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5 年多重耐药菌实施监管与改进总结院感科通过实施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及时了解了多重耐药菌在我院的流行分布情况,加强了医院多重耐药菌及其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管理,将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查找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一、多耐药监测报告 2014 年 12 月 1 日至 2015 年 11 月 30 日多重耐药菌个案登记共140 例,其中院外带入 109 例,占 77.86%(2014 年占 58.82%) ,院内发生 31 例,占 22.14%;脓液培养 47 例,痰培
2、养 27 例,尿培养18 例,血培养 15 例,阴道分泌物培养 17 例,大便培养 15,胸腹水培养 2 例。感染科室分布如下:外一科 27 株(院外带入 25 株)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 26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1 株。外二科 27 株(院外带入 10 株)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 8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3 株,肺炎克雷伯氏菌 4 株,铜绿假单胞菌 5 株,表皮葡萄球菌 1 株,嗜麦芽单胞菌 2 株,溶血葡萄球菌菌 3 株,普通变形杆菌 1 株。内一科 19 株(院外带入 16 株)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 14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2 株,人葡萄球菌人亚种 1 株,嗜麦芽单胞菌 1 株,芳香黄杆
3、菌 1 株。2内二科 16 株, (院外带入 13 株)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 7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2 株,表皮葡萄球菌 1 株,肺炎克雷伯氏菌 3 株,铜绿假单胞菌 1 株,奇异变形杆菌 1 株,嗜麦芽单胞菌 1 株。内三科 16 株(院外带入 13 株)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 9 株,表皮葡萄球菌 1 株,肺炎克雷伯氏菌 3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3 株,奇异变形杆菌 1 株。内四科 3 株(院外带入 3 株)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 1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1 株,肺炎克雷伯氏菌 1 株妇产科 17 株(院外带入 15 株)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 10 株,表皮葡萄球菌 5 株,粪肠球菌 2 株
4、。肛肠科 7 株(院外带入 7 株) ,均为大肠埃希氏菌。儿科 7 株(院外带入 7 株)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 4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1 株,溶血葡萄球菌 1 株,沙门氏菌某些种 1 株。康复科 1 株,为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菌排序:大肠埃希氏菌 87 株,占 62.14%,金黄色葡萄球菌 14 株,占 10.0%,表皮葡萄球菌 8 株,占 5.71%,肺炎克雷伯氏菌 11 株,占 7.86%,铜绿假单胞菌 6 株,占 4.29%,溶血葡萄球菌 4 株,占 2.86%,嗜麦芽单胞菌 4 株,占 2.86%,粪肠球菌 2 株,占 1.43%,奇异变形杆菌 2 株,占 1.43%,芳香黄杆菌
5、1 株,普通变形杆菌 1 株,人葡萄球菌人亚种 1 株,沙门氏菌某些种 1 株,分别占 0.71%。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1.部分医生对院外转入的重症病人未及时进行细菌加药敏监测,3无法及时判断是院外带入还是院内感染,直到临床治疗无效时再做监测为多耐药菌,导致防控措施不及时。 2.部分医生未及时下隔离医嘱,入院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而使用时间过长,到病人病情无缓解时,才进行药敏监测,是导致多重耐药菌产生的主要原因。3.部分科室对多重耐药菌实施的隔离措施不规范,导致科内医务人员未早期采取适当的隔离防护措施;对感染患者的管理也不规范。 4. 少部分科室手卫生设施不到位,未在病床旁及时挂手消液,导致医务
6、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手卫生执行差。5.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感染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二、整改措施 1. 加强全院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植病例的监测、报告、处理流程,及时下隔离医嘱,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加强多重耐药菌病人的管理,要做到早隔离、早预防、早治疗,及时进行卫生宣教。2.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要求医务人员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早期进行病原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严禁经验性、长时间、单一性使用抗菌药物;对越级使用的抗菌药物按规范进行申报,对院外转入的重症病例、感染严重的病例、有侵入操作的病例早期进行药敏监测,控
7、制多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时规范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防范院内感染暴发流行。 3. 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每天对4地面和墙面进行 2 次消毒处理,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仪器表面,应当每天进行 2 次擦拭消毒,及时挂隔离标识、手消液;多重耐药菌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必须当感染性废物进行处理。 三、效果评价 1.医院和各科室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升了全院医务人员院感防控意识,重视对高危病人、重点病人的院感防控,对院外转入的重危病人能早期规范地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了临床科室感染病例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送检率。 2.全年共 140 株多耐药
8、感染病例,比去年增加了 106 例,增长率 312%,其中有 109 株是院外带入,因此通过培训学习,使医务人员能够早期进行病原和药敏检测,避免盲目选用抗菌药物。特别是由上级医院转入我院的,主管医生能意识到多重耐药菌感染机率非常大,因此转入后,能及时进行病原菌监测。3.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加强了个人防护意识。高度重视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4.能够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上报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主动配合、协助院感科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5院 感 科2016 年 1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