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分享、我快乐农村幼儿园培养孩子分享意识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 分享”是指将自己喜欢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 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它是孩子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体会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本文教师应从创设环境、主题教学、生活熏陶,建立小组、家园互 动等几方面 对孩子分享意识进行培养,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 ”,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2、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 键 词 】: 农 村 幼 儿 分 享 意 识 培 养 策 略一、问题提出 许多研究者都在关注“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及研究” 。一致认为:孩子总是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要想改变孩子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我们需通过科学的构思和合理的安排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新纲要明确地把让孩子学习分享列入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中。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然,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得人们的育儿方式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
3、越来越畸形。对孩子宠爱过度,只宠不教, “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小皇帝” 、 “小公主”们高高在上,一味索取,不讲奉献,使幼儿的自我观念不断膨胀。序号 D2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就发生了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事件。例一:一天,我班发生了一件事:两个孩子为了一颗糖果发生吵斗,小女孩不想给小男孩吃,小男孩偏想吃,后来小男孩抢了小女孩的糖果,结果小女孩把小男孩的脸抓破了。小男孩哭着来告状:“徐老师,丹丹不给我吃糖还要抓我的。 ”“丹丹,你为什么不愿意给他吃?” “我妈妈说,这糖很贵的,不要给别人吃,吃光了就没有了。 ” 小女孩 回答。 例二:早上,新新拿着一个新买的奥特曼玩具来园,他就自己一个人玩,别的孩
4、子说,你的奥特曼给我玩玩好吗?他用眼睛斜了一眼孩子,把奥特曼紧紧地抱在胸前说“不”。结果两个人就吵起来了。“新新,你怎么不给别的小朋友玩?”我问。“我的奥特曼是新的,他等下要把它弄坏的”。例三:早上,小涵妈妈对我说:“我家小涵很自私,我买的肯德基让他给奶奶吃点,他说不好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他的东西。东西到了他的手上就谁也要不去了” 。例四:在一次玩具总动员活动时,我问:“玩具怎样玩?”幼儿回答说:“轮着玩。”继续问:“怎么轮着玩?”大多数的幼儿回答:“我玩完了他玩。”等玩具出现时,90%以上的幼儿就抢着先玩,根本控制不了自己,不断发生争吵,表现出强烈地独霸意识。例五:一天下午吃苹果,我发现
5、孩子们到盘前拿苹果时都是仔细端详一番后,快速伸手拿走了其中的大苹果,而只有个别不爱吃苹果的孩子拿了小的。从上述例子来看,孩子既缺乏分享的意识,又缺乏分享的能力,更不会与人协商和交流。那么如何让孩子消退自我中心心态,学会与人分享?二、分析原因孩子不与人分享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自身因素幼儿期的孩子,尤其是小、托班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随着他们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智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老与同伴发生冲突。他们的自我意识早已形成和发展,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
6、强。因此,分享水平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客观存在的。3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独生子女,在教育方式不当时,容易忽视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 “四二一”的家庭组合使家长不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总是一味迁就与满足,长辈的极度溺爱及不良的教养态度,都是阻碍分享形成的原因。如:一些父母给孩子买了较贵的玩具或好吃的,就叮嘱孩子不要给别人玩(吃)。当孩子出现独占行为,部分父母还很得意,认为自己的孩子机灵、“门槛精”。看到孩子占便宜就高兴。长期以往给了孩子错误的理解,认为独占就是对的。3教师因素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分享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7、,但由于受自身经验的约束或环境的影响,在处理孩子为同一事物起纠纷时缺乏了对孩子及时有效的引导。有的教师可能也会教育幼儿要学会分享,但那大都是一些口头上的说教,真正能做到引导幼儿体验分享并学会坚持分享的教师并不多。如:晨间活动的时候,毛毛和飞飞为了同一个球发生争执,老师看见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而是说:“拿来,球都不会好好玩!喏,给你玩!”说完,把球给了别的孩子。三、学会分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 出 了 “生 活 即 教 育 ”、 “社 会 即 学 校 ”、 “教 学 做 合 一 ”的 教 育 理 论 。新纲要同样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
