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学论文写作方法,田 艳,学位论文的七要素 (上位概念:议论文) 1、选题 2、资料 3、结构 4、方法 5、见解 6、文章 7、社会责任,一、选题 (一) 课题选定的四项要求: 1、有学术性、理论性 2、有实践性、针对性 3、有充足的资料 4、能够扬长避短 符合下述五种情形之一,即可认为具有学术性、理论性: 其一,补白性选题 这一课题前人没有研究,至少是国内法学界没有作过研究,这叫补白,填补研究的空白,属于有学术性、理论性。 其二,开拓性选题 这一课题前人虽然有所研究,但成果很少,仅有几篇一般性文章,本文将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程度加深了,作了系统、全面、深度的研究,这叫有开拓性,属于有学
2、术性和理论性。,其三,提出问题性选题 这一课题是社会生活或法律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过去没有或没有意识到,当然更谈不到研究,现在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价值,标志学术研究的进步,也许本文还做不到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学术性和理论性就表现在率先提出问题。 其四,超越性选题 这一课题前人已经作过很多研究,可能已经形成通说,但本文根据社会生活和法律生活的重大发展,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回答了实践中的新问题,所作出的研究结果远远超过了前人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准,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其五,总结性选题 这一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不同的研究都有所侧重,有其局限,有所不足,本文在
3、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作系统、全面、深入的带总结性的研究,这叫集其大成,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二)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术论文的撰写首先要有一个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就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在学术思考中,主要有两个思考方式:一个是具体问题的思考;另外一个是体系性思考。这两种思考方式对于撰写学术论文同等重要,因为要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必须搞清楚整个体系,学会从体系中找到具体问题的解决出路,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出路与整个体系不协调,要么说明思考具体问题的方式不对头,要么可能整个体系不科学。而体系性思考也同样离不开具体问题的回答,如果一个体系不能回答一个具体问题,那么这个体系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可以
4、说,解决具体问题是检验一个体系是否科学的试金石。,一定提出新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恐怕在选题上就是失败的。没有问题意识的博士论文不就是一个综述?你要研究苏力的法学思想,就得在中国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要是没有问题研究,你的文章不就变成了苏力传? 一定要有基本的问题意识,要直接切入正文。什么意思?法学论文一定要从总量控制出发。应该有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论证。要提出假设,没有假设,没有问题,那么文章就是缺少红线。要有基本的证伪的方法。学会对自己的理论用证伪方法来检验自己论文,提出假定来反对观点,来检验自己论文。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多少年来,我们许多学者主张能要把所有问题研究个透。问题意
5、识:问题从何而来?人类研究科学要想发现一个真正的问题,从何而来?,问题的标志是一个对本学科前沿理论都了解的人,用现有的方法解决不了,就有可能产生问题。如,在诉讼法学界研究国家赔偿问题,我们用刑诉理论解释不了,用行政诉讼也解决不了。如,美国没有国家赔偿。但是国家赔偿有个问题没有解决,都是适用违法责任原则。这在行政法学界没有问题。问题是我要提出刑讯逼供的问题,如,杜培伍。问题是公安干警违法致人伤残,为什么要国家赔偿呢?警察违法怎么变成了国家责任。你对此如何解释?解释不了。有人用代位赔偿理念来解释。为什么国家对他的民事责任进行买单,但为什么不给他的刑事责任也买单?你这样一想,问题就出来了。,如何才能
6、有问题意识,并进行具体问题的思考和体系性思考呢?这个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学到的功夫,需要作者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和观察。只有在阅读大量的相关学科的专著或者学术论文之后,才能发现问题。这些问题对作者而言可能是新问题,但也可能是老问题,可能是大问题,也可能是小问题。对于新问题,前人研究的成果很少,没有什么学术资料可供借鉴,需要作者开拓自己的思路,展开自己的联想,在这方面的研究,作者也比较容易出成果。对于老问题,前人研究很多,积攒的学术成果也非常多,但不意味着没有什么问题可供研究,要知道,“学术领域或许是有限的,但对这一领域的学术观点却永远值得探讨,只要作者能够在这个领域中提出一个全新的命题,那也是一个很
