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洋县自然条件基本情况1、地理位置沙洋县位于汉江中下游西岸,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远安毗邻;南滨长湖,与江陵、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沙洋、掇刀接壤,境内东西最大横距 62.4km,南北最大纵距 59.2km。地处东经 1115111242,北纬 30233127, 最高处为马良山,主峰海拔 155m,最低处在长湖底,海拔 27m。2、水文气象沙洋县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属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 15.9,1 月份最冷,平均为3.2,7 月份最热,平均为
2、27.8。极端最高气温为 40.0,极端最低气温19.6。平均无霜期 255 天,年均日照时数2008 小时。热量条件较适宜农作物生长。多年年均降水量1051.6mm,年变化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总降雨量的 46%;日最大降水量 233.7mm(1965 年 7 月 8 日),冬季最少,占全年降水的 5.7%;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 2.3 倍,个别地区达 3.05 倍。城县主导风向为偏北向,风向频率为 45%,年平均风速高达 3m/s,最大风速 20.7m/s。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境内由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地带,坡度 10-15或小于 10。地势西北高,海拔 60-120 米;东
3、南低,海拔35-40 米.丘陵面积 1382 平方公里,平原湖区面积 662 平方公里。4、地层地质构造1)区域地质概况地层岩性本区出露地层以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为主,该层构成场区自然岗地,在现代河床及河道变迁区沉积有第四系全新统地层。现将第四系地层分述以下:全新统(Q al4):其分布在汉江一级阶地,土层由棕黄色粉细砂、轻亚粘土、黄褐色亚粘土组成,土层较厚,均 10m 以上,最厚达 26m。上更新统(Q al3):该土层为二元结构,上部由棕黄色粘土、亚粘土构成,厚6.627m,下部为淤泥质轻亚粘土、砂、砂砾石层,厚度1040m。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江汉盆地边缘,为垅岗地形,属构
4、造剥蚀和冲蚀地貌,总的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向东南有降低的趋势。地表略呈阶梯状,大体有100m、70m、50m 三个台阶,分别构成汉水 III、II、I 级阶地,阶地大部分为基座阶地,少部分为内叠阶地。区内岗谷状地形总体走向南北向,两侧谷顶高程60m80m,谷底高程 4060m。地表水系顺岗谷展布,走向同样南北向,向南汇入海子湖及长湖。水文地质条件就所研究的第四系,其水文地质总体可以分成上下两个含水层。上部孔隙含水层:它由 Q4ml中的砂、轻亚粘土组成,岩性变化大,含水特征平面差异较大,土壤粒度细,渗透性差,渗透系数 k=0.54.11m3/d,水量小,经民井抽水试验,涌水量为0.110.9
5、5m3/h,潜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并与河、渠、湖等存在互补的关系。下部孔隙承压含水层:它由 Q4ml+l的下部砂与砂砾石组成,并以 Q4ml+l的上部粘土为隔水顶板,含水层厚度 2040m 不等,其富水性好,经抽水试验,其单位涌水量在 1180m3/h.m 之间,透水性较强,渗透系数 k=840m/d,该层地下水主要受汉江的远程补给,局部地区受基岩地下水或上部潜水补给。(2)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工程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江汉盆地边缘,西以荆门南漳断裂为界,东以沙洋胡集断裂为界,场区基底由白垩系地层构成。南漳荆门断裂是由一组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断裂总体方向及主干断裂呈 NNW 向,分支断裂
6、NNE 向。倾向E5070,局部倾向 W。断裂东侧为荆门断凹,西侧为荆山褶皱带,南西为荆当盆地。断裂沿古生界与红层接触处通过,即呈断续分布,局部被红层不整合覆盖。胡家集沙洋断裂为汉水断凹西侧的隐伏断裂,断裂呈NNW 方向,倾向 E,倾角较陡。断裂以东的汉水断裂凹沉积了约2000m 厚的白垩第三系,西侧为乐乡关单边断凸,为前震旦系及古生界分布隆起区。近代地震活动概况:根据历史记载,荆门县从 12741865年共发生六次地震,钟祥县于 1407 年、1469 年、1603 年共发生三次烈度为 VIVII 度,震级为 55.5 级地震。19591973 年地震台记录的地震,荆门地区在南漳荆门断裂西侧
7、 以及荆门断凹中共发生 34 次震级大于 2.0 级地震,其中大于 3 级地震 9 次,最大一次为 4.2 级,地震属孤立型类型。从以上地震记录看,场区地震频度高,震级低,中强震远离场区。据 1:400 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当设防标准为 50 年,超越概率按 10%考虑时,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 VI 度。5、河流水系沙洋县境内流域面积在 30km2以上中小河流有 19 条,在100km 以上的河流有汉江、西荆河、大路港、广坪河、杨场河、桥河等,建国后,按流域规划进行了综合治理,形成现今的漳
8、河、长湖、汉江三大水系。湖泊集中分布在南部,现有来水面积在 50km2以上正常控制水面在 5km2以上的湖泊有贺吕湖、黄荡湖、台子湖、周湖、铁湖、以及跨界的长湖、借粮湖七大湖泊。全县范围内有中小型水库 63 座,总库容 21260 万 m3,有效库容 13044 万 m3,其中中型水库水库 7 座,总库容 12693 万m3,有效库容 7270 万 m3;小型水库 56 座,总库容 8567 万 m3,有效库容 5774 万 m3;塘堰分布星罗棋布,县内共有大小塘坝1.798 万口,总蓄水量 9731 万 m3;各条河流上修有大小引水堰(闸)178 处,拦蓄水量 3570 万 m3;全县湖泊有
9、 16 处,多数已改为农田,可蓄水量 2.3 亿立方米。6 、植 被、土壤、土质全县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原生植被经多年砍伐大部分已变为次生林,仅在小部分偏远山区或陡壁危岩上保存有小面积原生森林外貌和少见的猕猴桃、鹅掌揪、银杏等名贵树种。人工林主要有松、杉、杂木等用材林及柑桔、茶叶、核桃、油桐等经济林。全县林草覆盖为 14.5%。土壤成因:我县土壤的成土母质,西北部低山区丘陵以第四纪粘土为主,其次为东南部平原湖区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沉积物。土质:全县土壤资源,丘陵岗地,榜冲发育明显,土壤绝大部分由发育于第四纪粘土母质上的水稻土组成,其中以潴育型为主;其次是地带性土壤黄棕土壤上分布区,土层深厚,质地适中,保水保肥性强,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呈酸性和微酸性,PH 值56.5。其通气、透水、供肥性都较好,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物质保证,是我县水稻集中产区和商品粮重地,平原区土壤主要由汉江冲积物质发育成的潮土组成,土壤疏松,质地较轻,适合棉花、麦类、豆类、花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