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超全面!!高三时政.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971321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全面!!高三时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超全面!!高三时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超全面!!高三时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超全面!!高三时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超全面!!高三时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三年级二轮复习建议(以时政为载体),关于二轮复习阶段的教学建议,研究考试说明的考核中的4种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审题读懂;试题的切入点在哪里;学科综合思考2.调动和运用知识:立意对接(信息与知识)应用与说明(理论联系实际) 多角度综合运用(知识体系和构架)3.描述和阐释事物:表述书面表述正确、阐释本质、辨证地历史地描述和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逻辑能力的考察思维方法正确、科学严谨、创新思维(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时政背景材料 与 知识(及其体系) 的 对接,关于二轮复习阶段的教学建议,1.重点:以时政为载体,夯实原理、巩固体系2.时政材料的处理策略:(1)时政类知识:适当熟悉(2)时政类

2、背景:作为载体,大致了解,本 年 度 时 政 宏 观 背 景,国内: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9年12月)3.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4.两会(2010年3月)国际:1.中美关系(贸易摩擦等) 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关注民生,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时 政 话 题 一(经 济),1.扩大内需2.调整经济结构3.提高企业经营水平4.应对贸易摩擦,1.扩大就业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关注点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我

3、国的收入分配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基尼系数从1982年的0.249拉大到2008年的0.47。因此,改革分配制度、调整利益失衡已成为社会共识。2010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做好(深化垄断行业收入、灰色收入)。,关注点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经济生活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共同富

4、裕是根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政治生活: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和党的性质、宗旨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关注点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3.如何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将采取四项措施)(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 (2)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重点帮助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而产生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3)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4)加强个人收入调节,进一步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体现合理调节收入

5、分配的要求。,关注点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3.如何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经济生活宏观调控(采用各种手段制度保障;两个合理比例;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实现居民投资渠道的多元化。财政的作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有效解决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低收入群体)税收的调节作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高、扩中、提低)政治生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经济、社会公共服务、文化职能等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文化生活:文化产业的发展,“收入分配”例题1(海淀

6、期中),27.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社会仍有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如贫富悬殊的距离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从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08年的3.31:1;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电力、石油、金融等行业收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高达10倍。党和国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2分)(1)人们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低,不利于扩大内需;不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2分)(2)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简述应如何解决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6分) (2)发展生产,扩大

7、就业。(1分)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分)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1分)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实现社会公平,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分),“收入分配”例题2(西城期末),2008年我国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比是5.71:1。而中、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9、0.87,远高于高收入户0.64的消费倾向。回答6、7题。6 为了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在分配环节中,应该运用税收政策调节过高收入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A

8、B C DA,“收入分配”例题3(西城期末),2008年我国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比是5.71:1。而中、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9、0.87,远高于高收入户0.64的消费倾向。回答6、7题。7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必须坚持和完善的分配制度是A按生产要素分配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三、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背景: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

9、动。 2009年12月,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气候暖化与“减排”计划。,三、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1.“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措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1)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近百年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都略高于全球平均增值;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给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平衡、酷热干旱暴雨冰雹台风等极端天气发生

10、的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高温、干旱、水资源短缺等还会威胁人体健康,引发疫病流行。(2)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由1990年占全球总量的10.7%增长到2005年的19.7%。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人均GDP3300美元(中等偏低收入水平);经济发展还将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消费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减少贫困的压力巨大,预计到2050年之后才可能开始下降。目前,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约为美国的1/4,与全球平均水平持平。对中国而言,如何既满足以发展为目的的基本排放需求,又能合理适度地进行减排,将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11、。,三、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2.如何“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9月,在美国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 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中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三、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2.如何“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1)森林碳汇: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2)

12、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3)低碳生活: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三、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2.如何“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经济生活宏观调控(各种手段;财政加大对研发投入和税收

13、等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企业:发展绿色经济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经济、社会公共服务、文化职能)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协调配合,维护共同利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文化生活:文化产业的发展,“节能减排 应对气候变化”例题1(海淀期末),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中国将更大幅度提高减排力度,宣布到

14、2020年实现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回答16-17题16我国将更大幅度提高减排力度,表明A.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B.世界走向了多极化,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D.积极履行主权国家义务,承担国际责任D17为实现这一减排目标,我国需要A.在矛盾特殊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普遍性B.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工作 C.坚持内因决定外因,环境保护工作要首先从自身做起D.树立创新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节能减排 应对气候变化”例题2(东城期末),34.(8分)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

15、面临的重大挑战。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如期召开,全世界119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规模及各方对会议的关注足以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政治意愿。但会议期间,各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矛盾,其中夹杂了责备、争吵、抗议甚至哭泣。在经历了曲折后,最终,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请运用

16、政治生活中的“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节能减排 应对气候变化”例题2(东城期末),34.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各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矛盾,充满矛盾、责备、争吵,说明各国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各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分)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说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2分)我国政府的承诺,不附加任何条件,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说明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2分)在环保上,主张互相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

17、生存的地球。(2分),“节能减排”例题3(崇文期末),26(22分)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1)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5分)(2)请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分)(3)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公民在构建低碳生活中应把握什么原则

