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试验规程.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593020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试验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试验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试验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试验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试验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悬液温度甲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乙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悬液温度甲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乙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2.0-1.9-1.9-1.8-1.8-1.7-1.6-1.5-1.4-0.0012-0.0012-0.0012-0.0011-0.0011-0.0010-0.0010-0.0009-0.000914.515.015.516.016.517.017.518.018.5-1.3-1.2-1.1-1.0-0.9-0.8-0.7-0.5-0.4-0.0008-0.0008-0.0007-0.0006-0.0006-0.0005-0.

2、0004-0.0003-0.0003表 9.2.4-2(续)悬液温度甲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乙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悬液温度甲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乙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19.019.520.020.521.021.522.0-0.3-0.10.0+0.1+0.3+0.5+0.6-0.0002-0.00010.0000+0.0001+0.0002+0.0003+0.000425.025.526.026.527.027.528.0 +1.7+1.9+2.1+2.2+2.5+2.6+2.9+0.0010+0.0011+0.0013+0.0014+0.0015+0.0016+0.001822.523.023.52

3、4.024.5+0.8+0.9+1.1+1.3+1.5+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28.529.029.530.0+3.1+3.3+3.5+3.7+0.0019+0.0021+0.0022+0.00234按下列公式计算土的颗粒粒径:(9.2.4-3 )(9.2.4-4)式中:d土的颗粒粒径,mm;K粒径计算系数,可直接查表 9.2.4-3;T时水的动力黏滞系数,查表 16.1.4,(10-6) kPaS;土粒比重;T时水的比重;4时水的密度,g/cm 3;g重力加速度,cm/s 2;Lt时的土粒沉降距离,cm;t沉降时间,s。表 9.2.4-3 粒径计

4、算系数 K 值表 9.2.4-3(续)5按本标准 9.1.4条 2款的规定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如系与筛析法联合分析,应将两段曲线绘成一条平滑曲线。6百分数的计算值精确至 0.1%,颗粒粒径的计算值精确至 0.001。9.2.5密度计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9.2.5。表 9.2.5 颗粒分析试验记录表(密度计法)工程名称 试验 取样编号 计算 试验日期 校核 试样质量 30g 量筒号 弯液面校正值 土粒比重 密度计号 比重校正值 试验时间下沉时间min悬液温度密度计读数 R温度校正值 m分散剂校正值CDRM RH 土粒落距cm粒径mm小于某粒径试样质量的百分数%9.3 移液管法9.3.1 本试

5、验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 0.075 mm的细粒土。9.3.2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移液管:容积 25mL。2烧杯:容积 50mL。 3天平:称量 200g,最小分度值 O.OOlg。4其他同 9.2.2条 2、3、5、6、7 款。9.3.3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称过 0.075mm筛的烘干试样,黏土为 10g15g,粉土试样为 20g,按9.2.3条 15 款的步骤制取悬液。2按式( 9.2.4-3)计算粒径为 0.075,0.01,0.005,0.002mm 和其他所需粒径的土粒下沉 10cm所需的静置时间。3 测读悬液温度。用搅拌器在量筒内沿悬液深度上下搅拌约 1min,取出搅

6、拌器。4开动秒表,根据各粒径的静置时间,提前约 10s将准备好的移液管放入悬液中,浸入深度为 10cm,用吸球吸取悬液 5mL。每吸取一组粒径的悬液后应重新搅拌,再吸取另一组粒径的悬液。5 将移液管下口放入烧杯,由上口倒入少量水,开阀门使水流入移液管,将管内的试样悬液洗入烧杯。6将烧杯内的悬液蒸发浓缩半干,在 105110温度下烘至恒量,称试样烘干质量。烘干时间不应少于 8h。7试验应在恒温室内进行,允许室温变化范围为0.5。8温度计读数精确至 0.5,称量精确至 0.OOlg。9.3.4 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按下列公式计算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质量的百分数;(9.3.4)式中

