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条件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而创设良好育人环境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建设一支符合新形势下工作任务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构成应当包括学校中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以及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团队干部和骨干班主任组成的兼职辅导教师。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正确的角色意识、相应的专业知识、相应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角色意识同传统观念相比,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角色意识主要体现在
2、以下几方面:1.由传统的德育工作者转为新型的心理辅导员由于教育部 1999 年 13 号文件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隶属于德育管理的系列,因此许多地方都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看作是德育工作者的一部分,但实际上这两项工作是有很大区别的。德育工作同心理辅导工作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显著的差别。仅从社会角色和工作原则的角度看,二者的区别就十分明显。德育工作者扮演的主要是社会规范代表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教育的依据主要是社会规范,教育的归宿是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因此在工作中十分强调原则性、方向性、主导性和一致性等要求。而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心理辅导员扮演的主要是助人者的角色,辅导的依据主要是个体
3、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辅导的归宿主要是个体心理功能的正常化,为达此目的,在辅导过程中经常强调个别性、发展性、理解性和保密性等要求。能否正确区分这两项工作的差别,对于基层的辅导教师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十分必要。一些兼职辅导教师常因对此理解不准确,角色转换不及时,因而产生激烈的角色冲突,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从理论上讲,实现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但由于我国心理学专业人才的紧缺和编制方面的限制,以兼职为主的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一些由德育干部或班主任兼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就必须解决好角色转换的问题。2.由单纯的班级管理者转为班集体的领导者自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
4、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把班级看作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在学校管理中也经常把维持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完成作为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但实际上,班级组织的功能绝不仅限于为教学服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社会心理系统,它还具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尤其是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如满足学生发展性需要的功能、社会角色的分配功能、交际能力的训练功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个性完善的功能等。在这方面,班主任要想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就必须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班集体建设的基本规律,提高促进班集体形成与发展的能力,当好班集体的领导者。3.由学生人身安全的监护者转为学生身心健
5、康的维护者以往,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人身安全的监护责任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学校上上下下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防范措施。但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受到的心理伤害和因此导致的心理障碍,一些领导和教师却缺乏应有的警惕和重视。然而,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学生在校期间因学校和教师的失误所导致的心理创伤以及心理障碍,应该视为一种严重的教育事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教师的工作职责中,不仅要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负责任,而且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责任。作为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对此就更负有直接的责任。因为他们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或避免各种心理上的伤害。4.由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者转为个性发展
6、的促进者以往一些人常把控制和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来看待,只要能把学生管住,不出什么大问题,就算是一个合格教师。至于教师任教期间对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是否起到了促进作用,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却很少有人关注。由此造成少数教师把限制、约束、制服学生作为教师能力的一种标志,其角色意识中对自己的期待更像是一名管教,而不是一位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应有所转变。从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角度看,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效果,不应把能否限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而应把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于心理辅导教师更是如此。5.由居高临下
7、的教育者转为平等沟通的知心朋友在传统德育工作模式中,由于教师是社会规范的代表者,承担着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责任,在传递社会规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所以,就扮演着灌输者的角色,出现了居高临下的父母型角色意识及“我行、你不行”的权威型心态。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让学生敢于并乐于向教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因此必须同学生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彼此接纳的和谐关系,而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必须以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尊重为前提。二、专业知识的丰富与扩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专业性表现在,它以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以心理学应用
8、技术为工作手段,以心理辅导实践为适应条件。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很难胜任这项工作。根据我们的培训经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掌握以下专业知识:1.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年龄特征。2.个性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学生个性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3.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重点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心理学规律。4.心理卫生学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的表现与成因。5.心理诊断与评估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心理测评与诊断的原理与方法。6.咨询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重点是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原理与方法。三、专业能力的丰富与扩展为了胜任心理健康教育
9、的工作任务,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专业能力与技能。从心理辅导教师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看,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与不同类型学生充分沟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帮助的前提条件。这里所强调的是与不同类型学生的正常交往与充分沟通,同那些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的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并非难事,而同那些有问题行为、学习成绩较差、同教师的关系不够融洽的学生进行正常交往,建立彼此信任的和谐关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尊重、平等、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等积极态度,又需要掌握正确的
