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于)有司,辄【总是】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jin【艰难窘迫,坎坷不顺。】二十年。文恭捐馆【捐馆是死的比较委婉的说法,“捐”指放弃,“馆”指官邸,放弃自己的官邸,一般是指官员去世。后遂以“捐馆”为死亡的婉辞。亦省作“捐舍 ”】,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舍弃】其梯,轴轳【用辘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悼念,凭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邑,通“悒。忧郁不乐貌】不乐,盖文洁中【受到、遭到,引申为听到】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
2、不事文墨久矣, 故见大父辄欷歔【1.叹气 2.抽咽】。是日将别,顾【回头】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你就算了, 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不要毁掉先人的事业。】 注意:采分点 已,结束。还,回去,不能译为“还是,还要”。期,期望,希望。坠,毁坏,坏掉,影响,破坏。,大父泣曰:“侄命蹇【1.跛,行走困难:蹇足。蹇步。2.迟钝,不顺利:时乖命蹇,才高运蹇。3.傲慢。4.穷困。5.驽马,亦指驴】,特【只】耕而【却】不获耳,藨蓘【bio gn 耕耘和培育】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 子。”乃拈 “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点,删除。文不加点,是说文思敏
3、捷, 写成的文章连一个字也不必改动 )文洁惊喜,击节(1、出使的意思。2、打拍子,形容对别人的诗文艺术等赞赏)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作者曾祖父的名号尊称)其【大概】不死矣!”(可以永生了),甲午正月朔【初一】,即入南都,读书(于)鸡鸣山,昼夜不辍【停】,病(动词,生什么病)目眚【1.眼睛生翳:目昏花。2.过错:“不以一 掩大德。”】,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 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 耳不敢听。【有人拿经书里的考题来互相讨论,题目一传入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 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愿听了】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
4、【李廷机(1541 年1616 年),号九我,泉州浮桥人。少贫励学,1570 年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十一年会元、榜眼,累官礼部沿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清官贤相】,詈(责骂)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 “愤怒的、恼怒的)而泣,公简【同“检”检查】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j急切:待解决,须纠正。 亟 q屡次:请(屡次请求),来问讯。】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品味揣摩试卷】更置丹铅【古人点评校对 文字时所使用的丹砂和铅粉,后泛指点评、 校对】。易经以大父拟元【第一】,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5、,按: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极为严格,相关官员作弊的要被处死,地方考试也不例外。但这一段文字所记考试如同儿戏,令人费解。试揣摩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此事在传播过程中,张岱先人都是代代口耳相传,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多了一些不实的成份;二是因为张岱极有个性,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习八股文,或许他欲借此故事来表达他对科举考试的 看法也未可知。,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ci 官】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 易【轻视】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案件),令五县会鞫【 审问 】之。 贞父语同寅【同僚】曰:“爰书【司法文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此) 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贞(
6、没有坚决推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父歙然【和乐融洽貌】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案: 书写要端正美观; 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 考试内容为作文,且考试时间长; 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语,可知“考试时间长”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