7、:吸取 25mL悬液中的试样烘干质量,g;吸取悬液的体积( 25cm 3);悬液总体积(lOOOcm 3)。2按 9.2.4条 4款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3计算值精确至 0.1%。9.3.5移液管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9.3.5。表 9.3.5 颗粒分析试验记录表(移液管法)工程名称 试验 取样编号 计算 试验日期 校核 烘干试样质量 试样处理说明 烧杯号 土粒比重 吸管体积 量筒号 粒径mm杯号 杯加试样干质量g杯质量g吸管内试样干质量 g1000mL量筒内试样干质量 g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质量的百分数%10 界限含水率试验10.1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10.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

8、不大于 0.5 mm的细粒土。10.1.2本试验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圆锥仪:包括锥体、微分尺、平衡装置,总质量应为 76g0.2g。 锥体锥角为 3000.20,锥尖磨损量不得大于 0.3mm;微分尺量程不应小于22mm,最小分度值为 0.1mm。2 电磁块:吸力不应小于 1N。3读数显示装置:放大倍数不宜小于 10倍,成像清晰,并设有落锥后延时间 5s的显示装置。4试样杯:内径 40mm,杯深 30mm。5升降座;可使试样杯升降一定距离,并能微调。10.1.3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取通过 0.5mm筛的代表性土样约 400g,将土样分成三份,分别加入不同数量的水,

9、制备成接近液限、塑限以及介于二者中间状态不同稠度的均匀土膏,其预计圆锥下沉深度分别约为 4mm5mm、16mm18mm 和 9mm10mm。2将士膏分别放入盛土皿中,置于密封的保湿容器内,浸润静置约 24h。3取出盛土皿,将士膏用调土刀充分调拌均匀,密实地填入试样杯中,试样中应无明显的气泡存在。高出试样杯的余土用削土刀刮平。4接通联合测定仪电源,固定锥体上涂以凡士林的圆锥仪。调节读数显示装置,使初读数为零。5将试样杯置放在升降座上,调节升降座,使圆锥仪锥尖刚好接触土面。圆锥仪在自重作用下沉入土内,测读圆锥仪下沉 5s时的圆锥下沉深度。6取出试样杯,在杯中取 1个试样测定含水率,试样质量不宜少于

10、 10g。7按本条 36 款的步骤,测读其余两个试样的圆锥下沉深度和含水率。8含水率的测定应符合 7.1节烘干法含水率试验的要求。9圆锥下沉深度应精确至 O.lmm。10.1.4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 以含水率为横坐标,圆锥下沉深度为纵坐标,将三个圆锥下沉深度与相应的含水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关系曲线。按图解法通过高含水率的一点将三点连成一直线,如图 10.1.4中的 A线,直线上圆锥下沉深度为 17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液限,圆锥下沉深度为 2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塑限。图 10.1.4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2当三点线性偏差较大时,应通过高含水率点与其余两点分别连成两条直线,在圆锥

11、下沉深度为 2mm处查得两个含水率,当其差值不大于 2%时,取两点的中点与高含水率的点连成一直线,如图 10.1.4中的 B线,按本条 l款的方法分别在直线上查得液限和塑限。当两点的差值大于 2%时,应补做试验。3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0.1.4-1 )(10.1.4-2)式中:塑性指数;液性指数;液限,%;塑限,%;天然含水率,%。4液限和塑限以百分数表示,取百分数的整数值。液性指数精确至 0.0l。10.1.5液、塑限联合测定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10.1.5。表 10.1.5液、塑限联合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 试验 取样位置 计算 试验日期 校核 试样编号圆锥下沉深度cm含

12、水率%液限%塑_限%天然含水率%塑性指数液性指数10.2碟式仪法液限试验10.2.1 本试验方法适用子粒径不大于 0.5mm的细粒土。10.2.2本试验采用碟式液限仪,并应符合下列规定:l 碟式液限仪:由铜碟、支架及底座组成。铜碟为一球面,球半径为54mm,中心深为 27mm;支架应有对铜碟起落高度进行微调的装置,摇柄每转动一次,铜碟起落高度应为 10mm;底座应为硬橡胶制成。2专用划刀:1/4 圆弧的划刀截面为等腰梯形,上底宽为 2mm,高为 10mm,两腰线夹角为 60。10.2.3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取通过 0.5 mm筛的代表性土样约 100g,放在调土皿中,按需要加水,所加水量

