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591213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治愈奇病集成手掌汗疱症病案栾某,男,42 岁。1964 年 4 月初诊。两手掌皮肤起白疱疹已有三年多,初起时两手掌潮红热胀,稍痒 34 天即起白疱,以后一层一层脱屑。每年春天发作为剧,伴五心烦热,神疲食少。患者曾去他院就医,长期内服维生素、激素、抗生素及涂敷消炎杀菌等药膏,药水均无效。检查两手掌皮肤起白疱如粟之大小,疱内无浆液,干瘪。舌淡红,脉弦而虚。治则养血祛风,调和肝脾。方药当归 25 克,茯苓 15 克,白术 15 克,柴胡 10 克,荆芥 15克,防风 15 克,甘草 10 克。服 2 剂后白疱减少,心烦热、手掌热胀改善,饮食正常。守原方再服 2 剂,两手掌皮肤恢复正常,以后随访未

2、见复发。(见中医函授通讯1982 年第 5 期)评析手掌汗疱症为肝脾不和,影响运化,化源不足,则血虚,血虚生风,风胜则燥,另血虚不能滋润肌肤亦会皮肤干燥,皮肤干燥则脱屑作痒。方用荆防逍遥汤治之,以达调和肝脾,养血祛风之目的,故该病治愈。(李祥云)皮肤阵发性潮红病案胡某,男,46 岁。患者一年来时常突然全身皮肤发红发热,活动或看书后明显,开始一月发作 12 次,数天后自退,近来发作频繁,甚则持续数天不退,以面部、胸部,上肢潮红为著,伴发麻发烫。曾去医院进行诊治,诊断为“划痕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行脑电图检查,拟为“癫痫” 。舌紫,脉数。治则清营化瘀。方药丹参 18 克,红花 9 克,穿山

3、甲 9 克,桃仁 9 克,赤芍 9 克,丹皮 9 克,川芎 9 克,泽兰 12 克,生地 12 克,牛膝 9 克,生首乌12 克,广犀角粉 3 克(冲服)。另每日肌注丹参注射液 2 毫升,共用药 50 剂,阵发性潮红愈。(见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评析皮肤阵发性潮红症属罕见,面红,颈、胸、肢红为热甚,属血分之热;舌紫肢麻为瘀阻脉络。古人有“病久必有瘀”之说,故用桃红四物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味,清营化瘀并镇肝育阴,使瘀祛热清,阴液复,气血通畅,阴阳调和,病乃愈。(李祥云)指甲青紫症病案陈某,男,28 岁。1982 年 11 月 24 日初诊。两手指甲青紫已年余,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诊断

4、不明。症见手指甲青紫如猪肝色,触之凉感,无肿痛,脉细涩。治则益气和营,温经通脉。方药炙黄芪 2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7枚,白术 10 克,制附子 6 克,当归 10 克,细辛 5 克,3 剂后青紫已去大半,原方续服 3 剂,指甲红润有泽。(见江西中医药1988 年第 3 期)评析本例罕见。依据症状推理,为脾阳不振,卫阳不充,肝血不足,爪失所养之故;又因阳虚血亏不能温养四肢,血寒凝滞则脉行不利,故指甲青紫。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痹,加附子、白术温肾暖脾,当归、细辛温补肝血,散寒通脉。辨证得当,药到病除,竟 6 剂而收全效。(吕志连)手掌发黄病案

5、潘某,女,28 岁。1986 年 1 月 2 日就诊。两手掌皮肤突然发黄已一个月,前医曾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 剂无效。证见两掌皮肤如桂圆壳样黄染,手心黄于手背,无痒痛,局部欠温少汗。两腕关节后及全身皮肤均正常,巩膜、小便、尿三胆及肝功能正常。舌苔白,脉缓。治则调和营卫。方药桂枝 6 克,芍药 6 克,生姜 3 片,炙甘草 6 克,红枣 10 枚,茯苓皮 10 克。2 剂后皮肤黄染减退。半月后复诊,述近两天手掌又黄染,仍予上方 3 剂治愈。随访至今未发。(见江西中医药1991 年第 2 期)评析本例病因不明,根据症状表现通过辨证,从营卫不和入手考虑,以桂枝汤加茯苓皮治疗,使营卫调和而病愈。(吕

