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家庭负债异质性与消费: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论文作者:王 萌学 号:201520220576培养学院:金融学院专业名称:金融硕士指导教师:何丽芬 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提纲及开题报告审核表金融 学院 金融硕士 专业研究生 王萌 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提纲经导师和学院审核,现作如下处理意见:一、 同意按其论文选题和论文提纲进行论文调研与写作。 ( )二、 同意其论文选题,但必须对论文提纲及调研方法进行相应修改。 ( )三、 请其另选课题。 ( )签名: 导 师( )学系负责人( )导师指导意见:要求:请导师按照所作出的处理意见给出学生论文写作的具体意见,字数不
2、得少于 100 字(可附页) 。1一、 研究背景家庭金融是金融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到家庭消费、储蓄、负债和理财等行为,是近几年金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回顾我国2000-2015年间整体消费情况,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特别是2011年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如图1所示) ,这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强调的由依靠投资向依靠消费拉动经济转变的目标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同时,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虽然2014年有所上升,但上升势头并没有得以持续。与美国、英国等几大主要发达市场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还
3、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图1. 2000-2015年我国最终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图2. 2000-2015 年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占比对比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阐述,消费者平滑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方式中,负债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对于缺乏金融产品对未来收入和消费进行优化的家庭来讲,负债无疑是平滑家庭消费的最重要手段。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家庭负债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逐年攀升,负债率达4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家庭债务收入比并不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16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00年以来美国家庭债务收入比一直保持在90%
4、以上,2007年次贷危机增长最多达到130%;欧元区家庭债务收入比逐年攀升,尤其2011-2013年110%左右,2014 年稍有回落降至105%左右;日本家庭债务收入比在2000-2014年间维持在120%左右。图3. 2007-2016 年我国家庭贷款总规模及其结构变化回顾我国 20072015 年,在家庭负债整体规模不断增加:1997 年-2013 年,我国家庭消费信贷总规模从 172 亿元增至 12.97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47%,家庭消费信贷占 GDP 的比例从 2.17%快速上升到 22.7%。同时,负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性贷款主要以中长期消费贷款为主,且
5、比重不断增加。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 年末我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14.18 万亿元,全年增加 2.66 万亿元,同比多增 9368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23.2%,增速比上年末高 5.7 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增速高 8.9 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就家庭负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如何实现在“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及“居民消费率上升”的目标背景下,促进家庭负债的健康发展,依靠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也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二、 文献综述近些年关于家庭资产配置行为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大量出现,这些研究涉及到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决策、投
6、资组合决策、财富效应等,与家庭资产配置行为研究的快速推进相比,关于家庭负债的研究相对要落后许多。家庭的负债对于家庭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合理的负债水平可以平滑家庭的消费情况,使得家3庭在年龄较小的情况下通过负债进行消费,而当年龄逐步增大,收入逐渐增高后再偿还负债,实现生命周期中的效用最大化目的;而另一方面,居民家庭过度的负债则会使得家庭的财务情况出现问题,家庭的稳定性和持续消费能力下降,从而给家庭带来危机。家庭负债中不同类型负债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如何,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大量学者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的研究分为消费信贷与消费、住房抵押贷款与消费以及从家庭负债整体规模对消费的
7、影响进行研究三种方向。2.1 负债与消费郭新华、何雅菲(2010) 1采用 1997-2008 年宏观数据,选用消费信贷余额作为家庭债务的代理变量,构建家庭债务、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证明家庭债务和消费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家庭债务是影响消费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宋玉华、叶绮娜(2012) 2对 1960-2010 年间美国家庭债务与消费的变动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发现其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扩张阶段与经济收缩阶段呈现出差异性的同步运动规律,家庭债务与消费同步运动具有明显的周期特征,与经济的周期运行具有较高的耦合度。许桂华(2013) 3通过引入家庭债务变量对 LC-PI
8、H 模型进行扩展,运用动态最小二乘(DOLS )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债务、收入和财富的持久性变动对消费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收入的持久性变动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财富和家庭债务;在家庭债务和财富的持久性和暂时性变动共同作用下,消费变动将更为剧烈。家庭负债与消费关系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Smith、 Song(2005) 4利用贷款增长率作为消费信贷条件的代理变量,对澳大利亚贷款与居民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住房抵押贷款还是其他个人贷款,都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同时利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日本学者 Kazuo Ogawa、Junmin Wan(