13、使试样稠度相当于铜碟下落击数约 35击即可合拢,用调士刀充分调拌均匀。2取部分试样,平铺于铜碟的前半部,铺土时应防止试样中混入气泡,用调土刀将试样修平,试样中心厚度应为 10mm。3垂直铜碟转动轴,通过试样中心用划刀自后向前将试样划成槽缝清晰的两半。刻划槽缝时,可自后向前,再自前向后逐步加深,最后一次应自后向前并明显接触槽底。刻划次数不应大于 6次,并应尽可能减少划槽次数。4 以每秒 2转的速率转动摇柄,使铜碟反复起落,坠击于底座上,数记击数,直至试样两边在槽底的合拢长度为 13mm为止,记录击数。5在试样合拢部位两边,取一个试样测定含水率,试样质量不宜少于 10g。6将铜碟中剩余试样移至调土

14、皿中,再加水用调土刀反复调拌均匀,按本条 25 款步骤进行不少于两次的试验。两次试验试样的稠度应使试样合拢所需的击数分别约为 15击和 25击,测定各击数下试样的含水率。7含水率测定应符合 6.1节烘干法含水率试验的要求。10.2.4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以含水率为纵坐标,以击数为横坐标,将三个击数与相应的含水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关系曲线。按图解法将三点连成一直线,直线上 25击对应的含水率为液限。2液限以百分数表示,取百分数的整数值。10.2.5碟式仪法液限试验的记录格式同表 10.1.5,应在表格中注明为碟式仪法液限试验。10.3 搓滚法塑限试验10.3.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

15、不大于 0.5mm的细粒土。10.3.2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毛玻璃板:面积不小于 200mm300mm;2直径为 3mm的金属丝或缝隙为 3mm的模板或卡尺。10.3.3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取通过 0.5mm筛的代表性土样约 100g,放在调土皿中加水调拌均匀,加水量应使试样超过塑限,浸润静置约 24h。2将制备好的试样在手中捏揉至不黏手,然后将试样捏扁,如出现裂缝,表示含水率已接近塑限。3取接近塑限的试样一小块,先用手搓成椭圆形,然后用手掌在毛玻璃板上轻轻搓滚。搓滚时手掌应均匀施加压力于土条上,不得使土条在毛玻璃板上无力滚动。土条长度不宜超过手掌宽度,在搓滚时土条不应从手掌下任

16、一边脱出。在任何情况下,土条不得产生中空现象。4当土条直径搓成 3mm时产生裂缝,并开始断裂,表示试样此时的含水率即为塑限含水率。5当土条直径搓成 3mm时不产生断裂或土条直径大于 3mm时已开始断裂,表示试样的含水率高于塑限或低于塑限,都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当土条在任何含水率下始终搓不到直径 3mm即开始断裂,则该土无塑性。6取合格断裂土条 3g5g,测定其含水率。含水率测定应符合本标准 6.1节烘干法含水率试验的要求。10.3.4搓滚法塑限试验每组试验的试样应为两个,两个试样试验的差值,高液限土不得大于 2%,低液限土不得大于 1%。取其算术平均值,精确至 0.1%。10.3.5搓滚法塑限

17、试验的记录格式同表 6.1.6,应在表格中注明为搓滚法塑限试验。10.4 收缩皿法缩限试验10.4.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 0.5mm的细粒土。10.4.2本试验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中的试样杯作为收缩皿。10.4.3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l 取通过 0.5mm筛的代表性土样约 200g,放在调土皿中,加水制备成含水率约为液限的试样,用调土刀充分调拌均匀。2 在收缩皿内涂抹一薄层凡士林,将试样分层填入收缩皿中,每次填入后即将收缩皿在橡皮板上拍击,直至驱尽气泡为止。3将填满试样后的收缩皿表面刮平,擦净收缩皿,称收缩皿和试样总质量。4将填满试样的收缩皿置于室内逐渐晾干,至试样的颜色变淡时,放

