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 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所有基础公式系统复习背诵 1.集合一定范围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简称集,其中各事物叫做集合的元素或简称元。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与“不属于”两种。并集:以属于 A 或属于 B 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 A 与 B 的并(集) ,记作 AB(或BA) ,读作“A 并 B”(或“B 并 A”) ,即 AB=x|xA,或 xB。 交集: 以属于 A 且属于 B 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 A 与 B 的交(集) ,记作 AB(或BA) ,读作“A 交 B”(或“B 交 A”) ,即 AB=x|xA
2、,且 xB。 集合的运算: 集合交换律:AB=BA,AB=BA。 集合结合律:(AB)C=A(BC),(AB)C=A(BC)。 集合分配律:A(BC)=(AB)(AC),A(BC)=(AB)(AC)。 集合德.摩根律:Cu(AB)=CuACuB,Cu(AB)=CuACuB。 背诵 2.方程组1.方程组的有关概念方程组的定义: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方程组里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求方程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2.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的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一,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把具有相同未
3、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3.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三元一次方程: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en 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三个相同的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即通过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然后再求第三个未知数的值。背诵 3.简易逻辑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或” 、 “且”
4、 、 “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 、 “且” 、 “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四种命题的形式:原命题:若 P 则 q; 逆命题:若 q 则 p;否命题:若P 则q;逆否命题:若q 则p。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原命题 逆否命题)(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背诵 4.不等式1.不等式的性质(1)同向不等式可以相加;异向不等式可以相减:若 ,则 (若,abcdacbd,则 ) ,但异向不等式不
5、可以相加;同向不等式不可以相减;,abcdacbd(2)左右同正不等式:同向的不等式可以相乘,但不能相除;异向不等式可以相除,但不能相乘:若 ,则 (若 ,则 ) ;0,acbd0,c(3)左右同正不等式:两边可以同时乘方或开方:若 ,则 或 ;abnabn(4)若 , ,则 ;若 , ,则 。ab1ab12.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是寻找使不等式成立的充要条件,因此在解不等式过程中应使每一步的变形都要恒等。(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或 的解集,要结合20axbc20axbc()a的根及二次函数 图象确定解集。对于一元二次方程20axbcy,设 ,它的解按照 可分为三种情
6、()4, ,况(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分式不等式的一般解题思路是先移项使右边为 0,再通分并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并使每一个因式中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正,最后用标根法求解。解分式不等式时,一般不能去分母,但分母恒为正或恒为负时可去分母。(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分段讨论法(最后结果应取各段的并集) ;利用绝对值的定义;数形结合。(4)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的解法: 当 时, ; 。1a()()()fxgxafgx()0lo()lg()aafxfxfg当 时, ; 0()()()fxgxf()l()lo()0aafxfx背诵 5.函数的性质1.单调性定义: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内某个区间
