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林保护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及简答)名词解释(第一章)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 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症状和病症的总称。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具非侵染性 病症:在林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具侵染性 变色:林木感病后,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或破坏而使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常见的变色有花叶和黄化 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常见的有斑点、腐烂、溃疡 生物性病原:又称为病
2、原生物或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物菌原体、线虫、螨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真菌:真菌具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其营养体为单细胞或丝状体;以各种类型的无性、有性孢子或菌丝体繁殖;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异奍生物。 菌丝体:真菌的生长和发育先是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然后进入繁殖阶段,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体称为营养体,典型的营养体为纤细和多枝丝状体,常交织成团,称菌丝体。根状菌索:一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相互缠绕形成的绳索状物,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系相似,称为根状菌索。 菌丝体的变态:真菌的菌丝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形成特殊的结构,如菌核、子座和菌索等。 侵染循环:越冬的病原物,在一
3、个生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真菌的无性繁殖:指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这种孢子称为无性孢子,是寄主植物长期间的主要侵染来源,常见的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 真菌的有性繁殖:是通过性细胞(配子) 或性器官(配子囊) 结合而进行的,要经历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由此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常见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病原物的寄生性:指病
4、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 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生植物的科、属和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 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对寄植物的品种具有不同致病类的类型。 病害的侵染过程:从病原物接触侵入寄主开始,到寄主表现肉眼可见的症状的过程。又叫病程。包括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病部转移到新的侵染部位的过程除自身近距离扩散传播外,远距离传播方式有风力或气流、雨水、昆虫和其它动物、人为传播。 再次侵染: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如此反复发生的多次侵染称
5、为再次侵染。 病害流行: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造成灾害性影响,给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现象。 卵胎生:实为孤雌生殖的一种,未受精卵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产出,如蚜虫。专题调查:又称为详查,是对某一树种的病害或某一种病原引起的病害进行深入调查,以准确统计林木的受害程度及其造成的损失。 病情指数:是较客观地反映病害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即病情指数=(求和(各级病株数*该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一级代表值)*100 昆虫体壁:是昆虫的骨骼,它包裹在身体的外面,故称为外骨骼。几丁质是昆虫体壁的重要化学成分,体壁 表面有护蜡层和蜡层,水溶性物质不能通过
