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014年01月09日,青霉素头孢烯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烯类-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单环-内酰胺类-内酰胺抑制剂及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多肽类 抗感染药物 其他抗菌药喹诺酮类合成抗细菌药 硝咪唑类磺胺类呋喃类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抗生素合成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原虫药,抗感染药物分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喹诺酮类,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的DNA旋转酶。对G+,G-菌均有较强的作用,对厌氧菌也有一定的作用。常用品种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司巴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
2、星等,吸收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吸入舌下肌肉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体内的屏障(血脑和胎盘屏障)、体液PH 转化外源性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使药物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脏,其次是肠、肾、肺等组织 -意义:灭活(绝大多数药物)、活化(极少数药物) -药物的转化酶系统:专一性酶(如AchE),非专一性酶即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 -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诱导剂如苯妥英钠等,抑制剂如异烟肼和氯霉素等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方式:肾排泄(主要排泄途
3、径)胆汁: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结合型药物经肝肠循环被冲吸收其它途径:唾液、乳汁、汗液、泪液,喹诺酮药动学,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不适、疼痛等;中枢反应:头痛、头晕、睡眠不良等,并可致精神症状;由于本类药物可抑制-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因此可诱发癫痫,有癫痫病史者慎用;本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未成年儿童应慎用;可产生结晶尿,尤其在碱性尿中更易发生;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易致肝损害。,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类药抗菌药物,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体外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2倍。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
4、、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也有抗菌作用,但对厌氧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差。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制剂:有口服和静脉用两种 性状:本品为黄色或灰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苦味,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病奈瑟菌尿道炎. 呼吸道感染,包括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支气管感染急性发作及肺部感染。 胃肠道感染,由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亲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所致。 伤寒。 骨和关节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 败血症等全身感染。 慢性支气管炎。其中治疗急、慢
5、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达80%100%; 对复杂性和单纯性尿路感染的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亦为80%100%; 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有效率为80%91%; 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的清除率接近90%; 治疗妇产科、耳、鼻、喉等感染的有效率亦在90%左右。,左氧氟沙星适应证,有口服和静脉用制剂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单剂量空腹口服0.1g和0.2g后,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达1.36mg/L和3.06mg/L,达峰时间(Tmax)约为1小时 ,蛋白结合率约为30%40% ,消除半衰期为6小时 国内健康人恒速静脉滴注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滴注时间为1小时,血药峰浓度(Cmax)为3
6、.40(2.84.0)ug/ml, 12小时后血药浓度为0.55(0.30.7)ug/ml,消除相半衰期(t1/2)约为5.2小时,清除率(CL)约11.2L/h 绝对生物利用度99% ,相对生物利用度接近100% 左氧氟沙星的排泄呈线性、二室开放模型, 一级速率消除 在体内分布广泛分布至各组织、体液,在扁桃体、前列腺组织、痰液、泪液、妇女生殖道组织、皮肤和唾液等组织和体液中的浓度与血药浓度之比约在1.12.1之间 半衰期为5-7小时 本品主要以原形自肾排泄,在体内代谢甚少 主要以原形药由尿中排出,口服给药后48小时内,尿中原形药排出量约占给药量的87%;72小时内粪便中的排出药量少于给药量的