7、上的任意两个 ,当21,时,都有 ,则称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 I21x)(21xff)(xf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当 时,都有 ,则称 在这个1,21)(21xff)(xf区间上是减函数。2.奇偶性定义:(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 ()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 x,都有 ()fxf,那么 ()fx就叫做偶函数。(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 ()f的定义域的任意一个 ,都有 ()(ff,那么 ()f就叫做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反;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一致。背诵 6.二次
8、函数二次函数是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二次函数可以表示为 f(x)=ax+bx+c(a 不为 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平行于 y 轴的抛物线。a, b, c 为 常 数 , a 0, 且 a 决 定 函 数 的 开 口 方 向 。 a0 时 , 开 口 方 向 向 上 ; a0 且1) (xR)。y=ax (a1) 定义域:R;值域:(0,+ ) ;过定点(0,1) ;当 x0 时,y1; x0 时,01;在(- ,+ )上是减函数。背诵 8.对数函数一般地,函数 y= log X,(其中 a 是常数,a0 且 a 不等于 1)叫做对数函数。a函数 y= log X,当 a 1 时
9、,定义域为(0,+ ),值域为 R,非奇非偶函数,过定点(1,0),在(0,+ )上是增函数;函数 y= log X,当 0 a 1 时,定义域为(0,+ ),值域为 R,非奇非偶函数,过a定点(1,0),在(0 ,+ )上是减函数。性质:如果 0 且 1,M0,N0,那么:logllogaaall()naanR换底公式: ( a 0 , a 1 ; )loglmaN0,1m对数恒等式: l=N背诵 9.三角函数1.设 是一个任意角,在 终边上除原点外任意取一点 P( x, y) ,P 与原点 O 之间的距离记作 r( r = 0) ,列出六个比值:=sin (正弦) =cos(余弦) =ta
10、n(正切) yrxy=csc (余割) =sec(正割) =cot(余切)x2.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 定义域sinx)(f Rx|cosxtanxf Zkx,21| 且cotx)(f xR|且secx kx,|且cscx)(f Zx|且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tancosicotsi1 1cosei2ane2t24.和差关系sin(+)=sincos+cossin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cos()=coscos+sinsin tan(+)=(tan+tan )/(1tan tan) tan()=(tantan)/(1+tan ta
11、n)5.倍半角关系;cosin2si;222 sin1csico 21tgt;cossin;2cosinco1sico12tg背诵 10.等差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 d 表示,其符号语言为:。1(,)nad为 常 数1.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 mnaddnamn1;)(1变 式 :推 广 :通 项 公 式 :递 推 关 系 :; 2)(1Sn2)1(1dnaSn2.等差中项:若 成等差数列,则 称 的等差中项,且 ; 成等差数列是cba,bc与 2cabb,的充要条件。23.前 项和公式
12、n; 2)(1Sn 2)1(1dnaSn),()(,)22为 常 数即特 征 : BAnSfdnn是数列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a4.等差数列 的基本性质 , ),Nqpnm其 中。pnmaqpm, 则若背诵 11.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记为 q(q 0)。1.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 mnnqa推 广 :通 项 公 式 :递 推 关 系 : 112.等比中项:若三个数 成等比数列,则称 为 的等比中项,且为cb,bca与是成等比数列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b2, 注 :3.前 项和公式:n)1(1
13、)()(1 qaqaSnn背诵 12.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些与自然数 n 有关的命题常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先证明当 n 取第一个值 n0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 n=k(kN*,kn 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 n=k+1 时命题也成立 奎 屯王 新 敞新 疆 这种证明方法就叫做数学归纳法。背诵 13.极限1.几个常用极限(1) , ( ) ;limnli0na|1(2) , ;0x0x(3) ;0sil1x(4) (e=2.718281845)。imxxe2.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若 , ,则0li()xfa0li()xgb(1) ;(2) ;0lixf(3) 。0m0abg3.数列极限