6、此层,体壁具有保持体形、着生肌肉 、防止体内水分流失及外界毒物侵入等功能。 两性生殖:绝大多数昆虫都通过雌雄酱,精子和卵子结合,产下受精卵发育成为独立的个体,其生殖过程需要两性参与,这种生殖方式属于两性生殖,或称为两性卵生。 孤雌生殖:卵不经受精卵即可发育成为新个体,属于单性生殖。有的昆虫孤雌生殖在幼虫期发生,也称为幼体生殖。 多胚生殖:即 1 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可分裂成 2 个以上胚胎,最多可达 3000 多个新个体。 变态:昆虫从卵发育到成虫,其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均发生剧烈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不完全变态:个体发育只经过卵、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幼虫形态与成虫十分相似,又称若虫。有渐变态
7、,即若虫与成虫在形态、习性上十分相似,只是若虫 无翅或短翅,如蝗虫;有半变态如蜻蜓。 昆虫的世代:昆虫从卵发育开始到形成性成熟的成虫产下后代的历期称为一个世代。昆虫在一年中发生的经过为年生活史。 耐火树种:树木遭火烧后仍有再生能力,主要指萌芽能力。一般针叶树种没有萌芽能力,阔叶树种都有萌芽能力。 休眠:是昆虫对外界不良条件的一种暂时适应,这种不良条件一旦消失,它就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昆虫活动的时辰节律:也称生物钟,昆虫活动在昼夜 24 小时内表现出明显周期性。趋性:昆虫对外界刺激表现出趋或避的行为,表现为趋近的为正趋性,逃避的为负趋性。 环境:是指一定时间内影响生物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和存
8、活的全部因素的总和。环境因子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包括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照及周期性、风等)、土壤因子和地理因子;生物因子包括食物、天敌、其它动植物、徽生物 害虫综合管理:简称 IPM,是运用综合技术防治可能危害作用的各种潜在害虫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最大限度地依靠大自然对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辅以对防治有利和各种技术(如耕作防治害虫、不育技术、诱虫技术等)的综合。 林木检疫:为了防止人为地传播危险性植物病害,保护本国林业生产和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安全,由政府颁发法令、法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在国内、国际间流通的植物及其产品,采取一系列预防危险性病害传播和定植的措施。病害检疫分为对
9、外检疫和国内检疫两种。 竞争作用(指益菌和病原物在养分及空间上的竞争 交互保护:在自然界中,许多病原物有强毒菌株和弱毒菌株存在。在先接种弱毒菌株后,寄主可抵抗强毒菌株的侵染,从而减轻危害,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护。 阻火树种:多为常绿阔叶树种,枝叶含水率高,含油脂量少,不含挥发油,SiO2 和粗灰分物质较多。 抗火树种:具有耐火性和阻火性的树种称为抗火树种。 简答(第一章) 1、林木病害的类型和特点: 按病源分类分为 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病原引起。包括不适于林木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或营养物质等因素。特点:非侵染性病害通常成片发生,比较均匀一致,不能传染蔓延,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
10、。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包真菌、细菌、病毒、植物菌原体、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锈藻等。特点: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能够传染蔓延,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病害三角) 1、寄主: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2、病原( 病原物或病原菌) :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叫病原。其中,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3、诱因: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 3、病状类型:变色、坏死(常见的有斑点、腐烂、溃疡)、萎蔫或枯萎、畸形(常见的有癌肿、丛枝、变形、疮痂)、流脂或流胶。 3、真菌的分类 按照恩斯沃思的分类系
