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587795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单 位:吕田镇第二小学设计者: 巢木星.2201 5 年 12 月从化市小学数学科教学目标的分解与编制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目标分析学情分析(和注意问题)本课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都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并且连续进位,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错误率要高一些。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

2、必要的。在这里要提出的是乘法估算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要求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学生还是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什么时候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一些,这就要教师为学生提高大量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应视不同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去近似值。另外在计算教学中,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乏味,教学中可将计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分析(和整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 本单元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总结整数乘法的一般方法。本单元是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回顾与整理。结合梳理进一步学会在整数乘法运算中采用估算的方法,初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进一步强调对乘法运算的结果进行验算,以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二是研究“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总结梳理基于乘法运算的数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作准备。学段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第 66 页学段教学目标】1、 能笔

4、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验算。2、 能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学期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教师用书第 2 页“教学目标”】1、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验算。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教师用书第 93 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2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内容 课型 教学目标第 1 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

5、笔算乘法书第 47 页例 1 及相应的练习新授课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笔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积的书写位置第 2 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书第 48 页例 2 及相应的练习新授课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 0 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

6、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第 3 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书第 4950 的 412题。练习课知识与技能: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第 4 课时积的变化规律书第 51 页例

7、3 及相应的练习新授课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第 5 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新授课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单价的概念,学会单价的写法。书第 52 页例 4 及相应的练习2

8、、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重点:理解单价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第 6 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书第 53 页例 5 及相应的练习新授课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

9、界的多姿多彩。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第 7 课时整理和复习书第 55 页及相应的练习九整理和复习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 4 单元第 一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分解 (1)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没有进位的乘法. (2) 两位数乘三位数,积有进一位的乘法.(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有连续进位的乘法.(4)用这一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评价要求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0、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典型例题 书本 P47 的例 1教材在估算后直接揭示 14512 的笔算过程,通过提出“第二部分该怎样写?” 用红色字强调要求学生体验 12 中的 1 与145 相乘的结果是什么。积的末尾与积的哪一部分应该对齐。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 14512 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 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最后要求学生用计算器验算,使学生体验估算、笔算、用计算器计算等多项计算技能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例题起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例题生长点把其中一个因数的位数由

11、两位变成了三位,积的书写位置常考题型 参考书本 P49 第 1 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1522= 2 、笔算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小时,火车小时约行 145 千 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是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 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

12、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12 -290 145 -1 740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一)基础练习。1、算一算,填一填。 (课件)1 3 4 2 34 0 2 ( )( )=( )2 6 8 ( )( )=( )3 0 8 2 ( )( )=(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 2 3 2

13、 11 2 3 1 3 5 4 2 (二)对应练习:3、书后做一做(三)综合练习。4、森林医生: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课件)1 3 2 改正: 1 67 9 2 1 3 2 9 2 4( )1 2 4 改正: 3 67 2 4 3 7 2 4 4 4 4( )5、应用题。 (课件)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 124 公顷森林。1 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 32 吨。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可滞尘多少吨?(四)拓展延伸。6、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课件)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训练题组题组(一)基础练习。1、算一算,填一填。 (课件)1 3 4 2 34 0

14、 2 ( )( )=( )2 6 8 ( )( )=( )3 0 8 2 ( )( )=(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 2 3 2 12 2 3 1 3 5 4 2 (二)对应练习。3、做一做。13412= 47176=(三)综合练习。训练方式及反馈形式先独立探究,再与同桌交流先独立完成,再指功能理解乘法的笔算方法。巩固笔算乘法的方4、森林医生: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课件)1 3 2 改正: 1 67 9 2 1 3 2 9 2 4( )1 2 4 改正: 3 67 2 4 3 7 2 4 4 4 4( )5、应用题。 (课件)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 124 公顷森林。1 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

15、32 吨。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可滞尘多少吨?(四)拓展延伸。6、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课件)213612= 125423=名学生板演先独立探究,再与同桌交流先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下课后完成法深化笔算乘法的方法知识的运用加深笔算乘法的理解力作业练习八的 1、2 题。 独立完成布置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1: 14512=1740( ) 1451215001 4 5 1 22 9 0 ( )( )=( )1 4 5 ( )( )=( )1 7 4 0 ( )( )=(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

16、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第 4 单元第 二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分解 (1)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2)一个因数中间有 0,另一个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3)用这一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评价要求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 0 在乘法运算中特性。典型例题 书本 P48 例 2:例 2 编排以笔算为主,口算、笔算交互进行。把口算融入到笔算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教材分步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各有