14、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 ,则li,linn(1) ;ab(2) ;lin(3) ;m0n(4) ( c 是常数)。lilincaa背诵 14.排列组合1.排列:从 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 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 .mnA有 排 列 的 个 数 记 为个 元 素 的 一 个 排 列 , 所个 不 同 元 素 中 取 出列 , 叫 做 从, 。nAmn !1211!0规 定 :2.组合:从 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 m(mn)个元素并组成一组,叫做从 n 个不.mmnC有 组 合 个 数 记 为个 元 素 的 一 个 组 合 , 所同 元 素 中 取 出, 。!11nnACn 10规 定
15、:组合数性质:。nmnmnmn C2101,背诵 15.二项式定理nrnbCabaab 210)(, 为二项式系数(区别于该项)(1Trnr,:二 项 展 开 式 的 通 项 公 式 r的系数)。性质:Crnr ,) 对 称 性 :( 201, 。n210) 系 数 和 :( 1420531 2nnnnCC最值:n 为偶数时,n1 为奇数,中间一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且为第系数最大即第项 式为 偶 数 , 中 间 两 项 的 二为 奇 数 时 ,;项 , 二 项 式 系 数 为 )(2n 212 n项 , 其 二 项 式 系 数 为项 及 第背诵 16.平面向量向量的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向
16、量常用有向线段来表示。零向量:长度为 0 的向量叫零向量,记作: ,注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0单位向量:长度为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与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 )。AB|AB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 、 叫做平行向量,记作:ab ,规定零向量和任何向量平行。ab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 e1和 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 a= e1 e2。1.平面向量的数量积(1)两个向量的夹角:对于非零向量 , ,作 ,b,OAaBbAO称为向量 , 的夹角,当 0 时, , 同向,当 时, , 反向,当0bab
17、 时, , 垂直。2a(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如果两个非零向量 , ,它们的夹角为 ,我们把数量ab叫做 与 的数量积(或内积或点积) ,记作: ,即 。|cosbbabcos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是 0,注意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再是一个向量。(3) 在 上的投影为 ,它是一个实数,但不一定大于 0。a|cos(4)向量数量积的性质:设两个非零向量 , ,其夹角为 ,则:ab ;b当 , 同向时, ,特别地, ;当 与 反向abab222,aaab时, ;当 为锐角时, 0,且 不同向, 是 为锐角的必b 、 0b要非充分条件;当 为钝角时, 0,且 不反向, 是 为钝角的必要非充分
18、、 条件;非零向量 , 夹角 的计算公式: ;abcosab 。|2.平面向量的运算(1)几何运算向量加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但“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不共线的向量,如此之外,向量加法还可利用“三角形法则”:设 ,那么向量 叫做,ABaCbAC与 的和,即 ;ababABC向量的减法:用“三角形法则”:设 ,由,B那 么减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点。注意:此处减向量与被减向量的起点相同。(2)坐标运算:设 ,则:12(,)(,)xyb向量的加减法运算: , 。a12y实数与向量的积: 。1,x若 ,则 ,即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这个向12(,)(,)AxyB21A量的有向线段的终
19、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平面向量数量积: 。1abxy向量的模: 。222|,|ax两点间的距离:若 ,则1,AB2211|ABxy背诵 17.空间向量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共线向量定理:空间任意两个向量 、 ( ) , / 存在实数 ,使 。ab0abab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 不共线, 与向量 共面的条件是存在实数 使,p, ,xy。pxayb1.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律:(1)若 , ,则 ,123(,)a123(,)b123(,)abab, , 3,123(,)R,123ab, 123/,)R。20ab(2)若 , ,则 。1(,)Axyz2(,)Bxyz2121(