11、统(1973),真菌界下面分粘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下分五个亚门: 无性阶段产生游动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鞭毛菌亚门 1、无性阶段不产生游动孢子-2 2、有有性阶段-3 无有性阶段,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或不产生孢子-半知菌亚门 有性阶段产生接合孢子-接合菌亚门 3、无接合孢子-4 4、有性阶段产生囊孢子- 子囊菌亚门4、有性阶段产生担孢子- 担子菌亚门 4、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及特点 (1)鞭毛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鞭毛菌亚门中以卵菌纲的真菌与林木病害的关系比较密切。卵菌纲真菌主要特征是营养体是发达的无隔多核菌丝体;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囊,其内产生双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以异形配子囊结
12、合产生卵孢子所以称为卵菌。主要的属有腐霉属、疫霉属、霜霉。(2)接合菌亚门的真菌大多为腐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粪肥上,其特征:菌丝体无隔多核;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产生不能游动的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与林木病害关系密切的有根霉属,如引起板粟种实霉烂的黑根霉。(3) 子囊菌亚门属于高等真菌,大多陆生,特征:菌丝体发达,有隔膜,细胞一般是单核的;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子实体称子囊果,子囊果根据不同形态分为闭囊壳、子囊壳、子囊腔、子囊盘 4 种。与林木病害关系较大的有外囊菌属,白粉菌。白粉菌的子囊果为无孔口的闭囊壳,外部长有不同形状附属丝。由于寄主体外
13、生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呈白粉状,帮引起的病害称为白粉病。根据闭囊壳内子囊的数目和附属丝的形态,主有分为6 个属:钩丝壳属、球针壳属、叉丝壳属、单丝壳属、白粉菌属。(4)担子菌亚门是最高级的一类真菌,如蘑菇、木耳、银耳等,主要特征:菌丝体发达,有隔,细胞一般是双核;除锈菌外,无性繁殖很少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高等担子菌的担子上着生 4 个小梗和 4 个担孢子,担子散生或聚生在担子果上。与林木病害关系密切的担子菌是锈菌、卷担子菌属等 。(5) 半知菌亚门,菌丝体发达,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或不产生孢子。与林木病害有关的的半知菌有丝核菌属、小核菌属、葡萄孢属、曲霉属、青
14、霉属、镰刀菌属如引起苗木猝倒病和油桐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 5、锈菌的特点:1 锈菌只能生活在活的寄生合格证体内才能完成生活史,此现象称为专性寄生;2 锈菌在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典型的有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3 锈菌存在转主寄生现象,即部分锈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6、林木真菌病害的特点和防治 由真菌引起的林木病害种类占 80%。(1)症状特点:在林木发病部位不仅表现病状,而且在一定时期往往能观察到明显的病原真菌的特征,如霉状物、粉状物等。(2)真菌病害的传播,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都能产生大量孢子,错风力或雨水传播。(3)真菌病害
15、的侵染,植物病原真菌是靠菌丝来吸取植物营养的,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外,还能直接侵入寄主。在真菌病害的防治上,必须从选育抗病树种,加强经营管理,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内卫生状况,积极消灭病原等根本性措施入手,才能有效地控制真菌病害的发生。 7、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1)棒形杆菌属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阳性,主要引起植物萎蔫症状。(2) 节杆菌属。(3)野杆菌属。(4)欧式杆菌属,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引起枝枯萎蔫症状,如梨树火疫病,是我省检疫对象。(5) 假单胞杆菌属,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如引起桉树、木麻黄和油橄榄的青枯假单胞杆菌。(6)黄单胞杆菌属,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如引起柑橘溃疡病的油菜黄单胞菌
