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化名人谈读2.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588841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名人谈读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名人谈读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名人谈读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名人谈读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名人谈读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化名人谈读书(2)陈先达谈读书 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提出读书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在现实生活中,读什么信什么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或者是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俘虏,变成错误学说的信徒。由于自己没有主见,觉得书中讲的都有道理,观点三日一变。特别是当书中观点彼此矛盾,各有所说时,更是不知所从。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少则得,多则惑。我以为借用来说明读什么信什么的后果,倒是适用的。多则惑

2、,讲的正是读什么信什么陷于无所适从,即陷入惑的困境。读书本来是求解惑的,结果书读多了不仅未能解惑,反而愈读愈惑,失去了读书的本意。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用在此处,尺寸刚好。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这表现在专业上就是学什么,就只读什么。我们以哲学为例,如果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读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书,只是在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上打转转,肯定学不好;同样,学西方哲学只读西方哲学,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也不读中国哲学的著作,成就肯定有限。学中国哲学的亦复如此。更不用说,有门户之见,学中国哲学瞧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西方哲学又瞧不起中国哲学,瞧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3、又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为另类。每个人只读自己学的,只认自己读的。彼此贵己而贱人,结局如何,不问可知。当然,生命有限,书是读不完的。读尽平生未读书,只是豪言而已,没人能做到。但是无论读多读少都要记住以上两忌。黄永玉谈读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的读书秘诀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我读书“不求甚解” ,也就是说读书先是求乐,然后才是求知。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会苦不堪言。我告诉你,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黄永玉介绍我上学不多,但读书极多;对借书给我的人,我也一直心怀感激。一位长者曾对我说过的话,几十年后我依然记忆犹新。这位长者告诫我说:“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观察生活等于

4、零,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 ”这使得我对书深怀敬意,不仅读专业书,而且涉及各个方面。我曾对一个年轻人说, “做一个版画家,一辈子要和书籍打交道,爱书,受书的教益。 ”其实,岂止版画家,只要是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应对书有这样的一种态度。我不仅自己广泛阅读,而且鼓励学生这么做,以掌握艺术的精微之道。黄永玉认为与一个聪明的人谈话是幸运的,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聪明的人谈话,读一万本好书就是和一万个聪明人谈话,多划算呀!当然,与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后,自己自然也变得聪明了。梁衡谈读书(一)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认为只要有阅读,人就不会倒,不会老。什么是阅读?梁衡指出阅读就是思考。阅者,看

5、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观看。是有目的地、带着问题观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比如,我们说:阅兵、阅卷、阅人、阅尽人间春色,就不说“看兵、看卷、看人、看尽人间春色” 。而对不须太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常说看,不说阅。如看电影、看风景、看热闹、看耍猴,不说“阅电影、阅风景、阅热闹、阅耍猴” 。所以当我们说阅读的时候,心境是平静的、严肃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广义来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来解决。后三个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则只看不行,还要想,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可称

6、为狭义的阅读。现在电子读物盛行,主要承担提供信息、刺激和娱乐的任务。它的特点是快捷、方便、形象,但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浅显、浮躁,形象思维多,逻辑思维少。这有点像计算器普及之后,很多人就不再费力心算。电视上播放德国的一个街头测问,多数人背不出九九乘法表。这作为生活实用可以,但作为人的思维训练,生命进化,却是一大缺陷。梁衡谈读书(二)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指出,读书要读经典,读经典收获的是“种子” 。什么是经典梁衡解释,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标准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经得起重复引用,能不断释放能量。由于长期的文化积累与筛选,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经典。

7、而更高层次的是理论和学术经典,特别是政治与哲学方面的经典。经典作品里总是有原理体现。马恩作品里有一般社会原理、哲学原理毛泽东作品里有中国社会的政治原理黑格尔的作品里有美学原理。哪怕每一个小的学术分支,只要它够得上经典,就必然会揭示出某一部分的原理,或者可以说,只有含有一定原理的作品才能够得上是经典作品。比如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 ,当年我多岁,读它时还没有从事新闻工作,书中也不讲新闻。但是它关于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原理却指导了我后来几十年的新闻写作与新闻管理。这也反过来说明,阅读,不管读哪一类作品,一定要读经典,这样你收获的就不只是粮食,而是种子不只是几条鱼,还有渔具、渔法。当然再经典的作品也

8、只能作为客观的阅读对象而存在,要收到好的阅读效果,还得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这颗种子,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梁衡告诉人们一部经典不可能全部背下来,只要做到读懂原理,知道观点,记得一些警句,要用时能很快查找出来就够了。严文井谈读书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指出,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反而走着倒退的路。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

9、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我打开了一本又一本书。有的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尽头,还得继续走下去。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号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