9、2007) 5对日本经济泡沫期间和泡沫破灭后家庭债务对消费总规模及不同类型消费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控制财富效应的基础上,家庭债务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对消费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并且其对半耐用品、非耐用品消费的影响更为显著。Mian、 Sufi(2009) 6研究发现家庭债务与消费增长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不断积累的家庭债务水平反映了家庭部门信贷交易成本与信贷市场准入门槛的下降,家庭更容易获得信贷来弥补收入缺口,从而促进跨期消费增长。Bunn P, Rostom M.( 2014) 7利用 1987-2013 年英国家庭债务变化微观数据,通过分析债券收入比、名义收入、资产负债比等描
10、述性指标对家庭债务与消费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家庭债务在经济增长时刺激消费,在经济危机时加深矛盾,4高负债家庭将大幅度削减其消费开支。2.2 消费信贷与消费2.2.1 国内相关研究首先,在针对消费信贷与消费关系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信贷约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消费起到刺激作用。齐天翔、李文华(2000) 8从信贷约束对预防性储蓄的角度对居民消费进行了分析,认为信贷约束是普遍存在的,会导致居民将储蓄作为保险,以减少收入下降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消除信贷约束,当期消费会有所增加,储蓄将降低,这对我国的消费不足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贾良定、陈秋霖(2001) 9分别给出了有无消费
11、信贷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型,阐述了消费信贷的作用机理。吴龙龙(2010) 10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消费信贷的刺激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用挤出效应解释消费信贷因素对居民消费影响不显著。迄今为止国内对于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不同的学者分别针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基于不同的数据、模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杭斌、王永亮(2001) 11以北京市城镇居民 1994-2000 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费支出的月度资料数据为依据,对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 1999 年以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所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从而
12、增加了居民消费。赵霞、刘彦平(2006) 12利用 1978-2004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对 1999 年以来个人消费信贷对城镇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从 1999 年我国大力发展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业以来,消费信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镇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促进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林晓楠(2006) 13选取中国和美国 1990-2004 年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的数据,对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很不显著。李燕桥、臧旭恒(2013) 14根据我国 2004-2009 年省际
13、面板数据,对消费信贷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作用渠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城镇居民的当期消费。2.2.2 国外相关研究国外众多研究表明,消费信贷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之间具有正向相关性,消费信贷这一变量可以增进对未来消费预测的精确度。Ludvigson(1999) 1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预测美国消费信贷的增长有助于预测其未来消费增长的结论。通过一个流动性约束随时间而变动的模型,发现5放松消费信贷市场的管制使得流动性约束放松,从而会导致消费的增长。这解释了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放松消费信贷市场管制而导致消费大幅增长十年的原因。Chaudhuri S.、 Paxso
14、n C.(2002)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就印度 3 个村落的收入季节性变动与消费变动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得益于信贷市场的发展,消费的季节性变动并没有收入变动显著,从而得出结论:解除信贷约束对于平滑季节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Beaton(2009 )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利用微观调查数据,以将收紧放贷条件的银行家所占比重作为信贷条件变量,对美国居民消费的经验分析表明,信贷条件显著地影响了美国居民的消费行为。Herrala(2010) 18利用芬兰统计局 1987-1988 两年期微观家计数据,采用随机
15、前沿分析算法,实证分析说明,在 1986 年芬兰信贷市场放松管制后,信贷条件的改善极大的影响了居民的耐用品消费。Aron、Muellbauer(2012) 19使用南非 1971-2005 年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利用非线性样条函数构造了一系列信贷条件值,以反映信贷市场上某些关键的制度变革,并带入预期消费函数中,通过实证说明了信贷市场自由化会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ron、 Duca(2012) 20通过对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居民消费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信贷条件的变化会改变消费者行为从而影响居民消费函数,英、美两国的信贷市场自由化显著提高了居民消费收入比,而由于日本消费信贷(尤其是房屋信贷)市场的保守
16、,使得日本居民消费状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仅并未得到改善,甚至还有所退化。2.3 住房抵押贷款与消费2.3.1 国内相关研究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在研究中考虑了住房抵押贷款对消费的影响。周丹彤(2013) 21利用 2002-2009 年我国城镇住户调查微观数据,在分析居民抵押贷款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得出结论信贷约束对于住房消费具有负向的显著影响,财富约束是抑制家庭自有住房选择的重要因素。张立盼(2014) 22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了家庭住房抵押贷款对我国家庭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住房抵押贷款对家庭耐用品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非耐用品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住
