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原称“六诗”,始见于 周礼春官大师中“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给人的感觉风雅颂赋比兴都是诗的体裁。 后来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把“六诗”改成“六义”,云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按现代的话来说,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作法。,风又称 ,本是乐曲的统称。一共有15组,是十几个地区的地方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
2、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周王朝专门派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另一种说法:由各国乐师到民间搜集歌谣,目的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这样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
3、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朱熹诗集传中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
4、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又称“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赋比兴由于在【诗大序】中没有明确的定义,造成后人有不同的解释,尤其是对”比兴“的解释,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 这里特别说一下:汉儒解【诗经】常有“比刺兴美 ”之说,云“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也就是说比用以讽刺上政,兴用以颂美, 结果造成大量的爱情诗被错解扭曲,例如把关雎解成“后妃之德” ,把蒹葭解成”刺襄公未能用周礼”,篇篇追求他们所谓的”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