16、柑橘致病变种。 8 细菌病害的特点和防治:植物病原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有溃疡、畸形和萎蔫,常可见细菌溢出(溢浓) ,主要通过雨水和昆虫传播,其防治应严格做好检疫工作,清除侵染来源,防止各种伤口产生,或施用抗菌素进行治疗。 9、病毒病害的特点和防治:植物的病毒病大多数是系统性侵染,危害严重;症状以叶部和嫩枝最为显著,有时也表现在果实上,症状有花叶、畸形和坏死。病毒吸能在活的细胞内生存,通过微伤口侵入植物,自然界这各微伤口主要来自病、健植物相互接触时的擦伤或传毒动物的刺伤。病毒病侵染的来源主要是活的寄主植物和昆虫。病毒在树木体内可长期存活。 10、病毒病害的防治:1 严格检疫,选用无病的繁殖材料;2
17、 控制传毒介体;3 选育抗病毒品种;施用抗病毒药物。11、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植物菌原体由原来的类菌原体(MLO)更名而来,在林木上发现的病害 有泡柚丛枝病、刺槐丛枝病、桑萎缩病、枣疯病、苦楝丛枝病、杉树黄化丛枝病,其繁殖方式有二均分裂、出芽生殖或老细胞内新个体释放等形式。又称裂殖菌。其所致病害为系统性病害,症状有丛枝、黄化和花器变叶等。病害通过嫁接、媒介昆虫和菟丝子等传播。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苗圃,清除病株,控制传播介体,利用四环素族搞生素独处理病株进行治疗。 12、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基本特性:分为半寄生和全寄生两类。半寄生种子植物的叶和茎都 为绿色,含有叶绿素,通进行光合
18、作用,没有正常根,以吸根深入寄主木质部,从寄生主体内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类,如桑寄生;全寄生种子植物的叶退公成鳞片状或没有叶片,不含叶绿素,依靠吸根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无机和有机养分,如菟丝子等。防治;在果实成熟前砍除病株,清除吸根和匍匐茎。13、病原线虫危害林木的线虫:根结线虫引起的根瘤线虫病;松材线虫引起的松材线虫萎蔫病。 14 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症状:非生物性病原是指不适宜林木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主要有(1)营养失调,缺氮:叶片黄化,植株矮小,落果多,种子小而轻。缺磷:叶片暗绿或紫红色,卷曲,常有不规则的褐斑,植株矮小,如杉木紫化病。缺钾:叶尖、叶缘变黄至黑色,叶片皱缩,嫩叶萎蔫枯死,茎细小,
19、易倒伏。缺铁或镁:表现 为失绿,前者症状为顶端新叶黄化,老叶仍保持绿色,后者则是叶处失绿不均匀,叶肉变黄或变白,而叶脉为绿色。缺硼:芽丛生或畸形。(2)干旱可水涝,(3)高温或低温。 (4)有毒气体(5)药害。 15、林木病原寄生性的类型:(1)专性寄生,这类生物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进行生长发育;(2)强寄生,以寄生方式为主,兼具腐生能力。(3)弱寄生,以腐生生活为主,兼营寄生生活,(4)纯腐生,只能在各种死的有机体上生长。16、病原物的致病作用: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1)病菌分泌的各种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等)降解寄主的细胞和组织; (2) 植物病原
20、菌可产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刺激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形成肿瘤和丛枝等畸形症状;病菌可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 17、林木抗病的机制:(1)林木叶和果表面的角质层、枝干的木栓层对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起重要作用;(2) 林木体内的抗生物质,如单宁、生物碱和酚类,对病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3)植物保卫素。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体内产生的能够限制或杀死病原物的物质。 18、病害流行的条件:(1)有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积累(2) 存在大面积连片栽培的易感病林木;(3)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19、病害流行的预测种类:短期预测是在发病前 1 周或 1 个月做出的预测。中期预测是指在发病前
21、1 个月以上 2 个月对病害进行预测,短期和中期预测的准确性较高,应用较广,长期预测是在发病前 2 个月以上至半年推测病害发生情况。 20、论述林木病害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害调查、病状观查、病原物镜检。 21、病害调查诊断的内容:1、发病历史,2、危害树种,3、病害来源,了解病害的发生是否因为带进了新病原物,还是引种了易感病寄主。4、病害发展速度,非浸染性病害的发生有普遍性和突发性,易在短期内爆发成灾。侵染性病害则是逐步发展的,有一个病理过程。5、病害的分布特点,侵染性病害在林间初期是点发性的,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和扩展蔓延趋势;非浸染性病害常成片发生,与地形、土壤和其它特殊环境有关。6、环境条件