7、4%;约5%的药物以无活性代谢的形式由尿中排出,左氧氟沙星药动学,胃肠道反应: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有头昏、头痛、嗜睡或失眠。过敏反应: 皮疹、皮肤瘙痒,偶可发生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反应较少见。偶可发生: 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烦躁不安、意识混乱、幻觉、震颤 血尿、发热、皮疹等间质性肾炎表现 静脉炎 结晶尿,多见于高剂量应用时 关节疼痛5. 少数患者可发生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增高及周围血象白细胞降低,多属轻度,并呈一过性。,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或者延长给药间期,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18岁以下患者禁用 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8、及癫痫史患者应慎用 喹诺酮类药物尚可引起少见的光毒性反应(发生率01)。在接受本品治疗时应避免过度阳光晒和人工紫外线。如出现光敏反应或皮肤损伤应停用 若发生过敏,应立即停药,并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采取以下药物或方法治疗;肾上腺素及其它抢救措施,包括吸氧、静脉输液、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等 此外偶有用药后发生跟腱炎或跟腱断裂的报告,故如有上述症状发生时须立即停药并休息,严禁运动,直到症状消失 若过量服用,应清除患者胃内容物,维持适当补液,并进行临床观察 左氧氟沙星无法通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被有效地排除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含镁或铝之抗酸剂,硫糖铝、金属阳离子(如铁)、含锌的多种维生素制剂等药物同时
9、使用时将干扰胃肠道对本品的吸收,使该药在各系统内的浓度明显降低。因而,服用上述药物的时间应该在使用本品前或后至少2小时。避免与茶碱同时使用。如需同时使用,应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据以调整剂量。与华法令或其衍生物同时应用时,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或其他凝血试验。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同时应用,有引发抽搐的可能。与口服降血糖药同时使用时可能引起血糖失调,包括高血糖及低血糖,因此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糖浓度,一旦发生低血糖时应立即停用本品,并给予适当处理。,左氧氟沙星注意事项,左氧氟沙星配伍禁忌,左氧氟沙星的盐酸根与乳酸根的比较,水溶性好因为盐酸盐是无机酸盐,相比与有机酸成盐的乳酸左氧氟沙星水溶性更好,因此更
10、适合做成注射剂使用。 具有国际化临床应用基础。原研公司日本第一三共在日本上市的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及其合作伙伴美国强生公司在美国上市的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均采用盐酸作为pH调节剂,使其制剂pH值保持在3.8-5.8,与盐酸左氧氟沙星制剂的pH范围一致。而乳酸左氧氟沙星除了在国内有临床应用报道外,还没有其他国家的应用报道体外和体内抑菌能力强。近期有文献报道,盐酸左氧氟沙星的IC50仅为乳酸左氧氟沙星的77.2%,同时也有临床文献报道,虽然二者在临床应用上无统计学差异,但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均优于乳酸左氧氟沙星不会产生乳酸蓄积现象,临床应用人群更广。大量应用含乳酸的药物,容易引起乳酸在体内
11、的蓄积,引起高乳酸血症,严重者可引起乳酸酸中毒,而且由于乳酸在体内代谢依赖肝脏和肾脏,也会加重肝肾负担较少的临床配伍禁忌,在临床应用时还发现乳酸盐类与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存在配伍禁忌现象而且乳酸左氧氟沙星与夫西地酸钠、利福霉素、头孢哌酮钠、头孢匹胺钠、注射丹参、呋塞米注射液、泮托拉唑等多种药物也存在配伍禁忌,【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商品名称:海力健【成份】 主要成份:盐酸左氧氟沙星 辅料:氯化钠、注射用水【性状】 本品为淡黄绿色或黄绿色的澄明液体。【规格】 250ml/0.5g【适应症】 只用于治疗或预防已证明或高度怀疑由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某些菌
12、株可以很快产生耐药性。(绿脓杆菌、革兰阴性菌),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适应症,【用法用量】剂量和给药方法 (1)肾功能正常患者中的剂量 常用剂量为250 mg或500 mg,缓慢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每24小时静滴一次 (2)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剂量 应慎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肌酐清除率50mL/min,每48小时静滴一次,首剂500mg,此后每48小时250mg, 250mg无需剂量调整 (3)给药说明 注意: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迅速静脉给药或推注可能导致低血压。滴注时间不少于60-90分钟,不可用于肌内、鞘内、腹膜内或皮下给药,仅可经静脉滴注,滴注浓度应为5 mg/mL。不得在盐酸左
13、氧氟沙星注射液加入添加剂或其他药物,或者与之从同一条静脉通路输注。如果使用同一条静脉通路连续输注一些不同的药物,应当在输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前后,使用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通过同一通路输注的其他药物相容的注射液冲洗。避光:禁止坐在阳光下输注。【禁忌】 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患者禁用,(60岁以上患者慎用)。 与氨茶碱类注射液因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不可配伍。,盐酸左氧用法用量,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建议,临床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表现,不良反应的占比,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与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相关的严重病例报告在喹诺酮类品种中较为突出。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以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为主,其中过敏反应问题较为典型,这些反应多发生在第一次用药后。,在首次出现皮疹或超敏反应任何其他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严重的急性超敏反应需使用肾上腺素予以治疗,同时根据临床需要采取其他复苏措施如吸氧、静脉补液、使用抗组胺剂、皮质类固醇、升压胺类药及气道处理,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