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案例分析,引入课题怎样引入课题才能引人入胜?引入课题的方法有哪些?,内 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怎样避免猜想与假设的盲目性?,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是实验探究的准备工作,也是探究成败的关键,需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内 容,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混乱?喧闹?拖沓?如何让课堂探究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分析与论证 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 评估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开展评估?,内 容,交流与合作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既体
2、现在探究结束后,又贯穿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中。,课堂总结 把课堂的最后时刻留给学生。,一、引入课题,“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代理学家 王守仁,一、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案例1,一、引入课题,开门见山,简洁明了,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评:,光的反射,案例1,一、引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今天我们来学习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案例2,一、引入课题,看似承上启下,学生其实并不知光的反射与光的传播有何联系,同样平淡无奇,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点评:,光的反射,案例2,一、引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同学们有没有
3、想过:在光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么样呢?比如(演示):一束手电筒的光射到镜子上,光是怎样传播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此类似?谁能描述一下这类现象的共同特点?这类现象,叫光的反射。今天,我们来探究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案例3,一、引入课题,点评:,光的反射,案例3,一、引入课题,光的反射,案例4,一、引入课题,点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应用到光的反射知识,教师创设的这个情境自然而又巧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中产生对光的反射的兴趣,但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是不够强烈,因为用镜子观察隐藏的东西学生很熟悉,学生会觉得光的反射也不过如此罢了。,光的反射,案例4,一
4、、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演示平面镜反射激光引入反射现象,然后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光的反射,案例5,一、引入课题,点评:,教师先提出一些学生司空见惯但又无法解释的光学现象,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再通过镜子反射激光的演示实验迅速引出探究的课题,引入课题的效率很高,但学生并不明白“镜子反射激光”与“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些脱节。,光的反射,案例5,
5、一、引入课题,视频:潜水艇在水下用潜望镜观察水面。提问:潜望镜怎么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教师拿出一个潜望镜模型,让几个学生上台躲在讲台下用它观察,提问:你能看到同学们吗?大家想不想知道潜望镜的原理?要想知道潜望镜的原理,就得先学习光的反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我相信大家学习了光的反射知识后,自己也能做一个潜望镜。,光的反射,案例6,一、引入课题,点评:,神奇又实用的潜望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而教师的一句话“我相信大家学习了光的反射知识后,自己也能做一个潜望镜”,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光的反射,案例6,一、引入课题,光的反射,案例7,一、引入课题,点评:,这位老师
6、的课题引入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因为不仅是学生,就是我们教师自己,也对“魔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位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她没有直接引入课题,而是通过创设一个魔术这个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矛盾,从而把探究变成他们的内在需求。,光的反射,案例7,一、引入课题,总之,教师要合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才能引人入胜。,一、引入课题,怎样 引入课题,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一、引入课题,课题 引入方式,如电磁感应一课的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人们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电,磁就是磁,它们之间是没有联系的。直到1820年,丹麦物理学
7、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 ,语 言 引 入,讲故事引入新课,一、引入课题,课题 引入方式,如机械运动的引入,可以讲这样一则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语 言 引 入,借助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新课,一、引入课题,课题 引入方式,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引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这样的现象:秋天的晚上,脱掉身上的化纤或尼龙衣裤的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女同学用
8、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等等。这究竟是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语 言 引 入,借助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新课,一、引入课题,课题 引入方式,语 言 引 入,又如焦耳定律一课的引入。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这又是为什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引入课题,课题 引入方式,演 示 实 验 引 入,如大气的压强的引入。教师可以先演示模拟的“马得堡半球实验
9、”,也可以拿一个透明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盖上硬纸片,先问学生:如果将杯倒置过来,并放开压在纸片的手,水会洒出来吗?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实际演示。,一、引入课题,课题 引入方式,演 示 实 验 引 入,又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一、引入课题,课题 引入方式,学 生 实 验 引 入,如惯性惯性现象一课的引入。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把钢笔帽立在桌子上,下面压一张小纸条,然后
10、迅速抽出纸条,会发现钢笔帽不会倒,还保持原来的状态。在这个现象中包含着一个物理规律,认识这个规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究竟是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引入课题,课题 引入方式,学 生 实 验 引 入,如又如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这两节课的引入。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形象,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能通过他们自己亲自得出科学结论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引入课题,课题 引入方式,师 生 游 戏 引 入,如密度的引入。两杯液体,鉴别出哪杯是水,哪杯是酒精。两块金属,鉴别出哪块是铜,哪块是铁。两个相同的纸袋,不准打开袋子,鉴别哪个装铜块,哪个装铝块?学生都