22、与病害发生发忯的关系,环境条件包括发病区的地形地势、气候、土壤等,7、经营活动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化肥、农药施用不当容易引起药害。 第二章 22、昆虫体躯基本构造:昆虫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胸、腹三体段,1、头部有一对触角, 、一对复眼,一个口器、单眼。2、胸部有三个体段构成,三个体节上各有一个足,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膀。3 、腹部有 9-11 个体节组成,侧面有气门、生殖器官。4、要经过变态。 23、昆虫内部器官系统及其功能:1、消化系统是一条起自咽喉止于肛门的管道,按构造与功能不同分成三段:前肠、中肠与后肠。前肠包括咽喉、食道、嗉囊及前胃;中肠前端与前胃相接,后端和后肠连接,是沙化食物的主要
23、场所,敌又称胃;2、呼吸系统,呼吸作用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是能量代谢过程。昆虫呼吸系统主要由气门、气管、微气管组成。3、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系统较为简单,主要为一条位于体腔背部、后端封闭、前端开口于脑的背血管 4、排泄系统,马氏管是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5、神经系统,其功能主要是感应外界刺激和协调昆虫各器官的反应。6、内分泌系统,主要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咽侧体、前胸腺等组成。7 、生殖系统,是昆虫繁殖后代的系统,雌性由卵巢、输卵管等构成;雌性的由睾丸、输精管等部分组成。24、昆虫的胚后发育:(一)幼虫:发育被动局面后至幼虫以口器咬破卵壳爬出的过程叫孵化,此时的幼虫叫一龄幼虫,经几天长大,脱去旧
24、皮的束缚而进入二龄,以后以此类推,一般要脱 5 次皮,脱皮前幼虫不食不动。两龄之间的间隔期叫龄期。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可分以下类型:多足型(具 3 对胸足和 2-5 对腹足,其末端有抓物的趾钩,以抓住物体)、 寡足型(幼虫具发达胸足3 对,无腹足) 、无足型( 幼虫无足) 。(二)蛹:是幼虫器官分解和成虫器官构建和过程。大致可分以下三类:离蛹(翅足明显,可自由活动 )、补蛹、围蛹。 (三)成虫:羽化。不完全变态昆虫末龄若虫胶皮和全变态昆虫从蛹壳开裂变成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有些昆虫羽化后生殖系统尚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一段时间,待性腺和卵发育成熟,才能交尾产卵,这种对性成熟不可缺少的营养称补充营养。
25、25、昆虫分类:主要层次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昆虫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1、螳螂目,体修长,头小,三角形,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前胸长,前足特化为捕捉足。2、等翅目,统称白蚁,体小,白色,触角念珠状,咀嚼式口器,不全变态,为多型的社会性昆虫。3、直翅目,以蝗虫、蟋蟀、螽斯、蝼蛄为代表,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复眼发达,前翅狭长革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足,有尾须一对。4、半翅目,称蝽象或蝽,体椭圆形,稍扁,口器刺吸式,前翅基半部较厚,呈革质,后翅膜质,多为植食性,蝽科的体宽卵圆形,触角 5 节,喙 4 节,前胸背板大,六角形,有盖。 5、同翅目,包括蝉、蚜虫等,不完全变态,刺吸
26、式口器,翅呈屋脊状复于体背。6 鞘翅目,本目包含的昆虫种类最多,统称甲虫,咀嚼式口器,中胸仅露小盾片,前翅厚,角质,后翅膜质,被前翅覆盖,足的跗节 1-5 节。如天牛,前翅为鞘翅。天牛科跗节似 4 节,隐为 5 节。7、脉翅目,咀嚼式口器,膜质透明,翅脉多呈网状,如草蛉科的幼虫是捕食蚜虫能手,又称蚜狮。8、鳞翅目,蝶类和蛾类,口器虹吸式,触角丝状或羽毛状、棒状,翅膜质,上复鳞片。9、双翅目,含蚊、蝇、虻、蚋等,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前翅膜质,翅脉简单,后翅特化为平衡棒。10、膜翅目,包括蜂、蚁等,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触角丝状或膝状,翅膜质,翅脉较特化 26、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的作用特点:1、非
27、生物因子对昆虫种群中不同个体的影响程度是均等的,而生物因子只涉及种群中的部分个体;2、昆虫与生物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双向),而与非生物因子间的作用是单向的;3生物因子对昆虫的作用强度是受密度制约的,而非生物因子对昆虫的作用强度是非密度制约的;4 非生物因子的作用面广,生物因子的作用则限定于特定空间。 27、非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1、温度对昆虫的影响,适于昆虫生命活动的温度一般在 5-40度之间,而 18-27度一般为最适温区,适温区的上限为最高有效温度;适温区的下限称为发育起点温度,只有当环境温度达到或超过此温度时,昆虫才开始发育。积温模型 N(T-C)=K,N 表示发育时间(天) ,T 表