18、入烘箱中烘至恒量,称收缩皿和烘干试样总质量;计算试样的含水率。烘干方法和含水率试验应符合 6.1节烘干法含水率试验的要求。5从收缩皿中取出烘干试样,用蜡封法测定烘干试样体积。烘干试样体积测定应符合 7.2节蜡封法密度试验的要求。6称量精确至 O.Olg。10.4.4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按下列公式计算烘干试样体积:(10.4.4-1)式中:烘干试样体积,cm 3;蜡封烘干试样质量,g;蜡封烘干试样在水中的称量,g;烘干试样质量,g;水的密度,g/cm 3;蜡的密度,g/cm 3。2 按下列公式计算土的体缩率、缩限和缩性指数:(10.4.4-2)(10.4.4-3)(10.4.4.4)

19、式中:土的体缩率, %;土的缩限,%;缩性指数;收缩皿容积,cm 3;w试样含水率,%。3体积计算值精确至 O.Olcm3,体缩和缩限计算值精确至 0.1%。10.4.5收缩皿法缩限试验每组试验的试样应为两个,两个试样试验的差值,高液限土不得大于 2%,低液限土不得大于 1%。取其算术平均值。10.4.6收缩皿法缩限试验烘干试样体积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7.2.6,体缩和缩限的记录格式见表 1O.4.6。表 10.4.6收缩皿法缩限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 试验 取样位簧 计算 试验日期 校核 试验编号收缩皿编号试样质量 g试样烘干质量 g含水率%收缩皿容积cm3烘干试样体积cm3体缩率%平均值%缩限

20、%平均值%液限%缩性指数%1 1 湿 化 试 验11.0.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具有结构性的黏性土。11.0.2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浮筒:长颈锥体,下有挂钩,颈上有刻度,刻度值为 O100,最小分度值为 5。2 网板:金属方格网,尺寸为 10cm10cm,网眼尺寸为 lcmlcm,可挂在浮筒下端。3玻璃水槽:水槽内尺寸高约 70cm,宽约 15cm,长度视需要而定。11.0.3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l 按工程需要取原状土或制各成所需状态的扰动土,用切土刀取边长为5cm的立方体试样。2应按 7.1节环刀法密度试验的要求,测定土的含水率和密度。3将试样置于网板中央,网板挂在浮筒下,手持浮

21、筒顶端,迅速将挂有试样的浮简放入装满水的水槽中。4立即测记浮筒齐水面处的刻度读数和开始时间。5试验开始后按 l,3,5,10,30,60min 进行读数,1h 后,按每隔 1h读一次数。根据试样崩解速度,可适当缩短或增加读数的时间间隔。6在每次读数的同时,应描述试样的崩解情况,包括气泡的冒出情况、崩解物的形状及大小、网板上残留试样的形状、试样在水槽底部堆积情况等。7当试样完全通过网板落下后,试验即告结束。如试样在水中长期不崩解或仅有局部崩解时,应描述试样在水中的情况。试样在水中浸泡时间不宜少于72h。8读数应估读至 1。11.0.4试样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l 按下列公式计算土的崩解量:(1

22、1.0.4)式中:土在时间 t时的崩解量, %;时间 t时的刻度读数;试验开始时的刻度读数。2计算精确至 1%。11.0.5湿化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11.0.5。表 11.0.5湿化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_ 仪器编号_ 试验_取样位置_ 试验用水_ 计算_ 土样说明_ 试验日期_ 校核_试样编号_ 密度_ g/cm 3 含水率_ %时间d:h:min试验时简h:min读数读数差朋解量%崩解情况12收 缩 试 验12.0.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黏质土类的细粒类土。12.0.2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收缩仪:由轻质金属材料制成的底座和支架、垫块、多孔板、测板及百分表组成。多孔板直径 70mm,厚