8、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利用。 ”(一) 营造亲密和谐氛围要形成分享意识,首先便应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孩子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孩子上幼儿园了,从单一的环境来到了相对复杂的大集体。教师要有目的的设立环境,注意培养分享的氛围。如,有孩子把东西分给同伴吃时,请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他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午饭后我请孩子帮忙把碗送到厨房去清洗,我会对孩子说“谢谢” 。起床时,我帮孩子穿衣服、梳辫子等,孩子也要对我说“谢谢” 。让孩子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 ,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
9、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4如:雷琪是个心理脆弱的孩子,每次妈妈有事迟来接她,她就会坐着流泪。佳佳看见了连忙走到雷琪身边安慰起来:“别哭,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你的。 ”还拿餐巾纸帮她擦眼泪。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也跑过去安慰她,还像小大人一样地说些小孩子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的道理给她听。雷琪看到这么多人来安慰她,就擦干眼泪不哭了。我随即和孩子们进行谈话,使孩子们知道,当同伴伤心时我们要给予安慰,这样伤心就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心情就会好起来。记得有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孩子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孩子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
10、来的快乐和满足。(二)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孩子的分享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师有目的为孩子创造机会,设立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育引导。从托班开始,教师就有目的地开展主体化教育教学活动,来丰富孩子的分享认知行为。班级阶段 活动名称 教学目标托班上学期 小脚踩踩踩 愿意与老师同伴分享自己的感觉,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托班下学期 跷跷板 让幼儿感受大家一起玩才能玩得高兴。小班上学期 好朋友一起玩 学会分享,感受和朋友一起玩玩具的快乐。小班下学期 三个好朋友 通过故事,理解好朋友应该相互帮助,分享快乐。中班上学期 好东西要分享 引导幼儿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理解朋友之间好东西要分享的道理,学习分享的
11、经验。中班下学期 小主人与小客人 幼儿体会分享的快乐,分享带个大家的开心。引导孩子理解朋友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大班上学期 开心照片 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经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大班下学期 巨人的花园 感受爱和分享的美好,领悟冷酷和孤独会带给5别人和自身最大的伤害。如:故事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因为自私而失去花园里的百花,变得孤独了。当他与小动物们共享他的花园时,花园的百花又盛开了。他又变快乐了。这个形象好象就是孩子身边的同伴或者说是就是孩子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为了让孩子能充分理解巨人的内心变化,对巨人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公民共鸣,我让孩子观察三副图中巨人花园的变化
12、。继而提出问题,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花园变化的原因:巨人花园里的花开得怎么样?巨人花园里的花为什么枯萎了?(他不同意小动物们到他花园玩) 花园里的花为什么又盛开了?(他同意了小动物到他花园玩、花园里的花又盛开)。通过观察回答,孩子已能感受到巨人花园的变化,同时也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其次,通过讨论来迁移情感,逐步形成孩子自身的认知。例如组织孩子讨论:巨人拒绝小动物时,你的心里怎么想的?(巨人真小气,我有点不喜欢他) 如果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做呢?(孩子都表示邀请小动物们去花园玩;有的还表示送小动物一朵喜欢的花等等)看来孩子们已从巨人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
