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苏州市的区位研究分析0912021045 尤超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 4000 多年,公元前 514 年建城,是中国首批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 4 个中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 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上海,南连浙江省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相接,北枕长江。苏州地理位置优越。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贯穿东西
2、,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境内河港密布,公路四通八达。横卧北侧的长江是通往外地的重要水运干道。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都是国家一类口岸,其中太仓港还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和苏州工业园区的配套港苏州位于长三角核心区,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 15 个城市。 优势条件:经济基础深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江流域腹地深广。龙头市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便捷的高速公路和沪甬跨海大桥把江浙的城市
3、群与上海衔接起来,使之起到长三角核心驱动作用。 发展目标:长三角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约 5000 万人)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 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即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资源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环境一体化、形态一体化。走出去就是指一般加工业,如果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定要向周边地区辐射。请进来主要是请进来一些适合上海环境、特别是能承受上海本地成本的一些企业,主要是服务业,也包括一些加工工业的高精尖生产制造业。放下去指一般的制造业就转移出去。一般的、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业,上海要主动放弃,这是加强长三角合作的一种好的手段。提上来指上海整个城市功能要提上来,真正增强它
4、的服务功能、市场配置功能,一种内联外引的市场平台的功能。 一、苏州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一)绝对地理位置苏州市位于北纬 30473202,东经 1195512120;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3119,东经-12037。(二)自然地理位置苏州矿产资源有高岭土、瓷石、硫、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煤、天然气、铜、铁、铅、铟、镉、银、磁铁等 16 种。矿产以非金属为主,其中高岭土、花岗石以储量丰富、质量优异名冠全国。全市现有耕地 288168 公顷,水面38.3 万公顷( 575 万亩),丘陵 2.3 万公顷(34 万亩)。主产大米、棉花、油菜籽、香粳米、鸭血糯和太仓白蒜;特产柑桔、枇杷、板粟、梅子、
5、桂花、茶花、碧螺春茶;太湖银鱼、莼菜、珍珠和阳澄湖大闸蟹闻名遐迩。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 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 人间天堂” 之美誉。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3119,东经 12037。(三)经济地理位置苏州紧邻中国最大的
6、现代化城市上海,正好落在上海 100 公里都市圈的范围内,处在上海的紧密联系圈层内,是上海的 强辐射区 ,经济发展受上海影响较为强烈。二、苏州自身的区位优势:苏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和综合实力等方面。1. 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1)声名远播的古典园林。(2)风貌独特的千年古城。三纵六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有“东方威尼斯”之称。(3)令人神往的水乡古镇。以四面环水的周庄、五湖环抱的同里、六水相汇的角直等为代表的众多古镇,充满江南水乡风情,以独特优美的水乡风貌、浓郁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令国内外游客神往,留连忘返。(4)历
7、史悠久的吴地文化。苏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代才俊辈出、人文荟萃。昆曲是“中国戏曲之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州评弹已在江浙沪流传了 300 多年。苏州工艺品巧夺天工、闻名中外,苏绣被誉为全国“四大名绣”之一(2)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紧邻上海,处于长三角的交通接点和沪宁杭、沪苏杭的中心位置,区位得天独厚,交通十分便捷。“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的同江至三亚、上海至成都线在此相交,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312 国道和长江横穿东西,苏嘉杭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绕城高速公路环抱苏城,形成了纵横交错立体型开放式的