6、志连)手足黄染病案陈某,女,18 岁。月经愆期已半年余,手足黄染。经治疗后月事正常,但手足黄染反而加深。作肝功能、超声波等检查无阳性反应。刻诊见两手足黄如橘色,鼻及唇口处亦轻度黄染,经来量少挟血,少腹胀满,大便干,小便正常,口苦纳差,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沉涩。治则通下逐瘀,清热利湿。方药茵陈 30 克,制大黄 10 克,黑山栀 10 克,元明粉(冲)10 克,郁金 10 克,丹皮 10 克,桃仁 10 克,桂枝 5 克,甘草 3 克。5 剂后,加入柴胡 5 克,枳实 3 克,赤芍 10 克。又服 10 剂,黄染明显减退,大便已行,经来色红,量中等,腹满减,唯手足足趾多处疮疖,搔痒流水。乃瘀热外

7、达,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服 5 剂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5 年第 4 期)评析此病起于经闭,瘀血内宿,新血不生,必碍脾之运化,水津不布,聚而成湿,湿蕴化热,瘀热内蓄,即可发黄。四肢为脾之主,故黄染以四肢为主。治当逐有形之宿瘀,引湿热外出,初用桃核承气汤合茵陈蒿汤,次诊又加四逆散疏肝解郁,最后因势利导,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解表散邪,仅服数剂而愈。(吕志连)小腿红绀病病案胡某,女,38 岁。1990 年 10 月 29 日就诊。一年前自觉双膝以下对称性暗红色斑,不规划片状,不高出皮肤,无搔痒疼痛,遇冷红斑增多,遇热红斑减退。曾服多种西药无效。红斑上沿至大腿内侧,行走后下肢酸痛无力,四肢厥

8、逆,面萎黄。平素白带多,味腥,舌淡夹青,苔腻中淡黄,脉沉细无力。西医诊为小腿红绀病。治则益气补血,调和营卫,温经散寒,化瘀通络。方药当归 15 克,桂枝 15 克,杭白芍 15 克,细辛 6 克,通草 10克,红枣 5 枚,炙升麻 6 克,鳖甲 20 克,黄芪 30 克,麻黄 6 克,杜仲 10 克,木瓜 6 克,焦山栀 10 克,赤芍 12 克,苡仁 30 克,桃仁6 克,生草 6 克。上方加减服 12 剂,并配合针灸,两下肢红斑减少转淡,四肢渐温,行走有力,白带减少,基本痊愈。(见云南中医杂志1991 年第 2 期)评析本病应属中医阴毒范畴,病理为气血两虚,营卫失调,寒湿内蕴,经脉瘀阻。究

9、其病因,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寒冷侵袭有关。故治疗以当归四逆汤合升麻鳖甲汤化裁,配合针灸疗法,取得一定疗效。(吕志连)面颊黄褐斑病案王某,女,21 岁。1974 年秋初诊。半月来两颧骨处发生黄褐色斑块,不痒不痛,面积逐渐扩大,因妨碍面容要求诊治。治则温经祛风,消瘢除疵。方药白芨 6 克,白芷 6 克,白蔹 4.5 克,白附子 6 克,白丁香(即雀粪)4.5 克,密陀僧 3 克。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用少许药末放入鸡子清或白蜜内搅调成稀膏,晚睡前先用温水洗脸,然后将此膏涂于斑处,晨起洗净。治疗一月斑除而复本来面容。(见新中医1980 年第 6 期)评析面颊部黄褐斑,多发于女青年鼻梁两旁,其色颇似妊娠

10、斑,只是色素较淡。此“五白药”制成之“五白膏”系有效验方,方中白附子祛风痰,逐寒湿,除一切风冷之气,除面部皮干瘢疵,消面部百病,白芷祛风燥湿解表,消肿排脓;白芨入肺经,肺主皮毛,入肺经助药力,消肿生肌,白蔹解毒消痈疽,白丁香化积消翳。全方配伍,可温经祛风,消瘢生新除疵,故而药后有效。医者共治疗二十余例,均收到较好的效果。(李祥云)黑斑病案程某,男,18 岁。1990 年 10 月 11 日就诊。两大腿内侧皮肤有手掌大黑色斑块已二月余,不痛不痒。黑斑 84 厘米,对称性,其黑如煤,枯暗不泽,边界清楚,或长或斜,形似地图,不高出皮肤,无鳞屑。述高考未中,性情暴躁,曾去精神病院治疗半月余,现情绪仍不