17、房贷款主要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耐用品消费有抑制作用,对高收入家庭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姜正和、张典(2015) 23采用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以中国城镇家庭为研究对象,将住房抵押贷款引入家庭消费模型中,发现基于住房财富效应,住房抵押贷款增加会削弱风险厌恶家庭的消费水平,但是会刺激风险偏好家庭的消费水平,对精神消费的影响要显著于对物质消费的影响。62.3.2 国外相关研究Karen Dynan(2012) 24利用家庭面板调查数据发现,在控制财富效应的前提下,在 2007 年至 2009 年间高住房抵押贷款家庭较低住房抵押贷款家庭在面临收入负冲击时显著降低其家庭消费,提出这一高杠杆加剧了居民消费的脆弱性
18、。James Cloyne、Paolo Surico(2016) 25对英国家庭 1978-2009 年间家庭债务与消费的情况进行了统计描述,同时利用 31 年内税收变化作为引起家庭收入的外生变化,根据有无住房抵押贷款和自有住房将英国家庭分组观察其消费情况的变化,结果发现有住房抵押贷款的业主反应最为明显,无住房抵押贷款的业主很少减少其消费支出。2.4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外的学者认为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广泛存在的;同时,尽管住房抵押贷款在家庭负债上占比极高,对家庭的影响很大,但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主要集中在固定利率与可调利率的的对比以及抵押贷款放款对于
19、家庭的选择影响,而对于住房抵押贷款对家庭消费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研究或是仅从理论上进行描述性分析,或是仅针对消费信贷或住房抵押贷款与居民消费水平经济变量间做简单的实证检验,鲜有研究者将住房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影响进行比较研究。为弥补上述不足,本文拟在存在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的理论框架下,结合我国家庭负债发展的历程和特点,对消费信贷、住房抵押贷款及其他贷款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并利用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中国城镇家庭消费金融调研所提供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三、 研究内容3.1 内容框架鉴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的实际,在
20、对我国家庭负债的发展现状及其基本效应做出概述,并在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家庭负债各组成,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家庭负债异质性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机理、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启示。同时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如何利用家庭负债调控消费进而调控经济增长的问7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拟分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国家庭负债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消费的效应概述。拟在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家庭负债、房屋抵押贷款、消费信贷的内涵和外延做出合理界定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我国家庭负债的发展状况、结构变化及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异。第二部分:阐述近年来国内和国外学者对家庭负债与
21、消费关系的研究成果。首先,对家庭负债总量和结构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概述;其次,分别就消费信贷、住房抵押贷款各自对消费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第三部分:我国家庭负债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效应分析。拟分别通过贷款期限、对家庭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分别简要分析住房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对消费可能存在的不同作用途径。第四部分:家庭异质性负债对消费的影响实证衡量。拟利用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在家庭负债总量对消费的数学表达式的基础上,对负债进行拆分,分析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程度及敏感度,同时就前述可能存在影响的作用途径进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政策建议与展望。在前文论述家庭负债异质性对消费的影响分析的基础之
22、上,探讨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对促进居民消费的目标的作用程度。同时,结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贷款政策,更有效发挥家庭部门负债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引言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模型选择与构建实证分析显著性分析 影响路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论与建议83.2 研究方法在本论题的研究过程中,涉及金融学、消费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所以应当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力求做到多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1)理论分析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和研究,对家庭负债对消费产生影响的机理、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住房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对
23、消费产生不同影响的两种作用路径。(2)实证研究在研究我国家庭负债中住房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对消费影响的现状和程度时,拟在相关理论指导下,以实证研究为主,运用统计技术和计量模型以及敏感度分析方法,并结合运用对比分析方法,使对问题的分析具体化和精细化。(3)比较分析将我国家庭负债划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在相关研究过程中比较两者的影响程度和敏感程度,从而得出更加客观的分析结论和评价。四、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4.1 主要观点(1)家庭负债异质性对消费影响程度不同将主要关注家庭负债中两大组成部分:住房抵押贷款与消费贷款。其对消费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有所不同。(2)提出两条可能的作用途径解释上述现象提
