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后代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学习和训练的费用社会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量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使用价
2、值的特殊性在于( ) A、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能保存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 D,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市场。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的经济规律。,2008年5.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 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 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 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 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资本,不变
3、资本(c),可变资本(v),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只发生 价值转移,能使价值增殖,m的唯一源泉,资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揭示了m产生的源泉:v 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 =m 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叫剥削率,假定工人劳动力价值为8元,每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6小时,当劳动力价值下降为4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4、) A、从100%下降至50% B、从100%上升至200% C、从100%上升至300% D、从100%上升至400%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工作日(小时),0,6,12,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6小时,6小时,100%,=,6,6,3,15,12,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m,9小时,=,6小时,15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整个劳动日长度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工 作 日(小时),6,12,剩余劳动时间,4,6
5、,12,剩余劳动时间,m,8小时,=,4小时,=,m,=,6小时,6小时,10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 ABC,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60元 (48c,6v,6m),3元,3元,0,108元 (96c,6v,6m),3元,2.7元,12元,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比较长期,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个别企业资本家获得的,它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区别,相对m和超
6、额m的关系,全体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联系,相对m和超额m的关系,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 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 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 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 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为每个工人8小时内生产2双鞋,每双鞋
7、生产资料价值为9元,工人活劳动创造价值为6元,剩余价值率为100。某资本家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使每个工人8小时内生产4双鞋。这时,超额剩余价值为:A 12元 B 6元 C 4元 D 1.5元 B,资本积累,资本积累(1)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或者说,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2)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的强制力量。,(3) 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 而且还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8、, 去扩大生产规模, 从而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4) 资本积累的规模, 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以及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在这种分割比例既定的条件下, 一切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积累量。这些因素有:第一,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第二,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第三, 所使用资本和所消耗资本的差额;第四,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资本有机构成,(1)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 从而分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2) 资本的技术构成, 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 则是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3)
9、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4) 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 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资本价值构成是指(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 D、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A,2009年7 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产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
10、机构成 答案:B,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进程中,资产阶级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到一起,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后果:劳动力相对过剩、收入的两极分化、失业问题,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量以及资本家个人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的比例。在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相对人口过剩: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 : 其一,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 其二,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在农业中过剩人口。 其三,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
11、职能形式,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销售阶段(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的基本条件: 1、三种职能形式资本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存性) 2、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在时间上连续继起。(继起性),资本周转,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周转时间: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叫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 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加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W=c+v+m= k
12、 + m,= k + p,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在质上和量上完全不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公式表示为:,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为( ) A、100% B、20% C、12.5% D、11.1%,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投入等量的资本,得到不等量的利润,30,20,10,30%,20%,10%,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30%,20%,10%,不同部门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竞争,表现为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投
13、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客观要求,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20%,20%,20%,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之和除以全社会的资本之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2、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3、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危机的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危机阶段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