23、 4mm,孔的总面积应大于板面积的 50%:测板直径 10mm,厚 4mm,百分表最小分度值 0.Olmm。2环刀:直径 61.8mm,高 20mm。3天平:称量 500g,最小分度值 O.lg。12.0.3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按工程需要取原状土或制备成所需状态的扰动土,采用环刀按指定方向切取代表性试样,测试样质量及含水率。环刀法取样应符合 7.1节环刀法密度试验的要求。2从环刀中推出试样,置试样子多孔板上。在收缩仪底座上放置垫块,将试样和多孔板放在垫块上,在试样中心位置放上测板,安装百分表。应使百分表、测板、试样及多孔板的中心处于同一轴线上。3称收缩仪和试样的总质煎,测读百分表初始读数

24、。称量时应保持百分表读数不变。4试验初期,宜视收缩变形速率,每隔 1h4h 测读百分表读数并称收缩仪和试样的总质量一次。在收缩变形直线段时,读数不应少于 4次。48h 后,宜每隔 6h24h 测读一次,直至两次读数不变,试验结束。5试验时的环境温度,不宜大于 30。6取出试样,测试样烘干后的质量和体积。烘干试样质量和烘干试样体积的试验方法,应符合 6.1节烘干法含水率试验和 7.2节蜡封法密度试验的要求。7称量精确至 0.lg,百分表读数精确至 O.Olmm。12.0.4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l 按下列公式计算时间 f时试样的含水率:( 12.0.4-1)式中:时间 t时的试样含水率,

25、%;时间 t时的试样质量,g;试样烘干质量,g。2按下列公式计算时间 t时试样的线缩率:(12.0.4-2)式中:时间 t时的试样线缩率,%;时间 t时的百分表读数, mm;百分表初始读数,mm;环刀高度,mm。3 以线缩率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绘制关系曲线,如图 12.0.4所示。延长 I、阶段直线段相交,则交点相应的横坐标含水率值,即为土的缩限 ,I 阶段直线段斜率的绝对值为土的收缩系数 。4按下列公式计算土的体缩率:(12.0.4-3)式中:土的体缩率,%;环刀容积,cm 3;烘干试样体积,按式(10.4.4-1)计算,cm 3。图 12.0.4线缩率与含水率关系曲线5 收缩试验缩限

26、和体缩率精确至 0.1%,收缩系数取两位有效数字。12.0.5收缩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12.0.5。表 12.0.5 收缩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 试群编号 试验取样位置 环刀高度_ mm 计算土样说明 试验日期 校核时间d:h百分表读数O.Olmm线缩mm线缩率%收缩仪质量g收缩仪+试样质量g试样质量g含水率%13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13.0.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不大于 5mm且能自由排水的砂类土。13.0.2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量简:容积 500cm3及 lOOO cm3两种,后者内径应大于 6cm。2长颈漏斗:颈管的内径 1.2cm,颈口应磨平,锥形塞直径为 1.5cm的圆锥体,

27、镶于铁杆上。3砂面拂平器:十字形金属平面焊接在铜杆下端。4金属容器附套环:容积 250 cm3,内径 5cm;容积 1000 cm3,内径 10cm;高度均为 12.7cm。5振动叉。6击锤:锤质量 1.25kg,落高 15cm,锤底直径 5cm。7天平:称量 1000g,最小分度值 lg。8 台秤:称量 5000g,最小分度值 lg。13.0.3最小干密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取代表性的烘干试样约 1500g,用手搓揉或用橡皮碾在橡皮板上碾散,并拌和均匀。2将锥形塞杆自漏斗下口穿入,并向上提起,使锥体堵住漏斗管口,一并放入体积 1000cm3量简中,使其下端与量筒底相接触。3称取试样 7

28、00g,均匀倒入漏斗中,将漏斗与塞杆同时提高,移动塞杆使锥体略离开管口,塞杆锥体底面应保持高出土面 lcm2cm,使试样缓慢且均匀分布地落入 lOOOcm3量筒中。若试样中不含大于 2mm的颗粒时,可取试样 400g用 500cm3的量筒进行试验。4试样全部落入量筒后,取出漏斗与锥形塞,用砂面拂平器将砂面拂平,测读砂样体积。5用手掌或橡皮板堵住量筒口,将量筒倒转并缓缓地转回到原来位置,将土面拂平,重复数次,记下试样在量筒内所占体积的最大值。6称量精确至 lg,体积精确至 5cm3。取上述两种方法测得的较大体积值,计算最小干密度及最大孔隙比。13.0.4 最大干密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l取代表

