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 县域经济发展经验材料过去两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xx 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基础上,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核心,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一、突出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 家底清、思路明、事业兴,xx 始终坚持科学定位、科学规划,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一是准确定位。xx 县作为省直管县、省第一人口大县和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立足直管优势、人口大县优势、根亲文化优势、金融优势,主动融入国家
2、“ 一路一带” 战略,打造东联华东、西接内陆的东联西进大通道枢纽城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力争实现后发赶超。二是科学布局。xx 县地形复杂,北部临淮平原、中部丘陵、南部山区,资源禀赋各具特色,县委、县政府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打造“ 一群一园两区一基地 ”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 一心两 轴三副多点 ”的城乡发展格局,同 时依托“一站、一港、一岸” ,构筑民航、 铁路、公路、水运立体交通网,开辟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经济区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新空间。三是凸显特色。xx 县围绕人口大县、劳务输出大县做文章,在解决人的出路问题上先行先试,让农村居民变城市居民,让传统农民变现代农民,让外
3、出就业者变为返乡创业者;围绕根亲名城盛誉,在文化引领上先行先试,打造 xx 人集体名片,让 xx 文化产生竞争力、凝聚力、生产力;围绕农业大县和区位优势,推进 204 省道、312 国道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设,打造 5 万亩冬枣基地和 5 万亩油茶基地,建设面向华东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区域物流中心;立足金融优势,依托全省第 2 家县级代理发行库和 11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为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注入新鲜血液。二、突出产业兴城,县域经济的指标不断跃升 xx 县坚持提效一产、提速二产、提升三产,着力调结构、补短板、促转型,走“ 三轮” 驱动发展之路,
4、县域三次产业协调快速发展。在全省直管县中,xx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第二位,工业投资绝对值增速居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和增速均居第二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一是产业集群突出“规模”。筛选确定培育 10 个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 168 个特色农业园区发展,打造 204 省道、339 省道、312 国道现代农业示范长廊,推进 10 万亩有机香稻和 10 万亩有机小麦规模种植,农业规模以上产业集群发展到 15 类,流转土地近 50 万亩,带动 6 万农户增收致富,年产值达到近百亿元。布局规划两大产业集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83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58.5 亿
5、元。二是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推进建设 5 万亩冬枣基地和 5 万亩油茶基地,对油菜种植实施政府补助。依托“三品一 标” 优质农产品和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建立基地,建成 5 万亩水果型萝卜生产基地、5 万亩菜豆生产基地。三是新型产业突出“主体”。xx 深入推进“互联网+”,不断做大电商产业,促进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2015 年先后举办各类电商培训班 92 期,培训 1.1 万人次。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xx 通过建立合作组织名录,将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项目定向投向名录内企业,帮助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搭建合作组织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加强对合作组
6、织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并于每年年初在县委农村工作会上对优秀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表彰奖励。四是传统产业突出“潜能”。xx 县在去库存、降成本的基础上明确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主攻点,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释放内在潜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模式,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如 xx 外销竹竿及其制成品 2 毛一斤,资不抵工,竹园陷入亏损,经与浙江联系,变经营竹竿为经营竹笋,分春冬两季对竹笋进行采摘,归量存储,产值翻了 20 倍,竹园焕发新生机。 三、突出协调并进,稳定增长的后劲不断增强 xx 着眼经济社会民生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实施精准扶贫、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和条
7、件进一步优化。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做优产业发展“生态圈”。xx 县秉持“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 的理念,将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与农村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统筹整合项目资源,在整治村大力开展道路硬化、灯光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景观美化,打造“ 宜居宜游宜业” 美丽乡村,通过护美绿水青山、厚植环境优势,变美丽风景为乡村发展的金名片 ,用美好环境 筑巢,吸引 产业发展金凤凰 ,实现改善一方环境、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二是实施精准扶贫做大内需增长“边际线”。xx 县持续加大县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资金整合力度、驻村
8、帮扶力度,着力解决制约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脱贫措施上,xx 县深入推进“开方” 扶 贫, 对贫困家庭实施 “技术、资金和产业”三次方幂的运算,确保为贫困村或贫困户播下富种,开掉穷根。2015 年,全县实现 30431 个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内需进一步扩大,持续增长的内生驱动力进一步显现。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xx 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9、,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融合发展平台,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突出改革创新,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激发 xx 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经济发展活力。一是以全面创新为驱动,畅通“三农”金融血脉。金融活则一活百活。xx 县委县政府以发展普惠金融为目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育发展县域小微金融机构,畅通农村金融“毛 细血管” 。整合金融资源,盘 活存量。整合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地方金融和民间金融力量,
10、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政策扶持引导,扩大增量。县政府设立了 500 万元贷款风险补偿基金、1000 万贷款助保金、300 万元专项奖励基金、2000 万元农业发展基金,注资成立 1 亿元担保公司,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融资贷款。开展业务创新,提高质量。推出土地流转信贷产品、扶贫信贷产品、劳务经济信贷产品;创新“公司+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 ”贷款、 “及时 雨” 小额信用贷款、 “心连心”农户联保贷款;创新管理服务,打造集银行借记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导医卡为一身的“金燕 xx 卡” , 向全县农 村卫生室布置 POS机,为群众提供便捷金融服务。强化信用体系,控制流向。推进农村
11、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民信用档案,完善农户信用评级,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建立贷款资金使用档案,跟踪掌握借贷资金使用流向,促进涉农贷款向信誉好、懂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二是以四项改革为牵引,助推发展步稳蹄急。关于扶贫开发综合改革。xx 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以实施“转、扶、搬、保、救”等精准措施为手段,整合资源,精准发力。一是整村推进。xx 将 30 个贫困村纳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范围,总投资 15657.80 万元,受益贫困人口达 20139 人。二是雨露计划。全县安排培训资金 500 万元,已完成雨露计划培训人数 3000人。三是产业扶贫贷款贴息。全县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安排
12、贴息资金 550 万元,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14 家,带动贫困户 7842 户,新增贫困劳动力就业 534人。四是科技扶贫。xx 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实施郭陆滩镇姬公村鄂莲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依托郑州牧专实施石佛店镇松山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邀请豫南农专教授对祖师开展技术培训。五是小额信贷。全县安排财政扶贫贴息资金和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共计 1100 万元,委托县农业银行、县农商行、县邮储银行投放小额信贷 7000 万元。六是到户增收。xx 县安排 286 万财政扶贫资金,在 15 个贫困村实施到户增收项目,扶持贫困户 706 户、贫困人口 2631 人。关于改进农业补贴办法试
13、点试验。xx 县积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办法,利用财政厅动态农民补贴发放系统发放补贴;实施普惠制农机购置补贴,对水稻插秧机和油菜收获机械实施累加补贴;积极探索开展规模化经营主体种粮补贴工作,对从事粮食种植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补贴。关于涉农建设性资金整合试点试验。xx 县将高标准粮田“百千万” 建设工程作为涉农建设性资金整合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往流、丰港、三河尖三个乡镇布局规划了 10 万亩“超大” 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高产创建工程等涉农涉水项目资金约 1.5 亿元,统一放到“超大” 高标 准粮田“篮子”里。 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出台优惠政策,延长林权抵押贷款期限,扩大贷款规模,对林权抵押贷款及林农小额贷款贴息方面给予扶持;赋予林业部门林权评估资质,推进林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三是以高效行政为关键,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xx 县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推进联审联批,提高行政审批效能。着力解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破产改制历史遗留问题,继续深化医药卫生、食品、交通等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全县供销系统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扎实做好财税征管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