7、了不起的学术贡献”。,在大问题与小问题之间,经常说的有两种研究方法:大题小作和小题大做。在目前学术研究中,大题小作的现象已经比较少见了,除非作者能够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和见解,否则,大部分人是不会选择大题小作的。 例如,在80年代末期,我国刑法学的研究还比较粗糙,还没有如今天这么精致和细致。当年的赵秉志教授和陈兴良教授分别以犯罪主体论和共同犯罪论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写出了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现在如果再有学生选择这类题目为博士论文或者硕士论文的选题,首先在开题报告就通不过,而且很可能会被当成“笑话”来对待,更不要说选择这种大题来作为一篇学术论文的题目了。 因此,现在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也好,还
8、是一篇的学术论文也罢,基本上都是小题大做。以共同犯罪为例,现在已经研究到共谋共同正犯、承继共同正犯以及教唆犯的属性、共犯的处罚根据、同时犯、片面共犯、共犯的竞合、共犯的过限以及共同犯罪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小问题。,问题从何而来?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我觉得许多从科班出来的人,需要补补司法实践的课。美国人做学问都是从最高法院的判决书开始。从实践中能提出问题的人不多。中国没有判例制,但最高法院判例值得研究。 还可以从规则中发现问题。刑事诉讼法中有许多规则,但违反规则,法律没有规定制裁的后果,这样的规则还是不是规则?我们许多法律规定没有规定制裁体系。如证人应该出庭作证,还是停留在口号上。证人出庭其实是涉及整
9、个刑事诉讼的一个大问题。 对此证人出庭问题可以产生以下思考:证人是义务是什么?证人出庭是谁的责任?证人不出庭的后果是什么?证人不来有没有后果?要不要给被告人以救济的途径?由于你对以上的问题都没有规定,还有谁愿意出庭?,问题可以从法学争论中发现;从思潮中发现。如“侵权法”在中国不发达,但中国的刑罚很发达。犯罪是从侵权中分离出来的,为什么中国有发达的刑罚责任,而没有发达的侵权责任。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国家对待犯罪与侵权的态度是不同的。刑罚的功能及目的与侵权法是不同的。在这些理论背后,能不能发现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目的就在于消灭民事诉讼。 再如,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争论到最后,其实就是研究方法
10、上的问题。如,美国对辛普生案件判决的思维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许多案件都是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干预了法院的审判。法律思维就在于不考虑动机、目的,只考虑证据。老百姓的思维方式与法律的思维的方式存在重大区别。,中国的问题层出不穷,但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几年前的王海现象,说明了我们中国民法学中没有惩罚性赔偿。如果民法学界对此问题不加以关注,还何谈研究民法学?一个香港的学者批评大陆博士论文的特点是缺少一根红线;没有自己的创新,最多是一种综述。这样的论文能叫博士论文?因为你没有创新。 目前我们博士论文缺点:缺少问题意识,重复前人的劳动;缺少创新;与社会科学格格不入。我们现在说出来的话,与经济学等
11、学科不能对话。北大一位教授总结:在中国研究法学,目前已不存在缺少资料的问题,但缺少对问题的研究。问题遍地都是从土地到知识产权问题。唯独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难以与世界同行对话。我们法学界缺少大师级人物。,(三)具体要求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题目也非常重要。题目是一篇学术论文灵魂和思想的结晶。这个题目不仅要简明扼要,还要能让读者看出你思考问题的核心所在。在文章的标题上,经常出现什么若干问题研究之类的,这类题目不能让读者看到你到底在研究什么,文章也没有一个中心命题和思想,所以,在撰写学术论文的时候,最好不要用这类漫无边际的标题。在题目的表达上,还存在一个语言风格的问题,有学者喜欢用那种很时髦、很花骚的
12、题目,而有的学者则喜欢那种比较朴实的题目,这两种题目各有各的有缺点,需要作者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拟定。在学术论文题目的拟定上,还存在一个问题,否需要副标题。有些副标题是必要的,它可以限定你研究的范围或者让读者明白你文章的切入点。但有些副标题纯属多余,可能会影响论文中心思想的表达。,第一项要求:题目要新颖不适当的题目设计的实例: 博士论文题目:商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作为对照,举一些较好的博士论文题目设计: 题目:国际贸易惯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题目:国际贸易中银行担保法律问题研究 题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研究 题目:抵押权制度研究 题目:违约损害赔偿研究 第二项要求:题目应与内容相符 要求题目能够涵盖
13、论文的全部内容。题目是关于某某制度的研究,但从论文的内容看,只是研究该制度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或者论文内容超出题目的范围,都是内容与题目不符。当然,不是说该制度的一切方面、全部内容都要研究,而是要求题目应涵盖该制度的主要方面、基本内容,如果不是这样,就要调整题目。,博士论文题目: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 本文内容,分五章: 第一章 违约责任概述 第二章 违约责任构成理论的基本研究 第三章 违约行为研究 第四章 归责事由研究 第五章 救济措施研究 评论: 这不能算一个好的题目设计。因为题目中使用了“及其”一词,相当于英文中的 AND ,给读者的印象是:本文要研究两个课题,一是违约责任,二是违约责任