11、安,纳退,苔薄腻,脉弦数。治则清热疏肝治其内,解毒消斑治其外。方药丹皮 15 克,白芍 15 克,茯苓 15 克,生山栀 12 克,柴胡 12克,佛手 12 克,郁金 12 克,生白术 12 克,当归 12 克,薄荷 6 克,生甘草 3 克。每剂服二日,日服 3 次。外用:芫花 12 克,狼毒 20 克,大枫子 30 克,生半夏 30 克,苍耳子 30 克,苦参 30 克,黄柏 30 克,花椒 30 克,土槿皮 30 克,斑螯 10 克,郁李仁 60 克。用上等醋煎半至一小时,取汁搽患处,日 35 次。用药七日后情绪转佳,食增,黑斑边缘呈淡黑色,中部棕褐色,舌脉复常。去内服药,外用药再 1 剂

12、,法如前。一周后,黑斑全消。随访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2 年第 2 期)评析本病现代医学称黑癣。大腿内侧为肝经所过,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肝之气血不能内通外达,肝郁化火,浊气溢于股阴而成黑斑。故内用丹栀逍遥散清热疏肝,加佛手、郁金以增强疏肝理气之功;外用解毒化浊之法治已生毒浊之邪,醋煎增强疗效。如此内外合治,故效甚佳。(吕志连)黑变病(一)病案张某,男,24 岁。1977 年 8 月 4 日初诊。患者皮肤进行性发黑已三月余,皮肤干燥,无痛痒。检查:面色黧黑,耳下颈部和两下肢股内侧黑色素沉着较深,整个躯干均现黧黯,牙龈舌质见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曾去某院治疗无效,诊断为黑变病。治则理气活血化瘀

13、。方药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赤芍 10 克,红花 10 克,桃仁 10克,枳壳 10 克,桔梗 6 克,柴胡 6 克,牛膝 15 克,生牡蛎 15 克,甘草 3 克。服药数剂病愈。1978 年 5 月随访全身皮肤均正常。1981 年 5 月随访亦未见复发。(见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 年第 4 期)评析该病属中医所指的“黑疸” 。 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黑色属肾,肾虚则肤黑,青色主肝,肝血不足,不能外荣,故目赤面黑,便黑,肌肤爪不仁,均为瘀血之症。今患者症状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肝肾不足之

14、症,面肢黧黯,皮肤干燥,舌质紫斑为瘀血内阻之症。肝郁气滞、脉络受阻、气滞血瘀而致本病。今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脉络通畅,故而病愈。(李祥云)黑变病(二)病案胡某,女,46 岁。1980 年 4 月初诊。患者自 1976 年生第四胎后月经闭止,随即颜面、额部皮肤灰黑色,并逐渐加重,以后弥漫至颈部、腰腹、四肢、背部均呈灰黑色,肌肤甲错,病已三年余。1979 年病理切片:表皮部分棘层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下方为噬色素细胞及游离色素。曾多方求医罔效。自觉肢冷指麻,头晕心悸,食少便溏,脘部冰冷,精神萎靡,腰骶酸胀,小便混浊,近二月来皮肤搔痒难忍。检查:上下肢呈均匀一致的灰青色或灰黑色,皮肤干燥脱

15、屑,大腿内侧皮肤有块状血痂,舌质黯淡,边有齿印,苔薄腻,脉沉细弱。诊断为黑变病。治则温中健脾,和血化瘀。方药党参 15 克,焦白术 15 克,苡仁 15 克,炙甘草 6 克,丹参30 克,干姜 10 克,制附片 10 克,桃仁 10 克,红花 10 克,山楂 10克。服 15 剂,脘冷减,精神好转,皮肤沿血管有如蚁行。故上方加肉桂 6 克,加服大黄廑虫丸,日服 2 丸。服 20 剂脘冷止,全身搔痒有所缓解,再以上方加减:制附片 10 克,破故纸 10克,红花 10 克,桃仁 10 克,巴戟天 12 克,熟地 12 克,菟丝子 12克,枸把子 12 克,党参 15 克,焦白术 15 克,肉桂 6

