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589228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 民族或阶层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 能源资材等 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 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 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

2、历史背景 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 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 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 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 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 所以 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 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 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 在某一历史时期 某一国家 民族或地域 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 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诸如价值观 审美观等等 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 某

3、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 在某一特定时期 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 形成一种潮流 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 指一定时代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 民族文化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 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 功能等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 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 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 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4、 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上层文化 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 拥有的文化。 13.底层文化 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 拥有的文化。 14 传统文化 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 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 每一个民族 每一个国家的文化 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即文化传统。 1.新石器时代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始于距今 1 万年左右 大约结束于距今 4000年左右 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

5、出现 陶器的制造 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 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 西南及华北 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 中 晚三大时期 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 仰韶文化时期 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3000 年间。以 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羲和敬顺昊天 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 将一年确定为 366

6、日 并“以润月正四时” 以便“敬授民时” 。 5.敬授民时 在上古时期 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 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 恭敬之中 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 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6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 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 玉器等礼器 祭器 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 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史称封建 所形成

7、的社会制度 就叫分封制。 8.二王之后 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 在分封诸候的同时 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 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 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 9.西域 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 天山南北 汉时分布着大小 36 个国家 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 除新疆外 还包括中亚 印度伊朗 阿富汗 巴基斯坦部分。 31.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 经白居易 元稹的大力倡导下 加上李绅 王建 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 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 。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 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32

8、.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 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积极推行青苗 均输 市易 免役 农田水利等新法 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 以期富国强兵 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保守派 旧党的固执反对 新法推行迭遭阻碍 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33 理学 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 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 讲究成贤成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 张载 程颢 程颐 在南宋则有朱熹 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 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 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 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

9、天地境界” 。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 也不是要逍遥 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 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34.色目人 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 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 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 所以 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35.南人 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 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6.回回 它是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 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 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 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 37 盂德高维诺 盂德高维诺是 11 世纪

10、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1291 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 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 今北京 大主教 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38.八思巴 西藏喇嘛教萨萨派的领袖 元世祖忽必烈奉他为国师 除“做佛事” 为皇帝及后妃传授佛戒外 并在宗教 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朝廷又设宣政院 让八思巴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 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 39 一条鞭法 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 把田赋 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 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简化手续 目的是 增加国库收人 减轻民众负担。 40.摊丁入亩 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 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

11、银额为准 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 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41.儒户 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 道教 穆斯林 景教 阴阳先生 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 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 立为儒户可以像佛 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42.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 所以 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 。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也就是说 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 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 明中叶

12、以后影响很大。 43.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他是个天主教徒 与西方传教土利玛窦关系密切 共同翻译了西方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前 6 卷 并对作为天文学和数学基础的几何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后又与西方教士熊三拔共同翻译了西方水利工程名著泰西水法 将西方灌溉工具和技术介绍到中国。祟帧二年 1629 年 被朝廷任命主持修订新历书祟帧历书 这是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著作是农政全书 写成于 1628 年 共 60 卷 分农本 田制 农事 水利 农器树艺 蚕桑 种植 牧养 制造和荒政 12 项 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44.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迫害知

13、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 雍 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 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 从搜集来的图书中 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 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文字狱更加残酷。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5.乾亮学派 乾嘉指清朝乾隆 嘉庆年号。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 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 走纯学术研究道路 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 校勘 辑佚 注释 由此考据文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 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36.服饰的性别标志 原始服饰之性别标志是各自遮蔽性器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 男为

14、阳 女为阴 故男子服饰鲜亮 女子服饰相对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 色彩 形体等方面。 37.服饰的体型标志 主要根据人的高矮胖瘦制作并设计图案。 38 服饰的年龄标志 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样式 色彩 制作方法和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39.服饰的信仰标志 在服饰方面主要反映在图案绘制上 表现神的信仰或图腾信仰例如天子服饰的龙袍 龙 风 麒麟图案象征尊与贵 天体云霞图案象征吉祥等。女于附属装饰品必含有信仰标志 其簪花 插花都有镇邪驱祟之意。 40 服饰的阶层标志 随着社会等级制的产生和发展 身份。的尊卑 地位的高低 在服饰上就显示出来。在封建社会中 服装色彩有明显的阶层性。