14、的比较。而从内容看,作者的意思大概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违约责任。可以改为:“违约责任研究”,或者“违约责任的比较研究”。 问题出在第五章。“违约责任”与“违约救济措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而违约救济措施超出了违约责任概念的外延。违约救济措施有多种,其中有的属于违约责任形式,有的不属于违约责任形式。简而言之,论文题目涵盖不了第五章的内容。这是文题不符的例子。,请看一篇博士论文: 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不动产物权登记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形式主义法律传统中的物权程序 第三章 物权程序建构的正当性标准(一):工具价值 第四章 物权程序建构的正当性标准(二):过程价值
15、 第五章 物权程序建构的基本法律问题 第六章 物权程序的正效应(一):登记的效力 第七章 物权程序的正效应(二):权利的顺位 第八章 物权程序的负效应:登记错误及其修正 第九章 物权程序的关联效应:预告登记 第十章 结语,评论: 不动产登记制度,属于制度性选题,并且是程序性制度,其容量有限,且很难讲什么道理,大概可以写五、六万字,至多七、八万字,作为硕士论文选题是比较适当的,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就不适当。作者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因此,首先在题目设计上花了心思,在“不动产物权登记法律制度研究”之前,增加“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一句,并用“;”号连结,目的在增强选题的理论性和扩张其容量;其次,在论文
16、本论部分设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着重讨论“物权程序建构”的价值取向问题,目的在展开“理论性”论述。其结果是:导致论文前半部分“太虚”(游离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抽象论述),后半部分“太实”(不动产登记制度本身的具体论述),给人以“两篇”独立论文被“粘连”在一起的强烈印象。答辩会上,不止一位答辩委员指出这一点。如删去第二、三、四章,将不失为一篇完整的研究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论文。,徐国栋的博士论文 正题:民法基本原则研究 副题: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 董安生的博士论文 正题:民事法律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副题:关于合同、遗嘱和婚姻行为的一般规则 吴汉东的博士论文 论合理使用 关于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研究 问题
17、是正题太泛,已远远超出著作权法的范围。因为,不仅著作权有合理使用的问题,其他权利也会发生合理使用的问题,例如不动产相邻关系上的通行权、取水权。本文主题也不是要研究一般的合理使用问题,而只是研究“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即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问题。与其正题太泛,再运用副题来限制研究范围,不如将题目设计得适当,而不设副题。我们注意到本文在正式出版时,将正题、副题合并,改为: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陈现杰的博士论文 正题:企业内容公开与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副题:公开制度的理念与实证 沈敏荣的博士论文 正题:反垄断法规则的比较研究 副题: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 而沈敏荣的论文则不同,加上副题后显然扩
18、大了论文的范围。副题“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相对于正题“反垄断法规则的比较研究”,副题的范围更大。这种副题的运用,正常不正常,适当不适当?我们看到,该论文出版时将正题、副题掉了个个儿: 出版时改为: 法律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规则分析,(四)选题的方法,一是“夹空”法。 所谓“夹空”,其含义,就是选题尽量在理论的夹空中选择,在别人都没有选择过的空间当中选择。在现在的理论研究中,大量发展的是边缘学科,最引人注目。而且研究边缘学科最容易取得成功。在传统的学科中,也有这种“边缘”的题目。比较形象地讲,就是挨近的两个问题都有人研究了,但是,在这两个题目中间,还可以发掘出一个既与两个题目有联系,又与两个
19、问题不同的题目。这就是夹空中的题目。,我在1987年写作试论共同危险行为这篇文章时,就是用的这种方法确定的题目。在研究侵权行为法的时候,我找遍了所有的文章,发现在中国大陆学者的论文和专著中,都没有写过这个问题。其原因是,前苏联的民商法学界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重视。而在大陆法系,这个问题几乎是一个常识。因为是在侵权行为法理论的夹空中的问题,我就参照大陆法系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写出来这篇文章,就在法学研究上发表了。现在,很多法院判这种案件,都是引用我的文章中的观点,做出判决。 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中,确立了这个侵权行为制度,这是在我的
