“应严格禁止”,最后 9%的同学认为“不必大惊小怪”。至于“看到小偷行窃您会怎么做?”,有 6.3%的同学认为是“上前制止小偷”,29.5%的同学说是“报警”,也有 8.4%的同学则会“提醒被偷者”,而更多
9、(55.8%)的则选择了是“假装没看到”。其实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而那 55.8%所谓的“假装没看到”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公德心的丧失,并没有仔细分析过自己的义务、责任和公德心,其实是不明白社会法律体系,公民道德体系都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从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小事开始注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四. 采取建议与意见 1.积善, 慎独,培养和完善个体道德人格中世纪著名的诗人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1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的一个重要作用。爱因斯坦也说:“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道德准则的发现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人无德行不可立于世,德乃修身之首,思想道德教育为重中之重。积善就是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战国时伦理思想家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其实,内心深处的念头,最隐蔽的不为人知的行为,最细微的举动,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修养方法,源自人们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自觉精神。2. 自觉参与道德实
11、践,提高道德修养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人安全舒适;更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人。大量事实反复说明:具有很强的公德意识,更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人才更可能有“成就”,更容易“成功”。因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责无旁贷,应担负起我们的道德责任。希望我们找到道德暴跌的“底部”,让麻木的人们不再对道德盲
12、目“看空”,以实际行动挽救道德“崩盘”之危。政府也要积极“护盘”,加大道德构建的投入,对社会各因素造成的道德缺失从教育上进行“补救”,为人们提供道德实践相关的法律、经济和技术支撑,引导他们自觉参与道德实践。3. 学法,懂法,守法,爱法,护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做到的是: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即“学法,懂法,守法,爱法,护法”。五. 总结 写到这里,也该差不多结束了。经过这次调查,只觉得我们经历了许多,同时又成长了许多,学到了很多以前所没有的东西。同时希望我们的一番心血没有白费,那些微不足道的建议和意见可以对同学们有些许帮助。最后,再次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