20、,)ABxyz模长公式:若 , ,则 ,123(,)a123(,)b 2213|aa21|bb2.夹角公式: 。123221cos|baab3.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 , ,1(,)Axyz2(,)Bxyz则 ,22211|AB或 。, 11()()()dx4.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空间向量的夹角及其表示:已知两非零向量 ,在空间任取一点 ,作,abO,则 叫做向量 与 的夹角,记作 ;且规定 ,,OabOBa,0,ab显然有 ;若 ,则称 与 互相垂直,记作: 。,a,2b(2)向量的模:设 ,则有向线段 的长度叫做向量 的长度或模,记作:AOAa。|(3)向量的数量积:已知向量 ,则 叫做
21、 的数量积,记作,a|cos,b,b,即 。ab|cosab(4)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ee ;0 。2|a(5)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律: ;()()()bab (交换律) ; (分配律) 。acc背诵 18.导数函数 y=f(x),如果自变量 x 在 x 处有增量 ,那么函数 y 相应地有增量0x=f(x + )f(x ) ,比值 叫做函数 y=f(x)在 x 到 x + 之间的平均变化率,y00y0即 = 。如果当 时, 有极限,我们就说函数 y=f(x)在点 x)(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 f(x)在点 x 处的导数,记作 f(x )或 y| 。即:f(x0 000)= = 。0
22、limxy0lixf)(1.基本函数的导数公式 (C 为常数) ;1;nx(sin)cos(cos)ix2tansecx2cotscxtan otx();x ()lnxa1ln1lgaoe2)(arcsix2)(arcsxx1tn1)ot(x2导数的运算法则法则 1:两个函数的和(或差)的导数,等于这两个函数的导数的和(或差),即: (.vu法则 2:两个函数的积的导数,等于第一个函数的导数乘以第二个函数,加上第一个函数乘以第二个函数的导数,即: 若 C 为常数 ,则.)(uvv.即常数与函数的积的导数等于常数乘以函数的导数: 0)(CuC.u法则 3:两个函数的商的导数,等于分子的导数与分母
23、的积,减去分母的导数与分子的积,再除以分母的平方: (v 0) 。v2背诵 19.导数的应用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1)设函数 在某个区间(a,b)可导,如果 ,则 在此区间上为)(xfy f)(x0)(xf增函数;如果 ,则 在此区间上为减函数。0f(2)如果在某区间内恒有 ,则 为常数。0)()(xf2极点与极值曲线在极值点处切线的斜率为 0,极值点处的导数为 0;曲线在极大值点左侧切线的斜率为正,右侧为负;曲线在极小值点左侧切线的斜率为负,右侧为正。3最值在区间a,b上连续的函数 f 在a,b上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但在开区间(a,b))(x内连续函数 f(x)不一定有最大值,例如 。3(
24、),(1,)fx背诵 20.点 、 线 、 面 基 本 概 念通常用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平面可以用希腊字母 来表示,也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来表示,还可以简单的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表示。如平面 ,平面 ,平面 等。ABCD(1)点 在平面 内,记作 ;点 在平面 外,记作 。AA(2)点 在直线 上,记作 ,点 在直线外,记作 。PlPl Pl(3)直线 上所有点都在平面 内,则直线 在平面 内(平面 经过直线 ),记作 ;l l ll否则直线就在平面外,记作 。l公理 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 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
25、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推论 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 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 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背诵 21.基本的位置关系1.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等角定理: 如 果 一 个 角 的 两 边 和 另 一 个 角 的 两 边 分 别 平 行 , 并 且 方 向 相 同 , 那 么 这 两 个角 相 等 。公理 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异面直
26、线所成的角:如图,已知两条异面直线 ,经过空间任一点 作直线 ,abO , ,把 与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 所成的角(夹角)。如果两条abab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记作 。2.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只有三种:(1)直线在平面内;(2)直线与平面相交;(3)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都与该直线平行。直线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
