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题 师说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 1.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等文言常用实词;熟记“受(授) ”这个通假字。 2.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过程与方法: 自读、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等文言常用实词;熟记“受(授) ”这个通假字;学习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教学难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课 型 精读课 主要教学方法 问答法、探究法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与
2、教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理 念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 ,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 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
3、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调动学生的兴趣了解师说的意义2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理 念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 ,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四、研读第一段1.教师范读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督促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基础知识。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
4、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 “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明确:韩愈对从师所持的态度: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通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当时的人对从师的态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士大
5、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积累文言词语: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增强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3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理 念3.提问: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师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4.督促学生反复诵读第一段并记忆课文。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 为师”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6、思考并明确: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通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反复诵读第一段并记忆课文。梳理第一段的写作思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4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 师说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 1. 掌握、积累“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不(否) ”这个通假字。 2.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3.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读、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破” “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 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分论点来论证的?课 型 精读课 主要教学方法 点拨法 探究法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与教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理 念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学者 所以 从而“吾师道也”中的“师”“吾从而师之”中的“师”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复习上节
8、课所学内容 夯实学生基础知识5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督促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基础知识。 (1)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积累文言基础,增强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理 念3. 齐读本段。思考: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4.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5.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2)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
9、教育的学校(3)特殊文言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 “非也” 构成否定判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 的社会陋习。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学生朗读,思考回答: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6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
10、“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 与“ 古之圣人 ”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 与“ 其身则耻师 ”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理 念77.熟读本段,直至成诵。三、拓展延伸: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 、 “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 之师与“ 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与“ 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
11、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 “圣益圣” (2)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8课题 师说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 1. 掌握、积累“足、攻、经”1 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 “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
12、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2. 学习举例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读、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掌握、积累“足、攻、经”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教学难点 第三段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课 型 精读课 主要教学方法 点拨法 探究法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与教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理 念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督促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基础知识。 3.默读课文思考:本段
13、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4.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 以为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 今指“ 不需要 ” 圣人无常师。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 却能从其善,改积累文言基础,增强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9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理 念(二)第四段1朗读课文2学生对照注释自译课文,教师察看点拨3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14、 4.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诵读三四自然段三、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写师说 ,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积累文言常用字词、特殊句式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
15、“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 ) ,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学习本段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10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理 念三、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韩愈在文中所提的观点是不是都是进步的?我们该借鉴哪些
16、? 四、小结五、布置作业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 ,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 ,扩大古文的影响。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 ,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 ,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意义。 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全面的把握理解文本内容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教学反思: