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社会习俗的变化.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713798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习俗的变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社会习俗的变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社会习俗的变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社会习俗的变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社会习俗的变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 易服饰,剪发辫 易服饰;(了解过程,重点)改称谓 废跪拜;(反映的问题,难点)禁缠足 倡女权,1.改革潮流首先是剪发辫。许多青年和革命党人自动剪去辫子,南京临时政府也通令剪辫。留辫者,已成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剪辫不仅是观念的 改变,还方便工作,利于个人卫生。剪辫后,帽子式样随之变化,讲究发型的理发业成为新兴的服务行业,取代了过去单调的剃头业。,生活习俗的变化,2.服饰的变化。中国出现“中国人外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的现象,人们从封建服制缚束中解放出来。民国初年,男子礼服分为西服和褂袍;女子礼服为褂裙。20世纪年代 后,各大城市流

2、行的男装是西装、中山装和长衫;女装是旗袍。 一些洋装洋饰也非常流行 。,知识拓展,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霓裳羽衣 男子服饰的变化,我们将以上海女性为例,介绍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发饰,服饰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一起一睹民国时期上海名嫒的飒爽英姿。,发型的变化,民国初年,女子多半都梳发髻,变化也在发髻上体現,如橫S竖S。虽然也有多种“髻”法,但对于年轻女子來說是不夠的。有趣的是,標新立異的發型改良,最早源于青樓女子,她們的創意是,除了腦后梳髻之外,還在額前多留了一綹頭發,稱之為前留海。這前留海也有桃子式、一刀平等多種變化。,20年代,上海婦女受西方影響,服飾日趨華麗。長期以來,中國婦女的服裝,在裁制時

3、多采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狀態,沒有明顯的曲折變化。20年代以后,中國婦女有了“曲線美”的意識,將衣服裁制得稱身適體,不僅裝有墊肩、硬領,而且放大了胸襉。近代上海婦女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旗袍本是滿族婦女所穿的服裝,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所用材料以絲綢為主,袍上繡滿花紋。,至20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的式樣明顯變化,如縮短長度、收緊腰身等.到30年代,旗袍中西合璧,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之日,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轉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人们索性穿起無領旗袍。袖子時而流行長袖,長過手腕

4、時而流行短袖,短至露肘。旗袍曾經流行長式,走起路來衣邊掃地后來又改為短式,短至膝蓋,甚至大腿露出。,30年代后好萊塢的電影刮來了旋風,電影明星一頭飄逸的卷發讓上海小姐神往不已。在還沒有電燙時,小姐們烫发的工具是火钳。把火鉗放在火里烧烫,再在头发上夹出一卷卷的波浪。這種做法很多年后又被愛美的上海女性拿來嘗試,但在40年代电烫出現了之后便無人問津了。頭發的款式變得非常的丰富:大波浪、油条卷、反翘式,千姿百態。,解放后,我們還可以在人民理發店里看到婦女們做起十來年前就已經流行的發式時,依然充滿了欣賞。看看這些老月份牌,中國的美女几乎都擁有外國美女的卷發,可見燙發在當時是多么的盛行。大概從三十年代始,

5、高級理發店應運而生。“南京“紅玫瑰“華安“生意興隆,紅紅火火。,剪刘海儿的旧女性,烫卷发的新女性,民国时期,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是小姐們的愛好。在梳妆台前,梳妆盒里,有一盒雪花膏,一個粉盒子,一罐口红,一瓶香水。化妝品并不丰富,但是中西合璧,云鬢輕掃,濃妝淡抹,能使尋常女孩變得亭亭玉立。20世紀30年代,化妝品已經蠻多種類和品牌了。當年销售各種品牌化妝品的公司-先施、永安、新新、惠羅罗公司是很著名的,“伊黎莎白雅頓”是外国顶级的化妝品翻開當年的生活雜志,“密絲佛陀”可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廣告。來自美國的品牌,打出了好萊塢明星的招牌,讓不少女性為之心動。 右图为化妆品广告画。,中国传统服装

6、与,时尚的旗袍 让我们马上一睹上海美女的丽容吧!,霓裳羽衣,中国传统服装与时尚的旗袍 让我们马上一睹上海美女的丽容吧!,除了服裝之外,近代上海婦女所用的首飾,也很有特色。一些時髦的婦女,頸間多挂有項鏈,項墜被制作成為心形小匣,內貯玉照耳際則懸挂著耳環、耳墜。由于在當時不尚穿耳,耳環多采用活動夾子手指上大多戴有戒指手腕上套著手鐲或手表胸前則佩有別針。外出時一般還拎著小巧玲瓏的提兜和制作精美的絹傘。,洋饰,玲珑,中山装在辛亥革命后逐漸流行,成為中國典型的现代服裝。民國初年的男子服飾,主要采用马褂、长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在款式、質料、色彩及具體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用作便服的馬褂、長衫,顏色則

7、可不拘。在初春或深秋之季,人們常在長衫之外,加著一件無袖馬甲,以代馬褂。馬褂和西裝革履并行不悖。在長衫无袖马甲、馬褂的同時,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孫中山先生當年即頗喜穿著這種服裝,并對此稍作改制,后流傳開來,被尊稱為“中山裝”。,男子服装的变化,中山装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五种说法:1.根据英式猎装改制;2.根据南洋华侨中流行的服装改变;3.源于日本铁路工人制服;4.由日本陆军士官服改制;5.中山裝由日本的学生装變化而成。左图为日本的学生装。右图为笔挺的西服。,中山装的来历,改称谓 废跪拜,跪拜礼源于我国东汉。我国在东汉以前

8、,还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在吃饭、议事、看书时,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通常是,坐时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就其形式而言,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即古书上所说的“引身而坐”,使“坐”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要前额触地。就这样,逐渐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跪拜,汉代以后,渐渐有高座。凳椅逐渐用于生活中,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跪拜礼虽然存在,却成为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应用于官场之中。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也经常使

9、用跪拜礼。后来,又增加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其他礼节一、拱手 “两手沓合,以示敬也。”“沓合”就是重合,其形式为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即左拇指压右拇指,右拇指压在虎口,其余左四指压右虎口,互相重叠如太极图,所以哈昭然不昧之本体。行礼时略作前后摇动,这是最简单的行礼方式,叫作“常礼”。二、作揖 “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礼也”,即作拱手抱拳之势,先上下、后左右摇动。“拱手”是“作揖”的“半礼”,“作揖”是“拱手”的“全礼”。三、打躬 “身曲为躬”是“作揖”加“鞠躬”,比“作揖”时的躬身弧度要大。 四、万福 为妇子

10、普通相见之礼,即右拳置于左拳之上,置于右侧贴身,略作躬身,上下略作摇动,是为吉礼,凶礼左右颠倒。 五、请请 是儿童用两拳相对,略作遥遥动。 六、合十 两掌相对合,置于鼻前,作礼佛状。,拱手,跪拜,称谓: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 前辈 先生 女士 老丈 老爹 仁兄 夫人 阿姨 小姐 同志 老师 师傅 师母 师兄 姑娘 老爷爷 丈人 在下 不才 学生 老朽 家严 小顽 贤妻 贤弟 贤契 舍弟 姑爷 泰山 老公贤内助,称谓,改称谓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

11、谓称,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改称谓的影响很大,但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如家中雇佣的用人仍然以“少爷”“老爷”“老太爷”称呼主人。这也说明即使大人,老爷的谓称不用,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思想意识中消除,禁缠足 倡女权,从“不缠足”到“女权”,进入20世纪,在涌现一批女留学生、女革命志士的同时,清帝国在制订大清民律草案和新刑律的时候,已经发觉中国人“唯以其皆在家族制度之下,并非对于国而负责任,故无往而不劣败。”为了帮助中国人摆脱家族主义,提高到“国族主义”的水平,“非使有独立之生计能力不可;欲使有独立之生计能力,则又非与以营业自由及言论各种自由不可,”1“各种自由”之一的婚

12、姻自由也开始露出一丝缝隙,民律草案第1431条中规定“当事人无结婚之意思”的婚姻是无效的,但仍有须经父母允许和不平等的离婚条件等条文。2新文化运动锋芒所向,不过是完成清末新政来不及做完的事,让中国人彻底摆脱家族制度的束缚,不分性别,皆成为自由、平等的现代公民。,鸦片战争后不久,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传入中国;但直至甲午战争前后,作为启蒙先驱的男子汉替妇女提出的主要要求不过是“不缠足”,外加办一点“女学”;而女同胞自身依然是沉默的一群。,从法律上看,中国人民取得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权利,是1930年的事。那一年公布的民法规定,除未满20岁的未成年人的婚姻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外,婚姻完全由男女双方

13、自主,离婚条件平等,财产权也大体平等和比较合理。纳妾已属非法。3没有包括新文化运动在内的历次启蒙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官方文化不可能有这样的变化。,缠足的由来缠足陋习始于五代时期,始作俑者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窅娘。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地位的词人,留下了几十首词,从艺术上讲,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李煜是位醉心文学、不会治国的皇帝,人称他是“风流才子皇帝”。 李煜在位时,不但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上,还把自己写的词在宫中编排成歌舞,让妃子们演唱。皇帝喜好,南唐全国上下,一时间兴起了歌舞之风。宫女们要想得宠,无不走能歌善舞这条道。,窅娘是靠美貌被选入宫的,她身材窈窕,故名窅娘。一开始,她满以为

14、凭着自己的天生丽质就能感动皇帝,谁知群妃竞芳,难显山水,被冷落了多时。她经过认真观察体会,才知道光凭自然条件还难以受宠,还得创造特色。她知自己的特长是身材窈窕,跳起舞来本就婀娜多姿,要再加深这个特点就更显得突出了,这个办法也许能有点效果。窅娘打好主意,就用绢帛死命地缠脚,把脚变成了新月状。她试着一跳,果然如风摆柳丝,更加婀娜多姿了。不过,缠脚后每踏舞步就疼得冷汗直流,她为了争宠,仍然咬着牙练习。,窅娘果真成功了。在一次晚会上,她独特的婀娜舞姿引起了李煜的注意,当晚便留她侍寝。李煜看到窅娘双脚如镰,细细把玩,取名为“三寸金镰”。但“镰”字毕竟是刀,又嫌不雅,便以“莲”代之,这是“三寸金莲”的由来

15、。接着,李煜又给窅娘铸金莲花舞盘,让她在其上跳舞。窅娘在金莲舞盘上就像莲花仙子降临,深得李煜宠爱,社会上很快兴起了缠足之风。当时缠足以小为美,久而久之,竟成了陋习。,李煜偏安南唐,不知治国,不久成了亡国之君,被北宋俘虏。但缠足的陋习却留了下来,一直延续了千余年。缠足成了中国妇女做女子的必备条件,无数女子受到残害,不缠足竟连婆家都找不到。,缠足:触目惊心盛满痛,大脚没人要 小脚一裹几千年何志华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小鞋,他拿起其中一双比手掌还要小的鞋对记者说:“所谓缠足,就是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形状。一双鞋就是一个妇女的血泪史。据史家考证,中国缠足之俗,约始于五代末年春花

16、秋月何时了的南唐李后主时代。”一个正常的脚是如何被包裹的如此之小,在记者的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何志华介绍说,在那个时代,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要缠足,如果不缠,长大是没有人愿意娶的。脚缠得好不好看,直接影响了女孩子的一生。,缠足之前先要准备好各种用具,包括缠脚布、缠足时用的针线、棉花、木盆、温水、剪刀、明矾等。女孩子先把脚洗干净、修剪趾甲、涂上明矾。长长的缠脚布一层层地围绕上去,直到把除大脚趾外的四个脚趾都缠到妥帖地靠在脚底为止。缠脚布一般宽三寸,最宽不超过三寸五分,最窄不少于二寸五分,一般长七尺,最长的达十尺左右。何志华笑着说到:“天津有句俗语叫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就是指裹脚布很

17、长,而且当时为了便于把脚缠小,一般大约十几天才会洗一次脚,其味道当然可想而知。”,小脚缠足挛缩软组织民间谚语说得十分形象:“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三寸金莲”名字虽雅,但却是女孩子以健康为代价用血泪换来的。缠足开始的年龄,各地不同,天津大概从4、5岁开始,耗时3、4年,到7、8岁初具模样。据介绍,当时的女子,从还是孩子时开始就以热水烫脚,趁着脚还温热,将脚拇趾外的四个脚趾向脚底弯曲,紧贴脚底,并在脚下趾间涂上明矾,时间一长,脚缠得弓弯短小,使脚底凹陷,脚背隆起,脚的长度会被缩短。,一起来看看缠足鞋,缠足鞋比手还小,还有缠足椅,再看看缠足“美女”,1号,2号,3号,4号,5号,孙中山下令劝禁

18、缠足(1912年),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 令文说: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生理所证,岂得云诬?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蹶,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服世务?,以上二者,特其大端,若他弊害,更仆难数。曩者仁人志士尝有天足会之设,开通者已见解除,固陋者犹执成见。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尢其先事革除,以培国本。为此令仰该部速行通饬各省,一体劝禁,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小结:剪发辫 易服饰(过程能及影响);改称谓 废跪拜(时间及所反映的现象);禁缠足 倡女权(了解过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