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儿推拿穴位.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586960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穴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儿推拿穴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儿推拿穴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儿推拿穴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儿推拿穴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小儿推拿 常用穴位头面部穴位1、 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次数:24-50 次。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2、 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次数:24-50 次

2、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3、 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次数:24-50 次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

3、合用。4、 山根2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次数:3-5 次。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 (称望山根)5、 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指腹轻轻揉之,称揉囟门;先用两拇指指腹自前发际向上轮换推至囟门(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 ,再自囟门向两边分推,称推囟门。作用:镇静,醒神,通窍。主治:惊风,头痛,抽搐,鼻塞,丑血。次数:50-100 次临床:治惊风,常与掐精宁、威灵等合用;治鼻丑、鼻塞,多与黄蜂入洞等合用

4、。小儿 18 个月内囟门未合,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按压。6、 耳后高骨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险中。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称运耳后高骨。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次数:24-50 次临床:运耳后高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 ,专治感冒、头痛、头眩、目赤痛。若用于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五指节等合用。3躯干部穴位1、 乳旁位置:乳头旁 2 分。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揉之,称揉乳旁。作用:理气,化痰、止咳。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次数:100-300 次。临床:此穴常与揉乳根同时操作,能加强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

5、和食指,同时按于两穴上揉之。本穴配推揉 中,揉肺俞、中府、云门对由于痰涎 塞而致的肺不胀有效。2、 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保健推拿穴。位置:腹部。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称摩腹。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次数: 500-1000 次。临床:摩腹常与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小儿疳积、厌食。与揉中脘或推中脘合用,对食积、呕吐有较好的疗效。3、 腹阴阳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位置: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呈一直线。操作: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

6、两旁分推,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胀,消化不良。次数:100-300 次。临床:常与运八卦、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对脾虚泄泻者慎用。主调理脾胃。4、 脐位置:肚脐正中。4操作: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揉为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捏挤肚脐。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结,肠鸣。次数: 揉脐 100-500 次;捏挤肚脐数次。临床:补能温阳补虚,泻能消积泻下,平补平泻能和之。多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

7、寒湿凝聚、乳食停滞等症。 “龟尾、七节、摩腹、揉脐” ,治疗腹泻效果较好。5、 丹田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位置:小腹部。操作: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以拇指或掌心自脐向下直推,称推丹田;以拇指指腹或掌按丹田部,呼气时轻压慢按,吸气时略随腹壁而起,称按丹田。作用:培肾固本,温阳散寒,分别清浊。主治:小腹胀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次数: 揉、推各为 100-300 次;摩 3-5 分钟;按 1-3 分钟。临床:治遗尿常配补肾经、揉二马;治尿闭、便赤,多配推箕门等。6、 肚角止腹痛(各种腹痛均可)的要穴。 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肚筋。操作

8、:用拇、食、中三指,自深处拿住肚筋弹之,称拿肚角。作用:止腹痛,除腹胀。主治:腹痛,腹胀,泻痢。次数: 1-3 次(不可多拿) 。临床:尤其对寒湿腹痛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若配揉一窝风,能加强止痛的效果。7、 天柱骨主治恶心呕吐。位置: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指或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咽痛。5次数: 200-800 次临床:独穴推拿次数须多达 1000 次左右;或用玉环、酒盅边蘸姜汁或凉水,自上而下刮,其效亦佳。若用于风寒感冒、颈项强痛,多与掐揉风池配用。8、 七节骨位置:从尾骨端至第 4 腰椎成一直线。操

9、作:用食、中指指腹,自尾骨端直上推至第 4 腰椎,称推上七节骨;用食、中指指腹,自第 4 腰椎直下推至尾骨端,称推下七节骨。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腹胀满。次数:50-500 次。临床:向上推之为补,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本法与揉百会合用,上下配穴,一升一补,治气虚下陷之脱肛、遗尿,最为适宜;向下推之为泻,能泻热通便,治肠热便秘,痢疾等症。9、 龟尾位置:尾椎骨端。操作:用食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龟尾。作用:止泻,通便。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遗尿。次数:100-300 次。临床:穴性平和,能止泻,亦能通便,常与揉脐、推上七节骨等配用,治腹泻、痢