11、猜测质量大的是铜块,结果发现里面一个装的是小铜块,一个装的是大铁块,而此时质量大的是铁块。由此引入应该在体积相同时比较质量的大小,进而进一步引入密度的概念。,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二、提出问题,案例1,光的反射,二、提出问题,案例1,光的反射,点评:,没有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还是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提出问题,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 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二、提出问题,光的反射,案例2,二、提出
12、问题,案例2,光的反射,点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地思考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二、提出问题,怎样让学 生提出问题,二、提出问题,怎样让学 生提出问题,案 例,两个体重看起来差不多的女士在河边散步,穿高跟鞋的对湿地的压痕明显比穿平跟鞋的压痕深,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高跟鞋的压痕比平跟鞋深?,高跟鞋比平跟鞋对湿地的压痕深,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二、提出问题,怎样让学 生提出问题,案 例,三、猜想与假设,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
13、成因提出猜想 ;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三、猜想与假设,案例1,在密茂的树林中,太阳光透过树叶中的空隙,在地面上形成许多光斑,这些光斑大量都呈圆形,其明亮深浅不一,位置交错重叠。为什么这些光斑大都是圆的呢?,三、猜想与假设,案例1,猜想一:是因为树叶是圆的,所以影子是圆的。 猜想二:是因为太阳是圆的,地面的光斑也都是圆的。,三、猜想与假设,案例2,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生猜想与假设之前,老师先作引导:如果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或者改变电磁铁的匝数,它的磁性强弱会改变吗?,三、猜想与假设,案例2,学生相互议论:
14、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三、猜想与假设,案例2,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200匝线圈是由两组10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三、猜想与假设,案例2,通过以上推测可以想到: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四、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
15、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4.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四、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一般做法是先分析该探究要解决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各应该选择哪种方法为好,然后根据这些被选中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构思出操作步骤。,推理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的假设之后,通过逻辑思维,很容易分析出实验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怎样测量磁性强弱,怎样改变和测
16、量电流,怎样改变线圈匝数。这时就可以发动学生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 ,四、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案 例,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A: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学生B:看它能吸起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学生C: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把被电磁铁吸住的铁块拉开时弹簧计的读数)有多大。,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 ,四、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案 例,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学生D: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学生E:用增减电池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的大小。,影响 电磁铁的 磁性
17、强弱 的因素 ,四、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案 例,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学生F:使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电磁铁产品。 学生G: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影响 电磁铁的 磁性强弱 的因素 ,案 例,四、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五、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五、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 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五、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此环节容易出
18、现混乱,主要表现如下: 1学生好奇无目的地玩耍实验器材, 探究活动效率低下; 2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你推她,他让你,缺乏互相合作; 3当老师要学生结束探究活动时,学生却停不下来。,五、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解决办法: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明确探究的任务和内容; 2、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探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3、教师巡视参与,对部分学生启发引导。,六、分析与论证,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七、评估,
19、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七、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的意识:,七、评估,有评估探究结果的意识:,1、思考探究结果是否会和探究者原有的知识相矛盾? 2、探究结果是否会和日常的经验、现象相冲突? 3、探究结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自圆其说?,在一个大热天,学生用天平和冰棒探究物体的质量是否与状态有关。实验结束后在小组交流时,发现各小组普遍测得冰熔化后的质量比熔化前大1克左右。,七、评估,案 例,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七、评估,3能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七、评估,七、评估,案 例,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5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七、评估,七、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尝试改进探究方案,经历评估的过程,获得某些评估的结果(优点和缺点),有从评估的结果中吸取优点的愿望,有克服缺点的要求,把愿望和要求变为行动,形成新的探究方案,6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七、评估,八、交流与合作,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2有准确表述自己观点的意识; 3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4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5有团队精神; 6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九、课堂总结,把课堂的最后时刻留给学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