27、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直线和平面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三垂线定理:在 平 面 内 的 一 条 直 线 , 如 果 和 穿 过 这 个 平 面 的 一 条 斜 线 在 这 个 平 面 内 的 射影 垂 直 , 那 么 它 也 和 这 条 斜 线 垂 直 。三 垂 线 定 理 的 逆 定 理 : 如 果 平 面 内 一 条 直 线 和 穿 过 该 平 面 的 一 条 斜 线 垂 直 , 那 么 这 条 直线 也 垂 直 于 这 条 斜 线 在 平 面 内 的 射 影 。3.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1)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2)
28、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背诵 22.直 线 与 平 面 所 成 的 角 与 二 面 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一直线垂直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一直线平行于平面或在平面内,所成角为 0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范围: 0 , 。2斜线和平面所成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经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29、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过二面角的棱上的一点 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两条垂线 ,则 叫做O,OAB二面角 的平面角。l一个平面垂直于二面角 的棱 ,且与两半平面交线分别为 为垂足,则ll ,也是 的平面角。AOB背诵 23.距 离1.点到平面的距离: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平面 的法向量 ,在平面内任取一定点 ,则平面外一点 到平面 的距离 等于nApd在 上的射影长,即 。APn|nPd2.线线距离异 面 直 线 的 距 离 : 两 条 异 面 直 线 的 公 垂 线 段 的 长 度 , 叫 做 这 两 条 异
30、 面 直 线 的 距 离 。分别在直线 上取定向量 求与向量 都垂直的向量 ,分别在 上各取一m、 ,baba、 nnm、个定点 ,则异面直线 的距离 等于 在 上的射影长,即 。BA、 n、 dAB|ABd3.线面距离平行的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4.面 面 距 离两 个 平 行 平 面 的 公 垂 线 段 的 长 度 , 叫 做 两 个 平 行 平 面 的 距 离 。5.两点间的距离平面内两点 , ,则两点间的距离为: 。1(,)Pxy2(,)xy 221211|()()Pxy6.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平行线距离(1)
31、点 到直线 的距离公式为 。0,:0lABC02|ABCd(2)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推导出两条平行直线 ,11:0lxy之间的距离公式 ,推导过程为:在直线 上任取一点2:lAxByC12|d2l,则 ,即 。这时点 到直线0(,)P0200AxBy0(,)P的距离为 。11:l 122|CA背诵 24.棱 柱1.棱 柱 的 基 础 知 识有 两 个 面 互 相 平 行 , 其 余 各 面 都 是 四 边 形 , 并 且 每 相 邻 两 个 四 边 形 的 公 共 边 都 互 相 平行 , 由 这 些 面 所 围 成 的 多 面 体 叫 做 棱 柱 。 棱 柱 用 表 示 底 面 各
32、顶 点 的 字 母 来 表 示 。 棱 柱 中 两个 互 相 平 行 的 面 , 叫 做 棱 柱 的 底 面 。 棱 柱 中 除 两 个 底 面 以 外 的 其 余 各 个 面 都 叫 做 棱 柱 的 侧 面 。棱 柱 中 两 个 侧 面 的 公 共 边 叫 做 棱 柱 的 侧 棱 。2.分类 斜棱柱:侧棱不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斜棱柱,画斜棱柱时,一般将侧棱画成不与底面垂直。 直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画直棱柱时,应将侧棱画成与底面垂直。 正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平 行 六 面 体 : 底 面 是 平 行 四 边 形 的 四 棱 柱 叫 做 平 行 六 面 体
33、。直 平 行 六 面 体 : 侧 棱 垂 直 于 底 面 的 平 行 六 面 体 叫 直 平 行 六 面 体 。长 方 体 : 底 面 是 矩 形 的 平 行 六 面 体 叫 长 方 体 。正 四 棱 柱 : 底 面 是 正 方 形 的 直 平 行 六 面 体 叫 做 正 四 棱 柱 。正 方 体 : 棱 长 相 等 的 正 四 棱 柱 叫 做 正 方 体 。3.棱 柱 的 性 质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有的侧棱都平行且相等;直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矩形;正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棱柱的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全等多边形。 过棱柱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都是平行四