8、大交通框架三、苏州与上海的区位关系:上海,正如一个巨大的热力源,向它的有效辐射半径,释放其经济带动的势能,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上海周边城市所认可,而接轨大上海无疑成了沪周边城市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提升本地经济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毗邻上海的苏州、 “近水楼台先得月”,已经成了这一策略的最先受惠者。也正是因为苏州在长三角各城市中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并能够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并转化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使得苏州在接轨上海经济圈这一过程中能成为最先受惠者。苏州目前正以新的思路新的姿态对新一轮“接轨上海”进行积极的部署和落实。从目前情况看,在搞好产业接轨、市场接轨、交通接轨的同时,需
9、要进一步实现人才、科技、信息、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接轨。要主动接纳上海人才、科技等方面优势的辐射和带动,力争成为上海科研的中试、应用和推广基地。倡导接轨的一体性,力避出现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负面效应,把接轨的视野进一步放宽,把接轨的目标进一步放大,理性地站在苏州的整体角度去统筹规划,去谋求更为科学和长远的大发展。要倡导接轨的延伸性,不仅要使苏州各地的接轨浑然一体,互相呼应,还要把与上海接轨的行动纳入到整个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予以关注,即一方面要研究和借鉴周边城市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在接轨上海的同时加快与周边城市的关系整合及合作,要善于发现周边城市接轨上海成果的外延和由此带来的机遇,为我所用,以达到事半
10、功倍之成效。要倡导接轨的人文性,赋予主要具有经济特征的接轨工作以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聚合力,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打出“大苏州”这张现成的和共同的品牌,把分开的五指握成拳,就会使接轨的效应也更为放大。”四、苏州与长三角区位关系: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湖州、舟山、台州和江
11、苏的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京及盐城、连云港、南通、泰州等 18 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4 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 1%,人口占全国 5.8%,创造了 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 22%的财政收入和 18.4%的外贸出口。目前,世界 500 强企业已有400 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 200家,仅在苏州投资的有 81 家,投资项目达 188 个。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而苏州处于长三角的中心地带,与上海相邻,地理条
12、件得天独厚,外企投资最多,发展最迅速。五、苏州与环太湖经济圈的区位关系: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沪宁杭处于三个重要支点,形成了一个大三角,支撑起了以上海为龙头、宁杭为两翼,其余城市为腹地的城市网络体系。随着长三角竞争与发展,一个新的概念诞生“环太湖经济圈”,它是以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这五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小三角,由于地缘优势,接受上海辐射,其经济发展日显突出,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核心腹地”。环太湖经济圈包括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和浙江的嘉兴、湖州,太湖流域与长三角是两个外延不同、内涵基本一致的经济区域。苏锡常嘉湖地区则是太湖流域的核心部位,更是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工业的摇篮。长江三角
13、洲地区占地面积 10 万平方公里,环太湖经济圈占据了 27.3%的土地,从主要指标所占比重来看,环太湖经济圈基本达到长三角的三成以上,利用外资方面更是超过 40%,与 2002 年相比,主要指标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也反映出“环太湖经济圈”在长三角地区中的核心地位。环太湖经济圈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接受上海辐射,成为上海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环太湖城市圈中的苏、锡、常、嘉、湖五个城市,随着不可逆转的一体化进程,必将成为长三角的“核心腹地”而日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六、苏州与东亚经济圈的区位关系:东亚经济是与欧洲经济、北美经济相提并论的世界三大区域经济之一。1997 年亚洲经
14、济危机以后,东亚国家克服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害、加速经济体制改革,使东亚经济开始了新的一轮高速增长期。20012004 年间,在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积极影响下,东亚各国经济蓬勃发展,区域内的贸易依存度日益增长,东亚经济合作也从概念进入到现实阶段。中国地处东亚,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东亚的发展。中国十分重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合作,最近正在积极推动东亚 103(亚细安 10 国加中、日、韩)合作,并在金融领域中已取得了成果。中国也在推动建立“中国亚细安双边自由贸易区”,促进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共享繁荣,最终将实现双赢。而苏州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区,
