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升初衔接教育及对家长的建议我们深知,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家庭教育意义重大,为人父母,责无旁贷,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一个好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位好的父母给过他终身受益的教诲。德国伟大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民的教育,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英国诗人格贝尔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教育孩子的谈话都将成为空谈。 ”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只有几步,小学升初中就是其中一步。下面我分两点向大家汇报。一、小升初衔接教育的几点认识(一) “小升初
2、衔接教育”的含义“小升初衔接教育”是指小学和初中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和过渡,要从“师与生、教与学” 这一教育教学的两个基本矛盾进行“衔接” 。主要解决如何铺垫搭桥,导引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二) “小升初衔接教育”的必要性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师与生、教与学”中是双向的、
3、相互的。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两极分化严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初一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中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由几门课增加到十几门课,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一部分同学落伍,走了弯路,成绩出现滑
4、坡。(三)暑期衔接教育建议1、暑假做好预习小学升初中是一个比较大的阶段性跨度,中学学习的知识容量、难度、方法以及对自主学习的要求都是和小学完全不同的,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而造成了过渡时期的放松。以至于许多刚上初一的学生说:“暑假没做准备,感觉有点吃力。 ”假期里孩子需要放松,但不能完全与学习脱钩,因为学习是有延续性的,完全脱钩容易造成断档,应该适当接触为好。比如在家读读英语、看些少儿英语节目、做做趣味数学题等,孩子既不会觉得枯燥,也能学到知识,为初中学习做好准备。2、做好心理调试刚进入初中,面对众多经过选拔、跟自己同样优秀甚至比自己还要优秀的学生,很多学生会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
5、认为“自己不突出、不优秀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优点了” ;此外,中学对抽象思维能力的更高要求,使没有经过很多这方面训练的学生感觉学习有些吃力,认为“到了初中,就进入成绩下滑期了”等,诸如此类都是刚升初一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孩子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要对自己重新定位,弄清楚在新环境中的起点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过程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来完成的。此时,家长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这样才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假期里,可以请亲戚朋友中上中学的哥哥姐姐给孩子介绍经验,说说刚上初一要注意的东西、会遇到的情况,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四)父母应有的准备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代,学生的课程加重了,
6、人际关系也复杂了,学校生活比小学多样化。作为家长,您要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设施,配合教师的教学,共同关心孩子智能的发展。为此,父母务必做好以下诸方面的准备:与孩子讨论中学的教学、课程、学习活动、生活规范、作息时间等,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为孩子准备一个远离电视和干扰的读书环境,给他(或她)一张专用的书桌,以便专心做功课。一定要让孩子吃过早饭再上学,中午饭最好由您亲自打点,鼓励孩子自带水壶上学。每天早上送孩子出门,并检查孩子的穿着是否得体、舒适。鼓励孩子主动认识班上的同学,学习、生活上相互关照、帮助。指导孩子与学校的任课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经常与老师联络。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留意孩子的
7、行程。教孩子每天按课程表做好预习工作,帮助孩子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当天的功课要当天做完。孩子放学归来,家长应和孩子交谈片刻,对他(或她)的回答肯定、支持、鼓励,并帮助孩子及时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小升初衔接期间对家长的几点建议(一)要让自己情绪稳定注意用自己乐观积极的情绪去冲淡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紧张与不安,切忌唠叨不休,照顾过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们深知,孩子考试分数高,绝不代表各个方面都好(还有德、体、美等),考试分不高的孩子,绝不是别的方面都不行,更不是孩子没出息。爱因斯坦 9 岁仍不能流利说话,考大学都要复读;连医生都说爱迪生脑子坏了;多数教师认为瓦特是劣等