29、性的试样约 4000g,按 13.0.3条 1款规定制备试样。2分三次倒入金属容器进行振击。先取试样 600g800g,倒入 1000cm3容器内,其数量应使振击后的体积略大于容器容积的 1/3,用振动叉以每分钟各150次200 次的速度敲打容器两侧。并在同一时间内,用击锤于试样表面每分钟锤击 30次60 次,直至砂样体积不变为止。锤击时,粗砂可用较少击数,细砂应用较多击数。3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后两次的装样、振动和锤击。第 3次装样时应先在容器口上安装套环。4最后 1次振毕,取下套环,用修土刀齐容器顶面刮去多余试样,称其质量。5若试样中不含大于 2mm的颗粒时,可取试样 1000g用 250

30、cm3的金属容器进行试验。6进行平行试验时,试样不宣重复使用。7称量精确至 1g,体积精确至 1cm3。13.0.5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l 按下列公式计算土的干密度:(13.0.5-1)(13.0.5-2)式中: 土的最小干密度, g/cm 3;土的最大干密度,g/cm 3;试样干质量,g;试样体积最大值,cm 3;金属容器容积, cm3。2按下列公式计算孔隙比:(13.0.5-3)(13.0.5-4)式中:土的最大孔隙比;土的最小孔隙比;水的密度,g/cm 3;土粒比重。3按下列公式计算相对密度:(13.0.5-5)(13.0.5-6)式中:相对密度;天然孔隙比或填土的相应孔隙比;天

31、然干密度或填土的相应干密度,g/cm 3。4密度计算值精确至 0.01g/cm3,孔隙比和相对密度计算值精确至 0.01。13.0.6最大干密度和最小干密度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试验,两次试验密度的差值不得大于 0.02 g/cm3,取其算术平均值。13.0.7最大干密度和最小干密度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13.0.7。表 13.0.7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_ 土粒比重_ 试验_土样编号_ 金属容器容积_ cm 3 计算_ 土样说明_ 试验日期_ 校核_ 最小干密度 最大干密度 试样编号试样质量g试样体积cm3干密度g/cm3孔隙比试样质量g干密度g/cm3孔隙比天然干密度g/cm3天然孔隙

32、比相对密度14 击实试验14.0.1 本试验方法分为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轻型击实适用于粒径不大于5mm的黏性细粒类土,重型击实适用于粒径不大于 20mm的黏性粗粒类土。14.0.2轻型击实试验的单位体积击实功为 592.2kJ/m3,单位面积冲量3kNS/m2;重型击实试验的单位体积击实功为 2687.9 kJ/m3,单位面积冲量73kNS/m2。14.0.3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击实仪:由击实筒、套简、击锤、导筒等组成。击实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14.0.3的规定。表 14.0.3击实仪技术指标落高 击实简尺寸 试验方法锤底直径mm锤质量kgmm内径mm简高Mm体积cm3护简高

33、度mm轻型 5l 2.5 305 102 116 947.4 50重型 5l 4.5 457 152 116 2103.9502台秤:称量 10kg,最小分度值 5g。3筛:孔径 5,20mm。4推土器:宜用螺旋式千斤顶或液压式千斤顶。14.0.4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干法制备试样时,按 5.1.3条要求制备土样。用四分法取代表性土样约 20kg50kg(轻型约 20kg、重型约 50kg),风干碾碎后过筛(轻型过 5mm筛,重型过 20mm筛),将筛下土样拌匀,并测定土样的风干含水率。根据土的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并按 5.1.4条 24 款的步骤制备 5个不同含水率的组试样,相邻两

34、个含水率的差值宜为 2%,其中应有 2个大于塑限,2 个小于塑限,1个接近塑限。2 采用湿法制备试样时,取天然含水状态的代表性土样 20kg50kg,按本条 1款步骤取土,并测定土样的天然含水率。根据土的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按本条 1款的原则选择至少 5个不同含水率的土样,分别将天然含水率的土样晾干或加水至要求含水率进行制备。14.0.5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将击实仪平稳置于刚性基础上,击实筒与底座连接好,安装好护筒,在击实简内均匀涂一薄层润滑油。称取一定量试样,倒入击实筒内,分层击实。轻型击实试样为 2kg5kg,分 3层,每层 25击;重型击实试样为 4kg10kg,分 5层,每层 56