24、出两个层面的作用途径:首先,期限长短可能造成不同影响。住房抵押贷款较消费信贷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一般期限普遍在 5-30 年,而消费信贷的借款期限一般较短,在 1 年以内。其次,对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同。住房抵押贷款将显著减少家庭的净流动资产,而消费贷款主要是以信用贷款为主,将在增加家庭流动负债的同时增加流动资产,所以其对家庭的资产负债情不足与展望9况影响可能较小。(3)家庭负债要注意合理的结构基于对负债异质性的研究,提出关注家庭负债的合理组成结构,一味关注整体规模将有失偏颇。4.2 创新之处第一,拟使用微观家庭调查数据就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以
25、往的研究中,多是强调开展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从理论上对家庭负债的影响进行描述;或在实证分析中,多釆用宏观加总数据,仅针对家庭负债与消费两个序列做简单相关性检验,忽略了消费者的异质性特征。本文使用微观数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项缺陷。第二,通过实证检验并讨论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差异,并提出两种可能的作用途径对差异进行解释。以前的研究多单独就住房抵押贷款或者消费信贷其中一种类型的家庭负债影响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或者从家庭负债整体规模进行研究,鲜有文献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第三,拟建立虚拟变量模型模型,对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影响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虚拟变量
26、模型针对于全样本居民户,按有无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将居民进行分组,研究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并进行比较。五、 研究计划1、2016 年 3 月至 2016 年 6 月,明确论文方向及研究方法,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研究思路并形成大体框架;2、2016 年 7 月至 2016 年 12 月,开始论文撰写工作,在与导师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之上,初步形成论文初稿;3、2017 年 1 月至 2017 年 4 月,完善论文细节问题,并根据现实情况随时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保证论文具有时效性;4、2017 年 5 月,完成并提交论文终稿,准备毕业答辩事宜。六、 参考文献1 郭新华,何
27、雅菲. 中国家庭债务、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0,22:100-102.2 宋玉华,叶绮娜. 美国家庭债务与消费同步运动的周期性研究J. 国际贸易问10题,2012,05:3-15.3 许桂华. 家庭债务的变动与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来自中国的证据J. 财贸研究,2013,02:102-109+145.4 Smith P A, Song L L. Response of Consumption to Income, Credit and Interest Rate Changes in AustraliaR. Melbourne Institute of Appl
28、ied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005.5 Ogawa K, Wan J. Household debt and consumpti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household micro data for JapanJ.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007, 16(2): 127-142.6 Mian A, Sufi A. The Household Leverage-Driven Recession of 2007
29、 to 2009J. Unpublished Manuscripts, 2009.7 Bunn P, Rostom M. Household debt and spendingJ. 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 2014: Q3.8 齐天翔,李文华. 消费信贷与居民储蓄J. 金融研究,2000,02:111-116.9 贾良定,陈秋霖. 消费行为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2001,03:86-92.10吴龙龙. 消费信贷的消费挤出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0.11杭斌,王永亮. 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0
30、8:22-25.12赵霞,刘彦平. 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和居民个人消费信贷的实证研究J. 财贸经济,2006,11:32-36.13林晓楠. 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分析J. 财贸经济,2006,11:27-31+96.14李燕桥,臧旭恒. 消费信贷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渠道及检验基于 20042009 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3,01:20-31. 15Ludvigson S Consumption and Credit: A Model of Time-Varying Liquidity ConstraintsJ. Review of Economics
31、 and Statistics,1999,81(3): 434-447.16Chaudhuri S., Paxson C Smoothing consumption under in come seasonality: buffer stocks vs. credit marketsC. Discussion Paper, Columbia University, 2002, 4 .17Beaton, K. Credit Constraints and Consumer Spending. Bank of Canada Working Pape, 2009.18Herrala R. Credi
32、t constraints and durable consumptionJ. Bank of Finland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2010 (15).19Aron J, Farrell G, Muellbauer J, et al.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to import 11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South Afric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14, 50(1): 144-164.20Aron J, Duca J V, Muellba
33、uer J, et al. Credit, housing collateral, and consumption: evidence from Japan, the UK, and the USJ.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12, 58(3): 397-423.21周丹彤. 居民住房抵押贷款与住房消费行为研究D.清华大学,2013.22张立盼. 家庭住房贷款与居民家庭消费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证据J. 消费经济,2014,04:51-55+50.23姜正和,张典. 住房负债与中国城镇家庭异质性消费基于住房财富效应的视角J. 消费经济,2015,03:21-26.24 Karen Dynan. Is a Household Debt Overhang Holding Back Consumption?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12,2012(Spring):299-344.25 Cloyne J, Surico P. Household debt and the dynamic effects of income tax chang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6: rdw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