15、更要融入到东亚经济圈中,发挥其优势。七、 苏州现状、机遇及挑战:(一)国际产业从美国日本-台湾长江三角洲的转移1、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知识型服务外包日益兴起;2、制造成本国际产业的转移主要是基于制造成本,所以通常将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工艺先转移到中国。随着中国加入 WTO,关税降低,逐渐吸引了一些世界顶级企业的进入,这些企业又带来了自己的上下游合作伙伴。群聚效应带动了产业链的转移。3、人力资源江苏省的文化底蕴塑造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吸引了国际产业的转移。(二)苏州是国际产业转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一个低端制造业产业的集中地,管理、研发、市场苏州均不是中心1、苏州是江苏省
16、经济最发达的市之一。2、苏州是长三角的核心区的几何中心城市;界于长江和太湖两大生态源之间。(三)苏州、无锡、常州都市圈分析1、最靠近上海核心区的城市2、与其他两个城市存在竞争关系苏州作为中国发达经济区,首先要与上海处好关系,接受上海的辐射。在长三角、太湖经济圈中,苏州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不仅仅是整个中国,苏州需要融入东亚经济圈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只要充分发挥苏州的区位优势,苏州的明天会更美好。长期以来江苏经济之所以位于全国前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该地区每年为江苏省创造了近 70%的 GDP和财政收入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三个城市的发展对整个江苏的全面小康社会
17、的实现和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三个城市,至少从现在看来,竞争远远大于合作,关于资源的竞争关于人才的竞争关于市场的竞争,还有最近比较热的关于中心地位的竞争,这些竞争也制约了他们更好的发展,作为江苏人在这里我想发表我的几点看法常州20 世纪 80 年代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曾经以乡镇企业的发达而闻名全国,但进入 90 年代,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和改革深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因为规模小.管理水平落后.竞争力弱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此时他的两个兄弟城市无锡和苏州迅速做出反映,改变发展模式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这一点上常
18、州已经落后了他们很多,甚至已经落后了这几年发展迅猛的南通,所以下一步常州市政府要做的是积极招商引资,开放市场,整合原有企业使企业做大做强,做出几个国内外有影响的名牌企业,泰州虽小,但是“春兰电器”“扬子江药业”“林海集团”闻名全国,这一点常州应该好好学习苏州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就是“一夜之间,老叟换新颜”,以前提到苏州总会想到他古老的园林和小桥流水人家,可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苏州却把他的另一面展示给人们,特别是 90 年代中后期,年均 18%的惊人高速发展使苏州人有了一夜暴富的感觉,全国学温州边成了全国学苏州,苏州走出了苏南模式开创了苏州模式但在这种光环的照耀下我却有种担心,我不怕得罪苏州朋友,
19、苏州不仅是苏州人的也是江苏人的,苏州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资甚至过分依赖于外资,真正的国有企业并不多,如果有一天台海发生战争中日冲突,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苏州的台资日资一撤,可想而知,苏州剩不下多少了,又得到以前小桥流水的生活了,另一方面苏州GDP 高达全国第四,可是人民生活水平却不比其他城市好多少,富的是外国人,中央政府是最精明的,他不管你人民生活怎么样,只要往上交的钱多那就重视你,给你戴光环,动不动给你个某某模式要不就向某某城市学习,所以苏州要看到这一点,认清自己冷静头脑做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步,或者说是 GDP和人民生活水平共同发展 无锡早在80 年代就是全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和 13
20、个较大的城市之一,在 20 世纪 90年代的转型期中元气大伤,至今尚未完全恢复,但是凭心而论,无锡是三个城市中最没有硬伤的城市,三大产业统筹发展,工业底子厚,自 20 世纪处荣氏家族开始便是全国工业重镇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前几天省委关于服务业发展的会议在无锡召开,这无疑为无锡的第三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锡是区域交通枢纽,无锡机场也有可能升格为苏南国际机场,无锡因该好好利用这些条件加快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无锡面临的问题国有资本流失,从“小天鹅”股份被收购,到商业大厦的罢工事件,我们应该懂得国有资本是一个地区的支柱,外国人是靠不住的,说不定哪天捞足了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这就像东三省无论穷成什么样,那都是国家重点地区,因为那里是国有资本的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