17、重点,第(1)题的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 0 的个数的确定。第(2)题重点既有竖式的简便写法,又有因数中间的 0 是否应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例题起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一个因数中间有 0 或末尾有 0)的乘法。例题生长点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 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常考题型 参考书本 P49 第 1 题、第 3 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 4072= 6085= 4072= 9084=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0300= 3023= 5330= 20700=

18、 402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例 2、特快列车小时可行 160 千米。普通列车小时可行06 千米它们 30 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 0 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 自己试一试。 学 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 0 和非 0 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 0 的个数? 16030=4800 160 30 4800 2)

19、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 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30 (2)计算 10630 时,既然中间的 0 与 3 相乘得 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30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 0。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1、书后第 48 页做一做(二)巩固练习2、练习八的 3、43、吹泡泡,真好玩。(三)拓展练习4、小玲准备坐汽车到相距 1000 千米的姑妈家,汽车

20、的速度是每小时 80 千米,10 小时后小玲能到姑妈家吗?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题组基本练习1、书后第 53 页做一做训练方式及反馈形式自主完成,集功能:巩固学生竖式训练题组巩固练习2、练习八的 3、43、吹泡泡,真好玩。拓展练习4、小玲准备坐汽车到相距 1000千米的姑妈家,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 80 千米,10 小时后小玲能到姑妈家吗?体讲评。独立完成,展示答案弄清题意,指名答案。游戏(开火车作答)让学生理解题目,解决问题。计算的简便写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游戏的形式,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作业布置练习八

21、第 7 题。 独立完成板书设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笔算乘法例 2:1) 16030=48001 6 0 3 04 8 0 0 ( 16 )( 3 )=( 4 8 ) 0 02) 10630=31801 0 6 3 03 1 8 0 ( 106 )( 3 )=( 318 ) 0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 0。 第 4 单元第 三 课时 课型: 练习课 备课人: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分解 (1)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没有进位的乘法. (2) 两位数乘三位数,积有进位的乘法.(3)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

22、 的乘法;(4)一个因数中间有 0,另一个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5)用这一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评价要求 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运用相关知识正确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典型例题 书本 P50 第 10 题本题既有多种类型的乘法笔算,又是简单实际问题解决的题目。此题渗透了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作铺垫。例题起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有 0 或末尾有 0)的乘法。例题生长点 熟练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常考题型 参考书本 P50 第 9 题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口算 283= 156= 1506=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23、= 14527= 67913= 28635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68= 362= 4620= 4160= 3150=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1、判断并改错。 (书上练习八第 8 题)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 15 个班,每班 144 本,还需要留 40 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 8

24、06 人,照这样计算,放映 32 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 3 套,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数学大全每套 18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4)书上练习八第 5、6 题 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 18 看成了 15,结果得 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 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 12 思考题。五、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训练题组题组基本练习2、判断并改错。 (书上练习八第 8 题)134 152 246 16 23 34- 804 156 964134 104 638 938 1

25、196 73442、笔算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巩固练习书上练习八第 5、6、9 题拓展练习练习八第 12 思考题训练方式及反馈形式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独立完成,互相说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让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功能:让学生会辨别的能力,并改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作业布置练习八第 10、11 题。独立完成板书设计笔算乘法练习判断并改错。134 152 246 16 23 34- 804 156 964134 104 638 938 1196 7344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两位数乘

26、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 0。第 4 单元第 四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知识点 积的变化规律分解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的变化规律;(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的变化规律;(3)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的变化的规律.评价要求 经历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典型例题 书本 P1 例 3例题的

27、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第二层次是归纳规律:结合广泛交流,畅说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第三层次是验证规律:引导学生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普适性。关注探索过程的梳理,体验规律探索的基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例题起点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例题生长点 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常考题型 参考书本 P51 第 3 题教学过程一、研究“两

28、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 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 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 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404= 204= 25160= 2540= 2510= 8125= 24125= 72125=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

29、,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 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2624= 2612= 1712= 1724=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 3 下面的做一做。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 10545= (182)(242)= (1055)(455)= (182)(242)=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

30、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 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1、书上练习九的 1、4 题。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56 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 原来的 4 倍, 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 边长是多少?3、拓展练习下图中长方形地的长增加到 56 米,宽不变,扩建后的面积是多少?252 平方米28 米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训练题组题组基础练习1、书上练习九的 1、4巩固练习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56 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 4 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拓展

31、练习下图中长方形地的长增加到 56米,宽不变,扩建后的面积是训练方式及反馈形式独立完成,指名汇报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认真审题,解决问题功能培养学生初步概括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多少?252 平方米28 米作业布置第 54 页 第 2 题。 独立完成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1)62= 12 2)204=80620=120 104=406200=1200 54=20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时,积也要乘(或除以)几。3)1824= 10545= (182)(242)= (1055)(455)= (182)(242)= (1