20、研究16年之后,变成了司法实践的现实。,应用这种方法选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写的侵害自由权及其民法救济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我很满意的文章,在法学研究百期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优胜,得到这一荣誉。这一篇文章,就是对人身自由权及其保护的题目,是以前从没有人写过的。我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题目,并且把它做出来,可以说是成功的。这篇文章说的案件,就是我在文章中经常提到的张莉莉案件,是一个典型的侵害人身自由权的案件。但是,在对这个案件进行讨论的时候,我的意见却没有人支持,最后以侵害名誉权的案由结案。这一点也说明了“名誉权是一个大破筐,什么难理解的问题都可以装”的这个结论。最近我在人民大学和耶鲁大学联合召开的名誉权隐
21、私权国际研讨会上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应当对名誉权开展一个瘦身运动”,就是要对名誉权进行减肥,使其名副其实。,二是“超越”法。 在写作毕业论文的选题中,也可以选择大家都论述过的题目,在综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超越前人所有的论述,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超越法”。 夹空法是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东西,包打胜仗。超越法则是对大家都说过的东西,说出比别人更高明的意见,超越前人的议论。这种方法选题有其难处,这就是要在研究了全部、所有的同类著述以后,才能够做出这样文章来。因此,用这种方法选题,写作时下的功夫就要更深。 运用超越法选题,首先要很好地看书,积累资料,掌握这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各家各派
22、的学说观点,综合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超越各家各派的理论,自成一说,自成体系,别有新义。如果有这个能力,就可以选择这个题目。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经常是运用这种方法来选择题目的。特别是选择做驳论的文章,更是要用这种方法,把要反驳的问题说透,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我办理了这样一个案件,就是单位对职工非法进行强制治疗30余天,法院认为不构成侵害人身自由权。这是完全不对的。争论的焦点,就是人身自由权究竟是不是人格权,因为民法通则没有规定人身自由权是人格权。我的这篇文章的主题,就确定为人身自由权的性质属于人格权,侵害这个权利,就构成侵权行为。这个主题,就是非常好的,写出来,自然
23、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制订国家赔偿法的时候,就规定了人身自由权为人格权,侵害这个权利,要追究侵权民事责任。这个主题,在当时是新颖的,在实践中也有重要价值。 论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用的超越法选题,对以往的这类学说都做了分析,提出了延伸保护的主张。从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可以成就一篇较大的文章,因而就写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的制度中,选用的就是我的人身权延伸保护的理论。这也是我的一个很得意的研究成果。当然也有人在批评,但是,这种观点的认识,总还是比以前的一些说法有所进步。,另一篇文章,就是动物人格权之否定。保护动物,是世界的潮流。为了适应这个潮流,很多
24、学者提出了要更好的保护动物,就要赋予动物人格权,不仅享有生存权、生命权、健康权,还要享有人格尊严权、名誉权等。我认为这种主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破坏了民法世界的秩序,混淆了民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和关系。我提出了一个新的主题,就是设立法律物格制度,对动物赋予最高的法律物格地位,人在对其行使所有权的时候,其支配力受到严格的限制,确定对动物的做好的保护方法。,三是“综合法”。 我先介绍两种不适合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综合法就是对一个问题进行综合论述,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自成一体。在每年结束的时候,总是有学者对某一类的问题进行综述,指出一年来,这门学问取得了哪些
25、进展,取得了哪些成果。这是最典型的综合法的运用。还有,在一个讨论会上,对那些讨论的问题有哪些意见,各种意见的根据是什么,综述出来,也是很好的资料。不过这种选题方法,不适合做毕业论文,因为毕业论文不准许写综述的文章。 还有一种运用综合法选题的方法,就是对某一个问题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例如某某问题三论等,也是这种方法选题。这种选题方法,要对这个问题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对研究的这些问题有明确的意见,确有新意。任何文章,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选题,都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类似于“三论”、“几论”这样的文章,也不能应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因为毕业论文要有一个主题,“三论”就有三个主题,“几论”就有几个主
