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学理论教程全部.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656674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PPT 页数:388 大小:3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教程全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8页
文学理论教程全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8页
文学理论教程全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8页
文学理论教程全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8页
文学理论教程全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文艺学 文学活动 文学理论

2、 文学批评 文学史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二、中国特色,三、当代性,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特色 当代性 思考问题 1、试说明马克思

3、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2、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怎样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编 文学活动,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一、世界,二、作者,三、作品,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主体在于文学作 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四、读者,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作品 (中介),作者,读者,(4)文学本质论,世界,(2)作品构成论,(3)文学接受论,(1)文学创作论,文学活动模式图,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

4、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一)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1、巫术仪式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 游戏发生说,(二)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劳动说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二、文学活动的发展,(一)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及前人有关认识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

5、甚至同生产 呈反方向的发展。 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 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二)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生活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文学本体论 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物资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 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诸说有更大合理性?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第一节 文学概念辨析,一、文学概念三义

6、,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才识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 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二、文学作为文化,三、文学作为审美,四、文学作为惯例,惯例,在这里是指人们 在使用文 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 地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地 规范。,五、文学界定地困难及解决办法,第二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结构,这里指由人类社会生 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 总

7、和构成的总体组织。,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 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 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 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 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二、文学与话语,三、文学与社会,四、文学与反映,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

8、识的,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习形态性质是对文学 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 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 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第四节 文学 是显现在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一 语话蕴籍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 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 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 意义生成可能性。,(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籍性质,(二)在更具体的层次 上,被创 造出来以供阅 读的特定语言“本文”带 有话语蕴籍性质。,二、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籍中 的审美意识形态。,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广义文学 狭义文学 折中文

9、学 一般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话语 话语蕴籍 文学 思考问题 1、文学概念有哪三层含义?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4、什么是文学的饿双重性质? 5、什么是话语蕴籍?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时 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二)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时期。,(三)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第二节 社

10、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主导性与多样性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推陈出新 思考问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的问题?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

11、学的意义。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第三编 文学创造,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资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物资生产是在物资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资世界地生产。,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 对象世界并创造新地观念世界的生产。,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 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 的符号活动。,二、文学

12、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文学创造不止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 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 术生产。,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1、客体即“自然说”,2、客体即“情感说”,3、客体即“原始意象说”,(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活动的特殊性,(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

13、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活动。,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二、文学创造的主体,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3、主体即“集体人”,(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3、文学创造是具体的社会人,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精神生产 艺术生产 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 思考问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资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

14、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者和创造者”?,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信息)储备,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 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 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 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二、艺术发现,三、创造动机,第二节 文

15、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一)回忆与沉思,(二)想象与联想,三)灵感与直觉,四)理智与情感,(五)意识与无意识,二、构思方式,(一)综合,(二)突出和简化,(三)变形与陌生化,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其一,技巧要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服务。其二,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心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三、即兴与推敲,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材料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 直觉 灵感 综合 突出 简化 变形 陌生化 即兴 推敲 思考问题 1、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及其来源是

16、什么?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何在?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 5、试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第八章 文学创造原则,第一节 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一、艺术真实,(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 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 内蕴的认识和感悟。,1、内蕴的真实,2、假定的真实,(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 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与诗艺性。,1、主观的真实,2、诗艺的真实,艺术真实以主观性感知与诗 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 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 是那些本质性规律的东西的认识 与感悟。,二、艺术概括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 对个

17、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 理,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 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 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一)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 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 “一般”的统一。,(二)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 一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为主体意 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第二节 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一、情感把握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 原则 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 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 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 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 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 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一)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价值取 向的把握,

18、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 活的主体性“裁判”;裁判体现的 情感态度应该具有诚挚性与高尚 性。,1、诚挚性,2、高尚性,(二)精神产品都是对客体对象 的一种“裁判”,然而视角与方式 各异;文学的“裁判”则是“诗意” 的,即:它以审美的视角和艺术 的方式,把情感把握寄寓与“境” 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阐发相 交融。,1、情与境,2、情与理,二、形式创造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 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 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 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可 见,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 也只

19、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 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一)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二)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三)重视形式自身的饿独立的审美价值,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艺术真实 艺术概括 情感把握 形式创造 艺术形式 思考问题 1、艺术真实有那些基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 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说艺术概括是在“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 述”中实现的?怎样理解“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 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介入和把握的过程? 3、怎样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阐 述这种情感把握的诚挚性与高尚性原则。 4、什么是艺术形式?形式创造应遵循哪些基

20、本原则?,第四编 文学作品,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一、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 的饿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 态。,(一)再现性,(二)逼真性,二、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 接抒情的方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 态。,(一)表现性,二)虚幻性,三、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 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一)暗示性,二)朦胧性,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1、浪漫主义文学,2、现实主义文学,3、象征主义文学,(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一、诗诗是一

21、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 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 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地文学体 裁。,(一)凝练性,(二)跳跃性,(三)节奏、韵律性,二、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 叙述故事情节地文学样式。,(一)深入细致地人物刻画,(二)完整复杂地情节叙述,(三)具体充分地环境描写,三、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 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地文 学体裁。,(一)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二)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三)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四、散文与报告文学,(一)散文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 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 境遇地文学体裁。,1、题材广泛多样,2、结构自由灵活,3、抒写真实感受,(二)

22、报告文学报告文学 是一种在真人真事 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 现实生活地文学体裁。,1、及时性,2、纪实性,3、文学性,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理想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 诗 小说剧本 散文 报告文学 思考问题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地关系?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5、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饿异同。,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 文学作

23、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话语层面。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二)文学形象层面。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三)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第二节 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 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 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 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