16、 克,炙草 6 克,黄芪 20 克,丹参 30 克,大黄廑虫丸一日服 2 丸。先后服 45 剂,肌肤干燥变润,面部灰黑色退之八、九,脱屑好转,身痒已止,肢末转温,经水复行,四天净,精神转佳,体力增。以后又服养血补肾,益气健脾之剂调理巩固疗效,病愈。一年后随访未复发。(见湖北中医杂志1982 年第 6 期)评析黑色属肾,皮肤黑变病多因肾阴亏损,精血不足,气滞血瘀而发病。患者生活失宜,房劳损伤,产育过多,脾肾亏损,故用温中健脾,仿附子理中汤加味,取其后天济先天,先天资后天,以后在温肾壮阳、益气补脾的同时佐活血通络、消瘀破血,加用大黄廑虫丸。前后治疗三个月病除。(李祥云)全身毛发脱落(一)病案王某,

17、女,43 岁。1979 年 2 月就诊。头发、眉毛、阴毛、腋毛、全身汗毛全部脱落已半年,头皮光亮色鲜,不红不肿,时有瘙痒,精神欠佳,失眠多梦,胃纳欠佳,大便干结,二日一解,月经 23 月一行,量少色黯。患者到处求医,经中西药物治疗半年罔效。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治则滋肾养肝,养血生发。方药当归 12 克,赤芍 9 克,熟地 12 克,女贞子 9 克,何首乌 9克,紫河车粉 12 克(冲服),黄精 9 克,黑芝麻 12 克,白芷 9 克,白藓皮 9 克,枸杞子 9 克。另外用鲜生姜汁 30 毫升,核桃油 15毫升,调匀外擦头皮,每日 35 次。共服上药 28 剂,头皮痒止,毛发自出,诸证均减。以

18、后原方再加红花 9 克,坤草 9 克,又连服90 剂,头发眉毛乌黑粗壮,阴毛、腋毛、全身汗毛均长出恢复正常,精神转佳,胃纳已振,月经恢复正常。(见河北中医1986 年第 5 期)评析内经云:发为血之余。气血充沛,毛发滋润。肝藏血,肾藏精,精可化血。今患者肝肾阴亏,精血不足,毛发失于濡养则脱落。现用大量滋肾养肝,生血生发之剂,使肝肾阴血得以滋生,又配以活血通络之剂,并加用生姜汁增强血液循环,如此使毛发得养,毛发重生。(李祥云)全身毛发脱落(二)病案杜某,男,40 岁。1978 年 5 月就诊。脱发已六年,近二三年来头发、眉毛、胡须全部脱光,多方治疗无效。治则滋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方药木瓜 10

19、 克,早莲草 30 克,生地 12 克,熟地 12 克,首乌 16克,天麻 15 克,菟丝子 12 克,当归 10 克,白芍 15 克,茯苓 12 克,羌活 10 克,甘草 15 克。共服 70 剂,头发、眉毛、胡须均长出如常。(见陕西中医1980 年第 2 期)评析脱发多属油风、白屑风范畴,为血虚肌肤失养所致,也有因脾胃积热蕴蒸,上攻头皮。本病特点为头皮搔痒,大量脱屑,脱发。毛发的营养源于血,生机根于肾,“发为血余” 、 “肾,其华在发”,故共病机多责于肾虚血燥。本方生地、熟地、首乌、旱莲草、菟丝子、白芍、当归滋肾养血,木瓜、羌活、茯苓、天麻祛风利湿。在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生冷之物。若对于风湿

20、蕴于肌肤者,可用艾叶 10 克,菊花 10 克,防风 10克,藿香 10 克,甘松 6 克,荆芥 6 克,白藓皮 15 克,刺蒺藜 15 克,煎水洗头,隔日一次。或用苏打 30 克,硼酸 10 克分次化水外洗,每三日一次,也有疗效。(吕志连)全身毛发脱落(三)病案李某,男,37 岁。1983 年 5 月周身起风疹块,搔痒不已,头痒尤甚,三天后多处头发呈块状脱落,西医诊为脂溢性皮炎,治疗无效。一个月后头发、眉毛、胡须、腋毛、阴毛全部脱落。伴头部、躯干瘙痒,心烦失眠,纳差,溲黄,苔黄腻,脉弦数。治则祛风解毒,清热利湿。方药荆芥 6 克,白藓皮 10 克,僵蚕 10 克,苦参 10 克,地肤子10