26、体,不符合要求。,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选题,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进行。 第一,夹空法选题也要适当,不要选择自己力所不及的题目。例如,有一位同学硕士论文选题是人类基因组的民法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极为尖端的课题,是典型的夹空理论的选题。但是这样的题目太大了,没有民法的、医学的、当代最前沿的科学基础,我觉得很难做好。对此,我是望而生畏,从不敢涉足。 第二,超越法选题,也不要“无私无畏”,动辄就要重构某种制度。这几天,有一位同学选题,就是选择重构法律行为和物权行为,把我们几位博导都吓傻了,都说中国就要出现一位萨维尼了。这种超越法,不大适当。,二、资料注释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皮囊”,如果没有一身“皮囊”,
27、论文就会显得不充实、不丰满,其论点也会缺乏支撑力和扩张力。如果没有注释,即使作者有再好的中心命题,也会变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学术新观点不过是空中楼阁,要么蒙混读者,要么就是自欺欺人,是谈不上什么学术研究的,其充分价值莫过于新闻报刊的一般性报道。”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都要通过注释的方式来引用别人的学术观点,赞成也好,批评也好,都要注明出处,否则,“往往就会让读者弄不清楚到底哪些观点是他/她的,哪些些观点是人家的,最后,也就搞不清楚到底是谁抄谁的,抄了多少。” 而且在引用的时候,最好能够找到原始出处,实在找不到原始出处,也一定要注明转引何处。这不仅体现了学术研
28、究的历史脉络,还表现了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我把法学研究的注释体例抄录如下,供大家参照: 一、文中注释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放标点之后。注码号为 。 二、注释例 (一)著作类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2 周宿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 (二)论文类 1 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三)文集类 1 龚祥瑞: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载比较宪法研究文集(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四)译作类 1(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9页。 (五)报纸
29、类 1王启东:法制与法治,法制日报1989年3月2日。,二、著述注释及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专著须依次著名:序号方括号,作者,书名,出版的,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文献类型以单字母标识,外加方括号: 专著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章为A,报纸文章为N,期刊文章为J,学位文章为D,研究报告为R,标准为S,表示不明文献为Z。 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并以第一作者的姓氏的汉语字母及外文字母为序。外文书名及期刊名请用斜体, 如果引用文章为电子文献,请注明作者、标题、网站名及日期。,三、例示 1专著 1陈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59页。 2美阿米尔?艾克赛尔:费
30、玛最后定理M,林瑞云译,台北:时代出版公司,1989年,第71页。 2论文集文章 3孙狄:电脑会超过人脑吗A,清水岩(主编),干预未来C,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3页。 4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A,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3期刊文章 5张恺之:文化研究与文化诉至教育J,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4期。 4报纸文章 6邓小秋:沈从文的剧作N,大公报,2004年4月13日,(六)古籍类 1宋会要辑摘?食货卷三。 2(清)沈家本:沈寄移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 (七)辞书类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页。 (
31、八)港台著作类 1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湾三民书局1966年版,第45页。 (九)外文类 从该文中注释习惯。 三、其他 (一)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 (二)引用资料飞来自原始出处者,注明“转引自”。 (三)数个注释引自同一资料者,注释例:前引1,梅因书,第31页。 (四)引文出自同一资料相邻数页者,注释例:第28页以下。,(一)第一项要求:有充足、翔实的资料、新的资料 “充足”是指数量,资料的数量丰富,可以减少研究结果的片面性。“翔实”是指真实性和直接性,资料虽多,但不真实,错误百出,或者都是接间资料,并且翻译、转述不准确,怎么能够保障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还有资料的“新旧”问题。旧的资