8、生;任性粗野的少年拿破仑学习成绩一直在 40 名开外。条条大路通罗马,耐心教育吧,也许大器晚成呢。(二)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学生如果精力不济、学习吃力、性格忧郁等现象,那么这些学生中有 85%的人是由于身体健康出了问题。所谓思维迟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大脑皮层的生理和功能改变,而是由于孩子的整个机体出现了毛病。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是孩子身心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对健康的关注是家长首要的工作。孩子的一切,包括精神、世界观、智力、知识的学习和自信心都是取决于他的身体是否健康。只有身体健康,孩子才会乐观愉快,才会朝气蓬勃,否则一切免谈。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真理。但正是这个最简单的真理,常
9、常被我们在无意中忽略了,我们却很少真正给予充分的关注。把我们在孩子的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与真正花在孩子身体锻炼上的那部分相比,孩子的健康就变成了一种“业余生活” ,充其量是一种调节、一种补充,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教师可以花费两个小时给几个学习困难生补课,却不舍得放他们到操场上玩耍十分钟;家长可以整个周末带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却很少让孩子在游泳池里戏水半小时。仔细想想,我们确实没有像关心孩子的学习那样去关心孩子的健康往往是只要孩子不生病,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但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孩子身体素质极差,军训时常有孩子支持不住昏倒在地;每逢天气突变,不少孩子就会伤风感冒。至于近
10、视、莫名其妙的头痛、胃痛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劳动中发展智慧,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教育活动。现在的孩子太缺乏劳动了。不仅缺乏真正的体力劳动,更缺乏那些精细的、需要动脑筋的劳动。我们的眼睛始终紧锁在孩子的分数上,紧锁在某些立竿见影的“措施”上。那些智力发展迟缓的孩子,他的大脑结构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把他的智慧激活?研究发现: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这种结合非常重要,否则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将处于沉睡状态。必须注意的是,如果错过了儿童和少年时期,他们大脑中的这些区域就永远无法唤醒了。(三)
1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自信与自尊要分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给孩子精神上有力的支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气可鼓,不可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某方面不行,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不行。家长如果经常拿自己孩子的弱项与别的孩子的强项比较,就会使孩子失去竞争或迎头赶上的勇气,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消失殆尽。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数落,也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并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孩子出了问题或学习成绩差,应该从孩子实际的基础出发,寻找原因与差距,而不是拿孩子与别人比。帮助孩子找到优势,找到擅长的学科,找到长处,孩子才有立足之地,才有前进的基础;帮孩子找到考得差的学科中考得好的部分,先使孩子喜欢上
12、“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中的某一部分;帮助孩子分析丢分原因;帮助孩子制定提高分数的具体措施。2、友善与合作在道德教育体系中,培养孩子具有善良的心灵是一条一贯到底的红线。真正的教育要唤起孩子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要激励孩子成为一个好人,在心中树立与人为善的人生信念。教育中若没有对善良的培育,就谈不上培养真正的人。若没有善良的培育,所有的教育艺术、教育智谋、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将丧失其意义。要让善良这一人性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在童年时代就扎下根来。我们的孩子,他们应该成功,但更应该善良;他们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善良。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发展理解得太狭隘,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如德育、体育、美育方
13、面都变得不重要了。其实,孩子的全面发展正是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相互融合、促进。中学阶段是为孩子人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孩子综合素质的状况尤为重要。如孩子当学生干部看似吃亏,实际上受益匪浅。有家长认为,孩子经常开班会,出班报,帮助差生补课浪费的时间太多,其实不然。孩子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学习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当干部的需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刻苦学习,这本身又成为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在动力。如果孩子担任过多的或不相称的班级工作会与学习发生冲突,这时父母不要责怪孩子,而要给孩子当参谋,出主意,让孩子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时,也可以与老师联系,作
