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民间歌谣,第一节 歌谣的定义、渊源与传承一、民间歌谣的定义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用途最广的一种文学样式。,有词有曲,可唱可和,配乐曲歌唱的叫民歌;没有固定的曲调,以较自由的方式吟诵,但仍带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的叫民谣。就文学形式而言,我们把二者统称为民间歌谣。,二、我国歌谣发展轨迹,1、民间歌谣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民众的生活,在民众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论述原始人抬木头所喊的“杭育杭育”是最早的歌谣创作。,2、随
2、着社会的发展,民歌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比以前更为广泛和深入,民歌形式也发展为多种多样的体式与民间诗律。汉魏乐府民歌,由诗经四言诗,发展为五言、七言、八言和杂言诗。东汉以后,五言为主。乐府是汉武帝设置的掌管音乐的官署,从民间采集俗曲谣辞。,3、唐代民歌也很兴盛。民间流传有竹枝、杨柳枝、浪淘沙、采桑子、渔歌子等多种曲调。宋代七言四句体民歌代表作是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所吸引:“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元末民谣不平谣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 。纯七言的民歌唐宋以来逐渐定型,,4、明清是七言民歌及杂言民歌发展传播
3、的重要时期。明代的民歌以吴歌为代表,重要的民歌集有冯梦龙编的山歌、挂枝儿等。吴歌数量众多,但大都表现男女恋情,反映了新兴阶级冲破封建藩篱,追求人性解放的愿望与要求,风格上则比南朝民歌更为坦率泼辣。,5、辛亥革命后,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长工歌”成了这一时期的民歌代表作品。“五四”以后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开始现代规模的民歌搜集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陈志良编著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入选广西苗、瑶、壮、彞等少数民族歌谣3000余首。1984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采录辑集工作。,三、歌谣的传承,(一)节日庆典与民歌传承。我国各民族众多的传统节日多与民歌紧
4、密相关,民歌活动在这些节日中往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传统的歌会、歌圩、歌坡、歌节更是一种狂欢活动。 “花儿会” 程序可分为“拦路听歌”、“朝山献歌”、“联欢夜歌”、“祝酒歌别” 。,(二)人生礼仪与民歌传承。在各民族传统社会里,无论是男婚女嫁、子孙满月、寿诞祝贺、丧葬仪式,均伴随有民间歌唱活动,这些人生礼仪成为民歌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三)交际习俗与民歌传承。许多民族用民歌来进行各种社交娱乐活动,唱歌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四)宗教活动与民歌传承。在不少民族地区,人们的宗教活动均离不开民歌,每项内容都用民歌来表述,
5、甚至有的民歌与宗教难分彼此,民歌本身就是宗教的内容。,(五)学校教育与民歌传承。民歌文化进学校课堂,这是民歌传承的有效途径。侗族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侗歌引进课堂制度。贵州许多高校,如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培养了许多侗族大歌歌手。,(六)旅游景点歌舞展演与民歌传承。全国各地不少旅游景点设有歌舞场地,为游客展演歌舞,成为一种新兴的民歌传承方式。,(七)现代传媒与民歌传承。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为主体的传播媒介的增加带来了民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可以更为广泛地传承传播民歌。,第二节歌谣的分类与内容,1、劳动歌 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包括:一是协调劳动
6、节奏的民歌,劳动号子 如忻州“这一排打完咱就”。二是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民歌,直接反映劳动生活,劳动内容,场景等。,它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呼喊号令式的劳动歌,这一类劳动歌在文学上的价值不如在音乐上的价值高,在艺术上的价值不如在使用上的价值大。二、抒情性的劳动歌。,2、仪式歌是一种伴随着人生礼仪和祀典仪式所唱的歌。这种民歌最早受原始宗教和民俗风情的影响,常伴有一定的祈祷目的,如祈年、禳灾、告祖、求福等。,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分为四类:1)是一种被认为具有法术力量的民间歌诀或咒语。仪式歌的产生基础是原始初民对语言神秘力量的信仰,人们相信语言具有一种魔力,认为它可以打动神灵,用以祈福消灾。