32、料,尽管真实、直接,已经过时,与实际情况不符,据以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肯定不正确。因此,要求直接的、第一手的资料,要求新资料。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一定要有相当的外文资料。,(二)第二项要求:注释,可采脚注或尾注。首先,是为了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告诉读者本文不是凭空产生,不是玄想的结果,而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有根有据的、扎扎实实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使读者产生信任感。没有注解,尽管文中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妙笔生花,但读者不信任。 其次,是学风问题。所谓实事求是的学风,所谓严谨的学风,要求在论文中注明所引用前人、别人的理论观点,哪些观点是别人的,哪些观点是你的,哪些理论是前人的成就,哪些问题
33、上你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果没有注释,似乎全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且不论这种结果是否值得信任,这种做法就有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贪天之功为己有的嫌疑。 最后,是法律问题,涉及著作权法,如果不注明出处,将构成侵权行为。现在著作中抄袭的现象很严重,将别人的文章大段大段的抄入,不注明出处,近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严重存在。,三、结构学术论文的结构: 目录 序言 导论 本论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文章的整体布局也很重要,一篇好的文章绝对不是头重脚轻,或者头轻脚重,而是应该四平八稳,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最好能够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每个问题的论述篇幅最好能大体相当,让读者看出你的文章的思路是清
34、晰的,而不是一头雾水。 因此,在一篇文章重,虽然有一个好的题目,也有一个好的观点,语言表达也很流畅,但如果在文章整体布局结构上不协调、不匀称,仍然不能说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导论 导论起什么作用?导论的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拿到一篇学术论文,通常好多万字、二三十万字,是否值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光看题目还难以判断,总是首先读导论,希望从导论的内容判断本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是否值得花费时间阅读。 导论的内容,通常是交待课题,本文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课题,这个课题的产生背景,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博士论文,通常还要交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交待论文的大
35、体结构。 实例1: 博士论文: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二) 结论 学术论文应当有结论,是学术研究的规律性决定的。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有其始端和终端。导论是始端,结论是终端。结论表明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束。同时,一项研究当有其研究结果。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研究结果,应当在结论部分作出概括。如果还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也应在结论部分指出。实例: 博士论文: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 第六章 结论 (一) 总结 (二) 论文的基本观点 (三)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四) 论文的局限和不足 有的学位论文以立法建议代替结论,这大抵属
36、于制度型选题,研究某一项法律制度,研究最后得到的基本学术见解或结论,表现为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制定某一法律或对现行法作修改,并形成了立法或修改的基本设想甚至条文草案。另外,也有以结束语代替结论的。以立法建议代替结论,以结束语代替结论,不等于没有结论。,(三) 本论 本论是一篇学位论文的本质部分,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一篇论文。就象没有头和躯干不能成其为人一样。本论的内容是研究过程的反映,应当写什么,自然不用我在这里说。这里只是介绍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评价一篇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针对本论部分的结构是否合理。 1、本论部分的结构 大体上有五种: 总分结构 三分结构 四分结构 编章结构 章节结构,2、
