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对南宋词的评价。其原话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时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姜尧章词最为突出”。这是对宋代词的发展很有见地的评价。 “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首推姜夔,他与北宋周邦彦并称“周姜”。他精于音律,能自制曲牌,他留下的词谱成为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 “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南宋时期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
2、忧国伤时的哀感低吟。多变的时局,动荡的岁月虽然是一种不幸,但也不断丰富了南宋词人创作的内容,引发了他们对时势身世的深切思考,抒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李清照 词 醉花阴,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谁解千古愁, 微怀一瓣香。,走近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
3、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李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
4、、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终上所述,我们可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与闺阁生活,也抒写了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词风总体上清新明朗。,主要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之感和寂寞愁苦之情,这些作品或触景生情,或托物寓意,委婉而深沉地抒发她的故土之恋、家国之恨。词调沉郁凄怆、悲凉哀惋。,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
5、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旷世才女,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清晨薄雾缭绕,久久不散,继而天空浓云密布。这白天啊,怎么这么漫长,金兽炉中的瑞脑熏香已经燃尽,四顾寂寥,悄无人声。又到了美好的节日重阳,恍恍惚惚难以入睡。睡在碧纱厨里头枕瓷玉枕头,夜半时分感觉分外寒凉。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菊花清香飘满双袖。千万不要说忧愁不伤身,当秋风掀起帘子时,你看,那幽闺里的佳人不是比篱边的菊花还要瘦吗?,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6、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情,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思夫寂寞 无聊 之感,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运用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 人物行动:独坐、孤眠、自斟。,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
7、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1)造语含蓄,意蕴丰富。诗人借气氛的渲染、贴切的比喻构成西风瘦菊,佳节冷落,对花兴叹的艺术画面,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尽含其中。 (2)比喻新奇传神。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诗人,兼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昨夜雨狂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如梦令 这首词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
8、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爱花、惜花的年轻女子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伤春、惜春以及对美好事物珍惜的情感。,“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1、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十分贴切。 2、拟人。“肥”和“瘦”把雨后海棠花的叶和花形态拟人化,形象生动。 3、对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通过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
9、,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的怜惜之情。,千年的烟雨洗不掉历史的记忆,那个纤瘦而美丽的忧愁女神仍然活在读者的心中:在藕花深处戏水争渡,在东篱畔把酒赏菊,在西窗下聆听梧桐细雨,在凄风苦雨中踽踽独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扬州慢,姜夔,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 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
10、中后期婉约词代表人物。他布衣终身一生转徙江湖 。诗词、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其词今存八十余首,代表作扬州慢暗香疏影。,扬州慢 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读:读准字音,霁:j由雪转晴。怆然:
11、chung悲伤的样子。解鞍:jin解下马鞍,表示停驻 。荠麦:j野生的麦子。都:du。豆蔻/青楼:美好的诗句。,课前预习,【问题】: 、这首词前有一段精练的序文,我们一起读一读,简要概括序的内容。写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扬州慢 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冬至,满眼,驻军的号角,诗经悲叹宫室宗庙被毁的名篇,【问题一】: 1、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
12、的? 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无声冷月、 声:清角吹寒 “萧条冷清”空城,课上探究,【问题二】:2、昔日的扬州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桥边红药“繁华热闹”名都,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寄扬州韩绰判官,再读:,3、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写 作 背 景南宋时期
13、,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抢掠,“横尸二十里”,扬州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攻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途经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思考三:词人借助什么艺术手法抒发这份感慨的?,虚实结合 对比 夸张 用典 联想 借景抒情 拟人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杜牧诗句,若杜牧重到扬州,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尽荠麦青青,波心荡,
14、冷月无声,渐黄昏,清角吹寒,实写,“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虚写,“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 热闹,破败 荒凉,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虚实相生,化用诗句,对比鲜明,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联想,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寄扬州韩绰判官,词句,诗句来源,用典,艺术手法,课堂小结,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
15、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拓展训练,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
16、画面的内涵。,晚唐的余音依旧飘荡耳际,俊雅的诗人却已远去。即便盛极一时,胡人铁骑下的扬州城还是那么不堪一击。二十四桥下,昔日吹箫的玉人如今身在何方?二十二岁的姜夔,伫立在瘦西湖畔,满眼的哀愁。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扬州吗?这是春风十里的扬州吗?没有珠帘玉楼,没有二十四桥明月夜,没有青楼薄幸名。,诗意地升华,一切的一切,不过是那个名叫杜牧的诗人编织的一场梦吧。置身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连梦都是一片狼藉。时光啊,请停下你飞快的脚步,等一等我这追梦的天涯倦客,让我追上他,问个明白。可我又该到哪里寻他?好吧,就让我再吟一曲扬州慢,再唱一回少年游。数百年,物非人也非。再回首,繁华已成空。,诗意地升华,满江红 岳
17、飞,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这是一首气壮山河,震撼人心的爱国之词。词中表现了这位英雄勇赴国难,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 1.这首词描绘
18、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词描绘一位壮怀激烈、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抒发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小重山 【宋】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昨晚受寒的秋蝉不断哀鸣,惊醒我千里之梦,已经三更了,我寂静无语,帘外面月亮朦胧微明。 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头发已白,家乡的松竹也长大了,阻断了我回家的路。想要将心事寄托在瑶琴上,知音太少了,弦弹断了又有谁听?,“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
19、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
20、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卜算子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4分) 落寞凄清; 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拟人; “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托物言志。词人“咏”的是“梅”,但所“咏”不仅在“梅”,“梅”实际是
21、他人格的化身。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征着他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政治打击;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宠、阿谀奉承,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岸性格;成泥作尘,香犹如故,正突现出他即便粉身碎骨也还是要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陆游的卜算子是一首咏梅明志之作。想一想,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君子人格?怎样表达的?,课前检查,昨夜雨疏风骤。 。 薄雾浓云愁永昼, 。 东篱把酒黄昏后, 。 ,帘卷西风, 。,八千里路云和月。 、 , 。,笑谈渴饮匈奴血。 、 , 。,寂寞开无主。 , 。 无意苦争春, 。 , 。 过春风十里,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22、, 。 二十四桥仍在, 。 ,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就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3分),这首词表达了人在羁旅的寂寞孤独的思乡之情;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 这首词运用了衬托(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夜阑人静、林莺巢燕无声,衬托(或反衬)杜鹃的啼鸣,突出了由杜鹃鸣叫传递出来的悲凉。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春夜风雨淋漓、人静灯暗、莺燕无声、唯有杜鹃悲鸣的自然之景触发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羁旅之人悲凉、寂寞的情感。,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