24、生发的饿过程,叫做“特征化”。,(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 现实关系真实风貌地人物的生活 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 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 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这 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 体环境。,(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 文学意境,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 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 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 空间。,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 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 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 空间。,二、文学意境的特征,(一)

25、情境交融,(二)虚实相生,(三)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第四节 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 目的,以象征型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 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三、审美意象的分类,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典型 特征化 意境 意象(指审美意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

26、 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第一节 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 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 果。 (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 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 形态化了的解释。 (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 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 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 之一就是意识形态。,四、叙事的构成,第二节 叙述内容,一、故事 (一)事件。 (二)情节。 (三)人物。 (四)场景。,二

27、、结构 (一)表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三、行动,第三节 叙述话语,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 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 成的关系。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 内容的重复关系。,二、视角 (一)第三人称叙述。 (二)第一人称叙述。 (三)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第四节 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三、叙述者与接受者,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叙事学 情节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行动元与角色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叙述频率 视角 叙述者的声音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叙述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4、试述叙事节奏

28、与时间的关系。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第一节 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二、抒情与现实,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四、抒情与宣泄,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 接融合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二、抒情性 作品的结构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2、声调与情调 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二)景与情 1、诗与画 2、情境关系 3、真与幻,第三节 抒情方式,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二)倒装与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

29、借代与用典,二、抒情角色 (一)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二)代言的抒情方式,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抒情 抒情性作品 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的修辞 抒情角色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声情并茂情境交融 节奏 隐喻 象征 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 表现功能?试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第一节 风格概念,一、风格界定,(一)风格辨析,(二)风格的本质何内涵,(三)风格的定义 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 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 语特色。,二、风格与创作个性,三、风格与话语情境,(一)风格与语词运用,(二)风格

30、与体裁选择,(三)风格与结构安排,(四)风格与形象创造 1、风格与题材选择何主体提炼。 2、风格与人物塑造。 3、风格与环境描写。,四、风格的特性,(一)独创性,(二)稳定性,(三)多样性,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一、简约与繁丰,二、刚健与柔婉,三、平淡与绚烂,四、谨严与疏放,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何,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 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一、风格的时代性,二、风格的民族性,三、风格的地域性,四、文学流派的风格,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文学风格 创作个性 话语情境 简约 繁丰 刚健 柔婉平淡 绚烂 谨严 疏放 思考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

31、点? 2、试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3、试述风格与话语情境的关系。 4、风格有哪些特性? 5、试述风格的基本形态与风格分类的开放性品格。 6、文学风格除表现与作家作品的风格之外,还具有 哪些方面的饿表现和特点?,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一)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 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二)文学生产规定者文学消费的方式。,(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求。 (1)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3)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三

32、、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第二节文学接受的饿对象和主体,一、认识属性与认识者,二、审美属性与审美者,三、文化价值与阐释者,四、文学接受的整体性,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文学消费 文学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 文化市场 高雅文学 大众文学 文学接受 文学的饿认识属性 文学的审美属性 文学的文化属性 思考问题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消费有何意义? 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 精神产品消费?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3、7、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是什么?,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 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 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 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 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 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 个层次。,(一)文体期待,(二)形象期待,(三)意蕴期待,二、接受动机 (一)审美动机 (二)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借鉴动机,三、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 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 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 态不可能截然中断

34、,会伴随读者 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 状态,就叫接受心境。,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所谓“隐含的读者”时相对于 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 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 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 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 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 的读者。,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一、填空、对话与兴味,二、还原与异变,三、理解与误解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与作 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 本身却客观是爱护能够现实了读 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 “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不自觉地对文学 作品进行地穿凿附会地认知与评 价

35、,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地歪 曲等等。,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一、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地一个标志,通常 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 作品中地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 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饿心灵感应状态。 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 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 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接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 趣味趋向现象。,(一)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 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 想观念相通。,(二)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 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情感 经验的相通或相似。,(三)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

36、意 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 愿望的相近。,二、净化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 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 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 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 态。,其一、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 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的 困扰和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 平衡。,其二、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 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 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 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三、领悟 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 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 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 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 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 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第一,共鸣是建立在

37、读者与作者 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沟通的基 础上的,计划主要是作品中的强 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 结果,而领悟则必需以读者对作 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 前提。,第二,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 对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一般认同 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读 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 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 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 待视野。,四、延留 所谓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 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 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 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 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 况。,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期待视野 接受心境 隐含的读者 正误与反误 共鸣净化

38、领悟 延留 思考问题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9、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10、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有什么意义?,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第一节 文学批评界定,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一、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一)伦理批评特点

39、:历史性 多样性 差异性甚至敌对性,(二)社会历史批评,(三)审美批评,(四)心理批评,(五)语言批评,二、批评文体的多样性,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 观点和历史观点马克思主义文学 批评提出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 观点是文学批评中具有宏观视野 的一种原则和方法论。,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 标准所谓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一 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 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 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或准绳。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 想性 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 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 的准绳。,第四节 文学批评家,一、批评家的职责,(一)对文学

40、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作出意识形态评价, 阐明一定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观点。,(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饿精审 的艺术分析和科学评价,发现和 总结作家成功的艺术创作经验并 上升为理论,以帮助作家提高创 作水平,创作出质量更高的艺术 作品来。,(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评价和艺术分析,引导读者的接受和消费。,(四)通过批评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批评理 论,扶持和培养自己的批评队伍,使批评自 身发挥更好的效能。,二、批评家的态度,三、批评家的素养,(一)思想理论修养 (二)专业艺术修养 (三)知识技能修养,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文学批评 伦理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审美批评 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文学批评形态 文体批评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比较两种批评形态并论述其不同特点。 3、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4、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5、文学批评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素养?它对实现文学批评的人物有什么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