37、确定毕业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说明主题的基本方法。主题确定了,论证方法不对,论证得不好,也不会写出好的文章。 (1)首先要确定的是,文章的基本论证方法是立论还是驳论 在一般情况下,法学文章的基本论证方法应当是立论。就是在这篇文章中确立一种什么观点,其实也就是文章的基本论点。围绕着这个主题,全面阐述它的正确性、必要性,以及具体的适用方法,使这个观点立得住,别人批不倒,立论就成立了。 有时候,法学文章也要用驳论。集中一个错误的观点,进行全面的批驳,展现这一观点的谬误所在,认识它的错误本质,推翻这个主题,使之不能够在理论界兴风作浪,让它没有市场。采用驳论写作的文章也是有的,只是不多。驳论的结果,
38、还是要确立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驳论就没有力量。,(2)其次要研究的是文章的具体论证方法 比较法、演绎法、归纳法、推介法、综述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毕业论文中使用。有的时候做一篇文章,就使用一种论述方法。例如,用比较法写作一篇文章,就是比较法学的论文。推介国外的一种制度,说明中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借鉴使用,就是推介法的文章。 实际上,在一篇毕业论文中,尤其是分量较重的论文中,往往不会只用一种论证方法,而是根据文章说明的具体情况需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在初学者看来,在一篇文章中使用各种论证方法,有些眼花缭乱,理不出头绪。但是,只要在写作实践中坚持下去,并且经常动脑筋想问题,就一定会
39、学会运用这些论证方法。,3、几种常见毕业论文的结构方法。 一是通常的论述方法。有的同志在这样归纳这种写作方法时说得很形象,就是:“概念、特征、沿革、意义、构成、责任、适用中的问题”。在很多法学文章中,都是这样来结构的,确实是经常用的常规结构方法。在通常论述一种制度或者一个法律问题的时候,都要说明这些问题。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了,这个制度也就基本清楚了。 但是,在使用这个方法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地变换。例如,这个制度是从外国介绍过来的,就要在介绍沿革中多着笔墨,详细说明这一制度的来龙去脉,以及借鉴这种制度的好处。写实务性较强的文章,要在构成和责任以及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上多下功夫。,二是总论、
40、分论方法。如果写一个制度的内容很多,又要介绍总的制度,又要介绍具体的制度内容,这时候,用总论、分论的方法写,眉目清楚,一看就明白,写出来的效果就比较好。我在写作中国合同责任研究一文中,就是用的这种方法。上篇将中国合同责任的总的问题说清楚,下篇将各种具体的合同责任一一作以介绍。这种结构,是用于较大的文章,大概要是几万字的文章才用得上。 三是判解研究方法。在1990年的时候,我借鉴王泽鉴先生的做法搞判解研究,写出来了几十篇这样的文章,形成了一种风格。用这种方法的文章结构,比较灵活,总是先从判例和司法解释入手,进行分析,阐释法理,说明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处理办法。,四是综述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综述,也
41、是一种结构文章的方法。这种方法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某种会议的讨论进行综述,对一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都是这种结构方法的运用。第二种是对具体的理论问题进行综述,同时加以评价,例如在某个理论问题上,归纳出几点,对各家学说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做出评价。这种结构方法可以按照问题来结构,较为灵活。综述方法不适合写作毕业论文,但是在论文当中可以用,而且要用的好,这是展来自己的论述的基础。 五是平铺直叙方法。例如,在一篇文章中,要说几个问题,就一个一个点出来;列一个题,就说明一个问题;再列一个题,再加以说明这个问题。这种方法极为简单,很好用,就是文章看起来较为呆板。我在写作关于修订婚姻家庭法如何处理配偶忠
42、实义务的几个问题时,就是用的这种结构,第一是如何规定忠实义务的具体内容,第二是应否将违背忠实义务规定为法定离婚理由,第三是关于违背忠实义务的损害赔偿问题。三个问题平平道来,倒也有一定的新意。,实例6: 硕士论文:保证责任研究 一、保证责任的成立; 二、保证责任的性质; 三、保证责任的范围; 四、保证责任的方式; 五、保证责任的期间; 六、保证责任的消灭。 评论: 相对而言,成立、范围、方式、期间、消灭都是具体的,唯性质是抽象的。而将性质安排在成立之后、范围等之前,违背了“愈抽象愈在前”的规则,造成逻辑混乱。如果在前面设一个部分:保证责任概述,在其中论及责任性质,就合乎逻辑了。,实例5: 硕士论
43、文:论民法的缔约过失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由来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三、英美法系的缔约过失责任非合同义务 四、缔约过失责任的新发展与合同预备性文件的效力 五、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与实践 评论: 存在的问题是逻辑混乱:“缔约过失责任”是否包括英美法系的缔约过失责任?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则何以单独论及英美法系的缔约过失责任,而未专门论及大陆法系的缔约过失责任?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即缔约过失责任仅指大陆法系的制度,则何以在研究过程的中间,突然提出英美法系的缔约过失责任问题?,实例3: 硕士论文:论企业集团的法律地位 一、企业集团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二、企业集团的概念; 三、企业集团的
