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民政局关于*年社会救助工作概况的汇报一、 基本情况(一)城乡低保截至*年 12 月,全区城省低保对象共有 4123 户 6570人,占全区城省总人口的 1.92%;累计户均保障人数 1.59 人/户;*年 10 月起城省低保标准由 330 元/人.月提标到 350 元/人.月;全年累计发放城省低保金 2191.1 万元(不含重大节假日临时生活补贴 263 万元),平均月发放低保金 182.6 万元,人均补差 269.4 元,人均补差同比提高了 27.3 元,人均补差水平达 81.7%。截至*年 12 月,全区农村低保对象共有 12909 户 20428人,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 3.23%;累
2、计户均保障人数 1.75 人/户;*年 10 月起农村低保标准由 185 元/人.月提标到 200 元/人.月;全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 2965.3 万元(不含重大节假日临时生活补贴 597.4 万元),平均月发放低保金 247.1 万元,人均补差 118.4 元,人均补差同比提高了 50 元,人均补差水平为 64%。(二)医疗救助长寿区着眼于多样化救助和规范化管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切实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体“看病 难” 问题。全年资助城乡困难群众 4.95 万人(不含动态)参加城乡合作医疗保险,资助参保 259.7 万元。住院救助 1.8 万人次 1508.4 万元,住院救助率达 37%;门诊救
3、助 5.5 万人次 405 万元,门诊救助率2达 100%;全区医疗救助达 11.4 万人次,支出各类医疗救助资金 2173 万元,同比增长 900 多万元。(三)临时救助长寿区采取抓好资金筹集、适时调整救助政策、规范救助程序、抓好救助效果监测等一系列措施,通过与低保制度有效衔接,探索建立以临时救助为主体,征地农转非困难家庭救助、慈善援助、街镇稻草援助和区专项临时再救助四个救助制度为补充“五位一体 ”的临时救助工作新体系,构建困难群众救急救难保障网络全覆盖。*年我区临时救助 6570户次 1050 万元,切实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各类临时救助问题,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二、 主要抓法与亮点(一)
4、夯实基层基础,提升低保“服务力”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确保有场所办事。区民政局成立了“区救助家庭 经济状况核 查认定中心” ,各街 镇建立了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站并设立低保便民服务窗口,确保了“一区一中心 ”、“一镇一窗口”,充分发挥 街镇低保受理、审核主体作用。充实基层工作队伍,确保有人员办事。各街镇民政办、社区居委会落实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有效解决基层低保工作队伍人员少的难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有经费办事。联合区财政局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实绩考核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 200 余万元,确保保障对象“应 保尽保” 和 补差水平全面落实 。3(二) 创新工作手段,织密出
5、入口“筛选网” 。建立四种平台,实现核对科学化。形成了以区政府为主导、区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的核对工作机制,出台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办法,成立了区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中心与 个街镇核对 中心两级核对工作机构,建立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系统平台,有利于救助科学化。依托四种载体,实现公示纵深化。采用传统三级公示、居务公开栏公示、网络公示、报纸公示四级公示制,提升政策知晓度。*年通过核查比对,查处“骗保” 人员 599 户,为国家追回低保金数十万元。(三) 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建立医疗救助模式。一是提高救助比例,关爱重大疾病救助和特困群体救助。经过充分论证,在*发2012
6、 号文件救助比例基 础上将普通疾病和重大疾病救助标准提高了 1020%。其中重点优抚对象救助比例提高 10%;农村五保对象、城省“三无” 人员和贫困精神病人救助比例提高 20%。政策调整后的农村五保、城省“ 三无 ”和 贫困精神病人在一、二 级医院住院基本能全 额救助;重大疾病和大额救助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年我区通过后台结账给予*镇村民*10 万元的救助,真正做到救急救难,实现了惠民便民。二是签订管理协议,实施动态管理。与 18个街镇签订了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监管责任书,与 45 家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了城乡医疗救助定点医院监管协议,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实时救助无一例死角。三是探索救助模式,发挥兜底保障
7、。全区形成了基本医疗、住院救助、高额医疗费用4再救助、街镇临时性医疗补助、民政局专题救助多合一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兜底” 保障作用,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城乡医疗救助的模式已然形成。(四) 加大资金筹集力度,提高临时救助水平。我区重视临时救助的资金筹集,资金规模逐年增长,为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把临时救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为主,省级补助、征地拆迁费、福彩公益金中按比例计提为辅的筹资模式,确保了资金来源持续稳固。*年我区共筹集临时救助资金 1050 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 235 万元,区财政本级筹资 654 万元,从征地拆迁费计提130 万元,福彩公益金计