14、些调整,妥善安排。3、坚韧与进取决定成功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呢?是聪明、高智商吗?美国心理学家就此问题从 1913 年起对一千多名高智商儿童进行了长达 50 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其中有些人获得了很大成功,而另一些人却平平庸庸。科学家把这些人分成两组,“有成就的人“和“无成就的人“。这两组人的智力水平相近,差异却在于他们的意志品质。“有成就的人“意志顽强,坚忍不拔,对认定的目标执着追求,毫不动摇,而“无成就的人“意志薄弱,总是消极地坐等机遇的光临。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学习努力程度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呈正比。尤其是大约十二岁或进入初中以后的孩子,加倍努力可以弥补能力方面的不足。知道了这些,家长朋
15、友就可以从今天开始,要求孩子更加努力做更多的家务,完成更多的家庭作业,参加更多的义务劳动,培养孩子坚强的韧性。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通过成功的体验,让孩子明白:持之以恒是多么地重要!另外,要严禁孩子进入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网吧,倡导孩子自觉远离、抵制不健康网络内容及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把孩子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道上来。(四)相信老师,与教师合作世界上最希望一个人有作为,最真心愿让一个人超过自己的,除了他的新生父母之外,就是他(她)的老师了。当老师的,都真心诚意地盼望自己的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做梦都想着自己的学生们进步,成绩提高,个个成
16、才。老师盼望每个孩子都好的心情与家长是一样的。请各位家长继续积极配合老师,加强与老师的联系。经常与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准确把握孩子学习动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给孩子一个可靠可行的建议,做孩子学习的参谋与助手。1、要耐心倾听双方的声音。家长和教师之间问题中的 90%,可以通过给彼此机会描述事情的经过而得到解决。孩子们通常会在描述事情经过时避免谈及自己的责任部分,这会造成很大的误解,因为家长基本上会把孩子的话当作事实。但是,家长们应该记住,在你对教师表示不满意前,要给他们机会说明他们对所发生事情的看法。2、要避免在家中表现出对教师的消极否定情绪。有时家长会对孩子的老师感到不满,这不足为奇,因
17、为即便是最有教学经验、最能干、最受尊重的教师,有时也会因某一原因令家长不满意。这时家长应该直接和教师沟通,而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消极地谈论此事。如果家长在家中表现出对教师不尊重,孩子就会觉得他们也可以对教师表现出不尊重。3、要在恰当的时间和教师联系,出了问题要先和教师进行沟通,然后再去找校长。不和教师交流就直接去找校长解决问题,这种做法不但不尊重教师,而且对教师也不公正。如果已经尝试了和教师一起解决问题但仍没有进展,那么家长就完全可以和校长或者其他校领导见面,要求解决问题。建议家长牢记以下要点:您要记得孩子的年级、班级,并认识孩子的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您要每天检查或询问孩子的作业状况,如有问题尽
18、快与老师联络。留下家里或您工作单位的住址、电话,以便校方在紧急状况时联络使用。重视老师的家访,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不要护短,与老师一起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学校有事与您联络时,应快速取得联系。您应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会,一般情况下,不要缺席。师生之间发生了冲突,不要先听孩子一面之词,应同时与老师沟通证实。切忌在孩子面前责备、批评老师。如果对任课老师的教学与管理不满,不要直接对老师非难,要用委婉的态度向老师建议,或通过校长、班主任,请任课老师改进。(五)正确认识分数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业上的肯定与否定,即考分上的高分与低分,在孩子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反应。理想的考分往往能提高孩子的学习
19、积极性和自信心,较低的考分常常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尊心受挫,甚至产生某种自卑感。因此,有责任心的家长不仅要正确地看待孩子的分数,而且还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考分,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考试成绩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的分数不是绝对的,必须以班级其他同学作为参照系,才真正有意义。学校在期中或期末后,都会发成绩单。成绩单仅仅是学校给学生家长的一份成绩报告,而不是家长训斥或惩罚孩子的依据。建议父母:称赞孩子在学业上取得的显著进步。指出孩子在哪些方面没有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改正某些不良学习习惯。您可以问孩子以下几个问题: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吗?你认为你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你觉得你要想使自己得到提高,必须如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当孩子羞羞答答地给您带回一个 60 或 70 分的考试成绩时,家长不要唠叨、辱骂孩子,只要他(或她)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对于父母来说,不要仅仅关心孩子的分数,而要看孩子是否学到了对他(或她)以后有用的知识,孩子的学习效率如何。更要让孩子知道您重视的是他(或她)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父母心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对父母来说,他(或她)看重的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学习过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