13、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三) 注重日常生活熏陶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注重各种机会,对孩子的分享意识进行熏陶。孩子年龄小、能力低,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帮助,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事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孩子因势利导,使孩子能去模仿,去学习。1教师的示范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孩子做好行为示范。如:从托班开始,我就每天有意识带些水果入园,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分给孩子吃
14、,还要求他们对我说谢谢。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得到他人的给予要说谢谢。转眼孩子们进入了大班,有好吃的、好玩的,他们都会记得和他人分享。请孩子收集图书来园时,我也会带几本书来充实我们的阅读角。这样孩子就会有意识的模仿教师的行为,教师也简单的达到了教育目的。当看到他们正在玩玩具时,我会有意识地走过去对他说:“我和你一起玩好吗?”或“你把玩具分给我一点好吗?”待孩子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教师发出类似的行为。 6在我们幼儿园,分享已成为一种风气。教师去海南、南京旅游回来都会带土特产与同事和小朋友分享;教师公开课、论文、优质课得奖或评上高级幼儿教师时,都要请客;青年教师结婚都要
15、分喜糖,不只给同事,还给自己班的小朋友;汪老师 49 周岁生日时,她爱人拎来一个大蛋糕,让她和自己班的小朋友一起过,使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2同伴的作用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 ”梁宇丹小朋友的妈妈在温岭上班,每次妈妈回来送她的玩具、礼物,梁宇丹都会带入园,主动的和小朋友一起吃一起玩。每次我都用小圆点予以奖励表扬,并鼓励更多的小朋友像她学习。现在我班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把好吃的,好玩的带入园和别的小伙伴分享。最近连我班最“精”的王磊外出喝喜酒回来都会带喜糖来和小朋友分享了 。3. 移情的手段 日常生活中,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
16、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如:有一次,新新小朋友带来了只玩具猪,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新新而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 玩具猪 ”,对新新说:“这个玩具猪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 ”他毫不犹豫的回答。 “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新新想了想说:“ 我会很难过。 ”“那你们大家呢?”“我会很难过,老师”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 “新新,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很
17、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 新新不说话了,他拿过“玩具猪 ”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情感状态,来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四)建立同伴友好小组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
18、说是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7意识。皮亚杰曾指出:“ 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参与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如:分享宝贝。我班的毛佳乐,邱冉婷、李佳怡小朋友离园后会聚到一起玩。一天,李佳怡来园告诉我,昨天邱冉婷和毛佳乐打架了。原来是两个人都想玩一辆电功玩具车发生矛盾。于是周五离园前我给三人布置了一个任务:双休日三个人组成一个友好小组。聚在一起玩时,每个人要从家里带一样自己喜欢的
19、宝贝去交换着玩。同时,我还联系三个孩子的家长,允许孩子外带玩具找好朋友玩。星期一孩子来园了,我就问她们双休日有没有带宝贝去换着玩。毛佳乐说:“徐老师,我带了一只小兔到邱冉婷家里去了,我们三个人都给兔子喂草了” 。李佳怡说:“徐老师,我也带抱抱熊去了,也给她们玩了” 。 “婷婷,有没有拿玩具给她们玩?” “拿啦,我把家里好玩的东西都给她们玩了,她们玩我的我玩她们的,一个人也没有吵架”!婷婷开心地说。 “哦,我知道了,交换宝贝玩比抢宝贝玩开心多了。好伙伴在一起玩比一个人玩快乐多了。 ”我装作恍然大悟地说,下次我有好东西也要和大家一起玩。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有好东西要和他人分享的意识。分享图书。每
20、天午饭后有安静休息时间。我在图书角摆放了少量的图书 ,要求拿到书的孩子和好朋友一起看阅同一本书。午睡的时候,我问到:“媛媛,你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看书的?一起看书高兴吗?” “老师,我们四个人一起看书,先是我一边看一边讲给果果、新新、佳佳听,然后是新新讲给我们听。下次我还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看书!”媛媛兴奋地说。 “对呀,有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就会发现自己很快乐。 ”我及时地强调。同时我还特别注意评价的语气,使孩子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分享食物。这是围绕乡土教材开展的活动。如樱桃红了 。五月初的农村处处可见挂满枝头的红樱桃。通过晨间谈话,家中有樱桃树的孩子都表示第二天会带樱桃来园和同伴分享。第二