32、053)(453)=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 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第 4 单元第 五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知识点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分解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评价要求 知道单价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典型例题例 4 中,教材提供两个典型的购物问题,已知每件商品的价格和购买商品的件数,求商品的总数。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分析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之间的关系。例题起点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单价、数量和总价”已有一定的意识。例题生长点(1)

3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2)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常考题型 参考书本 P54 第 7 题,P55 第 8。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学生展示学生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的信息。二、探究新知(一)研究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1、教学单价的概念2、学习例 4,解答下面的问题。(1)篮球每个 80 元,买 3 个多少钱?(2)鱼每千克 10 元,4 千克多少钱?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3、你发现了单价、数量与总价有什么关系?三、巩固新知1、钢笔每支 4 元写作2、电视机每台 3200 元写作3、完成 P52“做一做” 。4、书本 54 页第 3 题5、练习九第

34、6、7 题 6、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 3 套新书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拓展练习1、 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 4 套,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数学大全每套 36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训练题组题组基础练习1、P52 页做一做2、书本 54 页第 3 题巩固练习1、练习九第 6、7 题 2、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 3 套新书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拓展练习训练方式及反馈形式独立完成,指名答案。弄清题意,认真解答。认真审题题意,正确解答。功能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单价、1、 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 4 套,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数学大全每套 36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作业布置1、练习八第 8 题2、王老师准备买故事书,每本12 元,要买 23 本,带了 300 元够不够?独立完成板书设计买卖问题例 4 1)803= 240(元) 2)104= 40(元) 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第 4 单元第 六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知识点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分解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评价要

36、求 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典型例题例 5 中,先明确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相对于“单价” ,学生对“速度”的理解更难。教材中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让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教学例 5 时可采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并请每一位学生写 出关系式。例题起点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 “速度、时间和路程”已有一定的意识。例题生长点(1)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3)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路程

37、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常考题型 参考书本 P54 第 7 题,P55 第 9。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 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 1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 1 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可以写成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千米。小林每分钟走 60 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

38、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 秒、每日等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辆汽车的速度是 7千米时,4 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 225 米分,分钟可行多少千米?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基础练习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 110 千米,可写作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 500 米,写作 3、P53 页做一做4、书本 54 页第 5 题巩固练习1、练习九第 7 题 拓展练习星期天

39、王华一家去郊游,去时用了 3 小时,返回时用了 2 小时。(1)从王华家到郊游地有多远? (2)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训练题组题组基础练习1、P53 页做一做2、书本 54 页第 5 题巩固练习训练方式及反馈形式独立完成,指名答案。弄清题意,认功能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1、练习九第 7 题 拓展练习星期天王华一家去郊游,去时用了 3 小时,返回时用了 2 小时。(1)从王华家到郊游地有多远?(2)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真解答。认真审题题意,正确解答。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

40、间的关系作业布置1、练习八第 9 题2、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 340 米,写作 3、小强每天早上跑步 15 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 120 米/分,小强每天大约 跑步多少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行程问题例 5 1)704= 280(元) 2)22510= 2250(元)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第 4 单元第 七 课时 课型: 整理和复习 备课人: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分解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积的变化规律、简单的数量关系、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评价要求 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41、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典型例题 例:1、第 54 页第 12、 。12312 14524 50624 24037(含各种类型)3、第 55 页第 9 题4、一套校服 93 元,学校有 598 名学生,共需多少钱?通过例 1 不但复习了口算乘法的计算,而且复习了积的变化规律;通过例 2 复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例 3、4 的练习可以系统地复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和“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这样对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连成线,构建知识的网络,从而内化了所学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技能。例题起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

42、的笔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简单的数量关系、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例题生长点熟练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笔算方法进行计算,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常考题型 1、直接写得数156= 425= 1503= 4230=14049 20192 21312 3817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12487= 70850= 46070=3、风景区的门票是每人 198 元,有 54 名游客,大约准备多少元买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复习(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二、回顾整理

43、,初步概括1、明确目标看到课题,你想到了这个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翻到目录。(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对单元知识有个初步的感知)。2、方法指导(1)这一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笔算)(2)指导学生回顾知识、概括知识,把知识系统化)3、自主整理(1)在翻到书 47 页快速浏览到 55 页,看看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完成吗?小组讨论:一名同学填写整理卡、其他同学说。(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尝试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2)汇报整理好了谁来汇报(学生说什么知识板书什么知识)三、重点练习、巩固基础通过整理,我们对这个单元的知识回顾了一遍,同学们说得很好,不知道计算行不行?(自信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