21、克,焦山栀 10 克,苍术 10 克,车前子 10 克,当归 10 克,生地10 克,侧柏叶 30 克。共服 12 剂痒除寐安,上方去苦参、山栀、车前子,加白术 10 克,茯苓 10 克,连服二月,全身毛发生长,乌黑光泽。(见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 年第 4 期)评析本例为少见病例,系外感风毒及内蕴湿热所致。故用祛风利湿法使风毒清,湿热除,皮肤得以血液之滋润。古云:“发为血之余”,气血充沛,毛发重生。(吕志连李祥云)巨大皮角(足跟生角)病案夏某,女,3 个月。1977 年 9 月 2 日初诊。患儿出生后见双足跟各长一米粒大白色疙瘩,逐渐长大,已长至高 5.8 厘米,直径 3.9 厘米,为一圆

22、锥形角样肿块,质坚实,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呈淡褐色。右足跟肿物后缘又可见一纵形裂隙长 0.7厘米。双手指头均有轻度角化,双眼角及臂部有红斑、痂皮及细小皱裂。肿物裂隙处分泌物培养有白色念珠菌生长。病理切片:鳞状上皮组织过度增生肥厚,分化成熟,肿块表面高度角化,双侧跟骨 x 线摄片,双足跟无异常变化,软组织呈角状突出。诊断为”皮角” 。治则内治:平肝养血,健脾益肾。外治:解毒杀虫,软坚散结。方药内治(患儿尚在哺乳 ,由其母服药):玄参 30 克,当归 20克,白芍 20 克,川芎 10 克,茯苓 15 克,丹皮 20 克,山药 20 克,甘草 0.5 克,白术 20 克,丹参 15 克,白薇 10

23、 克,早莲草 20 克。服 6 剂。外治:夏枯草 30 克,三棱 15 克,莪术 15 克,地骨皮50 克,鸡血藤 25 克,白藓皮 50 克,土槿皮 50 克。水煎熏洗,每日 1 次,每次 2030 分钟,二天后皮角变软。洗方加冰片 15克。如此又治疗半月,双足跟皮角有 2/3 分离欲脱落状,足跟部有凸凹不平、浅在糜烂面,上有少许白色分泌物,有恶味。剪掉皮角,清洗疮面,敷一效膏(滑石粉 500 克,炉甘石 150 克,冰片 50 克,硃砂 50 克,片栗粉 100 克,共为细末麻油调成糊状),一日 1 次。如此一直治疗,至 1978 年 1 月 10 日复诊,足跟糜烂伤面基本平滑,结痂,但无

24、表皮新生。以后随访,患儿在同年2 月份因肺炎治疗无效而死亡。(见辽宁中医1979 年第3 期)评析皮角是一种罕见肥大性局限性的表皮疾病,为角样肿物:类似兽角,生长缓慢,发生在人体的正常皮肤上,好发于头面部,男性生殖器及下肢。今患儿皮角发生在足跟部且巨大,实属罕见,其发生原因可能为局部不洁或机械刺激,使上皮细胞增生角化不脱落,渐至堆积成角状物。本病属癌前期病变,患儿可能系先天不足,后天感受毒邪所引起,内服剂通过其母服药以养血平肝,健脾益肾,增强抵抗力。外用药给患儿薰洗,解毒杀虫,软坚散结,使皮角脱落,留有糜烂面用一效膏,促使表皮新生,皮损渐至缩小结痂变平。后因患儿肺炎死亡,失去良机。总之,本病例

25、之治验说明中药治疗奇病确有疗效。(李祥云)砒石引起白甲病案贾某,男,14 岁,1978 年 3 月某日就诊。自幼患哮喘,多方求治罔效。其父焦急,在 1978 年春获一偏方,名曰:“治哮百灵丹”,该药组成是每粒含砒石五厘(约 0.15 克),绿豆五钱(约 15 克), 据说每日服 1 粒,服满百日,哮喘根除。其父喜悦,如获至宝,令子每日服 1 粒,连服月余,哮喘未减,反增新疾,见十指甲、足趾甲均发白,如涂白石灰,不痒不痛,亦无反甲,曾辗转各地检查诊治均无效。检查患者发育较差,桶状胸,呼吸音减弱,有干性啰音及哮鸣音,口唇轻度紫绀,舌苔薄白、中心微黄,脉弦滑。治则祛风解毒。方药防风 10 克,每日煎