7、 2)节令歌,是通过某种节日或对时令的描述的歌,如“二月二,三月三”;,3)礼俗歌 ,经常用于男婚女嫁,新屋落成,以及日常迎宾送客的场合。最突出的有“哭嫁歌”,“哭丧歌”。4)祀典歌。是在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吟唱的祈祷性的歌。用于劳动生产的祝愿和祭祀,也有对祖先的赞颂和祈求,伴有相应的仪式。,3、时政歌 有感于现身感受而对社会、政治上的看法,密切联系群众切身状况而创作的歌谣,有歌颂、讽刺、颂歌。它反映了人民对某种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形势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4、生活歌 指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谣 ,最流行的有工匠的生活歌,如不平歌农民的生活歌,如
8、十二月长工歌妇女的生活歌,如比我年纪大一套,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日里喂奶吃,夜里打尿包,还要抱起看光光。叫他丈夫让人笑,叫他儿子理不当。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懒做笑呵呵。堂前有地不肯扫,桌上灰尘用手拖。客人来了慢腾腾,端出半碗灰尘半碗茶。日里东家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三年纺个鹅卵苎,四年纺个菜头纱。菜头纱啊菜头纱,老鼠拖去当尾巴。,5、情歌 表现劳动群众爱情生活的歌谣。情歌不仅数量最多,而且优美动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充分表现了民歌艺术传统的精华。在爱情生活比较自由的少数民族地区,情歌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媒介,没有情歌就没有青年男女的恋爱与结合。,6、儿歌是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富于幻想性
9、、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韵语体式的歌谣。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抚育歌、游戏歌和教诲歌等三类。,1)抚育歌又称摇篮曲、催眠曲,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歌谣,是人们唱给婴儿听的,倾注了母爱和人类最崇高温柔的感情。 “狼来啦,虎来啦!老和尚,背鼓来啦。小孩哇,盖花被,小孩哭来,想他姑。”,2)游戏歌是儿童一边玩耍,一边吟唱的歌谣。孩子天性好玩,当他们相互追逐嬉闹,玩各种游戏时,便会唱各种各样的游戏儿歌。 “萤火虫,夜夜红;上天去,雷打你;下地来,火烧你;进洞去,蛇咬你;翻坡去,猫抓你;快快来,我救你。”,3)教诲歌是侧重对儿童进行知识、道德教育的歌,包括训练发音,传授知识,培养高尚品德等内容,对儿童形象生动地
10、进行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教育。 “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第三节歌谣的艺术特色,一、率真自然的情感率真自然是指歌谣所表达的感情非常真实,而且常常把所抒之情和四周的人、事、物、景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富于浓郁的泥土气息,表现了劳动人民自己的生活。所用语言往往是经过提炼的口头语,明白晓畅,内涵丰富。,“太阳落坡郎要回,团转四邻有人围;他要围来等他围,两人情愿还怕谁。” “生不丢来死不丢,除非蚂蚁生骨头,除非冷饭又发芽,白岩上头生石榴。”,二、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赋,铺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语),即运用铺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描述。如:“那年那日闹灾荒
11、,街头儿女摆成行,娘割骨肉为颗米,儿扯衣角不舍娘。”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比,是“指物譬喻”,其中有明喻、隐喻、借喻等等。明喻是用“像”、“如”等词联结本体和喻体,以表明其相似关系。如“姐妹生得灵手巧,采茶好比绣金球;上采好似蝶恋花,下采好似金鱼游,左采好似龙戏水,右采好似凤点头。采得春风开口笑,采得青山笑点头。”,“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流岸不流,刀切莲藕丝不断,我俩生死永不丢”。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先咏叹其它事物,来引出要表达的主题。起兴句是情感的前奏,常常是歌
12、者“触景生情”唱出的歌头,其作用在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起兴句大多与正文内容有关。如:豌豆花开花蕊红,太平军哥哥一去影无踪,我黄昏守到日头上,我三春守到腊月中,只见雁儿往南飞,不见哥哥回家中。” “菠萝叶子尖又尖,妹你面花哥不嫌,不信你看菠萝果,外头麻麻里头甜。”,夸张也是民歌常用的方法。如“我的山歌牛毛多,唱了三年三个月,还没唱完牛耳朵”,“唱得青山开口笑,唱得黄河水倒流”,“树林当笔天当纸,海水磨墨写不赢”等等。重复的运用也是民歌的一种重要手法。有词的重复、句的重复和段的重复。重复是为了便于记忆和传唱,同时加强了艺术效果,更好地表现主题。如 “哪个认得妹要来,请人挑水去洗街;请人挑水去洗路,洗条大路等妹来。”,三、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民歌虽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写景状物,却形象生动,各具风貌。如纳西族民歌“鹦鹉可以随便说话,马鹿可以随便行走,只有受苦的奴隶,永远没有自由。” “石榴青,石榴多子又多心,石榴多子人吃了,妹你心多连别人。” “砍头好比风吹帽,坐牢好比坐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