10、疾效果较佳;与摩腹、推下七节骨等配用,治便秘。10、脊小儿保健。位置:从大椎直下到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先在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至腰骶部 3 遍,使肌肉放松,气血流畅。再用捏脊法自龟尾向上捏至大椎,称捏脊;用食、中指指腹从大椎向下直推至龟尾,称推脊。作用:(顺经捏脊)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增强体质, (逆经退脊)清热退烧。主治:疳积,伤食,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土,遗尿,脱肛、夜啼、发热,惊风。次数:捏 3-5 遍,推 100-300 次。6临床: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等合用。

11、上肢部穴位1、 脾经位置:脾经亦称脾土。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操作: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统称推脾经。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 (清脾经)清湿热, (清补脾经)消食滞,化痰涎。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咳嗽,黄疸。次数: 100-500 次。临床:(补脾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常与推三关、捏脊、运八卦、推大肠等法合用。 (清脾经)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下痢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揉小天

12、心、推箕门、推小肠等法合用。 (清补脾经)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症,常与运八卦、揉板门、分腹阴阳等法合用。若湿热留恋,久而不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清补脾经,推 20-30 分钟,至微汗出,效果较好。小而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实,邪甚者方可用清法。2、 肝经位置:肝经亦称肝木。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次数:100-500

13、 次。临床:清肝经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补肾经、退六腑等合用,可以治疗惊风,抽搐,五心烦热等症。7肝经穴亦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3、 心经位置:心经亦称心火。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作用:清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心血不足,高热神昏。次数:100-500 次。临床: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4、 肺经位置:肺经亦称肺金。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14、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为推肺经。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脱肛。次数:100-500 次。临床:5、 肾经位置:肾经亦称肾水。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掌根推至小指尖为补,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作用: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小便赤涩不利。次数:100-500 次。临床:临床上本穴一般不用清法,常以清小肠代之。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6、 大肠位置

15、: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8清大肠;来回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补大肠、清大肠与清补大肠统称推大肠。作用: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主治:泄泻,痢疾,脱肛,腹痛,便秘,肛门红肿。次数:100-500 次。临床:7、 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操作: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作用:清热利尿,分别清浊。主治: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口舌糜烂。次数:100-500 次。临床:8、 十王位置:在两手十指指尖。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十王。作用:清热,醒神,开

16、窍。 主治:高热,神昏,惊风,抽搐。次数:3-5 次。临床: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中冲等法合用。但操作时不能太靠近指甲根部掐,以免指甲与肉分离,造成感染。9、 四横纹善和气血、消食积,治体虚消化不良。位置: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 1 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以拇指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气血不和,喘咳,口唇破裂。次数:掐 3-5 次;推 100-500 次。临床:本穴在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

17、。10、小横纹善清脾胃之热,调中消胀,治气结、痰结而致腹胀。9位置:掌面食、中、环、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小横纹;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作用:清热除烦,消肿散结。主治: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次数:掐 3-5 次;推 100-500 次。临床: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11、掌小横纹善清心肺之郁热,治疗口舌生疮、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之,称按揉掌小横纹。作用:开胸散结,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次数:100-500 次。临床:本穴对婴儿流口水严重者,有

18、良效;对肺部湿罗音,有一定效果。此外肝区疼痛者,揉之亦有效果。12、肾顶位置:小指末端处。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作用:骨表止汗,收敛元气。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次数:100-500 次。临床:13、肾纹位置:小指掌面第 2 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肾纹。作用:祛风明目,清热散结。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热不散。次数:100-500 次。临床:14、天门入虎口位置:拇指尺侧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10操作:用拇指桡侧由指尖推至虎口称推天门入虎口。作用:顺气,止痢。主治:泻痢,腹痛。次数:100-300 次。临床:常用于腹痛、泻痢,多与推大肠、推脾