28、示发育期间平均温度,K 表示有效积温常数( 日度 ); 2、降水和湿度主要影响昆虫体内的水分平衡;3、光,昆虫从光辐射可直接获得热量,不同波长的光及不同光照周期对昆虫产生不同的作用,黑光灯 (波长 3650-4000A)来诱虫,而蚜虫则对 5500-6000A 的黄光表现出正趋性。4、风对昆虫扩散、迁飞有显著影响。 28、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1、食物,A 昆虫对食物的适应与选择,根据食性可把昆虫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和和腐食性四大类,植食性昆虫按其食物种类又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取食同属的不同种植物)和多食性( 昆虫取食的植物种类有数百种); B 植物对昆虫的抗性,植物作为昆虫的食物,在
29、长期演化过程中也发展了多种多样抗拒昆虫取食而有利于自身生存的适应性变化,形成形态结构抗性和抗生物质的形成。2、昆虫天敌包括寄生天敌、捕食性天敌、病原微生物等,是调控昆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 29 昆虫种群的预测预报:1、发生期预测,即预测某一虫期出现的时间,通常有积温法、期矩法和物候法;2 发生量预测,A 有效虫口基数法。根据某世代一虫 期的虫口基数预测本世代某一虫期发生量,属中、短期测报。B 形态指标法,环境条件对昆虫数量的影响有时是通过昆虫内外部形态表现出来,如脂肪含量、雌性比等;C 数理统计法。D 卫星遥感和卫星定位系统的结合运用。第三章 30 森林病害管理的综合程序1 病害系统的综合分
30、析,防治对象及其重要性顺序的确定,流行因素分析和主导因素的判定;2 系统监测的组建和运行;3 根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和生产要求制定防治规划,包括品种选择、耕作安排、栽培改进和药械准备;4 根据长、中、短期预测,进行病害防治的决策,指导林间防治;5 根据林间监测,进行防治效益评估,以便改进下一轮防治;病害综合管理过程中,目标的制定是管理的导向,信息系统的建立是管理的基础,决策是管理的核心。31、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措施:1 控制病原物,通过检疫、营林、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切断病害的侵染循环。2 增强林木的抗病性。选育抗病树种或品种,以及适当的营林管理措施,可以抵御病原物的侵害
31、。3、改善环境条件,通过营林措施,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适合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其中营林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林木检疫的任务:1 禁止危险性病害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2 对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害进行封锁,使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疫区把它消灭;3 当危险性病害侵入到新的地区时,应采取彻底消灭的措施。 二是林木栽培防病措施:1 育苗防病措施,包括苗圃地选择,合理轮作、适当施肥。2 造林防病措施包括树种或品种选择,营造混交林 3 抚育防病措施,包括幼林的抚育管理,有利于增强林木生长势,提高抗病力;清除发病中心;间伐;修枝。 三是抗病育种包括选种
32、、育种、抗病性鉴定。 四是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杀死或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发育来防治林木病害。其机制主要包括竞争作用、抗生分泌物的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及交互保护反应。六是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射线、机械阻隔等方法抑制、钝杀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主要应用的是种苗、土壤的热处理,机械作用。七是化学防治,一是杀菌剂作用,植物感病前起保护作用,发病后起治疗作用,二是农药的使用,主要是种苗消毒、土壤处理、喷雾、撒施、淋灌或注射。 32、无机杀菌剂: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碱性硫酸铜,是一种优良的保护剂,残效期 15 天左右。使用比例:1%石灰半量式(硫酸铜 50
33、0 克,生石灰 250 克,水 50 公斤)、1%石灰等量式( 硫酸铜 500 克,生石灰 500 克,水 50 公斤)和 1%d 石灰倍量式(硫酸铜 500 克,生石灰 1000 克,水 50 公斤),波尔多液不能贮存,要随配随用。 石硫合剂,是生石灰、硫磺粉熬成红褐色液体。其中的多硫化钙是杀菌的有效成分。石硫合剂配方:生石灰一份,硫磺粉 2 份,水 10 份。宜用生铁锅或瓦锅熬煮,不宜用铜、铝制品配制。 33、苗木猝倒病的分布症状及发生规律及防治:猝倒病又叫立枯病,在全国各地的针阔叶树苗圃中普遍发生,主要危害杉属、松属和落叶松属等针叶树的幼苗。症状:种芽腐烂、茎叶腐烂、幼苗猝倒、苗木立枯四