18、。(8分)(4)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请用国家与国际组织的知识,说明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节能减排”例题3(崇文期末),26(1)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5分)(1)实践决定认识,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5分)(2)请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分)(2)低碳生活方式既节约了个

19、人开支,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又是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消费对社会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低碳生活方式必然会引导社会生产走向低碳经济,使生态能源,低碳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节能减排”例题3(崇文期末),26(3)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公民在构建低碳生活中应把握什么原则。(8分)(3)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也应该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减排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

20、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公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公民选择节能环保的 “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促进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8分)(4)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请用国家与国际组织的知识,说明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4)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4分),“节能减排”例题4(丰台期末),292009年12月19日,为期13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5次缔约方

21、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正式闭幕,并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节能减排”例题4(丰台期末),29材料一:在大会上,发达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集团之间展开激烈交锋,最后在争论和妥协中,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1)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攻守双方的交锋过程。(8分)29(1)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性强调相互独立、相互排斥;同一性强调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在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与对立,同时,解决气候问题又离不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2分)矛盾具有普遍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矛盾,发达国家内部、发展中

22、国家内部也存在着矛盾。(2分)在复杂事物中存在着主、次矛盾,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攻防战中双方都在大会关键问题上集中火力,寻找突破口。(2分)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分析矛盾、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贫富国间的攻防战在争论与妥协中进行。(2分),“节能减排”例题4(丰台期末),材料二:在本次会议前夕,中国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

23、年增加13亿立方米。”(2)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我国政府落实这一行动目标出谋划策。(6分)(2)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研究和推广低碳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消费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至少答出3点,每点2

24、分,共6分),“节能减排”例题4(丰台期末),29. (3)结合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6分)(3)各主权国家应自觉接受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约束,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同时,积极履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3分)各主权国家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反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分),一、建设政治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三、发展对外关系国家和谐世界,时 政 话 题 二(政 治 、文 化),1.民主政治建设2.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1.世博会2

2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二、弘扬民族精神繁荣中华文化,1.中美关系2.区域经济政治,一、建设政治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十六大:“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政治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国家管理形式、结构形式的进化发展,即政体或国体、政体范围内的政治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成果。如代议制民主的确立、选举制度的推行、司法制度的近现代化、政党制度的建立等等。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政治制度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在政治观念层面,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观、

26、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的更新变化。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共和、法治等思想观念的形成、普及和发展,以及人们政治参与意识的普遍增强等等。,关注点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 内容(政治生活三单元探究):(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2)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基层民主:村委会和居委会(4)公民意识和民主参与制度建设2 .为什么要加强及如何加强?(1)存在的问题及迫切性(原因及意义)(2)政治生活:一单元(公民政治参与) 三单元全部内容 二单元“政府建设及对行政权 力的监督”,“民主政治建设”例题2(海淀期末),29.材料一:“黑车”已成为城市治理顽症,取证环节尤

27、为困难。而“钓鱼”“倒钩”之类的做法却往往能立竿见影地取到证据。某市交通执法人员采取“钓鱼式”执法(即设下诱饵引人犯罪)查处黑车,此事一经披露引起人们广泛质疑,并引发行政诉讼。材料二:日前,该市法院对“钓鱼执法”行政诉讼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决该市交通执法大队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违法。该市监察局公布,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根据人民网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该市行政执法部门因钓鱼执法案,政府公信力评价最低。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请你谈谈政府如何提高公信力?(1)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分)政府要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

28、平,廉洁、高效、令行禁止,有错必纠。(2分)政府要自觉接受社会、人民群众、司法机关等各方面的监督。(1分),“民主政治建设”例题2(海淀期末),29. 材料三: 网络是实现民主监督的一种方式,从2003年的孙志刚案,到“躲猫猫”事件以及此次“钓鱼执法”事件,网络舆论对推动公共事件逐步解决,对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要注意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重性。(2)请你运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舆论?(2)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1分)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网络使百姓拥有了话语权,使政府通过网络舆论了解民意,对国家发展起促进作用;同时也要注意

29、有些网络舆论有虚假性、误导性,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分)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1分)对待网络舆论应该兴利除弊,运用法律和道德加以规范,使“利”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促进社会的进步。(2分)作为公民要正确分析网络舆论,利用网络舆论促进社会进步,做文明有素养的网民。(1分)总之,对于网络舆论的认识和利用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分),“民主政治建设”例题2(海淀期末),30.材料一: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国家事务。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

30、表。为落实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这将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举措。注:1953年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10万人选代表1人。在选举上的不同比例的规定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实现更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选举所必需的过渡。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1)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什么?(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选举人大代表,组成权力机关,管理

31、国家事务,实现当家作主。(3分)材料二反映了党坚持依法执政,即党通过对选举法提出修正建议领导立法,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2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1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民主政治建设”例题2(海淀期末),30.材料一: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国家事务。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为落实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32、。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这将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举措。注:1953年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10万人选代表1人。在选举上的不同比例的规定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实现更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选举所必需的过渡。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2)怎样认识选举法的修正(同票同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2)选举法修订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的。(1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2分)选举法的修订有利于保障公民都享有平

