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ChangH S,NakagawaHTheoreticalanalysisofthepathophysiology洞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O04,14(8):490-492ofsyringomyeliaassociatedwithadhesivearachnoiditisJ JNeurol (12 章翔,傅洛安,费舟,等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治疗与临床评价Neumsurg Psychiatry2OO475:754 757 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1,5(3):1921959 LevineD NThe pathogenesisofsyfingomyeliaassociated wit
2、h 13 HeissJD,PatronasN,DeVroom H L,eta1Elucidatingthepmholesions at the foramen magnum:a critical review of existing physiologyof syringomyeliaJ JNeurosurg, 1999, 91(4): 553562theoriesand proposalofa new hypothesisJJ NeurolSci,2004,220:321 (收稿日期:2012-0612)10 MilhoratTHClassifcationfo syringomyeliaJN
3、eumsgFocus,2O008(3):16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改良方法杨建芳,江 珉,庞霁娟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通过改良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方法,让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发挥更好的功效,并使术后并发症降到最低。方法 对 342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两种止血方法压迫止血,172例采用改良的压迫方法对桡动脉穿刺处进行止血的患者作为观察组,170例按照桡动脉止血压迫器说明书进行止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止血效果明显,并能有效控制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桡动脉止血压迫器经改良压迫方式后可增强止血效果,缩短
4、压迫时间,减少并发症。关键词 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方法;效果中图分类号 R61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188(2013)03028602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303021由于桡动脉路径与股动脉路径比较,具有穿刺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止血方便、患者术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恢复快、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的连续使用、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J,逐渐被临床心血管医师所接受。但术后压迫止血问题仍未能得到很好解决。我科于 2008年 3月 开始使用日本泰尔茂公司生产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 (TR Band),并严格按照压迫器使用说明进行压迫止血,虽然与使用弹力绷带压迫
5、止血相比,止血效果及操作有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渗血、血肿、甚至出现桡动脉大出血而改用弹力绷带止血。2011年 1月我科改良压迫方法后未出现 1例渗血、出血情况,现将改良压迫方法使用情况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 2010年1月2011年 12月在我科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排除腕部过粗及不接受采用止血压迫器者,共 342例,男 203 例,女 139例,年龄 3872岁,平均 55岁。其中对照组 170例,为2010年 112月按桡动脉止血压迫器使用说明压迫止血;观察组 172例,为 2011年1 12月采用改良后的按压方法压迫止血。两组患者血常规、凝
6、血功能检查均正常,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显著差异。12 操作方法121 观察组 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术毕退出鞘管 23 cm,用一块 10cm10 cm无菌纱布,先横向对折,再竖折成拇指宽的纱布卷,将折好的纱布卷沿桡动脉血管走向放置在穿刺处,再应用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并使压缩大气囊的绿色标记对准纱布卷中心,扣紧手腕带,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 1820 ml空气 ,缓慢拔出鞘管。观察穿刺处是否出血,嘱患者抬高术肢、勿用力。我科用此种方法压迫后尚未出现过增加空气的情况。持续压迫 46h,根据止血情况用注射器逐渐抽出空气进行减压,观察 24h。初期如患者感到术侧手掌肿痛难忍、皮肤颜色
7、逐渐加深,可在确定没有出血的情况下,用注射器抽出少量空气。122 对照组 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术毕退出鞘管 23cm,术 区覆盖 2块10cm10cm无菌纱布,应用桡动脉止血压迫器,使压缩大气囊的绿色标记对准穿刺点,扣紧手腕带,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 1820ml空气,缓慢拔出鞘管,确定穿刺处是否出血,如观察到出血,继续向内注入空气直到出血停止(05em为 阳性。133 局部水疱 凡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大小不等水疱,均判断为阳性。134 改用弹力绷带止血 凡穿刺部位持续渗血而改用弹力绷带止血的患者,计算其例数。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
8、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从首次减压时间上看,对照组均在 2 h以上 ,而观察组仅有 13例(P001);观察组出现局部淤血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两组出现局部水疱的例数均不多,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改良后的压迫方法,观察组未出现桡动脉出血、渗血而改用弹力绷带止血的病例,对照组在 DSA室用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止血时,9例患者出现持续渗血改用弹力绷带止血,7例患者回病房后出现渗血不止改用弹力绷带止血,7例患者因气囊充气过度破裂漏气改用弹力绷带止血,其中 1例患者还引起 了桡动脉大出血。见表 1。表 1 两种不同方法压迫止血效果的比较 (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3 讨论31 缩短压迫时间,
9、减少并发症发生 手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尺动脉和桡动脉,前臂加压包扎时不宜过紧过长 。我科采 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压迫,可缩短压迫时间,尤其是让首次减压的时间提前了 115h,减少了局部受压时间,让患者的手部血液供应提前得到缓解,进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如局部淤血、局部水疱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32 两种压迫方法的比较 减少压迫面积可增强止血效果:观察组采用纱布卷覆盖在穿刺点,再使用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时,气囊标记更容易对准穿刺点(只需放在纱布中心即可 );把纱布折成卷,缩小了按压面积,起到了增加压强的作用,增强了止血压迫器的止血作用,气囊内不用增加空气量即可达到止血效果。从表 1中可见,观察组
10、中无一例患者出现改用弹力绷带的病例。对照组采用未经折叠过的纱布,按压面积大,起287不到增加压强的作用,仅起到保护穿刺部位无菌的作用;使用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时,由于穿刺点面积小,气囊标记直接对准穿刺点不易把握,且待动脉鞘全部拔出后,气囊标记往往会与穿刺点有所偏差,导致止血效果减弱。对照组 16例患者 因持续渗血而改用弹力绷带止血。此外,止血效果欠佳时,需要向气囊内注入更多的空气,这也是导致 7例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气囊破裂的原因。33 两组患者出现局部水疱的原因 两组患者均有少数病例在穿刺部位出现大小不等水疱,尤其观察组中有 1例女性患者水疱面积达5em6em,肉眼观察按压疮分期评判达到炎性浸润期。
11、笔者及其主管医师翻阅大量相关资料,结合患者病史、检查,认为:(1)患者为我科首次使用改良技术进行压迫的病例,压迫时间掌握不好,导致压迫时间过长,患者局部长时间缺血缺氧所致;(2)患者为过敏性体质,动脉止血压迫器选材为硅胶,相比棉质敷料透气性要差点,压迫部位的汗液不易排出所致。护理对策:(1)及时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水疱内液体,遵医嘱涂以抗过敏的软膏,并开放创面,以利于水疱内渗液的吸收;(2)勤巡视,严交班,及时为患者换药,保证患者治疗的延续性;(3)总结本病例经验,在使用改良的压迫方法时,首次减压时间应适当提前,但要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如患者手部肿胀不明显、发绀程度不严重,可以不用提前减压。不可
12、否认,桡动脉止血压迫器与传统的弹力绷带加压止血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可调节性强、止血效果较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但随着桡动脉止血压迫器的广泛普及使用,逐渐显露出各种不尽人意的缺憾。针对我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症状,对如何更好使用桡动脉止血压迫器进行了一些改良,其目的是为了把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并发症降到最低,让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发挥其最好的功效。【参考文献】1 韩雅玲,荆全民经桡动脉路径介入诊断与治疗冠心病的进展 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24(1):572 王启华,孙博临床解剖学丛书四肢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531573 蒋学军,林健,谭爱梅,等应用桡动脉压迫带压迫止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O6,22(8):56(收稿日期:201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