15、黄色为皇家标志。紫色为达官贵人之标志 平民百姓之标志色为灰与蓝。在服装面料上 葛麻与丝绸标志贫与富等等。41 服饰的仪礼标志 我国传统的人生仪礼中 如诞生 成年 婚嫁和丧葬 这四次重大仪礼要进行换装仪式。幼儿生下后着装 挂锁 以示长命无恙。成年男子要“加冠”成年女子要“加笄”以示成熟。婚礼是建立夫妻关系的仪礼 服饰 装饰喜用红色 红色是血色 以示血亲关系之相传。丧札表达了中国人的较祖观念。丧服的种类较复杂 有一套严格的区分亲硫的丧葬等级制度。我国古代之丧服有五种 称五服 这五种丧服以麻布的粗细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42.服饰的政治标志 服饰还敏感地反映着政治制度。古代统治者在建

16、立政权时 大都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上至帝王后纪 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全部服饰 条款十分详细。至今某些部门的着装仍有相应之规定。 43.服饰的职业标志 社会分工促进了职业的发展 职业服饰依从职业的便利并随之复杂化。工 商 宗教等之服装有别。文臣武将 学生士兵服饰之不同早就有所区分。近来服饰的职业标志在某些行业渐趋淡化 如运动服成了休闲服 猎装也成了时装等。 44.服饰的审美标志 我国农业社会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观念 如古朴美 稚拙美 单纯美 自然美等等。上层审美观与下层审美观有对立成分 也有交叉成分。但服饰不可能是纯审美 纯装饰性

17、的 它脱离不了自然与人文的影响。 45.区域社会 区域社会是指个人与群体取得社会化资格的文化认同单位。 46.家族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 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47.血缘九族制 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 一是以本人为基准 向上 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二是父族四 母族三 妻族二共九族。 48.血亲五服制 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 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五服以内是近亲 五服以外是同宗。 49.字辈谱 字辈谱是把家族成员的传衍系统 跨时空地记忆成百上千年的记忆性文化链。 50.家谱 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 维护家庭文化的经典。 51.家风 家风是一种由

18、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 用以规范家族内部行为和秩序的习惯法。 52.人生仪礼 人生仪礼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 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 一般包括 诞生礼 成年礼 婚礼 寿礼和葬礼。 53.血缘凝聚力 血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家族系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 单系传递。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 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 维持家族的伦理秩序。 54.地线凝聚力 地缘凝聚力是说家族共同体的感情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在农耕社会中 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 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55 传统科技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

19、一个历史概念 就广义而言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56 中国传统天文学 中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 57.历法 历法就是用年 月 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阳历 阴历和阴阳合历王种。 58.阴历 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 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12 个月为一年。 59.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乎年 365 天 闰年 366 天。 60.阴阳历 阴阳历 亦称阴阳合历 夏历 以且球统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 但设置润月 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 61.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是以太阳南中为正中点 一

20、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 每一时辰为两个小时 如子时是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这十二时辰以地支命名。 62 本草之学 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 性状 功能主治 产地 采集 加工和保存等知识。63.传统算学 我国传统算学是计算知识 研究轻重 长短 形体 多少等以及记数方法和算术 代数等知识。 1.制度文化 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 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2.宗法制 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3.君主专制制度 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1、。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4.三公九卿 秦朗统一之后 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 太常 朗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分理中央事务。 5.三省六部制 隋唐以后 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 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 执行等政务。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 六部隶属于尚书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6.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 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

22、国之后 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 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 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 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 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7.科举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 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8 察举制 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 向朝廷举荐的方式 称为“察举”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 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9.九品中正制 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 负责察访本地人士 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 然后根据士人的品

23、级 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 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10.明经科 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 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 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1.诗赋取士 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 进士试主要是诗文 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 唐人创作热情高涨 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12.行卷 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 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 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 士子们在应试前 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 13.法律制度 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

24、关系 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14.法经 战国时期 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 魏国的李埋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 制作了法经六篇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15.唐律疏议 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 疏议 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 454 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 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 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16.“春秋决狱” 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 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 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17.五礼 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 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 吉礼 祭祀之礼 凶礼死丧 凶

25、荒之礼 宾礼 朝见之礼 军礼 出征 田猎等礼 嘉礼 冠婚 饮食 宾射等礼。 18.“五服” 按传统丧葬礼俗 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 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 这本是周代的古礼 来自儒家礼制 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 俗称“五服” 。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 最鲜明的体现。 1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 是一种重整体 重领悟 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 地 人 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 认为天地人我 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 包括天地人 万物 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 以达到由此及彼 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 方法来认识 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 4.天人合一 主要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 人是天地生成的 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 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 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 起源于西周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