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适合学生整体、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1、重整课程结构.为实现课程目标,学校精简、整合国家课程,创生适合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标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1X 课程”体系。“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我们把原来的十几门课程,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 “体育与健康” “语言与人文” “数学与科技” “艺术与审美” 。这五大领域指向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公民道德、国家认同、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学会学习。“X”: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
2、包括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两个层次。 “X”指向的是与学生个性气质相契合的核心素养,如创新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等。学校个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体现学校育人特色的必修系列课程;学生个性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众多适合自己的多元化选修课程,包括特需课程,鼓励学生自创课程。“1”是“X”的基础, “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2、重构课程内容“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长期培养,而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则是其重要保障。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使之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
3、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加以调试及补充。为此,我们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在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梳理、整合各版本教材的课程内容、规划了我们的课程实施。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制定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质量目标指南 ,据此明确了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策略,达成了国家课程标准的细化、具体化。二是研发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乐学手册 ,将教学内容的课堂落实方式呈现出来,取代了传统的练习册,达成了课堂目标的操作化,也实现了减负增效。其次,在学校整体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凸显“阳光体育、书香阅读、实践创新”三大特色。一是强调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为学生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
4、二是强化母语,通过语文学科本身的改造,适当增加学习时间,补充大量诵读、阅读、积累内容,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三是强化创新实践,每周一次 90 分钟的创新实践课等,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合作、探究,在校内外学习场所内进行研究性学习,打下创新的底子。三大特色,既是实现“五大核心素养”的体现,又为学生在各学科中形成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最后,开发丰富的个性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开发个性课程包括:主题阅读、趣味数学、英语视听、书法、足球、合唱等。3、固化课程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忌空洞灌输,应当引导学生在教育情境中自我建构。就学习方式而言,面对整合后的学习内容,学校更强调学生通过质疑、发现问题,然
5、后在小组内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课堂强调“预学、共学、延学”的动态三环节。预学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课堂,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共学 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师生、生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质疑、释疑的循环中获得持续提高。延学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后继续思考,鼓励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的自我建构。除了教室,力争将校园建成儿童乐园、生态田园、书香校园,校园里植物多、书多、健身器材多,到处都有供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资源,校园成了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就课时安排而言,改变了以往 40 分钟的固定课时,长短结合,张弛有度。 “基础课时”35 分钟,主要用于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大课时”60 分钟,主要用于整合课程的实施;“微课时”10 或15 分钟,用于晨练、晨诵、习字等;“加长课时 ”90 分钟,用于大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思考:语文教学可以采取“阅读+”的教学模式,即根据课型分为:阅读+群文串读、阅读 +口语交际、阅读+词句训练、阅读+习作表达、阅读+社会实践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