33、等的选举权,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落到实处。(2分)保障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享有平等的参与权。(1分)国家运用法律来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珍惜和行使好这一权利。(1分),关注点2: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背景:西藏(3月14日)和新疆打砸抢烧事件(7月5日)2009年7月教育部、民委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指出,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应对(可结合西部大开发10周年): 坚定不移抓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旗帜鲜明反分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中央关心、全

34、国支援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艰苦奋斗相结合的方针; 政府工作报告加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关注点2: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背景:1.重庆“打黑除恶”:官方统计,截至2009年10月25日,累计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328起,涉及58种罪名,其中侦破故意杀人案24件;抓获涉案人员2915人,刑事拘留384人,逮捕1567人(其中,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700人;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财产17.43亿余元;160多名骨干成员全部被缉捕归案是让老百姓过上安定日子的民心工程。 打黑除恶与我国的

35、民主政治建设息息相关,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要关注党、政府、司法机关与广大人民群众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以更深层次地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注点2: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原理:1.为什么(原因、意义)2.如何解决政治生活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宗旨、基本原则、职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性质、宗旨、领导核心地位、执政方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利益的义务);我国的外交政策经济生活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文化生活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团结统一”例题1(海淀期末),9.发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6、乌鲁木齐的“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目的是破坏民族团结,策动民族分裂。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调集警力依法拘捕打砸抢烧的犯罪分子。这一事件启示我们 公民必须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政府要坚持履行好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 在构成主权国家的要素之中,最重要的是政权A B C DA,“团结统一”例题2(海淀期末),14.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回顾了西藏实行民主改革50年的历史进程和巨变。当前的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政通人和,这是因为 改革为西藏发展注

37、入了新的活力 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保证 我国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A B C DA,“团结统一”例题3(东城期末),2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举世瞩目。这是因为,我国消除了民族差异,各民族实现政治平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 B. C. D. D,“团结统一”例题4(西城期末),促进新疆地区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回答22、23题。222009年11月,新疆维

38、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首次发行维吾尔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性法规汇编(1998年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地方性法规,体现了A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B自治机关的立法自治权C人民政府的国家立法权 D司法机关的审判权或检察权B,“团结统一”例题5(西城期末),促进新疆地区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回答22、23题。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多次强调,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合法权利,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合法权利。这有利于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实现宗教信仰自由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共同致力于

39、建设社会主义事业A B C DC,“团结统一”例题6(丰台期末),28材料一:各自治区自成立起到2008年GDP变化(单位:亿元)(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2分)28(1)6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分)但是,各地区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1分),“团结统一”例题6(丰台期末),28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民族区域自治。60年来,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引下,我国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艰苦奋斗,实现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

40、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28(2)依据材料二,结合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原因。(4分)(2)中国共产党坚强而正确的领导。(1分)我国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支持。(1分)少数民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1分)(3)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是如何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6分)(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作为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41、(2分)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实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伟大的开拓精神,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2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制定的。(2分),二、弘扬民族精神 繁荣中华文化关注点1:世博会,1.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表达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 2.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

42、活更美好”,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围绕“城市”主题展开交流合作。3. 2010年世博旅游宣传口号 “中国上海,发现更多,体验更多”。,意义:上海世博会即将拉开帷幕。要加强与各参展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办成一届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科技创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盛会。,关注点1:世博会,4.上海世博会吉祥物:一个略带幽默、外形象中国传统汉字“人”的蓝色小孩。取名“海宝”意为“四海之宝”。,关注点1:世博会,5.世博旅游形象标识: 它是由蓝色的中国古典纹饰“海水”、墨色的中国书法草体“上海”、蓝色的英文字母“shanghai”和阿拉伯

43、数字橙蓝相间的“2010”构成,蓝色代表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橙色则表现了城市的活力、激情、时尚和欢乐,与世博旅游宣传口号“发现”和“体验”遥相呼应。,关注点1:世博会,6.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主体由汉字“心 ”、英文字母“V”、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构成。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口号:“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歌曲“在你身边”。,关注点1:世博会,原理:政治生活:四单元经济生活:消费的反作用、企业经营文化生活: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继承、多样性、创新,“世博会”例题1(丰台期末),27下图是上海世博会的会徽。 会徽的创意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6分)27(1)

44、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会徽的设计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2分)(2)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以绿色为主色调,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2分)(3)体现了辩证否定观。会徽的设计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创新意识。(2分),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形,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

45、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关注点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背景: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关注点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背景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

46、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一年来,我们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成长,繁荣文化市场,有效扩大了内需。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要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

47、中西部地区倾斜,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事业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加强文物保护。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中华民族不仅能够创造经济奇迹,也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文化辉煌。,关注点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原理:为什么?(原因、意义)文化生活:一单元:文化的意义(社会国家、人的发展)政治生活:政府的性质、宗旨、基本原则(人民文化需求) 党 四单元:国际竞争综合国力经济生活:四单元: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发展:文化生活:一单元探究、四单元如何繁荣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 党经济生活:企业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