21、天早上教室里放满了一袋一袋的红樱桃。我让孩子自由地邀请好朋友以组为单位围坐一起品尝外,还邀请弟弟妹妹来品尝。相互说一说樱桃的形状、颜色、味道、气味及对人体的帮助,感受你的东西我可以吃,我的东西他也可以吃的其乐融融。(五)家园互动共同帮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分享意识,离不开家庭教育。教师要本着平等、尊重、合作的原则,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8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明白在家要和孩子平等对待。同意孩子把玩具带入园和同伴分享。请家教有方的家长介绍经验,让其他家长分享其成功经验。如:在家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不要给孩子造成特
22、殊的地位。让他从小生活在平等的家庭气氛里,以免形成“我中心”感;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指手划脚,高居别人之上。有客人到自己家中来做客,家长要引导孩子和小客人友好相处,一起玩好玩的玩具,一起共享好吃的食物;孩子与小客人之间有了分歧,听到孩子说:“这是我家,你不要来时” ,家长要阻止孩子说不礼貌的话,给孩子讲明道理。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要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熔融的感觉。当孩子把水果拿给家人时,家人要说谢谢,而不是说“好孩子,你真乖,我不吃,你自己吃” 。使孩子从小明白有好吃的要和大家一起吃,有好玩的要和大家一起玩的道理。使幼儿无论在哪都能感受到分享所
23、带来的快乐。2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幼教专家,为家长进行德育讲座,解答家长的疑惑,分享成功的经验。3、利用黑板报通过黑板报宣传资料向家长宣传“幼儿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4、多与家长交流我园地处农村,70%的孩子入离园都坐接送车。教师通过电话、家访、小纸条和家园联系本与家长交流分享的益处。5、发送电话卡给家长发儿女班小朋友的电话卡,引导家庭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分享互动作用。6、设立家长开放日每年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观察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从中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四、效果与反思(一)取得的效果91
24、通过实践和操作,幼儿分享观念和分享认知正在逐步形成,知道有好吃的好玩的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得到好东西会找同伴和老师分享。如:早上我一入园,奇奇就递给我一颗山核桃:“徐老师,这颗山核桃送给你吃,是别人给我的,我不舍得吃,你快点吃掉” 。我连忙说谢谢。2.家长的育儿观念和方法得到了转变, ,对学校的管理更信任、更支持了。小涵妈妈说:“徐老师,这几天我们小涵在家的表现真好,本来自己的零食从不肯给我们尝一点,现在会主动地拿出来给我们吃了,还说有好吃的东西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呢!你们老师教的真好。我在家也要和你们一样要求孩子有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3.通过对孩子进行分
25、享活动的教学,教师自身的观念和素质提升了许多,认识到了让孩子学会分享的重要性。对一日生活中出现的的问题,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如:天天带来一辆新玩具车,当别的孩子想玩时,他却加以拒绝。这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 ”我知道后就及时地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天天的玩具不给他人玩对不对?没有得到天天的玩具,就说以后不跟他玩了对不对?在征求天天的同意下,大家轮流着玩车,看着大家玩的乐呵呵的,我就问天天:“和小伙伴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车分给小伙伴玩,所以大家都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并引导孩子们一起拍手表扬他:“天天、天天,你真棒!”
26、这样使孩子又重新地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现在,我班孩子为了一件玩具、一排椅子而发生争执的事情少了很多。孩子之间的分享更和谐了。(二)存在的问题1.孩子分享意识的形成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引导和培养,更需要因人而异。2.分享行为只是亲社会行为的一部分,所谓亲社会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是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表现为:轮流、助人、合作、谦让、分享及利他主义等。我们如何在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的基础上,进行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我们有待思考的问题。总之,要使分享成为孩子的习惯,变成其自身的行为方式,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更需要孩子的实践和操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才能去自我中心化,发展利他行为;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01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2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B基教200120 号,20014岑国桢,刘京海511 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