35、击。锤击点应均匀分布在土面上。每层试样高度宜相等,两层交界土面应刨毛。击实完成后,土面超出试样筒高度应小于 6mm。2卸下护筒,用直刮刀修平击实简顶部的试样,拆除底板,试样底部若超出筒外,也应修平。擦净筒外壁,称筒与试样的总质量,并计算试样的湿密度。3用推土器将试样从击实筒中推出,从试样中部取 2个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含水率的测定应符合 6.1节烘干法含水率试验的要求。4对不同含水率的试样按本条 l3 款步骤依次进行击实。14.0.6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各点试样测定的含水率,按式(7.1.4-2)计算试样的干密度。2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

36、如图 14.0.6所示。取曲线的峰值点对应的纵坐标值为土的最大干密度 ,与其对应的横坐标值为土的最优含水率 。当关系曲线不能给出峰值点,应另取试样进行补点试验。图 14.0.6干密度 含水率 关系曲线3根据各击实试样的干密度和土的比重值计算试样的饱和含水率,并在图上绘制饱和曲线。按下列公式计算试样的饱和含水率:(14.0.6)式中:饱和含水率,%;土粒比重;水的密度,g/cm 3。4干密度计算值精确至 O.Olg/cm3,饱和含水率计算值精确至 0.1%。14.0.7击实试验记录表见表 14.0.7。表 14.0.7击实试验记录表工程编号 击实功能 击实简体积 试验 土样编号 击实次数 土的比

37、重 计算 仪器编号 击实筒质量 试验日期 校核 试验序号筒加试样质量g湿土质量g湿密度g/cm3含水率%干密度g/cm3最大干密度 g/cm 3 最优含水率= % 饱和度= %15 毛管水上升高度试验15.1 直接观测法15.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粗砂和中砂。15.1.2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l 毛管仪:包括支架、玻璃杯及厚壁玻璃管。厚壁玻璃管内径为2cm3cm,长约 100cm,刻度最小分度值 0.5cm,零点在下端,底端用金属网包住,见图 15.1.2。2天平:称量 2000g,最小分度值 O.Olg。1支架;2玻璃杯;3-厚壁玻璃管图 15.1.2毛管仪15.1.3试验应按下列步

38、骤进行:1 取代表性的风干砂土约 1500g,碾散后拌匀,借漏斗分数次装入玻璃管中,并用捣棒轻轻捣实,使其密度均匀,并达到所需的干密度。2将玻璃管垂直插入玻璃杯中,管身用支架固定。3注水入玻璃杯中,水面应高出管底 0.5cml.Ocm。测读水面高度并在试验过程中应保持水面不变。4注水入杯后,经过 5,10,20,30,60min,以后每隔数小时,根据玻璃管中砂土颜色的深浅,测记各该时间毛管水上升最高点至水面的高度,直至上升稳定为止。估读至 O.lcm。15.1.4 直接观测法毛管水上升高度试验的记录表格式见表 15.1.4。表 15.1.4 毛管水上升高度试验(直接观测法)工程名称 试验 取样位置 计算 土样说明 校核 试样编号 试样编号 试样状态仪器编号 仪器编号 试验时间毛管水上升高度cm试验时间毛管水上升高度cm15.2 土样管法15.2.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细砂和毛管水上升高度较小的细粒类土。15.2.2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土样管毛管仪:玻璃筒,直径 4cm6cm,高约 12cm,底端配有能塞紧的铺有筛布的橡皮塞;细玻璃管:测压管:直径 0.5cml.Ocm,长约 100cm;钢尺:刻度最小分度值为 O.lcm,装置时零点与试样底面齐平,见图 15.2.2。2天平:称量 2000g,最小分度值 O.lg。3切土筒:直径略小于玻璃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