34、种,引起的病原有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发生规律:前作物是茄、瓜棉和薯等感病植物,土壤中病株残体多,病菌积累量大,容易使苗木感病;苗圃整地、作床或播种时,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受到抑制,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剧,不利于种芽和幼苗呼吸和生长;土壤粘重,土粒粗大,床面不平,圃地积水,有利于病菌繁殖;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其中有病株残体。防治方法:1 选好圃地,最好选山地和新垦地育苗,避免连作,2 种子消毒,3 土壤消毒,4 合理施肥,5 细致整地,6 适时播种,7 药剂防治。34、杨树腐烂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又称烂皮病,症状:主要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枝枯两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树干
35、分岔处,病部皮层组织腐烂变软,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呈龟裂状,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分生孢子器。在潮湿或雨后,小突起中挤出橘黄色胶质卷丝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角。防治方法:1 插条应贮于阴冷处,以免在贮藏不善而降低插条生活力,2 适地适树 移栽时避免伤根太多或碰伤树干。3 科学整枝,修剪应逐年进行,做到适时、合理修剪。剪口要平滑,剪下的枝条要及时运走和处理。做树桩或篱笆用的杨树枝干带有大量病菌,成为侵染源之一,因此做桩用的树干应及时剥皮,在早春用高浓度的石硫合剂等喷洒,清除侵染来源。5 营造半透式防护林带,在迎风面的边行外栽小灌木保护。6 对严重感
36、病的杨树应及时清除。 35、松材线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具有发病速度快,传播蔓延迅速、防治难度大等特点,被称为松树癌症。表现的外部症状是针叶变黄或红色,停止流脂、萎蔫,全株迅速干枯死亡,病叶当年不脱落。病树皮上能见到蛀屑。病原为线形动物门的松材线虫;该病的传播媒介是松天牛。防治方法:1 严格实行检疫,必须禁止有病的苗木、原木及包装箱从疫区带入保护区。2 选育抗病树种。3 喷药杀天牛,在天牛羽化、补充营养时期,喷 3%杀螟松杀灭天牛。4 清除被害树木,在 10 月以前,将病株或枯死木清除烧毁或加热处理,以防止病害蔓延成灾。 36、害虫综合管理的特点:1 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
37、,不仅要考虑靶标害虫,还要考虑非靶标昆虫和其它生物,2 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的综合和协调,3 特别重视自然因素对害虫的控制与调节作用,一切与自然控制作用相抵触的措施都要避免;4 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允许它少量存在,只要它造成的损失不超过经济允许水平,因为少量靶标昆虫的存在可为天敌提供食物和寄居场所;5强调综合管理体系的动态性。 37、森林害虫综合管理措施分类为1 植物检疫、2 林业技术预防与调节、3 物理机械防治、4 生物防治、5 化学防治、6 利用昆虫激素和信息素防治害虫、7、3S 技术在综合防治中的应用,主要是遥感技术 RS(用于虫害调查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用于
38、确定受害范围的经纬度 )。8 专家系统在害虫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树木对昆虫的防御反应分为静态防御反应与动态防御反应两类。 40、松毛虫综合治理:(1)林业预防与控制: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选择抗虫树种,(2)生物防治,(3)化学防治 可供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有:1 天敌昆虫( 寄生蜂、寄生蝇、捕食性昆虫;食虫动物包括鸟类、两栖类等)。2 病原微生物,有真菌(易于人工培养的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细菌(主要是苏云金杆菌,是世界上产量最多、效果稳定、使用最广的微生物杀虫剂) ,病毒主要有核多角体病毒 NPV、质型多角体病毒 CPV 和颗粒体病毒 GV 39、天牛类防治方法:1 严格检疫,对松材线虫的