19、经、拿肚角等合用。15、内劳宫清热除烦之要穴。位置: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作用:清热除烦,息风凉血。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次数:100-300 次。临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等法合用。16、小天心清心安神之要穴。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陷处。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以食指或中指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 2 指间关节突起处捣之,称捣小天心;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夜啼,目赤痛。次数:掐揉 5-30 次;捣 30-50 次;揉 10

20、0-300 次。临床:17、八卦位置: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 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操作: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单在云至离时要轻轻而过;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再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腹胀,食欲不振。次数:100-500 次。临床:1118、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之平面。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称

21、运板门,或称揉板门。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推之,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则称为横纹推向板门。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主治: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嗳气。次数:100-500 次。临床:19、胃经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操作:自掌根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反之为补。为补胃经。清胃经与补胃经,统称推胃经。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丑血等。次数:100-500 次。临床:20、运土入水位置:手掌面、拇指桡侧尖端经手掌边缘、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至尖端。操作:以拇指桡侧,自拇指尖经掌根推

22、运至小指尖端,称运土入水。作用: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吐泻,痢疾,便秘。次数:100-500 次。临床:21、运水入土位置:手掌面,小指尖端稍偏尺侧,经手指边缘,拇指桡侧至尖端。操作:自小指尖经掌根、拇指桡侧推运至指尖,称运水入土。作用:健脾胃,止泻痢。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泻痢。次数:100-500 次。临床: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均能治泻痢,但运水入土主要是健脾补虚,而运土入水则主要是清湿热、利尿。前者用于久病虚症,而后者则用于新病实证。1222、阴阳位置:手掌根,小天心穴二侧,近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操作:用两手拇指指腹从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以两手拇指指

23、腹从阴池、阳池向小天心合推,称合阴阳。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除食积,行痰散结。主治:寒热往来,腹泻,呕吐,食积,泄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痰涎 盛。次数:100-300 次。临床:23、总筋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以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称拿总筋。作用:清热,通调气机。主治:惊风,潮热,牙痛,夜啼,口舌生疮。次数:揉 100-300 次,拿 3-5 次。临床:24、端正对鼻丑有奇效(用细绳自中指第 2 节指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位置:中指指甲根旁两侧 1 分许,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端

24、正。用拇指端揉之,称揉端正。作用: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主治:泄泻,痢疾,呕吐,鼻丑,惊风。次数:掐端正 3-5 次,揉端正 50-100 次。临床:25、老龙用于急救。位置:中指背,居指甲根中点 1 分许。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老龙。作用:醒神开窍。主治:高热抽搐,昏迷不醒。次数:3-5 次或醒后即止。13临床:小儿急惊风,若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者,可治;不知痛而无声音者,难治。26、五指节位置:手背,拇指指间关节与其他手指第 1 指间关节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继而揉之,称掐揉五指节;用拇指端揉之,称揉五指节。作用:祛风痰,通关窍,安神镇惊。主治:惊

25、风,抽搐,惊惕不安,咳嗽风痰。次数:掐揉 3-5 次;揉 50-100 次。临床:27、二扇门发汗效穴。位置:手背中指本节(掌指关节)两旁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称揉二扇门;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二扇门。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主治: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次数:揉 100-500 次;掐 3-5 次。临床:操作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如欲发汗,必先推肺经、揉内劳宫,再重揉太阳,然后掐揉本穴,至患儿头部及前后身微汗出即可。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气,故对体虚者,需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等,然后再用本穴。28、外劳宫性温,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

26、之要穴。位置:手背中央,第 3、4 掌骨间,与内劳宫穴相对。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用指尖掐揉之,称掐揉外劳宫。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疝气。次数:揉 100-500 次;掐揉 3-5 次。临床:29、威灵用于惊风、昏迷,为急救之常用。位置:外劳宫穴旁,第 2、3 掌骨歧缝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威灵。14作用:开窍,醒神,镇惊。主治:惊风,昏迷不醒,头痛。次数:3-5 次(或醒后即止) 。临床:遇患儿急惊暴死者掐本穴后,有声者易治,无声者难治。30、精宁位置:外劳宫旁,第 4、5 掌骨歧缝间。操作:

27、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精宁;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精宁。作用:行气,破结,散结。主治:疳积,痰喘,干呕,眼内胬肉。次数:掐 3-5 次;揉 100-500 次。临床:善消坚破结,化痰,克削气分,故虚者慎用。多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加强治疗效果。31、二人上马补肾滋阴之要穴。位置:手背,第 4、5 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二人上马,亦称揉二马。作用:滋肾补阴,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小便赤涩,喘咳,腹痛,体虚,淋症,脱肛,遗尿,消化不良,牙痛。次数:100-500 次。临床:32、外八卦位置:手背,外劳宫穴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操作: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外八卦,均同内八

28、卦操作。 。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主治:胸闷,富掌,便秘。次数:100-300 次。临床:33、一窝风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通经络,利关节。主治: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15次数:100-300 次。临床: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所致的腹痛,其效更佳。34、膊阳池位置:手背,一窝风后 3 寸处。操作:用拇指指端揉之,称揉膊阳池;用拇指甲掐之,称掐膊阳池。作用: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主治: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感冒头痛。次数:揉 100-300 次;掐 3-5 次。临床:对打便秘结,揉之有

29、显效,但大便滑泻或虚脱者禁用。35、三关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三关,亦称推上三关。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主治: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虚弱,风寒感冒,发热无汗,疹出不透。次数:100-500 次。临床:本穴性温。治一切虚汗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运八卦等法合用。用于疹毒内陷,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推脾经、清胃经、运八卦、掐二扇门等法合用。本穴用于实证,手法操作轻而有力。36、天河水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总筋穴至洪池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至

30、肘横纹,称清天河水,亦称推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自内劳宫穴推至肘横纹,称大椎天河水;以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透之,称引水上天河。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燥痰。主治: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咳嗽,痰喘。次数:100-500 次。临床:本穴性微凉。常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手法合用。清天河水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心经热,用于阴虚发热、五心发热、烦躁不16安、惊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等症。可单用之,亦可配清心经、清肝经等法用之。本穴操作不同,清热的作用亦不同。大推天河水的清

31、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而引水上天河的清热作用又大于大推天河水。另外,打马过天河的清热作用最强,且能活经络,通关节。37、六腑位置: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或用拇指罗纹面的桡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亦称退下六腑,或推六腑。作用:清热、凉血,解毒。主治:高热,烦躁,口渴饮冷,惊风,鹅口疮,咽喉肿痛,痄腮,热痢,大便干燥。次数:100-500 次。临床:本穴性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咽干而痛、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证均可用之。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但对脾虚腹泻者慎用。下肢部穴位1、 箕门位置:大腿内侧,自膝上缘

32、至腹股沟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膝内侧上缘直上,推至大腿根部,称推箕门。作用:利尿。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次数:100-500 次。临床:性平和。治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尿闭(尿潴留) ,多与按揉丹田合用;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等法合用。2、 百虫位置:膝上内侧,血海穴上 2 寸。操作:用拇、中二指先按后拿之,称按拿百虫。作用:通经络,止抽搐。17主治:惊风,抽搐,昏迷,下肢瘫痪。次数:3-5 次。临床:与按揉足三里、拿委中、揉膝眼等法合用,治疗下肢瘫痪、痹痛等;止抽搐,手法宜重。3、 前承山位置:胫骨旁,与承山穴相对处。操作:用拇指端与余四指拿之,继而揉之,称拿揉前承山。作用:镇惊止抽。主治:惊风,抽搐,角弓反张。次数:拿 3-5 次;揉 30-50 次。临床:止抽搐。治角弓反张、下肢抽搐常与拿委中、按百虫、掐解溪等法合用。若惊风偏于急速者,宜先拿威灵、精宁二穴,然后再拿本穴。4、 涌泉位置:屈趾,足掌心前凹陷中。操作:用拇指自足根向趾部推,称推涌泉;用拇指面揉之,称揉涌泉。作用:引火归元,退虚热,止吐泻。主治:发热,五心烦热,呕吐,泄泻。次数:推 24-100 次;揉 50-100 次。临床:配退六腑、清天河水等能退实热;配分阴阳、揉二马、退肾经能退虚热。揉涌泉亦能止吐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