8、提 35 万元。建立了兼顾“收入型” 、“支出型” 的 贫困救助,将城 乡低收入人 员等六类民政对象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开展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意外伤害救助、突发性意外救助、贫困学生助学救助、其他困难救助 6 种类型救助,救助对象覆盖范围和救助种类及水平得到提高。在重大疾病救助条件上,针对重大疾病救助实行分类救助,不同民政对象设定合理的起助线与自负费用救助比例。(五) 建立慰问长效机制,及时做好节日慰问工作。做好六大节日慰问困难群众工作,合理安排慰问资金,及时送达慰问物品,全年共慰问受灾困难群众、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 12 类困难群体共 12 万人次,发放慰问金 978 万元,慰
9、问品折款 103 万元。三、存在的困难5(一)支出型贫困人员的救助难题因重大疾病、残疾等家庭支出过大但是收入超标的支出型贫困人员的救助存在难题。这些人员严格按照收入核算办法核算收入往往超标,但实际上这些家庭有可能比享受低保的家庭还更加困难,这些人员拼命挤低保的原因往往并不在意低保金额的多少,而是更加看重低保户可以享受医疗救助等低保附带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不纳入低保,这些人员信访不断,基层矛盾大,基层民政人员需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处理这些人员的信访;纳入低保又违背低保政策;纳入特殊困难建档家庭,又会出现医疗救助次均住院救助水平低,省民政厅对区县考核没法达标;纳入临时救助,将需要一笔巨大的资金,区县
10、、街镇恐将无力承担,需要上级最大限度予以资金支持。(二)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难题新的低保审批规程要求救助申请人签署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授权书,授权街镇、区民政局负责对申请者的对申请人的家庭成员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险、养老金、存款、证券、车辆、个体经营、住房公积金等收入和财产信息与公安、人力社保、国土房管、税务、金融、工商等部门和机构的信息进行核对。此项工作能否真正解决房产、存款等信息的核查难题还存在可操作性问题,一是经济状况核查涉及众多方面,工作量巨大,但是却缺乏全省统一搭建的比对系统;二是有些部门不配合,尤其是银行,根本不可能让人去查客户的账户存款信息,再则即使银行同意查询,存款人随时都可以
11、取6走存款,以存款使用完目前无存款为由。(三)社会救助资金缺口大一是医疗救助资金严重不足。我区贫困群体较多,*发201278 号文件要求扩大到民政部门建档人 员后,我区今年救助已达 11 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 2173 万元,医疗救助资金缺口大。二是临时救助资金缺口大,我区*年需安排临时救助资金 1500 万元,资金缺口较大。(四)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队伍仍然薄弱基层民政工作队伍人员少、任务重,街镇民政队伍薄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的主要瓶颈。一方面,新低保政策进一步强化了街镇审核责任主体,但街镇低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最主要还是靠街镇民政办,街镇民政办的任务更加艰巨;另一方面,街镇民政办力量仍
12、然较为薄弱,街镇民政工作压力大、事物繁杂、兼职多,但专职民政工作人员普遍不足,人财物配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基层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四、几点建议(一)探索改进完善相关政策1.建议上级取消对下级不合理的考核指标。建议*民政局取消低保补差必须达到低保标准的 60%、医疗救助次均住院救助水平达到 70%以上等不合理的指标,低保理应坚持应保尽保、坚持收入补差的原则,该享受多少低保金就吃多少低保金,硬性要求补差达标,违背收入补差的原则,也让其7他群众心里更加不平衡,客观上造成更多群众去挤低保。2.做好建档贫困人员建档与救助工作。建议有关部门更加重视建档贫困户的建档与医疗救助,逐步提高建档贫困人
13、员的医疗救助报销比例,让因病致贫人员有效分流出低保,也有效化解群众矛盾,缓解低保压力。3.建议相关部门不将救助政策与低保挂钩。低保不是解决一切社会保障问题的法宝,低保不该与其他附带政策相挂钩,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还得从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源头上着手。目前低保户子女上学费用减免、在校生午餐补助、公租房廉租房优先申请、水电气费用减免、殡葬费减免、节日慰问等一系列附带优惠政策众多,难免让吃不到低保的群众心里不平衡,建议考虑取消这些附带政策与低保相挂钩,实在无法取消的话,建议有关部门不再将各自出台的优惠政策与低保相挂钩。(二)加大救助资金支持力度一是请求上级 2014 年增拨医疗救助资金 900 万元,
14、解决我区医疗救助资金严重不足问题。二是请求上级增拨 2014年临时救助资金 500 万元,解决我区临时救助资金缺口。(三)加强基层救助队伍建设全面推行“街镇社会救助 业务办理大厅” ,由街镇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充分发挥街镇的主体作用。根据动态管理的要求,按照街镇人口规模,科学确定低保工作人员比例,保障中等人口规模(人口 5 万以下)的街镇保障民政办专职8人员达到 2 人以上,人口大镇(人口 5 万以上)达到 4 人以上,从根本上解决街镇专职民政人员不足问题。(四)建立统一的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建议省民政厅建立全省统一的经济状况核对平台,申请低保等救助对象输入身份证就可核对出机动车、房产、工商登记等一系列信息,以最大限度减少基层的工作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