10、沟通方式与技巧。2.对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诊断的能力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上的矛盾、困惑、失衡、失控等问题是常有的事情,其中少数人也可能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或障碍,这就要求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及时作出初步的诊断和鉴别,以便适时采取相应对策,防止问题恶化或者导致严重后果。在这方面,虽然不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必须达到专业咨询师的水平,但从建立、完善学校心理服务系统的要求看,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诊断标准必须有所了解。比如,对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各种问题行为和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精神病及精神分裂症的初步诊断标准等,都是应该了解和掌
11、握的。3.运用团体辅导的原理与方法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能力纲要中指出:“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里说的活动课就是指各种团体辅导活动。近年来在评课过程中发现,团体辅导活动在组织与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过分重视表面形式、沟通方式过于单一、教师临场应变能力较差等。其原因主要是团体辅导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中许多原则与方法同传统的班级或团队活动有很大的差别。心理辅导教师要增强这方面能力,不仅应在实践中逐步积
12、累经验,还必须通过加强专业指导,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4.运用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学生成长中发生的心理问题,必须采用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原理与方法,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一定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的原理和方法,并能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辅导工作之中。比如心理咨询中的交友、共情、倾听、支持、引导、助人自助等原理与方法,都能够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方式,增强沟通能力,改善师生关系,取得理想教育效果。5.同其他教师及家长沟通与协调的能力和足够的人际影响力学校中的心理辅导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源于家长或某位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行为,
13、要想改变学生的处境,就要改变相关人员的错误观念及不当行为。此时,心理教师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根据我们的经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想较好地发挥这种协调作用,一定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专业威望。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同科任教师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充分发挥其专业影响力。四、心理素质的高标准心理教师不仅要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专业化的要求,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胜任职务的要求。其中比较重要的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这主要应体现在在理解教育过程、看待学生等方面,要有全面、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一方面,要确立
14、科学的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教育信念,如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发展观、质量观、健康观、教育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做到正确理解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局部与全局、静态与动态、历史与现实、绝对与相对等复杂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应借助合理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现实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受到各种错误认知的影响,存在成见、偏见和误解。比如以偏概全、过分概括化、表面化、绝对化等。这种不正确的评价常常是妨碍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并与其建立和谐关系的主要原因。因此,心理教师必须在思维水平上达到较高的标准。2.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美国全国教育联
15、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对于专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在情绪状态及其表达方式上理应比一般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这是职业适应的需要。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积极乐观的情绪特征,同时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出现消极情绪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与控制,防止出现因不合理宣泄而导致对学生的心理伤害。3.真诚、友善、宽容的性格特征
16、教师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早已有人作过专门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马特拉发现师生之间在 22 种性格特征上的相关系数分别从0.110.46 不等,全部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心理辅导的工作性质要求心理教师必须具备真诚、友善、宽容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其中,宽容精神对于心理辅导教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教师会接触到许多存在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生,对待这些学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宽容的态度,不管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多么不符合心理教师本人的价值观。如果心理教师表现得过于挑剔和苛刻,缺乏真诚和友善的态度,这样就失去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从而也就失去了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基本条件。4.自
17、知、自爱、自尊、自信的自我观念积极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了解,有合理的自我评价,有积极的自我体验,既不自傲,又不自卑,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自省意识,这样才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保持心态的平和,把握行为的分寸,增强心理容忍力和抗挫折能力,防止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不必要的过敏反应发生。这些都是一个合格的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5.自律、自制的良好意志品质在心理辅导与咨询中,有一些职业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心理教师应该了解并加以自律的。如咨询过程中的保密性要求,对移情现象的正确处理,对同来访者之间发生专业服务以外其他关系的限制等,都需要辅导教师具有
18、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随着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日益扩大和专业素质的日益提高,如何加强和完善对这批专业教师的管理已经成为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但是文件下发五年之后,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当前,在对心理辅导教师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的同时,必须尽快解决好心理辅导教师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和职称系列问题,同时要尽快解决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督导和自我保健问题。从长远的观点看,只有在学校中创设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环境,充分满足心理辅导教师的合理需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才能使这支队伍不断得到巩固和壮大,从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健康、顺利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