39、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及黄斑星天牛要严格检疫,防止其随木材、树木外调传播。2 林业预防措施: A 适地适树,树木健康生长,增强对天牛的抵抗力;B 营造交林,科学合理地把目的树种与其它抗虫树种进行组配,改善林分结构,以提高林分的抗虫能力;C 选用抗虫树种。D 加强抚育,及时清除虫害木,减少虫口基数,是对天牛最基本的防治方法;E 设置隔离带和保护行。 41、森林病虫害工程治理的原则:1 要以生态意义重大的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和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林为保护和治理的重点。2应选择危害严重、发生面广、有危险性的森林病虫害为工程治理对象。3 治理对象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基本清楚。4 需要强有力的支撑技术体
40、系。 5 治理要有较大的面积,才能体现治理的实际示范效果。国家林业局规定,规划治理的区域,除松材线虫病、蛀干害虫等危险性病虫害外,集中连片的森林面积应超过 3.33 万 h。6 要体现可持续控制的特点,充分发挥生物因素和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作用,对病虫害进行全程的监控和管理。 第四章森林鼠害 42、哺乳动物的基本构造与功能:一是外形,四肢位于躯干部下方,二是皮肤,被毛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三是骨骼系统,脊椎明显地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个部分;四是肌肉系统,具有特殊的膈肌,皮肤肌发达,咀嚼肌发达;五消化系统,可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部分,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为门齿、
41、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称为异型齿;草食动物中反刍类的胃很复杂,称为复胃,牛羊等的复胃由瘤胃、瓣胃和皱胃四部分,前三胃系食道的变形,不分泌胃液,只有胃粘膜有胃腺分布,分泌消化酶。六是呼吸系统由鼻腔、咽、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七是循环系统,为完全的双循环。八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九生殖系统,雌性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子宫由输卵管中段特化而形成,胚胎在此发育。其余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43、啮齿动物的基本特征:主要是老鼠,1 门齿很发达,无齿根,能终生生长; 2 无犬齿,有齿虚位,亦即在门齿与颊齿之间有空隙。 44、森林火灾的发生率及特点:森林火灾的发生率是指 10
42、万 h林地每年发生火灾次数。 森林火灾受害率指被保护区每年的森林火灾面积总体林地面积的千分比。林火周期是某块林地火灾发生的间隔期。全世界每年发生森林火灾 20 万次以上,受害面积近 1000 万 h,受害率占森林面积的 1-3。我国从建国到 2000 年共发生森林火灾 69 万次,年均 104 万次,年均森林受害率 5.9。 45、世界林火阶段的划分和对策分为用火阶段,防火阶段,林火管理阶段,林火生态系统管理阶段。对策:一是北欧对策,主要采取“绿色防火工程(营造不易燃的林分和林带 )”、 “白色防火工程(施放菌类加速林地的枯枝落叶的分解)”和地面道道路工程措施。二是澳洲的对策,主要采取“黑色防
43、火工程”,即在林下开展有计划地烧除,在非防火季节或火险程度较低的日子里,有计划地将林下易燃物烧掉。三是北美对策,主要采取空中优势,实行空中巡护和灭火。 46: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热能。 森林燃烧三角:森林植物体、一定的气象条件和火源。 47、林火对生态的作用:林火可以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提高土温,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林火破坏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使土地容易崩落;林火增加地表迳流量,增加洪峰流量,使洪峰期提前,使常年期的溪流变成间歇性溪流;林火的烟尘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林火可以杀死、杀伤野生动物,改变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影响野生动物的食物链;火可以烧死、烧伤植物。48、用火烧法开设防火线运用的安全技术措施:适时点烧;充分利用自然障碍物-道路和小河;人工建立用火控制线;制定正确的点烧顺序;注意火险天气预报;利用山地特有的山谷风;灵活应用不同的点烧方式;危险地段提前点烧;保护目标;严格清理火道。 49、森林灭火的原则:实行“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实行保护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统筹兼顾,牺牲局部,保存全局的原则;要积极扑救,不要消极防御的原则;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原则;捕捉有利战机的原则;讲究经济效益的原则。 38、对小地老虎的防治方法:1 黑光灯诱杀成虫,春季可在田间高糖醋液诱盆,使飞虫飞入盆中,2 清除地边杂草、杜绝小幼虫的食料,3 人工捕捉大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