26、水频服,服用一月,白甲退,指趾甲恢复正常。(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 年第 1 期)评析砒石分红白二种,白砒为较纯的三氧化二砷,红砒尚含有少量硫化砷,其性味为辛酸大热,有大毒,有祛腐蚀疮截疟平喘之功,若超量服用可致人命,今使甲白实属少见。防风,本草求原曰:“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防风还有祛风活络的作用,散服用防风祛风解毒使白甲退,恢复正常。(李祥云)酒渣鼻病案黄某,男,55 岁。患本病已二十年,经中西医治疗均无效。刻下鼻尖部红色病变显著,并已扩大到两颊及下颌部,鼻部有丘疹,粗糙肥大,有瘢痕、囊肿、结节、萎缩凹陷。诊断为酒渣鼻鼻赘期。治则活血祛瘀,杀虫解毒。方药斑蝥 50 克,地肤子

27、 50 克,硫黄 50 克,白藓皮 50 克,大枫子 50 克,蜈蚣 10 条,蟾酥 10 克,冰片 15 克,蛇床子 15 克,百部25 克,雄黄 25 克,松香 20 克,烟膏 30 克,土槿皮 150 克,镇江醋 2.5 公斤,95%酒精若干公斤。以上为一料,将斑螯、蟾酥、蜈蚣、雄黄用布袋装好,其余药用醋浸泡 10 天,10 天后再将布袋内的药放入,再浸泡 35 天,然后取出布袋,将袋内药物捣碎后再入袋,放入酒精内浸泡 23 星期,弃药取液,二液合并,装瓶备用。用时将小毛笔蘸药液涂敷于皮损处,每次用量不超过 8 毫升,每隔二星期涂药一次,待皮茄自行脱落后,再涂第二次。患者共治疗九次,即痊

28、愈。随访皮肤光洁,无疤痕。(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 年第 11 期)评析脱皮液为剧毒药,有活血祛瘀,杀虫解毒之功。酒渣鼻为常见病,但是难治之疾。本药杀菌力强,疗效好,治疗千余例患者,总有效率达 95%。本药有毒,勿入口眼。(黄宣能)扁平疣(一)病案袁某,8 岁。数天前发现颏部、前额、手背、腕关节满布粟粒大的扁平丘疹,经检查诊断为扁平疣。治则疏风清热。方药石膏 20 克,浮萍 15 克,生地 20 克,丹皮 8 克,白藓皮 10克,蝉蜕 3 克,银花 10 克,连翘 10 克,苍耳子 10 克,荆芥穗 15克,甘草 5 克。连服三天后丘疹消失,皮肤正常。(见新中医1981 年第 6 期)评析扁

29、平疣乃风湿热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因风热束肺,湿热内蕴脾胃,肺合皮毛,脾主肌肉,风热与湿热交结于肺胃,熏蒸于肌表,出现扁平状丘疹。该方组成名为石膏浮萍汤,全方配伍可疏风清热利湿,主治风湿交结而成的疮疖、癣疹、扁平疣及皮肤瘙痒症,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李祥云)扁平疣(二)病案区某,女,24 岁。1973 年 7 月 17 日初诊。患者两手前臂起扁平丘疹疙瘩数十个,不痛不痒,已二个月。留用次水杨酸铋油剂、维生素 B12、板蓝根等治疗收效不显,疙瘩依然。舌边尖稍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扁平疣。治则疏肝行气,解郁散结。方药当归 9 克,赤芍 12 克,柴胡 12 克,土茯苓 15 克,白术 9克,甘草

30、3 克,丹皮 12 克,茜根 12 克,皂角刺 15 克,白蒺藜 12克,薄荷 3 克。服 3 剂后自感局部微痒,故原方照服,再配合止痒散外擦(止痒散组成:雄黄 9 克,青黛 9 克,薄荷 9 克,花椒9 克,硫黄 6 克,黄柏 15 克,枯矾 15 克,轻粉 12 克,滑石 12 克,熟石膏 12 克,熟硼砂 12 克,樟脑 3 克,梅片 1.2 克,以上诸药为末,调匀外用)。一共服药 12 剂,患者疙瘩全部脱落。随访六年无复发。(见新中医1980 年第 6 期)评析明薛已外科枢要曰:“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 ”肝气郁滞阻于肌肤而发疣。患者服用逍遥散加减,疏肝