44、类型及其规范化; 四、企业集团的法律地位是由其内外关系决定的; 五、问题与对策。 评论: 问题是各部分逻辑关系混乱。连什么是企业集团都未介绍,一开头就讲客观必然性,不合思维习惯和逻辑。思维习惯和逻辑是,先讲“是什么”,再讲“为什么”。概念属于“是什么”,本应当在前面,却安排在第二部分。客观必然性属于“为什么”,本应当在后面。第四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与标题不合,标题不能是句子,再说也与其他部分不协调。,实例8: 硕士论文:论农地承包经营权 第一部分 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缺点 第二部分 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革新(一) 第三部分 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革新(二) 第四部分 他国(地区)农地使用制度
45、与农业发展的经验介绍 第五部分 农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化建构的制约因素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第六部分 农地承包经营权目标模式的建构 评论: 问题是,先讲中国,后讲外国,最后再来讲中国,违反先外国后本国的空间上的递进关系。逻辑关系是混乱的。,实例10: 硕士论文:我国合同解除制度立法研究: 第一章 关于合同解除的历史考察 第二章 我国现行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的规定及其问题 第三章 合同解除的概念和意义 第四章 解除权的性质、种类与发生原因 第五章 行使法定解除权的原因 第六章 行使解除权的方法 第七章 合同解除的效力 第八章 合同解除权的消灭 评论: 问题主要是第二章我国现行合同法关于我国合同解除的规定及
46、其问题,本应当安排在本文最后予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却安排在第二章,不符合逻辑思维顺序和习惯,破坏了其他各章从远到近、从抽象到具体的递进关系。,四、语言表达 在法学研究中,作者如果不会用法言法语来进行表达,那么,他/她的论文看起来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浮,没有一种学术分量,或者说学术厚重感不强。一个大学问家所写的学术论文,会让你感觉非常有灵性和悟性,而不会是平白直铺。 在学术论文的表达上,作者要尽量更多地使用一种“小型叙事”的的风格,在娓娓道来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接受你的观点。要少用一些“我认为,我主张”之类的具有学术霸道的语言表达,更多地采用一些“我发现,我觉得”之类的具有商谈口吻的叙事语言。,对各
47、部分标题的要求 第一项要求:标题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是一个句子 第二项要求:标题只确定本部分的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第三项要求:标题应明确、简短而忌冗长 第四项要求:标题应当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 第五项要求:同一层次的各标题应相互协调,实例1: 博士论文:荷兰国际私法研究 第一章 荷兰国际私法概述 第二章 荷兰与国际私法统一化 第三章 荷兰国际私法法典化编纂 评论: 我们看到各章的标题,都是名词性短语,而不是句子,符合第一项要求;各标题只是确定本章研究对象或范围,而不表达作者观点,符合第二项要求;各标题符合明确、简短而不冗长的第三项要求;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亦即“动宾结构”中的名词“
48、国际私法”,在各章标题中重复出现,这也就是所谓“切题”,符合第四项要求;各标题结构、长短比较协调,符合第五项要求。,不适当的实例2:论物权立法 其第三部分 我国现实历史条件下物权立法之必要性研讨 第一节 建立我国完整统一的物权制度是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建立完整统一的物权制度是我国现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 第三节 建立完整而统一的物权制度是我国现实司法实务更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 评论: 存在的问题是,标题不是一个名词性短语,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违背第一项要求;不是确定各节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而是直接表达作者观点,违背第二项要求;各标题十分冗长,第三节标题长达41个字,显然违背第四项要求;第一节标题“建立我国完整统一的”,第二节标题“建立完整统一的”,第三节标题“建立完整而统一的”,甚不协调,违背第五项要求。 如果作下述调整,效果将会改观: 第一节 从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看我国物权立法 第二节 从现实经济基础看我国物权立法 第三节 从公民法人合法权益保护看我国物权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