34、边形。4.平 行 六 面 体 、 长 方 体 的 性 质平 行 六 面 体 的 对 角 线 交 于 一 点 , 并 且 在 交 点 处 互 相 平 分 。平 行 六 面 体 的 四 条 对 角 线 的 平 方 和 等 于 各 棱 的 平 方 和 。5.表 面 积 、 侧 面 积 、 体 积直 棱 柱 侧 面 积 : 侧 面 积 =底 面 周 长 侧 棱 长 。棱 柱 的 表 面 积 : 表 面 积 =侧 面 积 +底 面 积 。棱 柱 的 体 积 公 式 : V=sh ( s 为 底 面 积 , h 为 高 ) 。背诵 25.棱 锥1.棱 锥 的 基 础 知 识棱锥:如果一个多面体的一个面是多
35、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那么这个多面体叫做棱锥。棱 锥 中 的 多 边 形 叫 做 棱 锥 的 底 面 。 棱 锥 中 除 底 面 以 外 的 各 个 面 都 叫 做 棱锥 的 侧 面 。 棱 锥 中 各 个 侧 面 的 公 共 顶 点 叫 做 棱 锥 的 顶 点 。 棱 锥 的 顶 点 到 底 面 的 距 离 叫 做 棱锥 的 高 。2.棱 锥 的 性 质如 果 棱 锥 被 平 行 于 底 面 的 平 面 所 截 , 那 么 所 得 的 截 面 与 底 面 相 似 , 截 面 面 积 与 底 面 面 积的 比 等 于 顶 点 到 截 面 距 离 与 棱 锥 高 的 平 方 比
36、 。3.正 棱 锥 的 性 质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正 棱 锥 的 高 、 斜 高 和 斜 高 在 底 面 内 的 射 影 组 成 一 个 直 角 三 角 形 , 正 棱 锥 的 高 、 侧 棱 、 侧棱 在 底 面 内 的 射 影 也 组 成 一 个 直 角 三 角 形 。4.表 面 积 、 侧 面 积 、 体 积棱 锥 的 表 面 积 : 表 面 积 =侧 面 积 +底 面 积 。正 棱 锥 的 侧 面 积 : S 正 棱 锥 侧 =1/2ch ( c 为 底 面 周 长 , h 为 斜 高 ) 。锥 体 的 体
37、积 公 式 是 : v=1/3sh( s 为 锥 体 的 底 面 积 , h 为 锥 体 的 高 ) 。背诵 26.球在 空 间 中 到 定 点 的 距 离 等 于 或 小 于 定 长 的 点 的 集 合 叫 做 球 体 , 简 称 球 。 半 圆 以 它 的 直 径为 旋 转 轴 , 旋 转 所 成 的 曲 面 叫 做 球 面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圆面。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球心到截面的距离 d 与球的半径 R 及截面的半径 r 有下面的关系:r=R-d。球 面 被 经 过 球 心 的 平 面 截 得 的 圆 叫 做 大 圆 , 被 不 经 过 球 心 的 截 面 截
38、得 的 圆 叫 做 小 圆 。在 球 面 上 , 两 点 之 间 的 最 短 连 线 的 长 度 , 就 是 经 过 这 两 点 的 大 圆 在 这 两 点 间 的 一 段 劣 弧的 长 度 , 我 们 把 这 个 弧 长 叫 做 两 点 的 球 面 距 离 。半径是 R 的球的体积 计算公式是:V=(4/3)R。半径是 R 的球的表面积 计算公式是:S=4R。背诵 27.直 线 与 圆 的 方 程1.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 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 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 ,那么 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0 180。倾斜
39、角 不是 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常用 k 表示,即k=tan ( 90) 。倾 斜 角 是 90的 直 线 没 有 斜 率 ; 倾 斜 角 不 是 90的 直 线 都 有 斜 率 ,其 取 值 范 围 是 ( , + )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已知直线 经过点 ,且斜率为 ,直线的方程:l),(1yxP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1xky(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 经过点 P(0,b) ,并且它的斜率为 k,直线 的方程:l为斜截式。b(3)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当 , 时,经过 ,B( 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可以写成:21x21y),(1yxA),2
40、yx。2y(4)直线方程的截距式过 A( ,0),B(0, )( , 均不为 0)的直线方程 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aba1byax(5)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四种直线方程均可化成 (其中0CBAA、B、C 是常数,A、B 不全为 0)的形式,叫做直线方程的一般式。3.圆(1)圆心为 ,半径为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特殊),(bar )()()(22rbyax地,当 时,圆心在原点的圆的方程为: 。02ry(2)圆的一般方程 ,圆心为点 ,半径02FEyDx,DE,其中 。24DEFr4(3)二元二次方程 ,表示圆的方程的充要条件是:22 yxCByAx 项 项的系
