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工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 -.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9604709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工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工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学会反思2008 年 3 月教学反思刘红柱很久以来,学校教研室就要求老师们每个星期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写了几次后,确实有些许收获,但今天细细想想,觉得自己很有困惑:究竟是反思什么、如何反思?确实,作为老师,在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应该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怎样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以“灌输”为主的课堂风景线又有多少改观呢?学科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而人为的“渗透”是学科教学的教育范式吗?我们的教学是基于教育技术的一种课程统整,还是技术至上、工具主义的表演?“学科性”应该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旗帜呢,还是应该强调在解决问题中搭建与其他学科

2、知识进行综合的“平台”,并逐步将“学科课程”转型为“领域课程”呢?当有学生不愿意听讲时,该怎么办?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辨与认真的思考,从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最合适的方法。为师几年后,我越来越感觉到: 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因而也就要求我们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应当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的实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在我看来,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就是“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占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大部分。而课堂

3、教学本身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面有着太多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信息学的问题需要解读。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如何评价“课堂教学”?“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可能我们很多老师平时都在忙于一些琐碎的日常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想想,可能自己花了时间与精力做的事却没有得到该有的效2果。我认为:有什么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教学行为。“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团队”的形成。归根结底,意味着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得到转变: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

4、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然而,教育理论不是空泛概念的“文字游戏”,而是指引教育实践的参考原则;教育实践也不是尝试错误的技术性活动,而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因此,既要消除“理论优位”、“理论第一”的偏执,也要消除“反理论”的心态。当然,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对话”,并不是“取消”这两种角色,或把两者“等同”起来。亦即,并不是要求每个教育理论工作者都直接走上中小学讲台,也不是要求每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撰写理论著作,而是两者从各自角色的角度,共同为解决直面的教育问题提供思路。所谓“教师研修”,不是指单纯地灌输现成的理论教条,而是指激活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或是“实践性知识”。所谓“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也不是指中小学教师一味听命于大学教师的“理论”,而是指提供专业支持,平等对话,共同求得教学的智慧。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化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合作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写教学反思,先得学会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