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 (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校长培训班讲座),前言:课程改革情况简介,课程改革的背景: 1、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对我国的要求和挑战; 2、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引起的思考; 3、我国人口负担转化为资源优势的必然之举; 4、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及课改的必要性; 5、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加大,课程改革是发动机,是催化剂。,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提出宏观要求,包括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设置与结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编写与选用的原则、课程评价的原则,等等。,2、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
2、、课程设 计思路); 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内容标准(学科内容与要求、必修与选修设计、学分要求等等); 课程实施(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3、根据学科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为与现用的“大纲教材”区别,称为“课标教材”);打破“全国一统”、“千人一面”的教材使用模式,实行编审分离、公开竞标、自主选用的教材管理体制,形成教材的多元化。 4、从2001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区进行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实验,以后逐年扩大试验范围,到2005年基本在全国推广。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各学科教材进行完善,不断提
3、高其质量。,一、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设计为: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4、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基础教育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为“科学”课程;历史、地理综合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美术、音乐综合为“艺术”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
5、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从小学到初中分为19年级,其中小学阶段为16年级,初中阶段为79年级。 1、小学阶段(16)年级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
6、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含写字)、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2、初中阶段(79年级)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等)。积极倡导各地开设综合课程,鼓励学校开设选修课程。,(二)高中教育阶段课程结构,课程改革纲要指出,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高中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
7、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在高中阶段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高中课程的设置提出了以下要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型的课程结构。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
8、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高中课程结构设计为由学习领域、课程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要获得一定的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行学习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课程科目 高中课
9、程的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既涵盖的科目为:语言与文学领域(语文、外语);数学领域(数学);人文与社会领域(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领域(艺术或音乐、美术);技术领域(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领域(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1213个科目。,3、课程模块 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均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着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知识,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
10、方式提出具体的要求与建议。,以高中物理课程为例,共有12个课程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模块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设置相应的必修学分;选修模块由若干系列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选学有关的内容。必修和选修模块都赋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特色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三、课程标准的
11、主要内容,这次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课程标准”的出现,逐步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这是现代课程理论的要求(课程理论规定了课程的5个要素,即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用“课程标准”作为学科课程管理的统一度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都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年级和高中各学科均制定课程标准,取代原来的学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包括:,(一)课程性质:包括本学科课程的基本特性、学科功能、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等等; (二)课程目标:包括本学科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一般都强调了课程实
12、施的“三大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课程内容标准,包括学科内容与教学要求、必修与选修设计、学分要求等等; (四)课程实施,包括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 (五)课程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特别强调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倡导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四、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活动”,新课程标准强调树立全新的价值观、教学观、学习观、过程观、评价观,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价值观 1、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文化价值; 2、课堂教学的能力
13、与方法价值; 3、课堂教学的道德与人格价值; 4、课堂教学的生命发展价值。,(二)教学观 1、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没有师生交流的教学等于没有发生教学;“交流与互动”是“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各学科新教材的“精神内涵”。传统教学观念中以教师单方的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授式”教学形式必须废除。,2、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的的“主宰”和“领导”;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3、教师要从根本上改造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教师
14、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三)学习观 1、学习的本质是“做”,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学习常常是无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活动”构成过程要素,学生的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提出“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的口号。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中的生命。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对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四)过程观 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过程的特殊性,在许多教育活动中,“过
15、程即目的,过程即结果”。 “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课堂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过程中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评价观 提倡多元智能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评价和指导需要放眼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以及实践活动均成为评价要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鞭策与促进。,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六度”,即: 、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自主、开放、活跃、创新。体现学生思维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主
16、动、体验、表现、感悟。注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参与和展示。 、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度:理解、巩固、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师生情感的亲合度:交流、互动、亲切、和谐。情绪感染,人文关怀,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5、学习方法的提炼度: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方法的教学是最终的教学”。 6、学生能力的延展度:再现、升华、迁移、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终身学习能力。,五、课程改革对学校管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树立全新的价值观、教学观、学习观、过程观、评价观,学校教学管理的观念与机制也要随之改变。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二)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发展 (三)研究课程标准,构建教学模式 (四)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教学特色 (五)开展“校本教研”,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六)深入教育科研,增强管理效益,以上是关于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实践的认识与思考,谨代表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谢谢大家! email: tel:0311-6078838 618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