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电图预警信号识别与分析.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657184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9.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电图预警信号识别与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心电图预警信号识别与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心电图预警信号识别与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心电图预警信号识别与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心电图预警信号识别与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心电图预警信号识别与分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心病科 于涛,2,歼15舰载机总指挥罗阳(51岁)2012,浙江卫视主播 (28岁)2009,3,猝死占自然死亡人数的10-30% 50%以上为心源性猝死 我国每年有54.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80%为恶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预警,可以最大程度地拯救患者的生命,*华伟,张澍: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关于我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一 冠心病心电图预警信号,5, 左主干病变,左主干心电图特征性表现:敏感性高达80%90% (1)STaVR抬高 STV1抬高 (2)伴、 V4 、V5、V6导联的ST段下移,“6+2” 八导联现象,6,患者女,

2、71岁,反复发作性胸痛, 本例患者冠脉造影证实:左主干次闭塞,7, AMI超急期ST-T改变,赵某,男,42岁,胸疼40分钟, de Winter 综合波,8,胸痛2小时,9,11,术后心电图,12,13, Wellens综合征,男,48岁,12h前胸痛30分钟,14,15,Wellens 综合征特点,T波假性正常化,16,缺血性J 波的猝死高危预警作用缺血性J 波出现提示:心肌外膜与内膜复极1相与2相初存在明显电位差 复极的这种离散度是心脏电活动不稳定标志 易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是一个重要的严重心肌缺血的超急期心电图改变,诊断标准,J点抬高J波形成(时限超过20 ms

3、,振幅大于0.1 mV); J波存在于相关的2个及以上导联; QT间期正常(350 msQT间期 440 ms)并常伴T波高尖; J波和抬高的ST段与T波上升支融为一体,且呈弓背向下抬高;,18,患者,男性,53岁。因持续性胸痛、气短3h入院,既往体健。5min后突发室颤,经电除颤后恢复为窦性心律。,缺血性J波伴高耸T,19,缺血性J波伴ST段抬高,20, 墓碑型ST段抬高,21, 墓碑型ST段抬高特点,前壁心肌梗死多见,LAD多完全性闭塞(TIMI分级0/1) 多伴有多支冠脉血管病变 多缺乏良好的侧支循环保护 AMI急性期严重心肌损伤,缺血范围广泛 预后差死亡率高严重心律失常多见泵衰竭多见

4、可作为判断AMI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22,巨R型ST段抬高,23, 巨R型ST段抬高特点,ST段呈尖峰状抬高 QRS波轻度增宽QRS波、ST段、T波形成单个三角形 常见于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急性严重心肌缺血 易发生室颤、泵衰竭及猝死,24,AMI伴RBBB,V1、V2r波消失,变为qR或QR型;I、aVL、V5、V6-q波消失,宽钝s波仍存在。前壁AMI30-40ms间隔向量消失,LAD发出室间隔前动脉(S1) 右束支近段由室间隔前动脉和房室结动脉供血 右束支近段中段和远段主要由室间隔前动脉供血,血管解剖,AMI并RBBB,发生率约15% 预测前降支近段闭塞,特异性为100(LAD-S1水平阻塞

5、) 室颤的发生率高达 30 发展成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易发生晕厥 易并发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住院死亡率高达50,临床意义,27,二 识别其它高危疾病,28, 肺栓塞,29,30, 肥厚性心肌病,31,32, 扩张型心肌病,1994年Momiyama DCM三联征 左胸导联高电压 Rv6/Rmax大于3 肢体导联低电压 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33,34, 高血钾症,35,36, 洋地黄中毒,37,38,三 高危心电现象及综合征,39, T波电交替(TWA),A:正常;B:缺血发作时(缺血性J波+T波电交替);C:室速发作,40,T波电交替是目前公认的对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速室颤)最具预测 价值

6、的无创电生理指标,41, 尼加拉(Niagara)瀑布样T波,1、倒置T波开口宽阔,谷底相对狭窄,两支不对称2、巨大倒置T波电压1.0 mV,部分达2.0 mV,多出现在左胸导联3、QT间期显著延长,可达750ms以上是重要特征,占80%4、不伴ST段移位和异常Q波5、T波演变迅速,持续数日后可自行消失6、易发作室速、室颤等,Niagara falls,42,43,44,Niagara T与缺血性巨大倒置的T波 心尖肥厚心肌病T波鉴别,45,电生理机制:心室易颤期位于心室收缩中期末,相当于心电图上T波顶峰前30ms及T波顶峰后40ms内,历时70ms。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处于不同的复极化阶段,易

7、发生折返产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RonT现象,46,47,机制:1.第二个早搏侵入了第一个室早复极离散区而触发Tdp2.长RR间期延长QT间期及复极离散度(出现新功能性阻滞区)总之:触发折返发生,第二个室早落在前面窦性周期T波顶峰附近 室早联律间期略长(因TU间期已延长) 与短联律间期室早诱发室速不同,短:室早增加随后的复极离散度 长:代偿的RR间期长,形成慢频率随后QT长,复极离散度大 短:落入离散区,触发TdP,“短长短”现象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Tdp),R on T,48,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D),心电图特点: Epsilon波:低幅棘波或震荡波;位于QRS波ST

8、段起始部之间;在右胸前V1、V2导联最明显。 右胸前导联V1V3的QRS波增宽110ms,S波升支时限大于55ms; 非特异性ST-T变化:V1V3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 部分见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速(LBBB型),运动状态下更易诱发,49,Epsilon波是右室部分心肌细胞延迟除极所致,见于30的AVRD患者 动脉圆锥前壁、右室心尖、右室三尖瓣下基底侧,Epsilon波,50,Brugada波,Brugada波, 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特征为:右胸导联(V1V3)ST段呈下斜型(coved type)或马鞍型(saddleback type)抬高;类似右束支阻滞;T波倒置。,

9、51,52,Brugada综合征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是由于动作电位2相折返引起的触发活动,可能引起联律间期极短的室早,诱发环形折返激动,产生心室颤动,53, CPVT,运动青少年;HR 110-130bpm发病;双向性室速;最早室速起源多RVOT,54, 早期复极(ERS),心电图特点:相邻两个导联J点抬高0.1mV,呈粗钝或切迹样改变,伴或不伴ST段抬高,55,56,57,QT间期延长并不一定都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只有QT间期延长同时伴有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时才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长QT间期(LQTS),58,短QT综合征(SQTS),59,60,小结,识别器质性心脏病、评价心功能心脏彩超、冠脉造影 心脏核磁(CMR) 炎症、药物、中毒、内环境 遗传离子通道疾病(ABCELS) 认识高危心电现象(TWA、NiT、SLS、RonT),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