31、行气散结而治愈扁平疣。若局部不痒可不用止痒散,若疣发在面部应慎用止痒散。(李祥云)梅核丹病案刘某,女,25 岁。1977 年 8 月 27 日初诊。两下肢散在性红斑结节,疼痛,关节疼痛,低热,两下肢沉重,闭经已半年。曾去某医院就诊,经青霉素、链霉素,强的松等治疗无效,且有新红斑结节出现。检查:两小腿有散在性红斑结节,小如指头,大如鸡卵,色红质硬,与表皮粘连,边界清楚,压痛明显,双踝关节肿胀有压痕,舌体胖大,质淡红、苔白,脉沉数。病变部位活检:真皮深层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球浸润,皮下脂肪间可见较多泡沫细胞淋巴球浸润,脂肪坏死,结核结构不明显。诊断为梅核丹。治则补气凉血,活血化瘀。方药党参 20 克

32、,当归 20 克,丹参 20 克,川芎 10 克,赤芍 25克,秦艽 30 克,穿山甲 30 克,海桐皮 30 克,地骨皮 20 克,焦山楂 50 克,甘草 15 克,服药半月后,部分红斑结节消退,有凹陷萎缩斑,呈褐色,低热未退,仍见有新生的红斑结节。原方又继续服用,至 12 月 27 日复诊,热退,红斑结节明显缩小,踝关节肿胀明显减轻。故再用补气温经通络之法,方药为:党参 20克,当归 20 克,丹参 25 克,附子 10 克,川芎 10 克,赤芍 35 克,牛膝 15 克,茯苓 15 克,秦艽 30 克,穿山甲 30 克,海桐皮 30 克,泽泻 15 克,地骨皮 20 克,鸡血藤 30 克

33、,焦山楂 50 克。来年 3月 28 日复诊,两下肢红斑结节消退,留下数块褐色色素沉着萎缩斑,关节不红肿,月经也于上月转潮,该月经行正常,已恢复正常上班。随访五个月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1978年第 3 期)评析梅核丹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且无特效疗法。该病的发生多为热毒内蕴,外受寒邪,以致经络受阻,气血瘀滞,营卫失调之故。故治疗宜用补气凉血,活血化瘀之法,使瘀祛络通,营卫调和,则红斑结节愈,并使胞脉通,经水行,患者痊愈。(李样云)结节病病案李某,女,46 岁。1978 年 2 月 25 日就诊。近年来,周身出现皮下结节,有时呈对称、串珠状,渐次增多至 100 多枚,推之可移,按之坚硬,皮色不

34、变,无痛。已治疗多时无效。病理切片后诊为结节病。舌苔薄,脉缓。治则化痰软坚。方药白芥子 10 克,生半夏 6 克,炙僵蚕 12 克,夏枯草 12 克,紫背天葵 12 克,海藻 12 克,昆布 12 克,生牡蛎 30 克,生姜 1片,红枣 5 枚。6 剂后,口干少津,乏力,脉细软,证属气阴已伤。上方加炙黄芪 12 克,党参 10 克,麦冬 10 克,服 10 剂,核已小。再加蜂房 10 克,地鳖虫 10 克,川石斛 10 克,续服 3 剂,腿部结节缩小,质转软。后因右肩关节酸痛,仍宗前法,服 20 剂,辅为丸剂(白芥子 120 克,紫背天葵 120 克,僵蚕 120 克,蜂房 120克,地鳖虫 120 克,生黄芪 100 克,山甲片 100 克,仙灵脾 100克,当归 100 克,川石斛 100 克,陈皮 60 克,生半夏 60 克,三棱60 克,甘草 30 克,共研细:另用海藻 240 克,昆布 240 克。煎汁弃渣,与上述研细之药粉混匀,再加蜂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早晚饭后各服 8 克),连服四个月,全身结节消失。(见浙江中医杂志1981 年第 3 期)评析 结节病原因不明,以 3040岁女性为多,发病缓慢,虽属良性,但少数可导致呼吸机能不全或其他病变。本案虽有气阴虚证,但以痰为主要病理,属痰核范畴,故治以化痰软坚而获效。方中半夏用生者,其效要比煮制强。(吕志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