41、数相同且不为 ,即 ;2xy00A没有 项,即 ; 。4FE(4)圆 : 的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特殊地,C22()()aybrsincorbyax的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22ryxsincox(5)圆系方程:过圆 : 与圆 :12110yDxEF2C交点的圆系方程是2220xyDEF(不含圆 ),当 时圆系方程变为21120xyDEF2C1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背诵 28.椭圆平面内与两定点 F、F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2a(2a|FF|)的动点 P 的轨迹叫做椭圆。1.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焦点在 x轴上 焦点在 y轴上标准方程 21yab(0)a21xba(0)b范围 |,|x|,|
42、y顶点坐标 (0) (,),(0), (,)焦点坐标 12,Fc12,Fc准线方程 axay对称轴方程 0、 y长短轴 椭圆的长半轴长是 a,椭圆的短半轴长是 b离心率 (1)cea几何性质 ,abc关系 220b2.焦半径P 是椭圆 1 上一点,E、F 是左、右焦点,e 是椭圆的离心率,则xy2(), 。|Eae|FaexPP 是椭圆 上一点,E、F 是上、下焦点,e 是椭圆的离心率,则b20()。Pyy|,3.焦点弦定义:经过一个椭圆焦点的弦称为焦点弦。设 A(x1, y1), B(x2, y2),且 AB 过左焦点 F1,则弦长| AB| F1A| F1B|( a ex1)( a ex2
43、)2 a e(x1 x2)。4.通径通径:过椭圆的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做椭圆的通径,通径长为 2b/a。背诵 29.双曲线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12,F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 1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1.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焦点在 x轴上 焦点在 y轴上标准方程 21yab(0,)b21xab(0,)b范 围 |,xR|,yR顶点坐标 () (0)焦点坐标 12,0(Fc12,(,Fc准线方程 axay渐近线方程 by xb焦半径 10|MFaex220|MFaey1对称轴方程 、 y离心率 (1)cea几 何 性 质几何性 ,abc关系 220,)bcb2.焦半径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到
44、其焦点的距离称为该点的焦半径。已知点 P(x ,y )在双曲线 02ax= 1 (a0,b0)上,F , F 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若点 P 在右半支上,则| PF2y12| = x + a ,| PF | = x a;若点 P 在左半支上,则| PF | =( x + a) ,| PF | e2e0 1e02=( x a)。03.渐近线(1)若双曲线方程为 渐近线方程 。12bya2byaxxab(2)若渐近线方程为 双曲线可设为 。x02y(3)若双曲线与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 ,焦点在 x12bya 2bax0轴上, ,焦点在 y 轴上) 。0(4)特别地当 离心率 两渐近线互相
45、垂直,分别为 y= ,此时双时2e 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可设为 ; y= x, y= x。2xab4.共轭双曲线 双曲线 S的实轴是双曲线 S 的虚轴且双曲线 S的虚轴是双曲线 S 的实轴时,称双曲线 S与双曲线 S 为共轭双曲线。 特点:(1)共渐近线; (2)焦距相等 ;( 3) 两 双 曲 线 的 离 心 率 平 方 后 的 倒 数 相 加 等 于 1。背诵 30.抛物线平面内与一个定点 F 和一条直线 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1.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标准方程 y=2px(p0) y=-2px(p0) x=2py(p0) x=-2py(p0)范 围 x 0,y Rx 0,y Rx
46、R,y 0x R,y 0对称轴 x 轴 x 轴 y 轴 y 轴顶点坐标 (0,0) (0,0) (0,0) (0,0)焦点坐标 F( ,0)2PF(- ,0)2PF(0, )2PF(0,- )2P准线方程 x=- x= y=- y=-离心率 e=1 e=1 e=1 e=12.焦 点 弦设 过 抛 物 线 y=2px(p0)的 焦 点 F 的 直 线 与 抛 物 线 交 于 A( x , y ) 、 B( x , y ) ,12直 线 OA 与 OB 的 斜 率 分 别 为 k ,k , 直 线 l 的 倾 斜 角 为 , 则 有 y *y =-p, x *x =(p)12 21/4, k *k =-4, |OA|=p/(1-cos ),|OB|=p/(1+cos ),|AB|=x +x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